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对云南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影响研究
1
作者 张鹏 杨旭昆 +8 位作者 陈璐 王文治 米艳华 刘振环 李茂萱 苏雯 王相全 杨彦雄 郭陆军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12-19,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机种植模式对云南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试验采取田间相邻种植,设置“水稻+蚕豆+水稻”轮作模式下有机和常规2种模式的水稻种植方式,采用重复和对照组设计。各项... 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机种植模式对云南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试验采取田间相邻种植,设置“水稻+蚕豆+水稻”轮作模式下有机和常规2种模式的水稻种植方式,采用重复和对照组设计。各项指标的检测依据对应的国家标准进行测定。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云南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种植模式的镉、砷低于常规水稻,铅、铬、铜的含量均高于常规种植水稻,有机+模式除镉含量低于常规水稻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常规水稻,通过方差分析P>0.05,各项安全品质指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营养品质除膳食纤维低于常规种植,其余营养品质均高于常规种植,有机+模式各项营养品质指标均高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模式营养品质总体上要高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营养品质,但经过方差分析P>0.05,差异不显著;有机种植前期生产投入成本高,产量低于常规种植,但有机稻米市场价格优势明显,最终收益为常规种植的2.5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常规种植和有机种植2种不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云南水稻产业结构、改善部分地区种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常规种植 云南水稻 品质影响 经济效益 水稻品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叶期水分管理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
作者 董奇卓 王泰毅 钱永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旱育苗是黑龙江水稻产区最重要的育秧方式,苗床水分管理尤其出苗后的土壤水分对培育壮苗至关重要。试验以早粳稻龙粳31为供试材料,以水稻出苗后(7 d)进入二叶期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为处理因素,于二叶露尖时分别模拟湿润育苗和水育苗的土... 旱育苗是黑龙江水稻产区最重要的育秧方式,苗床水分管理尤其出苗后的土壤水分对培育壮苗至关重要。试验以早粳稻龙粳31为供试材料,以水稻出苗后(7 d)进入二叶期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为处理因素,于二叶露尖时分别模拟湿润育苗和水育苗的土壤状态(湿润育苗R:土壤含水量达到持水量的90%~100%,且土壤表面无水层;水育苗S:苗床保持1 cm水层),以常规旱育苗CK为对照(土壤含水量50%~60%),围绕秧苗的形态、生理指标展开调查,探讨二叶期苗床土壤水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苗过程中二叶期苗床土壤水分达到湿润处理(R),甚至水层处理(S)时秧苗无论形态还是生理指标都较对照处理(CK)发生明显变化,株高增加7.6%和12.4%,叶龄提高10%和19.1%,白根数减少12.4%和21.2%;秧苗充实度降低13.5%和22.4%,苗体内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表现出秧苗光合能力减弱的趋势。综上,寒地稻区二叶期苗床土壤水分保持在50%~60%时,有利于培育壮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二叶期 苗床水分 秧苗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王振 王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30-33,共4页
在水稻生产中,为了寻求简单高效的栽培方式,选择不同栽插方式来探究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开展大田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种栽插方式,包括2种行距的栽插、钵苗摆栽以及水直播,探究这4种栽插方式对水... 在水稻生产中,为了寻求简单高效的栽培方式,选择不同栽插方式来探究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开展大田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种栽插方式,包括2种行距的栽插、钵苗摆栽以及水直播,探究这4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5 cm行距栽插处理下水稻的灌浆速率提前达到最大,之后缓慢下降,而水直播处理下水稻抽穗晚导致灌浆速率延迟达到峰值;叶绿素含量在4种处理下总体呈随生育期推进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在灌浆初期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表现为25 cm行距处理下较强,在灌浆末期其余处理水稻的叶绿素含量略高于25 cm行距处理;水稻产量表现为25 cm行距>钵苗摆栽>30 cm行距>水直播,主要是25 cm行距处理下水稻的实粒数最高,有效穗和千粒重都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最终得到高产;从品质方面来看,水稻在钵苗摆栽处理下出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最高,其次是25 cm行距处理,且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25 cm行距处理下保持中等水平。综上所述,25 cm行距处理下水稻的灌浆速率提前达到最大,光合能力也在灌浆期较强,这些都有利于有机物的提前大量积累,该处理下水稻产量的三要素协调发展达到最佳组合,且稻米品质也维持在中等水平,所以该区域推荐机插秧的行距为25 cm,既简化了栽培措施又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插方式 水稻 灌浆速率 叶绿素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宏发 刘正辉 +1 位作者 张红梅 程旺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样品组分检测和育种材料快速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水稻源库器官,尤其是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高通量检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试验获得的576份代表性节间样本为材料,在获得样本化学实测值...