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8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密频线谱干扰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方法研究
1
作者 李彦 尹天齐 +1 位作者 张能 黄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4,共14页
次级通路模型的辨识误差对自适应有源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次级通路模型。然而,由于难以去除密频干扰的影响,次级通路辨识通常在初级振源关闭、背景噪声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但实际工程中,次级通路传递特性是时变... 次级通路模型的辨识误差对自适应有源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次级通路模型。然而,由于难以去除密频干扰的影响,次级通路辨识通常在初级振源关闭、背景噪声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但实际工程中,次级通路传递特性是时变的,模型与实际工作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自适应控制效果不佳、甚至失稳。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阶时频滤波方法的低运算量、高精度辨识次级通路频响函数实部和虚部的方法。然后,分析了有密频干扰情况下实时辨识实部和虚部参数的波动特性规律。最后,提出了抗密频干扰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方法,去除密频干扰引起的辨识参数波动,并获得了稳定、高精度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结果。通过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抗密频干扰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隔振装置的自适应控制性能。该研究具有高精度、低运算量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工程的时变环境中能快速提供可信的辨识结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被动隔振 自适应控制算法 次级通路实时辨识 相位误差 密频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整激励对飞机-跑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刘诗福 赵家福 +1 位作者 侯天新 凌建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8-207,共10页
跑道不平整是飞机滑跑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对跑道服役寿命、飞机地面运行安全影响显著。为揭示不平整激励对飞机-跑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建立了考虑飞机空间振动的三维整机模型以及考虑半刚性基层的跑道结构双层板模型,通过实... 跑道不平整是飞机滑跑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对跑道服役寿命、飞机地面运行安全影响显著。为揭示不平整激励对飞机-跑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建立了考虑飞机空间振动的三维整机模型以及考虑半刚性基层的跑道结构双层板模型,通过实测和模拟重构了跑道三维及二维不平整,引入新型快速显式积分法对多参数、高自由度的飞机-跑道耦合系统时域求解与分析。结果表明:实测三维不平整激励下,飞机前端的振动响应显著大于重心附近,不平整激励的横向效应引发了左右主起落架动载的差异,除了竖向振动外,俯仰、侧倾运动对飞机动力响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于二维不平整,三维不平整激励下飞机动载系数是二维工况的1.20倍~1.52倍,三维不平整激励下面层底部纵向动应变是二维工况的1.20倍~1.49倍,实际跑道平整度分析评价应从二维转向三维;以目前规范中跑道平整度指标为对象,当平整度恶化到次等级时,飞机振动响应指数级陡增,建议跑道平整度等级应始终保持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道面不平整程度对道面纵向应变和竖向位移均有较大影响,在道面结构分析设计中应考虑不平整带来的动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跑道系统 不平整激励 动力相互作用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高速列车深水斜拉桥系统空间耦合振动分析
3
作者 郭文华 薛超 +1 位作者 段彬鑫 赵大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4-1465,共12页
提出同时考虑地震和波浪联合作用下高速列车-深水斜拉桥时变系统空间耦合振动分析方法。首先,建立考虑轨道不平顺影响的列车-轨道-斜拉桥系统动力分析模型,桥梁水下结构地震动水压力基于水体辐射理论通过刚性柱法将其转换为附加质量,采... 提出同时考虑地震和波浪联合作用下高速列车-深水斜拉桥时变系统空间耦合振动分析方法。首先,建立考虑轨道不平顺影响的列车-轨道-斜拉桥系统动力分析模型,桥梁水下结构地震动水压力基于水体辐射理论通过刚性柱法将其转换为附加质量,采用莫里森方程与绕射波浪理论模拟桥梁水下结构波浪力,建立地震和波浪联合作用下高速列车-深水斜拉桥时变系统空间振动方程。