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莓生物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华军 崔方正 +2 位作者 刘盈 朱思静 李跃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9,共12页
红树莓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果树,红树莓的果实、叶片、种子等部位富含多糖、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健康功效,是具有商业应用价值和药物研究价值的“黄金水果”。本文全... 红树莓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果树,红树莓的果实、叶片、种子等部位富含多糖、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健康功效,是具有商业应用价值和药物研究价值的“黄金水果”。本文全面综述红树莓不同品种、采收期、组织部位的营养成分及含量,系统阐述红树莓不同部位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改善代谢综合征等方面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以及应用,以期为红树莓的功效研究、高值化利用和精深加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 生物活性物质 资源开发 加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日光温室蓝莓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2
作者 王宏光 张舵 +2 位作者 魏鑫 王升 刘成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7-9,20,共4页
蓝莓是一种新兴的小浆果,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日光温室蓝莓产业起步较早,设施蓝莓发展面积和果品质量在全国位居前列。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加剧,青壮劳动力不... 蓝莓是一种新兴的小浆果,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日光温室蓝莓产业起步较早,设施蓝莓发展面积和果品质量在全国位居前列。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加剧,青壮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上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辽宁温室蓝莓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的常规生产方式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效益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该文从机械化建园、智能温湿度调控、水肥一体化、设施抑草、蜜蜂授粉、简化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总结辽宁温室蓝莓部分环节轻简化栽培措施,旨在为辽宁温室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蓝莓 轻简化 省力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不同品种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丽敏 申刚 +2 位作者 罗德强 李廷洋 王朝权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77-83,共7页
树莓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浆果植物,鲜果中存在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明确或潜在的药理活性。以贵州省当地主栽5个树莓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树莓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花青素含... 树莓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浆果植物,鲜果中存在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明确或潜在的药理活性。以贵州省当地主栽5个树莓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树莓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花青素含量变幅为2.66~79.52 mg/hg,多糖为262.23~438.36 mg/hg,总酸为2.08~19.49 g/k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702.34~1030.23 U/g,黄酮为53.76~160.65 mg/hg,树莓酮为0.30~76.70 mg/hg,槲皮素为0.35~2.41 mg/hg,锌含量为2.06~3.17 mg/kg,硒含量为0.0012~0.0018 mg/kg。糖酸比结果显示,树莓本地品种1号、本地品种2号及黑莓口感较好,本地品种1号的主要活性成分实测值普遍居高,表现突出,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树莓品种。树莓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消炎等功效和作用,本研究为树莓活性成分研究和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鲜果 活性成分 主栽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嫁接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马燕丽 秦公伟 +2 位作者 徐国辉 徐皓 秦祖鑫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蓝莓作为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近年来在我国的栽培面积正逐步扩增,同时蓝莓老园区也开始出现品种更新问题。嫁接是果树品种更新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苗木繁育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蓝莓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及其他影响蓝莓嫁接成活率... 蓝莓作为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近年来在我国的栽培面积正逐步扩增,同时蓝莓老园区也开始出现品种更新问题。嫁接是果树品种更新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苗木繁育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蓝莓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及其他影响蓝莓嫁接成活率的因素、蓝莓嫁接亲和性机理研究、嫁接后蓝莓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变化以及嫁接后蓝莓果实产量和品质变化相关进展,并对未来蓝莓嫁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蓝莓嫁接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为蓝莓生产实践提供可靠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嫁接时间 嫁接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树莓制品的定量分析方法
5
作者 陈佳 张琳琳 +6 位作者 王晓茹 肖霄 张凯江 郭金颖 辛文 杨帛 孙伟 《现代食品》 2024年第7期196-201,共6页
为了检验树莓制品中是否掺杂其他成分,建立了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定量检测树莓成分的检验方法。结果表明,实验建立的树莓掺假模型的检测结果准确,为检测市售树莓制品中是否掺假提供了一种新的、更... 为了检验树莓制品中是否掺杂其他成分,建立了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定量检测树莓成分的检验方法。结果表明,实验建立的树莓掺假模型的检测结果准确,为检测市售树莓制品中是否掺假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精确的定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定量检测 掺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多酚的组分分析及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被引量:35
