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2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南水稻灌溉定额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1
作者 黄挺 余金凤 +3 位作者 罗维钢 粟世华 莫凡 刘志枫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灌溉定额影响水稻水分利用率和稻田产能,为探寻水稻灌溉定额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2014-2021年在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连续8年开展稻田水层定位监测补充灌溉试验,为量化桂南双季稻区水稻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数据。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 灌溉定额影响水稻水分利用率和稻田产能,为探寻水稻灌溉定额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2014-2021年在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连续8年开展稻田水层定位监测补充灌溉试验,为量化桂南双季稻区水稻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数据。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设置稻田水层上下限范围,利用测针每天定位监测水层深度。低于下限时进行补灌,计算累积灌水量。同时利用站内气象设施测降雨量。水稻成熟期,测量穗长、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降雨量大小及其时间分布是影响稻田灌溉定额的重要因素,其中,水稻生长期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造成灌溉定额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早稻灌溉定额210.1~438.4 mm,晚稻灌溉定额243.9~477.5 mm。(2)灌溉定额在200~320 mm的范围内,水稻穗长、千粒重和产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灌溉定额大于320mm时,继续加灌不利于水稻增产。由此可见,在整个试验期间,水稻的适宜灌溉定额为320 mm。灌水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水稻收成,降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定额 变化规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稻品种隆两优1019的选育及栽培和制种技术
2
作者 曾昀 符星学 +4 位作者 郭进有 张思念 谢志梅 符辰建 秦鹏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3期157-160,共4页
隆两优1019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母本隆科638S与父本华恢1019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耐热性强、广适等特点。在隆平高科绿色通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2年区试中,平均亩产663.43... 隆两优1019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母本隆科638S与父本华恢1019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耐热性强、广适等特点。在隆平高科绿色通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2年区试中,平均亩产663.43 kg,比对照增产7.45%,全生育期平均135.4 d,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0,整精米率68.9%;在湖南省2年区试中,平均亩产583.7 kg,比对照增产2.2%,全生育期129.8 d,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7,整精米率66.2%,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隆两优1019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水稻‘甬籼15’早熟机制解析
3
作者 张雨洁 杨繁婧 +3 位作者 应泉盛 姜洁锋 叶楚玉 施贤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甬籼15’是浙江省主推的早熟早籼稻品种,解析其早熟分子机制对早熟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甬籼15’(早熟)及‘中早39’(中熟)在幼穗分化关键时期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系列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日期转录水平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发... ‘甬籼15’是浙江省主推的早熟早籼稻品种,解析其早熟分子机制对早熟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甬籼15’(早熟)及‘中早39’(中熟)在幼穗分化关键时期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系列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日期转录水平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发现在水稻幼穗分化前后大量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筛选阶段性差异表达的振荡基因发现,与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合成及细胞壁合成有关的基因得到富集。时序聚类分析表明,JA合成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被特异性富集到了在幼穗分化开始后表达上调并在幼穗分化Ⅱ期后表达下降的基因簇中。通过比较振荡基因的表达模式,推测JA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甬籼15’幼穗分化,并发现OsGI、OsFD1、RFL、OsMADS15、OsHESO1等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甬籼15’的光周期通路促进其幼穗分化。研究结果为早熟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甬籼15’ 早熟 幼穗分化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醴陵市晚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
4
作者 谭峥 李江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6,25,共3页
为优化醴陵市测土配方施肥参数,评价施肥效益,于2023年在醴陵市茶山镇开展了晚稻中佳早18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均优于采用习惯施肥的水稻,产量增加7.35%,经济效益提高1740元/hm^(2... 为优化醴陵市测土配方施肥参数,评价施肥效益,于2023年在醴陵市茶山镇开展了晚稻中佳早18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均优于采用习惯施肥的水稻,产量增加7.35%,经济效益提高1740元/hm^(2)。此外,与习惯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的水稻施肥成本降低12.58%,产投比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可以看出,测土配方施肥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可在醴陵市茶山镇及类似区域的水稻生产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测土配方施肥 生育期 产量 经济效益 湖南醴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闽清县优质晚稻新品种展示试验
5
作者 黄华芳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1期89-92,97,共5页