基于ANSYS与SIMPACK联合仿真分析平台,分别研究仅地震作用、仅波浪作用以及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高速列车-深水斜拉桥系统空间振动,研究单独地震动水压力、单独波浪力作用和两者联合作用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地震动水压力时,列车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轮轴横向力、横向加速度等显著增大,且当地震强度超过0.10g时,地震动水压力作用对车桥响应影响更加显著;仅波浪作用对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影响较小;地震与波浪的相位差对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影响显著;随着相位差改变,考虑波浪力与不考虑波浪力时相比,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增长幅度最大的参数为脱轨系数,增长幅度最大为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 深水斜拉桥 地震动水力 波浪作用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斜坡地形影响的光伏组件流固耦合风致振动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陈伏彬 王羽 +1 位作者 祝瑜哲 王薇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为研究斜坡地形对光伏组件风振特性影响,基于流固耦合(FSI)方法开展光伏阵列风致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光伏阵列流场特征以及光伏组件风振响应模态,揭示位于不同坡度斜坡上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离地高度、间距上所表现出的风振特性。结果... 为研究斜坡地形对光伏组件风振特性影响,基于流固耦合(FSI)方法开展光伏阵列风致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光伏阵列流场特征以及光伏组件风振响应模态,揭示位于不同坡度斜坡上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离地高度、间距上所表现出的风振特性。结果表明:1)坡面引起气流堵塞,致使光伏组件位移幅值增加,同时也降低光伏阵列中前排光伏组件对后排光伏组件的遮挡效应;2)从流场特征中可看出,迎风前缘的首块光伏组件产生旋涡,脱落于后排区域,致使第2块光伏组件前流场变得复杂,第3块光伏组件周流场则相对稳定,说明越处于下游的光伏组件受流场影响越小;3)光伏组件的振动由低阶振型主导,坡面对后排光伏组件振动有较大影响;4)间距增大对位于坡面上的光伏阵列振动响应有影响,且随着坡角的增大影响更加显著;5)增加坡面上光伏阵列的高度,首块光伏组件位移幅值变化较为明显,其余两块光伏组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地形 流固耦合 风致振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算法的稳定点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5
作者 张超 邓扬 +3 位作者 李爱群 周泰翔 李雨航 钟国强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200,共9页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简称OPTICS)算法自动清洗稳定点集,通过遍历性搜索的方式确定输入参数;然后,提出结合度矩阵去噪的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local density adaptive spectral clustering,简称SC-DA)算法分析稳定点集,并以簇中值作为模态参数的代表值,实现模态参数的自动化识别;最后,将含有密集模态的外滩大桥作为识别对象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频域分解(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简称FDD)法的频率结果最大相差仅为0.012 3 Hz,且在线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2.86%,显著高于基于层次聚类的自动识别方法,实现了无人工干预下模态参数的自动、准确识别,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自动化 聚类分析 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算法 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算法 随机子空间法 稳定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监测传感元件自供能技术研究
6
作者 张洪涛 谢向东 +4 位作者 陈华 刘明周 王雄 张衡 杜国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为探索压电技术给地震监测传感元件供电的可行性,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分析压电耦合梁形状、力臂段长度、固定段长度和杆端质量对压电俘获器输出电压和功率的影响。以峰值加速度0.012g的El-centro波、Taft波和Northridge波激励作用为... 为探索压电技术给地震监测传感元件供电的可行性,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分析压电耦合梁形状、力臂段长度、固定段长度和杆端质量对压电俘获器输出电压和功率的影响。以峰值加速度0.012g的El-centro波、Taft波和Northridge波激励作用为例,“U”型压电梁的平均输出电压和功率分别为45.48 V、39.06 V和37.59 V和2.07 mW、1.53 mW和1.41 mW。研究结果表明“U”型压电梁输出电压和功率随地震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小幅值激励下即可满足地震监测仪器正常工作电压的最低要求。研究结论有助于压电技术在地震监测传感元件供电单元中的推广应用,并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能量 压电地震能量俘获器 均方根 “U”型压电耦合梁 自供能 压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螺栓力学特性的两级机匣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及振动分析
7
作者 李浩 孙伟 +1 位作者 徐昆鹏 刘宏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1-513,共13页