6
作者 旷慧 冯建文 +2 位作者 范倩 王萍 王金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89,共7页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菲尔杜德’红树莓多酚粗提液和纯化液的组成成分,同时采用3个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指标研究了其抗脂质过氧化活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树莓多酚中可能含有黄酮类、花色苷、糖...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菲尔杜德’红树莓多酚粗提液和纯化液的组成成分,同时采用3个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指标研究了其抗脂质过氧化活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树莓多酚中可能含有黄酮类、花色苷、糖苷类物质,初步鉴定出红树莓多酚中含有原花青素B2、芦丁、水杨酸和鞣花酸4种酚类物质,且红树莓多酚粗提液和纯化液中多酚组成具有差异性。抗脂质过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红树莓多酚粗提液和纯化液对Fe^(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H_2O_2诱导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和大鼠肝组织匀浆自发脂质过氧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红树莓多酚粗提液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强于纯化液。红树莓多酚提取物对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和途径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 多酚 抗脂质过氧化 黄酮 花色苷 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多酚的醇法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3
7
作者 旷慧 迟超 +3 位作者 吕长山 王萍 赵鑫 王金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8-93,共6页
以‘菲尔杜德’、‘宝石红’红树莓果实为原料,采用醇法提取红树莓多酚。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以多酚提取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L_9(3-4)正交试验优化醇法提取红树莓多... 以‘菲尔杜德’、‘宝石红’红树莓果实为原料,采用醇法提取红树莓多酚。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以多酚提取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L_9(3-4)正交试验优化醇法提取红树莓多酚的工艺参数,同时采用邓肯多重范围检验法检验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菲尔杜德’红树莓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70%(pH 6)、提取温度45℃、料液比1:6(g/mL)、提取时间3.5 h、提取2次;‘宝石红’红树莓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65%(pH 6)、提取温度45℃、料液比1:5(g/mL)、提取时间3.5 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两种红树莓多酚提取量分别为(373.78±4.08)、(287.08±4.91)mg/100 g。该工艺可靠、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 多酚 提取 正交试验 邓肯多重范围检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类品种鉴定现行方法的优劣性探讨
8
作者 王永乐 孙守意 陈爽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0-33,46,共5页
本文在对黑河市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树莓品种研究基础上,对树莓不同品种鉴定方法的优劣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基层林业育苗育种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树莓 品种 鉴定方法 优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采后熏蒸处理对‘安哥诺’李果实贮藏效果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友升 郭晓敏 +2 位作者 王郅媛 李丽萍 杨宏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18-323,共6页
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4种采后熏蒸处理对李果实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显著降低18d贮藏期后李果实腐烂率、总酚、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能力,相比而言,1-甲... 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4种采后熏蒸处理对李果实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显著降低18d贮藏期后李果实腐烂率、总酚、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能力,相比而言,1-甲基环丙烯(1-MCP)显著提高李果实花青素、总酚与总黄酮含量,百里酚与乙醇则提高果肉a*值、色度角及色泽比;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李果实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之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效应;偏最小二乘与通径分析表明,腐烂率与果肉a*值呈现正相关性效应,果肉色度角与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果实 采后熏蒸处理 品质 抗氧化活性 多变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法纯化树莓花色苷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庆启 张娜 +2 位作者 付立营 王萍 王振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1-174,共4页
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选择了AB-8型大孔树脂纯化树莓花色苷。优化了吸附和解吸条件,结果表明:树莓花色苷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1nm,AB-8型大孔树脂吸附pH2.0的树莓花色苷提取液,吸附6h,吸附率可达94.58%。pH值2.0,体积分数为60%... 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选择了AB-8型大孔树脂纯化树莓花色苷。优化了吸附和解吸条件,结果表明:树莓花色苷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1nm,AB-8型大孔树脂吸附pH2.0的树莓花色苷提取液,吸附6h,吸附率可达94.58%。pH值2.0,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可较好地洗脱花色苷,解吸6h,解吸率为64%。纯化后树莓花色苷的色价为63,是纯化前色价的17.7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树莓花色苷中含有苯环、羟基、含氧杂环和甲氧基等特征基团。应用纸色谱法对树脂纯化后的树莓花色苷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鉴定,发现纯化后的花色苷有2个主要成分,初步鉴定为矢车菊和天竺葵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大孔树脂 纯化 花色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东北地区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差异 被引量:37
11
