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燃机连杆制造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9
1
作者 寇淑清 金文明 +1 位作者 谷诤巍 杨慎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1,共4页
连杆裂解工艺是国际上 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连杆加工最新技术。本文阐述了连杆裂解加工技术的技术原理、经济性、连杆材料特性、初始锻造毛坯、热处理要求、裂解加工工艺与关键核心工序及设备。
关键词 连杆 裂解 加工技术 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振动诊断中的多重分形法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怡然 周轶尘 +1 位作者 白烨 郑伟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本文首次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发动机的机械故障状态,计算了气阀在不同机械状态下的广义Renyi维数谱。指出无论气阀的机械状态如何,缸盖的振动均为确定性混沌振动。提出对气阀漏气判断参数应为一个的猜测,并做了验证。同时还给出... 本文首次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发动机的机械故障状态,计算了气阀在不同机械状态下的广义Renyi维数谱。指出无论气阀的机械状态如何,缸盖的振动均为确定性混沌振动。提出对气阀漏气判断参数应为一个的猜测,并做了验证。同时还给出故障特征参数及判据,为发动机振动非平稳信号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分形法 发动机 振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布置的鲁棒性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吴杰 上官文斌 +2 位作者 唐静 宋志顺 黄振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20,共6页
基于实验设计方法,仿真分析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布置的鲁棒性。以某款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例,计算了悬置静刚度对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解耦率变化的贡献率,识别出了对悬置系统解耦布置影响较大的悬置静刚度参数。算例结果表明,... 基于实验设计方法,仿真分析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布置的鲁棒性。以某款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例,计算了悬置静刚度对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解耦率变化的贡献率,识别出了对悬置系统解耦布置影响较大的悬置静刚度参数。算例结果表明,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解耦率的变化是多个刚度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悬置系统三个平动方向的固有频率和解耦率受刚度参数变化的影响较小,三个转动方向的固有频率和解耦率受刚度参数变化的影响较大。该方法为设计解耦布置优良、稳健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灵敏度分析 鲁棒性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加工技术在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
4
作者 单小娟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23期114-116,共3页
为了提高内燃机零部件制造质量和效率,文章针对机械加工技术在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展开探讨。首先分析了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中存在的机械加工技术问题,包括制造精度不足、表面质量不达标和加工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随后提出了一系... 为了提高内燃机零部件制造质量和效率,文章针对机械加工技术在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展开探讨。首先分析了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中存在的机械加工技术问题,包括制造精度不足、表面质量不达标和加工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应用策略,如加强材料与工艺匹配性管理、提升设备精度与稳定性、优化刀具选择与磨削工艺、合理控制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流程以及提高设备利用率。这些策略旨在解决现有问题并提升内燃机零部件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加工技术 内燃机零部件制造 应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摩擦学设计的凸轮挺柱三维接触应力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皎 马力 +1 位作者 林永杰 柴苍修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1,共3页
针对凸轮挺柱之间接触应力的传统理论计算方法简化过多的问题,在考虑凸轮摩擦学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凸轮挺柱三维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ANSYS软件对典型凸轮挺柱进行了接触应力计算分析,其结果不仅为凸轮挺柱机构的... 针对凸轮挺柱之间接触应力的传统理论计算方法简化过多的问题,在考虑凸轮摩擦学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凸轮挺柱三维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ANSYS软件对典型凸轮挺柱进行了接触应力计算分析,其结果不仅为凸轮挺柱机构的摩擦学设计提供了依据,也可用于常规设计中接触应力的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摩擦学 有限元 接触应力 凸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凯 张红光 +3 位作者 宋松松 贝晨 常莹 王宏进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2,共6页