航空发动机的各级机匣通过螺栓法兰连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机匣连接结构,法兰边上的螺栓结合部力学参数对机匣结构的动力学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只有对机匣连接结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其具有优越的动力学性能。以两级机... 航空发动机的各级机匣通过螺栓法兰连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机匣连接结构,法兰边上的螺栓结合部力学参数对机匣结构的动力学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只有对机匣连接结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其具有优越的动力学性能。以两级机匣连接结构模拟件为对象,在考虑螺栓力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建模的方法。两级机匣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主要包括机匣内、外壳的模拟、静子叶片的模拟以及法兰边上螺栓结合部的模拟。分别采用实体单元、刚性耦合的梁单元、弹簧单元、虚拟材料4种方式模拟机匣法兰边上螺栓结合部并给出其引入机匣连接结构的方式。采用实例研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首先,用机匣1有限元模型求解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并结合试验采用反推辨识法获得模拟边界条件的弹簧单元参数;其次,用包含不同螺栓结合部模型的两级机匣连接结构有限元模型求解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并用试验验证其合理性。从计算精度、耗时、建模复杂程度三方面对比两级机匣连接处4种螺栓结合部模拟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刚性耦合的梁单元模拟螺栓结合部的计算精度与实体单元的计算精度最相近,计算时间减少了44.5%,可在实际机匣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时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机匣 连接结构 螺栓结合部 有限元建模 振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阻尼调谐质量阻尼器在5G通信塔横向振动抑制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罗元易 肖望强 任志行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单管塔广泛地应用于5G通信设备的搭载基础,由于建设的需求,其挂载设备常常会随着5G建设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阻尼很小,挂载设备的增加会导致其顶部振动过大,降低塔体的搭载能力。所以,对塔体顶部振动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提出了一... 单管塔广泛地应用于5G通信设备的搭载基础,由于建设的需求,其挂载设备常常会随着5G建设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阻尼很小,挂载设备的增加会导致其顶部振动过大,降低塔体的搭载能力。所以,对塔体顶部振动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提出了一种用颗粒阻尼调谐质量阻尼器(Particle Damping Tuned Mass Damper,PDTMD)来控制5G通信塔的顶部振动过大问题的方法。基于碰撞理论建立了利用PDTMD控制通信塔振动的数学模型,详细核算了增加PDTMD后的铁塔在风载荷下的振动响应,分析了PDTMD的阻尼机制;对比了PDTMD与传统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的阻尼效果。研究发现,颗粒阻尼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与传统的TMD相比,PDTMD具有更好的阻尼效果,更高的鲁棒性。最后,基于实际信号塔,对复杂环境下PDTMD的使用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了阻尼颗粒与蜂窝结构之间的缝隙、颗粒的材质、颗粒的质量占比等对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颗粒阻尼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信单管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下箱型梁弯曲失效临界载荷的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大威 曹嘉俊 +1 位作者 师桂杰 田林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1-59,共9页
箱型梁作为工程应用最广泛结构之一,其结构安全裕度需得到清晰表达。箱型梁通常具有纵横加筋结构,冲击载荷下容易发生局部结构屈曲,但是箱型梁后屈曲失稳路径相对稳定,难以采用现有方法确定其失效对应的临界载荷。以简支钢质箱型梁为研... 箱型梁作为工程应用最广泛结构之一,其结构安全裕度需得到清晰表达。箱型梁通常具有纵横加筋结构,冲击载荷下容易发生局部结构屈曲,但是箱型梁后屈曲失稳路径相对稳定,难以采用现有方法确定其失效对应的临界载荷。以简支钢质箱型梁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非线性有限元建模方法因素的影响,分析不同冲击载荷下箱型梁动态响应的变化规律;其次,根据不同冲击载荷工况计算结果,绘制冲击载荷与箱型梁位移曲线,提出了振幅极值准则和曲率极值准则两种新准则用于箱型梁动态失效临界载荷下限值与上限值的评估;最后,将该准则推广应用于三角形、矩形冲击载荷与落锤冲击作用下箱型梁弯曲失效的临界载荷评估,以及不同梁截面、边界条件和载荷工况下箱型梁弯曲失效临界载荷的评估。该研究结论可为冲击载荷下箱型梁结构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型梁 冲击载荷 弯曲失效 临界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组件柔性拖曳结构与传统刚性结构风振响应对比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涛 杨渊茗 +1 位作者 孙震 赵建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7-325,共9页