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样品组分检测和育种材料快速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水稻源库器官,尤其是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高通量检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试验获得的576份代表性节间样本为材料,在获得样本化学实测值的基础上,采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并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构建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蔗糖、淀粉、总氮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水稻节间蔗糖、淀粉、总氮含量PLS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988、0.977和0.957,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3,模型的性能指数分别为85.20、85.80和86.50,表明所建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可靠。此外,水稻叶片和叶鞘的淀粉、总氮含量和碳氮比的PLS模型也具有较高的精度。本研究构建了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为水稻栽培生理和高产栽培理论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间 碳氮代谢组分 近红外光谱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文俊 陈小飞 +4 位作者 陈金华 韦志 雷伟侠 孔令聪 杜祥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清晰。本研究以安徽沿江地区27个气象站1992—2022年的气温、日照时数、总辐射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稻-油复种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与演变特征以及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稻-油复种模式下季节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光合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量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总辐射量倾向率分别为-27.9 MJ·m^(-2)·(10a)^(-1)和-28.8MJ·m^(-2)·(10a)^(-1),油菜季分别为-40.5 MJ·m^(-2)·(10a)^(-1)和-26.6 MJ·m^(-2)·(10a)^(-1)。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日最高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1)(P<0.05)和0.24℃·(10a)^(-1),最高达32.70℃(2022年,青阳)。油菜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6℃·(10a)^(-1)(P<0.01)和0.39℃·(10a)^(-1)(P<0.01),移栽方式下平均气温较直播方式高0.96~1.43℃。稻油两熟制两季均面临光资源持续下降和气温不断上升等问题,采用移栽方式可通过延长作物生育期优化光、温资源配置,提高光温生产潜力。同时,适当推迟移栽期将有利于应对油菜苗期和水稻花期的高温。直播方式下宜采用高光效品种和构建光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资源配置 气候变化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单季杂交稻在中高海拔山区的综合性状比较试验
6
作者 常志远 刘景淼 +1 位作者 张永鑫 李道品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47-49,共3页
为了提升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高山水稻生产水平,引进籼粳、籼型三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3种不同类型共6个杂交水稻品种,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系统的田间调查、取样测定和实收测产,以筛选出适宜中高海拔及相似生态条件区域种植的优质高... 为了提升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高山水稻生产水平,引进籼粳、籼型三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3种不同类型共6个杂交水稻品种,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系统的田间调查、取样测定和实收测产,以筛选出适宜中高海拔及相似生态条件区域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结果表明,籼型两系杂交稻整体表现偏好,籼粳杂交稻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次之。其中泰两优217和深两优689产量分别为573.0 kg/亩、567.4 kg/亩,分别比对照增产25.69%、24.46%,表现出综合农艺性状好、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等特点,适宜在温州同生态类型中高海拔山区示范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杂交稻 综合性状 比较试验 中高海拔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翻压紫云英对福建单季稻产量与化肥氮素吸收、分配及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飞 林诚 +5 位作者 林新坚 何春梅 李清华 李昱 黄功标 钟少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6-904,共9页
【目的】紫云英翻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提高后作水稻的产量,但是该机理是由于紫云英翻压矿化后提供的氮素还是由于与翻压紫云英后化肥氮素利用率的提高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目通过连续4年紫云英翻压还田的定位试验... 【目的】紫云英翻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提高后作水稻的产量,但是该机理是由于紫云英翻压矿化后提供的氮素还是由于与翻压紫云英后化肥氮素利用率的提高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目通过连续4年紫云英翻压还田的定位试验与原状土柱模拟及15N示踪,研究了福建单季稻区紫云英压青回田对水稻产量与化肥15N吸收、分配及残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季稻田间定位试验,设5个处理:1)对照,不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CK);2)不翻压紫云英,常规化肥施用量(100%H);3)紫云英+常规化肥用量(Z+100%H);4)紫云英+60%的常规化肥(Z+60%H);5)只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Z)。常规化肥用量(100%H)为施氮量N 135 kg/hm2,N∶P2O5∶K2O=1∶0.4∶0.7,每年紫云英翻压量为18000 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5 m2,种植水稻为每小区20×15丛。于定位试验的第4年,在田间定位试验小区中,采用15N-尿素(丰度10%)示踪法与原状土柱模拟水稻植株的氮素吸收及分配情况。