针对一台车用柴油机全工况范围内排气能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余热回收系统,进而与车用柴油机耦合形成了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ORC余热回收系统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以高效... 针对一台车用柴油机全工况范围内排气能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余热回收系统,进而与车用柴油机耦合形成了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ORC余热回收系统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以高效回收柴油机的排气能量。采用螺杆膨胀机作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动力输出部件,通过试验测试确定螺杆膨胀机的最优工况点(进气压力1.7MPa、膨胀比8、等熵效率0.65),进而设定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最优运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加装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后,与原柴油机相比,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输出功率最大提升了30.6kW,热效率最大提升了10.99%,余热回收效率最高可达10.61%,有效燃油消耗率最大降低了35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车用柴油机 全工况 有机朗肯循环 余热回收 非共沸混合工质 螺杆膨胀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环表面微坑电解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钱双庆 朱荻 +2 位作者 曲宁松 李寒松 宋曼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研究表明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可以有效地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提出了采用阴极掩模微细电解方法在活塞环表面加工阵列微坑的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绝缘层厚度和加工电压对曲面微坑尺寸的影响。选用优化的加工参数,进行了曲面微坑电解加工... 研究表明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可以有效地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提出了采用阴极掩模微细电解方法在活塞环表面加工阵列微坑的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绝缘层厚度和加工电压对曲面微坑尺寸的影响。选用优化的加工参数,进行了曲面微坑电解加工试验,在活塞环表面得到平均直径为250μm,深度为10μm的阵列微坑。参照发动机中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工作原理,采用该加工方法加工出表面面积率不同,深度不同的多个活塞环试样进行摩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光滑曲面相比,带有适当面积率和深度的阵列微坑的试样表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摩擦因数,起到抗磨减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环 阵列微坑 微细电解加工(EMM) 加工电压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热平衡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忠民 俞小莉 沈瑜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47-1250,共4页
针对发动机热平衡问题,建立了发动机热平衡试验系统和机体集总参数传热模型,进行发动机稳定工况和暖机工况热平衡试验研究.稳定工况热平衡试验结果显示了燃烧放热在发动机各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分析了发动机冷却散热量需求,为发动机的设... 针对发动机热平衡问题,建立了发动机热平衡试验系统和机体集总参数传热模型,进行发动机稳定工况和暖机工况热平衡试验研究.稳定工况热平衡试验结果显示了燃烧放热在发动机各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分析了发动机冷却散热量需求,为发动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机体集总参数传热模型中机体与空气间的平均换热系数可以由发动机热平衡试验确定.试验表明,机体平均换热系数随机体与环境间温差变化较小,在机体集总参数传热模型中作为定值.机体集总参数传热模型以机体平均温度参数表征机体受热情况,为暖机工况下发动机机体受热状况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热平衡 稳态 暖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道稳流模拟试验系统开发及评价方法数值处理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春明 吴志新 +1 位作者 马宁 郑广州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共4页
气道稳流模拟试验可以模拟实际发动机的进气状况,评估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流通特性及进气道涡流形成能力,为发动机进气系统开发及燃烧过程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本文开发的发动机气道稳流模拟试验系统采用上下位机结构实现两级控制,具... 气道稳流模拟试验可以模拟实际发动机的进气状况,评估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流通特性及进气道涡流形成能力,为发动机进气系统开发及燃烧过程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本文开发的发动机气道稳流模拟试验系统采用上下位机结构实现两级控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便于扩展维护的特点,实现上位测控软件的智能化设计,采用的数值处理方法使试验结果的计算精度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进气道 稳流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气缸内孔分区异化激光微织构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华希俊 葛汉青 +2 位作者 符永宏 尹必峰 康正阳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0-143,共4页