为准确探究柔性支撑体系下光伏组件振动特性,以某光伏工程为研究对象,考虑稳定结构及承重结构对整体的影响,分别建立传统刚性支撑体系与柔性支撑下的“系泊-光伏组件阵列结构”有限元模型,基于Davenport风谱采用AR自回归技术模拟脉动风... 为准确探究柔性支撑体系下光伏组件振动特性,以某光伏工程为研究对象,考虑稳定结构及承重结构对整体的影响,分别建立传统刚性支撑体系与柔性支撑下的“系泊-光伏组件阵列结构”有限元模型,基于Davenport风谱采用AR自回归技术模拟脉动风荷载进行风振响应分析,对比两种支撑方式的经济性、风振特性及稳定结构对柔性支撑体系的振动影响。结果表明:1)刚性支撑主要以横向摆动为主,平均振幅约为0.5cm,其风振系数分布均匀,建议取值2.0;2)柔性支撑体系以竖向振动为主,平均振幅约为12.3 cm,比刚性体系振幅大,风振系数建议取值1.7~1.8;3)柔性支撑体系建造成本比传统刚性支撑高出约40%,但占地面积减少约32%。说明柔性支撑在抗风性能、经济性方面都不及传统刚性支撑,但其优势主要在于对地形的高适应性,具有跨度大、净空高、有效提高地面利用率等优点,可在劣势地貌下作为刚性支撑的替代;4)地锚拖曳结构对光伏组件振动有明显约束作用,因此在设计时,地锚拖曳结构的数量、分布调整可作为柔性支撑下光伏阵列的结构优化首选条件,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柔性支撑 刚性支撑 风振系数 系泊拖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对称KL距离的区间模型修正
11
作者 王一航 彭珍瑞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7-955,共9页
针对结构参数和试验数据的不确定性造成模型修正误差大的问题,以及考虑到边界条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对称KL距离的区间模型修正方法。首先,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和粒子群算法优化Kriging模型的相关系数,构建Kriging... 针对结构参数和试验数据的不确定性造成模型修正误差大的问题,以及考虑到边界条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对称KL距离的区间模型修正方法。首先,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和粒子群算法优化Kriging模型的相关系数,构建Kriging模型;然后,引入对称KL距离构建目标函数,通过优化算法对结构参数的区间中点和半径进行同步修正,其中,采用灰色数学方法估计迭代过程中Kriging模型的预测响应区间;最后,使用筒体法兰连接模型和摇臂连杆结构验证所提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分步求解参数区间中点和半径的修正方法,所提方法修正得到的有限元模型与实际结构有更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模型修正 区间分析 对称KL距离 KRIGING模型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Cokriging模型和单目标函数的随机模型修正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珍瑞 张雪萍 张亚峰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将Cokriging代理模型技术和单目标函数进行结合,提出了一种随机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将不确定性模型修正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待修正参数统计特征的修正问题,能够在保证模型修正精度的同时,有效缓解模型修正中由于分步修正和多目标修正造... 将Cokriging代理模型技术和单目标函数进行结合,提出了一种随机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将不确定性模型修正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待修正参数统计特征的修正问题,能够在保证模型修正精度的同时,有效缓解模型修正中由于分步修正和多目标修正造成的计算成本高的问题。首先,假设待修正参数和响应均服从高斯分布,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获取训练集样本,构造满足精度要求的Cokriging模型替代复杂的有限元模型参与迭代计算。然后,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响应统计特征与试验响应统计特征的加权残差目标函数,引入土狼优化算法最小化该单目标函数来得到待修正参数的统计特征。最后,通过二维和三维桁架结构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模型修正 单目标函数 全局优化 Cokrigin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运输T型钢丝绳隔振器刚度及阻尼研究
13
作者 陈骐 李世响 +3 位作者 郑京良 贾奥男 熊克 尹永康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8-543,621,共7页
钢丝绳隔振器可以缓解卫星运输过程中振动产生的危害,但其缺少试验基础研究,无法提供仿真输入,难以准确实现卫星损伤仿真。针对此问题,对T型钢丝绳隔振器刚度及阻尼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首先,对钢丝绳隔振器系统的力学特性进... 钢丝绳隔振器可以缓解卫星运输过程中振动产生的危害,但其缺少试验基础研究,无法提供仿真输入,难以准确实现卫星损伤仿真。针对此问题,对T型钢丝绳隔振器刚度及阻尼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首先,对钢丝绳隔振器系统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理想的迟滞回环曲线;其次,建立了钢丝绳隔振器静刚度和动刚度力学测试系统;最后,通过准静态加载以构建静刚度条件下压缩、横滚、剪切状态力和位移的关系。在预承载力为5 kN、振幅为1 mm条件下,分别测试了激振频率5~8 Hz条件下的动刚度性能。结果表明:准静态加载条件下,钢丝绳隔振器的力和位移关系较为稳定;动刚度条件下,在5~8 Hz频率之间,动刚度变化较为稳定;等效阻尼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运输 钢丝绳隔振器 刚度 迟滞特性 损伤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EL的水电机组导轴承支架非线性连接模态特性分析