作者 旷慧 王金玲 +1 位作者 姚丽敏 宁玮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东北地区6种红树莓果实加工后的果渣提取物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花色苷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宝石红果渣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4.18、3.71、15.28 mg/g;哈瑞太兹果渣... 以东北地区6种红树莓果实加工后的果渣提取物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花色苷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宝石红果渣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4.18、3.71、15.28 mg/g;哈瑞太兹果渣提取物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为0.68 mg/g;菲尔杜德和野生果果渣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与VC接近;除哈瑞太兹外,其他品种红树莓果渣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2,2’-二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radical,ABTS^+·)的清除率均大于VC。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与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大;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原花青素、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较大;而对ABTS^+·的清除率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较大。在6个红树莓品种中,菲尔杜德和野生果果渣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果渣 提取物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保鲜加工技术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综述
12
作者 赵睿 霍跃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1期19-21,共3页
树莓果实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但在储运加工过程中极易流失。为最大限度地保留树莓中的有益物质,应采取适当的储存、加工和包装措施,以减少活性化合物氧化、降解和流失的风险。该文综述了多种采后保鲜和加工技术对树莓生物活性成分... 树莓果实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但在储运加工过程中极易流失。为最大限度地保留树莓中的有益物质,应采取适当的储存、加工和包装措施,以减少活性化合物氧化、降解和流失的风险。该文综述了多种采后保鲜和加工技术对树莓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以期为保留树莓营养价值和采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生物活性成分 采后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高剪切分散乳化提取悬钩子多酚 被引量:13
13
作者 樊梓鸾 林秀芳 +1 位作者 王丽 王振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为探究提取小浆果悬钩子中活性成分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提取技术,探讨了提取溶液浓度,高剪机转速,剪切时间3个因素对悬钩子多酚提取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水平分析基础上,运用响应面优化设计试验对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 为探究提取小浆果悬钩子中活性成分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提取技术,探讨了提取溶液浓度,高剪机转速,剪切时间3个因素对悬钩子多酚提取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水平分析基础上,运用响应面优化设计试验对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由Design-Expert 7.0.0软件分析确定了悬钩子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利,将最佳工艺参数修正为:提取溶液体积分数:85%,高剪机转速:18 000 r/min,剪切时间:220 s。经验证试验证实,优化后悬钩子提取物中多酚质量分数为(713.89±0.66)mg/hg鲜果。总黄酮和花色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9.97±1.37)mg/hg鲜果和(28.75±0.43)mg/hg鲜果。与传统的超声波、微波等辅助提取法相比,高剪切分散乳化技术提取法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避免了有效成分的损失与变性,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钩子 多酚 高剪切分散乳化技术 响应面法 提取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东北地区6种红树莓果实中有机酸组成 被引量:22
14
作者 旷慧 李亮亮 +1 位作者 吕长山 王金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26-130,共5页
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6种红树莓果实中草酸、酒石酸、柠檬酸、DL-苹果酸和乳酸5种有机酸的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Sino Chrom DS-BP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L KH2PO4溶液(p H 2.... 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6种红树莓果实中草酸、酒石酸、柠檬酸、DL-苹果酸和乳酸5种有机酸的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Sino Chrom DS-BP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L KH2PO4溶液(p H 2.60,97∶3,V/V),流速0.6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5种有机酸都被有效地分离,各种有机酸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0.999 3-0.999 9之间;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在0.20%-1.53%(n=5)范围内;回收率为98.83%-105.42%,相对标准偏差为0.06%-1.00%。测得6种红树莓果实中有机酸以柠檬酸为主,含量为1 058.41-1 825.45 mg/100 g,草酸、乳酸、DL-苹果酸含量较低,未检测到酒石酸。该方法简单、高效、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红树莓果实中有机酸的分离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 有机酸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向延菊 郑先哲 +1 位作者 霍俊伟 王大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0-221,共2页