根据气缸内孔不同区域的磨损特征,对缸套内壁进行分区并设计三种缸套内壁激光微织构方案。通过工艺试验确定激光微织构加工参数,并对缸套进行实际激光微织构加工,研究了气缸内孔分区异化激光表面微织构技术(laser surface micro-texturi... 根据气缸内孔不同区域的磨损特征,对缸套内壁进行分区并设计三种缸套内壁激光微织构方案。通过工艺试验确定激光微织构加工参数,并对缸套进行实际激光微织构加工,研究了气缸内孔分区异化激光表面微织构技术(laser surface micro-texturing,LST)对内燃机综合性能的影响。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表明:与原机相比,配装三种激光微织构缸套的柴油机燃油消耗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机油消耗率最大降幅达45.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缸套上止点区与裙部主接触区复合微织构方案可显著提高柴油机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缸套 摩擦磨损 分区设计 激光表面微织构 台架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曲轴的激光冲击复合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任旭东 张永康 +1 位作者 周建忠 张新权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59,共4页
介绍了激光冲击强化和修复曲轴的新方法,并与其它曲轴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实践表明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可在零件表面得到搭接均匀,表面硬度大于600 HV和厚度达到1.0 mm的硬化层,冲击区表层残余应力达到-495 MPa,而绝对磨损体积下降了... 介绍了激光冲击强化和修复曲轴的新方法,并与其它曲轴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实践表明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可在零件表面得到搭接均匀,表面硬度大于600 HV和厚度达到1.0 mm的硬化层,冲击区表层残余应力达到-495 MPa,而绝对磨损体积下降了133%以上。对磨损曲轴,可以先采用激光熔覆处理,然后对修补区进行激光冲击处理。激光冲击强化复合处理具有表面硬度高、零件变形小和不影响曲轴轴心部性能等优点,可以使性能超过无损伤曲轴,能实现曲轴的再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激光冲击 强化 曲轴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直线电机作刀具进给驱动车削变椭圆形活塞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邓中亮 王先逵 +2 位作者 冯之敬 吴丹 刘金陵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本文介绍了用直线电机作刀具进给驱动的车削系统,应用微机控制技术控制直线电机实现高速、高精度的往复进给运动,以完成中凸变椭圆活塞的车削加工。加工不同形状尺寸的活塞时,仅需要调整车削控制程序。用该系统车削变椭圆形活塞,能... 本文介绍了用直线电机作刀具进给驱动的车削系统,应用微机控制技术控制直线电机实现高速、高精度的往复进给运动,以完成中凸变椭圆活塞的车削加工。加工不同形状尺寸的活塞时,仅需要调整车削控制程序。用该系统车削变椭圆形活塞,能有效地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有利于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电机 活塞 车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塞离子电流信号及其在发动机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邢建国 许沧粟 孙优贤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73,79,共5页
火花塞离子电流作为研究内燃机中燃烧过程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回顾了火花塞离子电流的检测方法、离子电流机理、模型 ,以及在发动机检测、诊断和控制中的各种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 ,利用火花塞检测离子电流 ,不需要对现有发动... 火花塞离子电流作为研究内燃机中燃烧过程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回顾了火花塞离子电流的检测方法、离子电流机理、模型 ,以及在发动机检测、诊断和控制中的各种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 ,利用火花塞检测离子电流 ,不需要对现有发动机进行大的改造 ,而能获得发动机多项燃烧参数 ,达到对发动机诊断和控制的目的。文中最后给出了利用离子电流研究发动机爆震的有关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塞 离子电流 发动机控制 故障诊断 发动机检测方法 电流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瞬时转速信号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向阳 周轶尘 史习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42,46,共7页
本文采用希尔伯特变换法从传感器电压信号中求取瞬时转速,继而对瞬时转速进行了小波分解,去除干扰,从中提取出易于诊断的瞬时转速信息,并通过分解比较了不同负荷下干扰的大小。
关键词 瞬态 转速 小波变换 诊断 发动机 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连杆裂解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慎华 张志强 寇淑清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4,共5页
介绍了连杆裂解加工原理与连杆裂解加工后的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适合于裂解加工的连杆材料及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对采用不同锻造工艺参数的C70S6连杆进行了裂解加工试验,最终确定了适合于裂解加工的该种材料的连杆锻造工艺... 介绍了连杆裂解加工原理与连杆裂解加工后的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适合于裂解加工的连杆材料及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对采用不同锻造工艺参数的C70S6连杆进行了裂解加工试验,最终确定了适合于裂解加工的该种材料的连杆锻造工艺;分析了连杆断裂截面形状对裂解加工质量的影响,给出有利于裂解加工的断裂截面形状;通过大量的裂解试验与数值分析确定了初始裂纹槽3个几何参数槽深h、张角α和曲率半径r的取值范围;最后介绍了定向裂解设备及工艺参数,并提出了“背压”裂解加工方法可提高裂解加工质量,获得性态优良的断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连杆 裂解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门动态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建锋 俞小莉 +1 位作者 沈瑜铭 刘忠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文讨论了实测气门加速度信号中低频的趋势分量和高频机械振动干扰的处理方法。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可以有效去除趋势分量,通过小波分析可以分辨并去除高频的机械振动干扰。