14
作者 何信林 雷旭乐 +3 位作者 马晨原 寇林 牛利涛 张钢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6,共8页
模态分析是水电机组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但其传统方法缺少对接触部分非线性接触的模拟手段,直接影响模态分析的准确性,也无法对链接部位的失效过程及趋势进行分析。该文基于用户自定义单元子程序接口(user-defined element subroutine i... 模态分析是水电机组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但其传统方法缺少对接触部分非线性接触的模拟手段,直接影响模态分析的准确性,也无法对链接部位的失效过程及趋势进行分析。该文基于用户自定义单元子程序接口(user-defined element subroutine interface,UEL),建立了结合部三维非线性专用分析单元模型。推导所提模型有限元格式的基本方程,获得表征材料非线性特性的本构关系;给出螺栓连接的固定结合部的静态分析,以及立式水轮发电机导轴承支架的模态分析算例;给出导轴承支架的支臂末端螺栓连接变刚度计算的工程应用实例。实验与仿真对比结果表明了建立的UEL三维非线性接触分析专用单元模型的正确性;连接失效分析表明了随着导轴承支架接触刚度的下降,会在整机模态频率计算中引入新的频率段这一结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非线性 接触分析 UEL 参数化有限元 导轴承支架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和频率的橡胶本构模型及减振器振动性能研究
15
作者 段成红 王福军 +1 位作者 罗翔鹏 刘晶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6-262,294,共8页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特种电子通信设备等各类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中。由于在发射过程中的剧烈振动,以及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冲击和压力变化,这类电子设备的振动问题需重点关注,常采用橡胶减振器进行减振。针对橡胶减...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特种电子通信设备等各类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中。由于在发射过程中的剧烈振动,以及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冲击和压力变化,这类电子设备的振动问题需重点关注,常采用橡胶减振器进行减振。针对橡胶减振器,首先考虑橡胶材料的频率相关性与温度相关性,推导了修正六参数分数导数模型;其次对带橡胶减振器的电子设备进行了正弦与随机振动试验;再次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预测不同温度的减振性能。结果表明,修正六参数分数导数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橡胶振动性能,且橡胶减振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但其减振效果随着温度降低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本构 频率与温度 振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冲击载荷高效识别方法
16
作者 刘玲 杨晓明 张力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0,共9页
针对传统冲击载荷识别方法所需传感器数量多、采样频率高以及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技术的冲击载荷识别新方法。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分解了完整的冲击响应,并获取了模态加速度响应,通过度量模态加速度响应中未... 针对传统冲击载荷识别方法所需传感器数量多、采样频率高以及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技术的冲击载荷识别新方法。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分解了完整的冲击响应,并获取了模态加速度响应,通过度量模态加速度响应中未校正振型向量和振型矩阵列向量的共线性即可快速实现冲击定位。根据定位结果,构建了优化目标函数,采用高斯基函数对冲击载荷时间历程进行了拟合,并利用二维梯度下降法快速求解了最优拟合参数。在尺寸为600 mm×200 mm×3 mm的悬臂板上进行的试验表明,在仅使用一个加速度计的前提下,36次冲击定位测试的成功率为91.67%,并且重构结果的峰值相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指标分别低于10%和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识别 经验模态分解 模态加速度响应 未校正振型向量 基函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油管路变参数波纹管动力吸振器设计及应力优化分析
17
作者 叶茂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1-197,共7页
波纹管吸振器在油气输运管线的减振降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变参数的非周期波纹管通过结构优化,在保证减振性能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吸振器的疲劳寿命,但目前变参数波纹管的力学特性尚缺少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针对一种变圆环... 