PVC管直径25 cm,长35 cm,其中压入田面下20 cm,每小区埋两个土柱,每个土柱中种植两株水稻。【结果】紫云英年翻压18000 kg/hm2并结合施用100%化肥(Z+100%H),水稻子粒4年平均产量比单施100%化肥(100%H)增产6.5%,同时在18000 kg/hm2的紫云英翻压量下,主作物水稻化肥减量40%(Z+60%H)的产量与100%H的处理基本相当。Z+100%H处理对提高水稻分蘖期植株氮含量最为明显,尤其是茎叶氮含量较100%H提高7.0%,差异显著。虽然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生育期的化肥氮素利用率无明显变化,但Z+100%H处理分蘖期与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分别较100%H提高23.0%与18.0%,说明绿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水稻植株吸收外源氮素,且植株吸收氮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紫云英矿化的氮源。Z+60%H与100%H处理的分蘖期与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则基本相当。不同施肥处理均有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趋势;Z+60%H处理的耕层土壤化肥氮素的残留率最高,并显著高于Z+100%H处理。【结论】连续4年翻压紫云英明显提高了福建单季稻区黄泥田的农田生产力,在减少40%常规化肥用量的情况下仍可维持产量稳定。翻压绿肥减肥增效的主要机制之一是紫云英矿化的养分替代了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 氮肥利用率 15N同位素 氮素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单季晚稻产量-氮肥施用量反应曲线的历史比较 被引量:38
8
作者 朱兆良 张绍林 +1 位作者 尹斌 颜晓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对1982~1985年和2004~2006年在太湖地区进行的两次水稻产量-化肥氮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网中获得的大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80年代初相比,当前的水稻产量-施氮量的反应曲线明显上移,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化肥氮的表观利... 本文对1982~1985年和2004~2006年在太湖地区进行的两次水稻产量-化肥氮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网中获得的大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80年代初相比,当前的水稻产量-施氮量的反应曲线明显上移,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化肥氮的表观利用率和增产效果明显增高,这可能与水稻栽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吸收效率的提高,以及氮肥施用技术的改进有关。因此,在高产、高施氮量地区,培育产量潜力更高、吸收能力更强和对氮肥反应更大的品种,并结合栽培技术(包括氮肥施用技术)的改进,是进一步增加施氮量以提高产量、协调高产与环保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氮肥利用率 增产效果 历史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杨坚 陈恺林 +3 位作者 赵正洪 刘洋 周学其 张玉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37,共4页
以农香32为材料,采用抛秧、手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头季、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头季稻的手插稻,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高,其产量最高,再生稻以抛秧种植的产量最高;抛秧... 以农香32为材料,采用抛秧、手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头季、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头季稻的手插稻,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高,其产量最高,再生稻以抛秧种植的产量最高;抛秧、手插、直播的2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1.42、11.33、9.84 t/hm^2,抛秧、手插的水稻产量较直播的分别高出16.2%、15.1%;头季稻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再生稻,但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外观品质,蒸煮及营养品质均优于头季稻。综合分析,抛秧种植方式下的2季水稻的产量略高于手插稻,且稻米品质优良,是较好的再生稻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种植方式 稻米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单季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重阳 郑靖 +2 位作者 顾江新 史奕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37-242,共6页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N2O和CO2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度、气温、土壤Eh等相关因子。试验表明,观测期内3种气体排放各有其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稻田3种处理中的CH4排放规律一致,各处理的CO2的季节变化...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N2O和CO2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度、气温、土壤Eh等相关因子。试验表明,观测期内3种气体排放各有其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稻田3种处理中的CH4排放规律一致,各处理的CO2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与相同处理的N2O变化规律相似。在整个生长季中,常规处理、无作物处理(CK)、无N处理的稻田CH4排放总量分别为1.55×102、0.74×102、1.36×102kg.hm-2;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80、3.25、1.21kg.hm-2;CO2排放总量分别为9.47×103、2.75×103、8.72×103kg.hm-2。从各处理排放总量分析,CH4和CO2为常规>无N>无作物,N2O为无作物>常规>无N。稻田CH4和N2O排放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含量与3种气体的排放密切相关;当土壤Eh降到-150mV以下时,土壤CH4排放剧烈。水稻植株对稻田CH4和CO2的排放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其参与使得CH4和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09%、244%;相对于常规处理来说,不施N肥能降低稻田N2O的排放,在整个生长季内,施用N肥使N2O的排放增加了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CH4 CO2 稻田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沧 李昱 +4 位作者 张秋芳 姜秀勇 郑世椿 罗光宇 张兆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1-313,共3页