近年来,受耕地面积的限制,水稻品种在提高总产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为筛选出适宜闽清县作为晚稻种植的水稻品种,于2024年引进山两优明丝苗、明达两优明丝、苗盛优玉丝苗等18个晚稻新品种,以中浙优1号为对照品种(CK),在闽清县低海拔晚... 近年来,受耕地面积的限制,水稻品种在提高总产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为筛选出适宜闽清县作为晚稻种植的水稻品种,于2024年引进山两优明丝苗、明达两优明丝、苗盛优玉丝苗等18个晚稻新品种,以中浙优1号为对照品种(CK),在闽清县低海拔晚稻区开展简比试验。结果表明,比CK增产的新品种有6个,增幅0.95%~12.59%,其余新品种均比CK减产,减幅1.60%~28.21%。综合各品种表现,山两优明丝苗、山两优164、青香优261、明达两优明丝苗、福兴优明占、云彩丝苗等品种生育期适宜、丰产性较好、产量较高、米质较优、抗性较好,建议列为后备品种继续进行展示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新品种 简比展示 综合评价 闽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个中稻新品种在江陵县的品比试验
6
作者 官雄华 朱元海 +1 位作者 严圣举 李纯孝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3期92-93,共2页
针对江陵县市场上中稻新品种多、品种参差不齐的现象,为筛选出适应本县种植且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2023年江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委托江陵县君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江陵县普济镇进行了19个中稻品种的品比试验,筛选出了8个优秀品种... 针对江陵县市场上中稻新品种多、品种参差不齐的现象,为筛选出适应本县种植且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2023年江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委托江陵县君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江陵县普济镇进行了19个中稻品种的品比试验,筛选出了8个优秀品种,供本县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品种试验 抗病性 丰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太两优香五在贵池区种植表现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7
作者 邱祥松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5期90-92,共3页
太两优香五是湖南长沙碧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优质两系不育系泰香206S与恢复系R2055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20175),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文中总结了2022... 太两优香五是湖南长沙碧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优质两系不育系泰香206S与恢复系R2055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20175),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文中总结了2022—2023年太两优香五在池州市贵池区对比试验中的主要特征特性表现,并提出了太两优香五在贵池区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太两优香五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壳源生物炭用量对水稻田控酸和钝化土壤镉活性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子婧 罗军元 +7 位作者 吕伟生 韩德鹏 黄天宝 王馨悦 林小兵 张秋梅 刘春香 熊文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了探究谷壳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田控酸和钝化土壤重金属镉活性的短期效应,本研究设置了谷壳源生物炭6个不同用量处理,分析测定土壤pH、水稻产量、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水稻植株茎和穗中的镉含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 为了探究谷壳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田控酸和钝化土壤重金属镉活性的短期效应,本研究设置了谷壳源生物炭6个不同用量处理,分析测定土壤pH、水稻产量、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水稻植株茎和穗中的镉含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pH,提高了0.15~1.04个单位;当生物炭施用量为80 t·hm^(-2)时,对提高土壤pH效果更显著。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的综合肥力,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生物炭施用量超过40 t·hm^(-2)后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8.62%~14.2%、19.6%~28.3%和11.9%~21.5%;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在生物炭施用量≥20 t·hm^(-2)时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34.6%~115%、70.9%~394%和29.3%~118%;当生物炭施用量超过20 t·hm^(-2)时,水解性氮含量显著降低,降幅为11.4%~22.1%。施用生物炭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镉及水稻植株茎、穗中的镉含量,当生物炭施用量≥20 t·hm^(-2)时,降幅分别为24.0%~37.1%、24.1%~82.9%和28.0%~78.3%;水稻叶中镉含量则在生物炭施用量超过40 t·hm^(-2)后显著降低了22.1%~35.7%。施用生物炭能提高水稻产量,当施用量为20~40 t·hm^(-2)时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幅分别为12.4%和9.42%。从短期来看,谷壳生物炭具有调节土壤酸度、钝化重金属镉活性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且施用量以20 t·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谷壳源 土壤控酸 土壤重金属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钱艳杰 李诚 +4 位作者 王冲勇 姚艳红 罗薇 张奇 王少希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为探索适宜长沙双季稻区机抛秧的育秧基质,以‘锦两优128’为试验品种,研究了8种不同水稻育秧基质对早稻秧苗素质、田间长势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碳化稻壳灰和营养土配比的育秧基质培育的秧苗出苗率和成秧率高、叶绿素含量高... 为探索适宜长沙双季稻区机抛秧的育秧基质,以‘锦两优128’为试验品种,研究了8种不同水稻育秧基质对早稻秧苗素质、田间长势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碳化稻壳灰和营养土配比的育秧基质培育的秧苗出苗率和成秧率高、叶绿素含量高、地上部形态、地下部形态、分蘖能力均较好,且成本较低,产量表现优;其中,60%营养土+40%碳化稻壳灰处理培育的秧苗产量效益最高,适宜在长沙双季稻区机械抛秧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秧基质 筛选 不同配比 秧苗素质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稻品种玮两优1273的选育、栽培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昀 符星学 +4 位作者 张选文 朱灵芝 刘珊珊 符辰建 秦鹏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期164-166,共3页