波纹管吸振器在油气输运管线的减振降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变参数的非周期波纹管通过结构优化,在保证减振性能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吸振器的疲劳寿命,但目前变参数波纹管的力学特性尚缺少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针对一种变圆环半径的波纹管吸振器结构,建立了其板壳力学模型,通过圆环板和圆环壳的控制方程及连接条件并给出了波纹管刚度及应力的计算方法;继而通过有限元及文献结果比对,证实了板壳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变参数非周期波纹管结构,分析了变波纹管圆环半径对波纹管结构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圆环壳半径越大,子午面内由薄膜内力和弯矩引起的总正应力则越小,变圆弧半径优化结构对改善吸振器的疲劳寿命越有利。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变参数波纹管吸振器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有效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波纹管 输油管道 板壳模型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跨连续梁自由振动的动态有限元分析
18
作者 夏桂云 刘明暕 温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0-159,共10页
利用Timoshenko梁振动微分方程的奇次解,建立了单元任意截面的变形、内力与节点位移的关系,取端点截面的内力得到动态有限元列式。动态有限元具有不依赖网格密度、可准确计算任意阶次的振动频率和振型等特点。利用动态有限元刚度矩阵行... 利用Timoshenko梁振动微分方程的奇次解,建立了单元任意截面的变形、内力与节点位移的关系,取端点截面的内力得到动态有限元列式。动态有限元具有不依赖网格密度、可准确计算任意阶次的振动频率和振型等特点。利用动态有限元刚度矩阵行列式为0条件,推导出1~4跨等截面等跨径的多跨连续梁频率方程。分析了多跨连续梁的自由振动,结果表明:相应简支梁的频率为多跨连续梁的固有频率、振型经扩展后为多跨连续梁的振型;多跨连续梁的振动有第二频谱现象和梁高振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有限元 多跨连续梁 频率方程 模态 第二频谱 梁高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度追踪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对比研究
19
作者 胡志祥 黄磊 +1 位作者 郅伦海 胡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31,共10页
复杂度追踪(complexity pursuit, CP)是求解振动信号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 BSS)问题的一类经典方法。用复杂度追踪估计解混矩阵主要有基于源信号复杂度计算的梯度下降(complexity pursuit-gradient descent, CP-GD)算法和... 复杂度追踪(complexity pursuit, CP)是求解振动信号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 BSS)问题的一类经典方法。用复杂度追踪估计解混矩阵主要有基于源信号复杂度计算的梯度下降(complexity pursuit-gradient descent, CP-GD)算法和基于时间可预测度的广义特征值分解(temporal predictability-generalized eigenvalue decomposition, TP-GED)算法。当前,这两种算法的关联性与算法性能尚缺乏研究,因此对这两种算法的等价性和计算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CP-GD和TP-GED两种算法的具体理论及算法流程;其次,利用二、三自由度振动系统直观地展示并对比解混向量对应的源信号复杂度及可预测度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对多工况下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参数识别算例,对比研究两种算法的精度及计算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阻尼比及高信噪比条件下,两种方法得到的解混矩阵是相同的;考虑到计算信号复杂度和梯度下降较为耗时,CP-GD算法计算代价要高于TP-GED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源分离(BSS) 模态参数识别 柯尔莫哥洛夫复杂度 时间可预测度(TP) 梯度下降(GD) 广义特征值分解(G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设支撑的重载铁路小跨度梁加固技术
20
作者 陈树礼 张建功 +1 位作者 田波 谢铠泽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8,共7页
研究目的:小跨度梁是重载铁路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其服役性能易受列车轴重的影响,难以满足重载铁路扩能的需求。本文以重载铁路常见12.0 m跨度梁为例,提出一种增设竖向支撑改变结构体系的小跨度梁简易加固方法,并结合数值... 研究目的:小跨度梁是重载铁路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其服役性能易受列车轴重的影响,难以满足重载铁路扩能的需求。本文以重载铁路常见12.0 m跨度梁为例,提出一种增设竖向支撑改变结构体系的小跨度梁简易加固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和实桥试验测试,开展加固参数影响分析和小跨度梁加固前后静动力适应性研究,确定合理加固参数。研究结论:(1)增设支撑加固法基本原理是在小跨度梁原支座两侧增设竖向支撑,通过减小桥梁跨度和改变桥梁体系结构来降低梁体内应力,进而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2)增设竖向支撑刚度合理取值为原支座刚度的50%,加固距离则以安装在墩帽边缘处为宜,增设支撑纵向宽度需与原支座一致;(3)采用增设支撑加固后,桥梁结构跨中挠度、横向振动加速度和竖向振幅以及支座竖向位移等静动力性能指标改善显著,降幅均达到20%以上,桥梁横向振幅、竖向加速度改善程度略小;(4)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可为既有铁路桥梁强化改造及养护维修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小跨度梁 增设支撑 加固技术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