关键词 单季稻田 紫云英 播种 繁殖 多年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和乙酰甲胺磷对水稻抗氧化状态及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威 江萍 +3 位作者 周骏 卜元卿 刘常宏 戴传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为了考察微生物农药白僵菌施用后在水稻系统中的生态安全性及其环境行为,本文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施加不同浓度白僵菌孢子悬液[7.5×104(孢子)·mL-1,7.5×105(孢子)·mL-1,7.5×106(孢子)·mL-1,7.5×107(... 为了考察微生物农药白僵菌施用后在水稻系统中的生态安全性及其环境行为,本文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施加不同浓度白僵菌孢子悬液[7.5×104(孢子)·mL-1,7.5×105(孢子)·mL-1,7.5×106(孢子)·mL-1,7.5×107(孢子)·mL-1]和化学农药乙酰甲胺磷对接种二化螟的水稻氧化还原状态及土壤氮循环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僵菌处理对土壤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12.4%和36.8%;对反硝化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乙酰甲胺磷处理在第10 d时对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8.6%、45.3%和27.5%。乙酰甲胺磷处理后水稻AsA︰DHA(还原态抗坏血酸︰氧化态抗坏血酸)比值和GSH︰GSSG(还原态谷胱甘肽︰氧化态谷胱甘肽)比值降低,并伴随抗氧化能力的降低。与此相反,白僵菌处理能够提高AsA︰DHA和GSH︰GSSG。H2O2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二化螟接种和乙酰甲胺磷处理会导致过氧化程度升高,而白僵菌的施加缓解了二化螟引起的过氧化状态。本试验使用荧光定量PCR对白僵菌的残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谷中并未有白僵菌残留,白僵菌施用后对人类健康无害。上述结果表明,与化学农药乙酰甲胺磷相比,白僵菌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微生物农药,其中7.5×104(孢子)·mL-1的使用浓度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乙酰甲胺磷 水稻 氧化还原状态 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世宗 王士武 卢成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8,共3页
通过多点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灌溉模式单季水稻需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受外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其需水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施肥方式... 通过多点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灌溉模式单季水稻需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受外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其需水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施肥方式对单季水稻需水量的影响小于灌溉模式,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增加施肥次数会略增加水稻需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模式 单季水稻 需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优质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鸿 朱从桦 +3 位作者 李星月 李奇勇 杨文钰 任光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4-873,共10页
采用大棚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优质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叶片光合速率、穗部性状、谷粒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干旱胁迫下上述各项指标降幅与其抗旱能力的相关性,以期筛选出抗旱材料和耐旱鉴定指标。... 采用大棚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优质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叶片光合速率、穗部性状、谷粒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干旱胁迫下上述各项指标降幅与其抗旱能力的相关性,以期筛选出抗旱材料和耐旱鉴定指标。结果表明:秧苗返青至成熟期,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剧,供试材料叶片净光合速率、穗长、穗颈节长、谷粒长、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指数均呈现降低趋势,关键生育期推迟;T1和T5处理中各供试材料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2、T3和T4处理中,与其他材料相比,C2和C3的净光合速率、一次枝梗数、单株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T3和T4处理中水稻抗旱指数与穗长和穗颈节长的降幅呈正相关,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水分利用率的降幅呈显著负相关。C2和C3抗旱指数明显高于其他4个材料,且在水分胁迫下能保持较高产量。综上所述,筛选耐旱材料时,秧苗返青至成熟期水分胁迫程度控制为T3(0~30cm土壤水势-0.040^-0.045 Mpa)或T4(0~30 cm土壤水势-0.060^-0.065 Mpa),同时,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幅应作为首要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近等位基因导入系 水分胁迫 净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季稻养分利用的TechnoGIN模型分析——以浦江县单季稻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斌 王光火 吴次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4-191,共8页