玮两优1273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矮秆抗倒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华玮338S为母本、自主培育的抗稻瘟病优质中晚稻恢复系华恢127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耐热耐冷性较强、广适... 玮两优1273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矮秆抗倒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华玮338S为母本、自主培育的抗稻瘟病优质中晚稻恢复系华恢127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耐热耐冷性较强、广适等特点,2019年、2020年分别通过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和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该组合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并对其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玮两优1273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70
11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53,共9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早、中、晚稻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为1641、1717和16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7.6%、27.5%和35.0%。早稻和中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而晚稻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所致。早、中、晚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0.7、10.0和10.4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46.2、50.1和45.3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0%、33.2%和24.8%,生理利用率分别为31.8、31.8和41.1 kg/kg。3种类型水稻的土壤氮素依存率平均值都在60%以上,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其中晚稻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程度要大于早稻和中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钾增产效应及钾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8-1065,共8页
2006~2009年,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推荐施用钾肥对早、中、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钾肥吸收和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的基础上,早、中、晚稻施用钾肥的... 2006~2009年,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推荐施用钾肥对早、中、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钾肥吸收和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的基础上,早、中、晚稻施用钾肥的增产量平均分别为716、679和691 kg/hm2,增产率平均分别为12.6%、9.6%和12.0%,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8%、8.2%和10.3%。说明当前生产条件下,高产水稻生产必须施用钾肥。施钾之所以增产,早稻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中稻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而晚稻主要由于每穗粒数增加和结实率提高所致。施用钾肥促进了水稻总吸钾量及百千克子粒吸钾量的提高和钾素收获指数的下降。在当前生产条件和推荐施钾量水平下,早、中、晚稻百千克子粒吸钾(K2O)量平均分别为2.96、3.45和2.72 kg,钾肥(K2O)农学利用率分别为9.6、8.2和7.2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92.3、101.5和75.4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7.1%、53.8%和46.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21.1、24.1和23.7 kg/kg,土壤钾素依存率分别为78.0%、83.0%和70.4%。3种类型水稻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虽有不同,但其吸收的钾都主要来自于土壤,因此改善土壤供钾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钾肥资源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钾肥 产量 钾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万运帆 游松财 +4 位作者 李玉娥 王斌 高清竹 秦晓波 刘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93-1698,共6页
研究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增加的气候变化条件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参考意义。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原位模拟大气CO2浓度450μL·L^-1及温度升高2℃的环境条件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 研究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增加的气候变化条件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参考意义。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原位模拟大气CO2浓度450μL·L^-1及温度升高2℃的环境条件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三个处理(对照、增温、增温+CO2),结果表明:①温度及CO2同增对早稻最终株高有显著增加作用,而仅增温只能加快前期株高增长速度而对最终株高没有影响;②增温处理使最终分蘖数增加2~3茎·穴^-1,但在增温条件下增加CO2浓度,分蘖数不再增加;③增加CO2浓度使早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略增,但增温处理没有效应;④增温处理对不同时期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增温+CO2处理使各期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⑤增温2℃使早稻增产13.3%,而增温基础上再增CO2,产量不再进一步增加。从产量构成因子看,增温或增温+CO2处理条件下早稻增产主要与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大气CO2浓度 温度 早稻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稻施氮对连作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敖和军 邹应斌 +3 位作者 申建波 彭少兵 唐启源 冯跃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2-780,共9页