关键词 内燃机 气门加速度 数据处理 最小二乘法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装配连接工艺对气缸密封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联格 左正兴 向建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2-568,共7页
在考虑气缸垫材料非线性及螺栓弹性相互作用条件下,设计了缸盖螺栓顺序预紧与交叉预紧两种装配连接工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机体、气缸盖、缸套、螺栓、缸套支撑及气缸垫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螺栓预紧顺序与气缸垫接... 在考虑气缸垫材料非线性及螺栓弹性相互作用条件下,设计了缸盖螺栓顺序预紧与交叉预紧两种装配连接工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机体、气缸盖、缸套、螺栓、缸套支撑及气缸垫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螺栓预紧顺序与气缸垫接触压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满足组合结构气缸密封特性要求的较好装配连接工艺.对比了螺栓残余预紧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方法可以实现对机体、气缸盖、缸套、螺栓、缸套支撑及气缸垫组合结构螺栓预紧装配连接工艺的较精确仿真计算;顺序预紧时,螺栓平均残余预紧力及残余预紧力标准差都大于交叉预紧;气缸密封最差区域出现在气缸垫排气侧两螺栓中间位置,两种装配连接工艺都能满足气缸密封性能要求,顺序预紧气缸密封最差区域密封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盖螺栓 装配连接工艺 弹性相互作用 气缸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装载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优化 被引量:23
18
作者 吴杰 李轼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以某工程装载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为改善其隔振性能,对悬置系统固有频率进行优化配置的同时对其解耦率进行优化布置。以悬置静刚度和安装位置为优化参数,对固有频率和解耦率进行优化匹配。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系统各阶固有频... 以某工程装载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为改善其隔振性能,对悬置系统固有频率进行优化配置的同时对其解耦率进行优化布置。以悬置静刚度和安装位置为优化参数,对固有频率和解耦率进行优化匹配。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分配更加合理,垂直方向和绕曲轴方向解耦率得到显著提高,并仿真分析了优化方案的可靠性,最后通过实车测试验证了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载机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解耦率 隔振性能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6σ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鲁棒优化设计 被引量:23
19
作者 吴杰 上官文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4-67,共4页
为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的鲁棒性,给出一种6σ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将动力总成视为六自由度刚体,由四个橡胶悬置支撑在副车架上,每个悬置被简化成沿其三个垂直的弹性主轴方向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元件。将四个悬置的安装位置、三向静... 为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的鲁棒性,给出一种6σ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将动力总成视为六自由度刚体,由四个橡胶悬置支撑在副车架上,每个悬置被简化成沿其三个垂直的弹性主轴方向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元件。将四个悬置的安装位置、三向静刚度和两个防扭悬置的安装方位角选为不确定性设计变量,设计变量的不确定性由其名义值加、减一个摄动量(或名义值的一个百分比)来表征。通过优化设计变量的名义值得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6σ鲁棒最优设计。优化结果表明,6σ鲁棒最优设计能够保证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以较好地鲁棒性满足固有频率、解耦率以及频率间隔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结构优化 鲁棒设计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定时对汽/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小玉 刘福水 +3 位作者 何旭 高永利 尚勇 李向荣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3-398,共6页
通过一台光学发动机,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纯柴油和汽油体积掺混比为60%汽/柴油混合燃料(G 60)在不同喷油定时下进行了燃烧特性试验.结果表明:G 0和G 60燃料均呈单峰放热规律;与纯柴油相比,G 60燃料最高燃烧压力pmax对喷油定时变化更为敏... 通过一台光学发动机,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纯柴油和汽油体积掺混比为60%汽/柴油混合燃料(G 60)在不同喷油定时下进行了燃烧特性试验.结果表明:G 0和G 60燃料均呈单峰放热规律;与纯柴油相比,G 60燃料最高燃烧压力pmax对喷油定时变化更为敏感.随着喷油定时提前,纯柴油和G 60燃料的滞燃期呈线性增大,着火时刻逐渐提前,着火点分布于视窗边沿,G 60燃烧图像中高亮火焰面积逐渐减少,柴油扩散燃烧比例降低,累计放热量为5%(CA 5)至累计放热量为50%(CA 50)对应燃烧持续期逐渐缩短.相对于柴油,G 60燃料滞燃期延长,着火时刻滞后,在稀燃状况下,CA 5至CA 50的燃烧持续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发动机 汽/柴油混合燃料 喷油定时 高速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