以单季稻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季稻土地利用单元,从区域范围利用TeehnoGIN模型对浦江县单季稻土地利用类型N的变化进行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1)根据模型计算,若采用精细养分管理技术(TEF),可比目前减少23%~50%的N投入、25%~48... 以单季稻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季稻土地利用单元,从区域范围利用TeehnoGIN模型对浦江县单季稻土地利用类型N的变化进行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1)根据模型计算,若采用精细养分管理技术(TEF),可比目前减少23%~50%的N投入、25%~48%N淋溶和41%~59%N大气挥发损失,同时N的表观回收率由0.2提高到0.3;若采用改善养分管理技术(TBF),与现实技术(TAc)相比N的投入可减少40%~60%,N的淋溶可减少32%~60%,大气挥发损失量可减少54%~73%,同时N的表观回收率可达到0.42;而这些数据与经典试验,特别是与精细养分管理金华试验区多年的田间试验和农户试验十分一致;2)模型也可计算实现不同技术水平,单季稻所应投入的各种养分种类和数量,TAC技术水平下产生的结果与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说TeehnoGIN是区域评判N肥利用效率的一个良好工具,其测算结果和采用的新技术,对指导单季稻作物的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hnoGIN 单季稻 N的表观回收率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水条件对水稻生育状况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志广 尹德明 +1 位作者 李子芳 程秀文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13,共5页
水稻在总施氮肥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前期施氮比例,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有利于增产。增产原因主要是无效分蘖减少,中后期水稻群体适中,个体生育健壮,退化颖花数减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功能期延长,最终达到稳穗、增粒、增重的目的... 水稻在总施氮肥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前期施氮比例,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有利于增产。增产原因主要是无效分蘖减少,中后期水稻群体适中,个体生育健壮,退化颖花数减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功能期延长,最终达到稳穗、增粒、增重的目的。当水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时,通过10d左右深水探蘖,成穗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灌水方式 分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单季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迟俊民 郑恩玉 +1 位作者 柯惠英 林义钱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6,共4页
为了适应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获取单季稻节水灌溉模式灌溉定额与水分利用率,按不同地理特征,结合农业灌溉分区,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金衢盆地区、沿海平原区建立灌溉试验站,全面开展单季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获得了节水灌溉定额... 为了适应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获取单季稻节水灌溉模式灌溉定额与水分利用率,按不同地理特征,结合农业灌溉分区,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金衢盆地区、沿海平原区建立灌溉试验站,全面开展单季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获得了节水灌溉定额及需水量、水分利用率等成果,为浙江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模式 灌溉定额 水分利用率 需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德进 宋亚 +1 位作者 黄卉 王艳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8期42-44,57,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一季中稻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开展了轻度水分胁迫(QX)和重度水分胁迫(ZX)对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2种水分胁迫处理均明显抑制了水稻不同时... [目的]研究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一季中稻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开展了轻度水分胁迫(QX)和重度水分胁迫(ZX)对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2种水分胁迫处理均明显抑制了水稻不同时期的干物质量。分蘖期,CK组根、茎、叶干物质相对QX和ZX处理有不同程度(121.1%~211.2%)的增加。CK组穗重最大,为53.21 g/盆,其相对QX和ZX处理分别增加44.9%和43.3%,差异显著。相对CK而言,水分胁迫显著提高了ZX处理水稻茎秆和叶片的氮含量,但是由于水稻干物质量受到显著抑制,所以ZX处理的氮积累量显著低于CK组。[结论]前期的水分胁迫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田间管理措施要适时排水或灌溉,避免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干物质 氮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苗床土对超级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根元 李方勇 +4 位作者 张求军 林百合 李国雷 陈燕华 张欢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期19-21,共3页
以甬优12为材料,研究不同育苗床土对机插超级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育苗基质或育苗基质拌干细土和壮秧剂培育机插超级稻秧苗能提高秧苗素质,插种到本田,早发优势明显,个体发育良好,增蘖、增苗、增穗、增粒、增产效果显... 以甬优12为材料,研究不同育苗床土对机插超级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育苗基质或育苗基质拌干细土和壮秧剂培育机插超级稻秧苗能提高秧苗素质,插种到本田,早发优势明显,个体发育良好,增蘖、增苗、增穗、增粒、增产效果显著。其中,以培蕾牌育苗基质拌干细土和壮秧剂所培育的秧苗素质及增产效果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超级稻 基质 床土 秧苗素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甬优12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建民 孙健 +1 位作者 章玲芬 张海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988-989,共2页
单季强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2号具有超强的分蘖能力,每穗总粒和实粒数稳定,适宜的栽种密度为10万丛·hm-2。
关键词 甬优12号 强化栽培 杂交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