于2002-2005年,在湖南长沙采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早稻施氮对连作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早稻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施氮/晚稻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施氮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 于2002-2005年,在湖南长沙采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早稻施氮对连作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早稻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施氮/晚稻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施氮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4年早季施氮的条件下,连作晚稻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45 t/hm^2,地上部干物质重12.13 t/hm^2,氮素吸收量183.6 kg/hm^2,分别比连作晚稻不施氮处理增加28.4%、35.1%和103.5%,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连续4年早季不施氮的条件下,连作晚稻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61 t/hm^2,地上部干物质重12.14 t/hm^2,氮素吸收量165.6 kg/hm^2,分别比不施氮处理增加33.4%、37.6%和95.6%,均亦达到显著水平。连作晚稻在早季不施氮和早季施氮两种情况下氮肥利用率不同,前者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后者,增幅为37.8%,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4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平均值比后者高18.1%,吸收利用率低6.8个百分点。早晚两季均不施氮小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施氮小区,但没有出现随试验年度加长而连续下降的趋势;当早稻或晚稻其中有一季施用了氮肥,或者两季均施用了氮肥的小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连作晚稻产量主要受当季施氮量的影响,而受早季施氮量的影响较小;早季不施氮小区的连作晚稻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比早季施氮小区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田氮肥用量不会导致土壤背景氮含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水稻 产量 干物质生产 氮肥利用率 土壤背景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与牛粪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58
15
作者 陈贵 张红梅 +1 位作者 沈亚强 程旺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5,共7页
采用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等量单独施用猪粪或牛粪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施对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及利用效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产量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有机肥施用(7.5t/hm^2+常量化肥、15 t/hm^2+1/... 采用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等量单独施用猪粪或牛粪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施对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及利用效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产量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有机肥施用(7.5t/hm^2+常量化肥、15 t/hm^2+1/2常量化肥和30 t/hm^2+无化肥)时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氮磷累积及生理利用效率与常量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牛粪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和单独施用时,尽管氮、磷和钾生理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磷和钾累积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以单独施用时尤为明显。等量猪粪有机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的提升程度大于牛粪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差异;与猪粪有机肥相比,牛粪有机肥施用时土壤养分各指标与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利用效率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其中与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磷钾累积量极显著负相关,与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因此,等量猪粪有机肥和牛粪有机肥的肥效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源有机肥特性进行调节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猪粪有机肥 牛粪有机肥 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品种筛选与搭配
16
作者 陈良宏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沿江平原区域的双季稻品种搭配组合,为早稻、双季晚稻生产主推品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10个早籼常规稻和8个晚粳稻品种开展人工栽插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考察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等标准,并从合... [目的]筛选出适宜沿江平原区域的双季稻品种搭配组合,为早稻、双季晚稻生产主推品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10个早籼常规稻和8个晚粳稻品种开展人工栽插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考察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等标准,并从合理利用温光资源、双季协调搭配的角度,筛选出适宜庐江县种植的早稻和双季晚稻品种。[结果]早稻季中组100、早籼617、中组18和中佳早18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好,浙1613、中早39产量虽高,但总体生育期偏迟,不利于晚稻接茬;双晚季常香粳1813、当粳8号和镇稻18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好,苏秀1717虽产量高,但生育期偏迟,有不能安全齐穗的风险。[结论]早稻季中组100、早籼617、中组18、中佳早18,双晚季常香粳1813、当粳8号、镇稻1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自由搭配组合,实现周年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平原 双季稻 品种筛选 搭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肥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春雨 余华清 +4 位作者 何艳 郭长春 张绍文 杨志远 马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92-1801,共10页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毯苗机插(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直播)和人工移栽3种播栽方式,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hm^(-2)、90 kg×hm^(-2)、135 kg×hm^(-2)和180 kg×hm^(-2)),研究...