由于树莓果皮极薄,组织娇嫩,结构易碎,且呼吸速率高,故是一种极易腐败的农产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浸染而腐烂变质,在常温下贮藏1天即失去商品价值,因而树每贮藏保鲜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为此,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树莓贮... 由于树莓果皮极薄,组织娇嫩,结构易碎,且呼吸速率高,故是一种极易腐败的农产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浸染而腐烂变质,在常温下贮藏1天即失去商品价值,因而树每贮藏保鲜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为此,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树莓贮藏保鲜技术,包括速冻和冻藏保鲜、低温贮藏、气调贮藏、化学保鲜、臭氧保鲜等技术在树莓贮藏保鲜上的应用,并指出了小浆果今后贮藏保鲜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贮藏保鲜 采后贮藏 保鲜技术 臭氧保鲜 腐烂 化学保鲜 农产品 商品价值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蓝莓花色苷色素稳定性的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姚蓓 赵慧芳 +1 位作者 吴文龙 李维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了pH值、辅色剂、SO_2、微波对5个不同蓝莓品种(巴尔德温、巨蓝、园蓝、灿烂和安娜)花色苷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莓色素在pH<4.0时呈红色,且在pH 3.0条件下稳定性较强。不同辅色剂中以对羟基苯甲酸、苹果酸、柠檬... 本研究探讨了pH值、辅色剂、SO_2、微波对5个不同蓝莓品种(巴尔德温、巨蓝、园蓝、灿烂和安娜)花色苷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莓色素在pH<4.0时呈红色,且在pH 3.0条件下稳定性较强。不同辅色剂中以对羟基苯甲酸、苹果酸、柠檬酸、阿魏酸和单宁酸的辅色作用最强,其次是丁二酸、抗坏血酸和蔗糖,异抗坏血酸则具有显著的减色作用。丁二酸、蔗糖和单宁酸不仅具有辅色作用,而且能够增强花色苷的热稳定性。SO_2和微波处理对蓝莓色素具有破坏作用。在本研究条件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5个蓝莓品种花色苷色素的稳定性由强及弱排序依次为巴尔德温、巨蓝、园蓝、灿烂和安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花色苷 色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辛秀兰 陈亮 +1 位作者 吴迪 王彦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0-103,共4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红树莓籽油中有34种成分,19种脂肪酸,占总量的97.85%,饱和脂肪酸有11种,占总量的11.88%,其中以棕榈酸(6.74%)、硬脂酸(2.69%)为主;不饱和脂肪酸...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红树莓籽油中有34种成分,19种脂肪酸,占总量的97.85%,饱和脂肪酸有11种,占总量的11.88%,其中以棕榈酸(6.74%)、硬脂酸(2.69%)为主;不饱和脂肪酸有8种,占总量的85.97%,其中以亚油酸(57.42%)和亚麻酸(25.41%)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蓝莓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涂俊凡 秦仲麒 +3 位作者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8期13725-13728,共4页
[目的]研究兔眼蓝莓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方法]以蓝莓品种的幼嫩茎段为试材,研究不同取材时间、不同品种对茎段诱导效果及不同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对灿烂继代增殖及生长的影响,并开展瓶外驯化生根试验。[结果]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蓝莓茎... [目的]研究兔眼蓝莓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方法]以蓝莓品种的幼嫩茎段为试材,研究不同取材时间、不同品种对茎段诱导效果及不同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对灿烂继代增殖及生长的影响,并开展瓶外驯化生根试验。[结果]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蓝莓茎段最佳取材时期,萌芽率为62.2%;灿烂品种在改良WPM+2.0 mg/L ZT+0.05 mg/L IBA+30 g/L蔗糖+6.5 g/L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茎段增殖率可达3.21;继代40~50 d的茎段用1 000 mg/L ABT快速浸蘸处理后扦插于装有苔癣的穴盘上,生根率达85.33%;生根组培苗在草炭∶园土∶珍珠岩=2∶1∶0.5的基质中移栽成活率为85.67%。[结论]为蓝莓的南方适栽品种的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组织培养 增殖 瓶外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北地区6种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含量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金玲 李亮亮 吕长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96,共4页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北地区6种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含量,同时与蓝莓进行比较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Sino Chrom DS-BP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CH3OH-0.3%磷酸(40∶60,V/V);流速1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北地区6种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含量,同时与蓝莓进行比较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Sino Chrom DS-BP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CH3OH-0.3%磷酸(40∶60,V/V);流速1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鞣花酸得到很好地分离,鞣花酸含量在0.1~1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3。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06%,重复性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09%,稳定性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3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00%~98.62%,相对标准偏差为0.21%~0.42%,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测得不同品种红树莓果实中总鞣花酸含量为39.10~155.98 mg/100 g;游离鞣花酸含量为1.24~8.26 mg/100 g,红树莓中含有丰富的鞣花酸,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 鞣花酸 反相高效液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红树莓籽精油提取的研究及GC-MS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丽娜 辛秀兰 +1 位作者 武建新 雒亚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0,共3页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红树莓籽精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因素对红树莓籽精油萃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80 min为最佳提取工...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红树莓籽精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因素对红树莓籽精油萃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8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挥发油产品透明、橙黄。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40种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精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