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毯苗机插(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直播)和人工移栽3种播栽方式,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hm^(-2)、90 kg×hm^(-2)、135 kg×hm^(-2)和180 kg×hm^(-2)),研究杂交籼稻在不同处理下的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氮素利用率。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积累量、运转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积累总量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播种—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速率为直播>机插>人工移栽,拔节—抽穗期氮素积累速率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不同播栽方式下均在拔节—抽穗期氮积累速率达最大;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表现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插;人工移栽稻的产量与机插稻差异不显著,与人工移栽稻相比,直播稻平均减产13.04%。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叶片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播栽方式和施氮量对氮素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机插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直播、人工移栽的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回收利用率在人工移栽和机插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呈二次曲线关系,直播则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随氮肥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而言,直播稻施氮量在135 kg×hm^(-2),机插和人工移栽在135~180 kg×hm^(-2)时既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也能维持较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精量穴直播 机插 施氮量 氮素积累和转运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早、晚稻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袁小乐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吴建富 漆映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了阐明双季超级稻的高产机理和指导合理施肥,采用品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N 170.04、224.90 kg/hm2,P 21.97、39.88kg/hm2,K 107.48、144.4... 为了阐明双季超级稻的高产机理和指导合理施肥,采用品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N 170.04、224.90 kg/hm2,P 21.97、39.88kg/hm2,K 107.48、144.47 kg/hm2,均高于对照。生育中期(穗分化至抽穗)的养分吸收量与产量密切相关。生产100kg稻谷所需要的养分较对照低10%左右。超级早、晚稻品种根系发达,根量较大。抽穗后15 d(早稻)或20 d(晚稻)的根量与产量密切相关,其中5—10 cm的根量与养分吸收总量密切相关。说明生育中期较多的养分吸收和发达的根系是超级早、晚稻高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养分吸收 根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地区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贵 张红梅 +2 位作者 沈亚强 赵国华 程旺大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65-1970,共6页
为了明确在产量方面有差异的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氮利用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以便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10个基因型水稻品种和3个供试点,对水稻产量、氮累积、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以及氮生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并分... 为了明确在产量方面有差异的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氮利用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以便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10个基因型水稻品种和3个供试点,对水稻产量、氮累积、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以及氮生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供试点不同基因型水稻间的产量和氮利用特性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基因型水稻在不同供试点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基因型品种水稻和供试点间的交互作用亦可对氮利用特性发挥明显作用。水稻产量与总氮累积、齐穗期氮累积、氮转运量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氮生理利用效率与总氮累积、分蘖期氮累积和齐穗期氮累积极显著(P<0.01)负相关,而与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尽管水稻氮累积量增加对氮素吸收效率有促进作用,但可能导致氮生理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水稻齐穗期后的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生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产量 利用效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谷外壳拉伸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阳 李永祥 +2 位作者 曹宪周 王明旭 崔帆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该研究运用TMS-Pro物性分析仪及自制仪器对稻谷外壳进行拉伸实验,测得稻谷外壳的力学特性参数及力-位移曲线,并结合稻谷外壳拉伸断裂裂纹处的显微图像分析稻谷外壳拉伸破坏过程。通过力-位移曲线和实验数据,得到稻谷外壳拉伸破坏前的力... 该研究运用TMS-Pro物性分析仪及自制仪器对稻谷外壳进行拉伸实验,测得稻谷外壳的力学特性参数及力-位移曲线,并结合稻谷外壳拉伸断裂裂纹处的显微图像分析稻谷外壳拉伸破坏过程。通过力-位移曲线和实验数据,得到稻谷外壳拉伸破坏前的力-位移回归方程,并通过对稻谷外壳的拉伸破坏力和弹性模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暨以探讨稻谷非正常破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外壳 拉伸力学性能 拉伸断裂裂纹 三次回归方程 差异显著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