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1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轨道交通无柱车站结构选型与受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殷建 黄治龙 +1 位作者 陈祥达 沈何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124,128,共7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所处场地狭小或净高富余时,为了创造大空间视觉效果,通常采用无柱结构形式。为了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目标,需对该无柱车站进行结构选型和受力分析。[方法]以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时家桥站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所处场地狭小或净高富余时,为了创造大空间视觉效果,通常采用无柱结构形式。为了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目标,需对该无柱车站进行结构选型和受力分析。[方法]以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时家桥站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车站顶、中、底板采用不同结构形式时的受力特性,并提出该车站的整体结构方案。[结果及结论]无柱车站采用全拱形顶板时的受力和经济性最好;通过在车站站台层设一排柱,既改善中板受力,又利于楼扶梯孔洞的开设;底板从受力和经济性考虑采用全拱形最好,考虑施工的便利性和变形控制要求,也可采用平底拱形式。本站采用无柱拱形顶板+梁柱形式中板+平底拱形底板的结构形式,充分发挥拱形结构的受力特性,在工程造价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利用车站的富余净空,提升了站内公共区的大空间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无柱车站 结构选型 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声速风洞高速段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小川 王运涛 +3 位作者 洪俊武 黄知龙 孙运强 江雄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0年第1期92-102,共11页
追求高亚声速经济巡航的民机、跨声速高机动特性的战斗机对高性能跨声速风洞的需求日趋紧迫,开展跨声速风洞高速段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对跨声速风洞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非对称平板扩压器算例,初步验证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并对跨... 追求高亚声速经济巡航的民机、跨声速高机动特性的战斗机对高性能跨声速风洞的需求日趋紧迫,开展跨声速风洞高速段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对跨声速风洞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非对称平板扩压器算例,初步验证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并对跨声速风洞高速段进行计算收敛评判方法、不同初始条件和槽壁扩张角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型区前后两个监测点马赫数变化作为收敛判据,方法可行且模型区流场均匀;不同初始化条件对收敛结果总体影响较小,特别是各截面流场分布和槽道流动方向上,两者结果基本相同;跨声速状态槽壁扩张角0.3°得到的试验段模型区域流场品质较槽壁扩张角0.0°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声速风洞 风洞设计 槽壁扩张角 试验段 TRIP3.0 收敛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片椭圆管偏斜角对风洞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波 廖达雄 +1 位作者 黄知龙 石雅楠 《暖通空调》 2020年第11期120-124,112,共6页
基于某风洞换热器结构,建立了翅片椭圆管换热器的三维模型。研究了翅片椭圆管的偏斜角α对换热器传热、压降特性及出口空气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由于换热器的当量直径较小,雷诺数Re的变化范围为3 500~5 20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椭圆管偏... 基于某风洞换热器结构,建立了翅片椭圆管换热器的三维模型。研究了翅片椭圆管的偏斜角α对换热器传热、压降特性及出口空气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由于换热器的当量直径较小,雷诺数Re的变化范围为3 500~5 20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椭圆管偏斜角的改变影响了换热管尾涡的流向,从而改变了换热器的性能;随着椭圆管偏斜角的增大,换热性能增大的趋势减缓,而压力损失增大的趋势逐渐加剧;当椭圆管偏斜10°时,换热器不仅具有较优的整体性能,而且具有较优的出口空气温度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椭圆管 换热器 偏斜角 温度均匀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热交换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5
作者 赵波 黄知龙 +2 位作者 陈吉明 廖达雄 裴海涛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3,共8页
随着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运行功率和精细化测试要求的提高,对风洞热交换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换热压损性能、温度场均匀性和气流扰动特性3个方面。结合近年研究成果,对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热交换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及研... 随着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运行功率和精细化测试要求的提高,对风洞热交换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换热压损性能、温度场均匀性和气流扰动特性3个方面。结合近年研究成果,对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热交换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风洞热交换器的需求特点,总结了影响各种性能的主要因素。介绍了高效低压损设计技术、温度场均匀性控制技术和气流扰动控制技术,给出了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和压力损失综合权衡的设计原则,阐述了换热芯体排列方式、冷却水流量及进水方式、热交换器段截面形状等对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以及来流条件和热交换器结构对气流扰动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 热交换器 高效低压损 温度场均匀性 气流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烧结丝网在内场消声中的应用
6
作者 黄知龙 常伟 +2 位作者 廖达雄 王宁 张国彪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7-421,共5页
利用试验手段研究暂冲式风洞稳定段内安装不同规格烧结金属丝网对风洞上游控制阀后气流噪声和湍流度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多层金属烧结丝网可在全频段内大幅度降低上游气流的噪声,最大可达21 dB;消声量与金属烧结丝网无量纲的压力损... 利用试验手段研究暂冲式风洞稳定段内安装不同规格烧结金属丝网对风洞上游控制阀后气流噪声和湍流度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多层金属烧结丝网可在全频段内大幅度降低上游气流的噪声,最大可达21 dB;消声量与金属烧结丝网无量纲的压力损失系数成正比,压力降与金属烧结丝网层数呈现出非线性叠加的结果。另外发现烧结金属烧结丝网对气流速度脉动亦具有突出的抑制效果。例如,试验段马赫数Ma=1:5时,120目26层+160目26层组合烧结金属丝网出口气流速压脉动幅值减小为入口来流的18%,湍流度由11.7%降至3%。因此金属烧结丝网适合于暂冲式风洞的内场降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冲式风洞 烧结金属丝网 降噪 湍流度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硅质来源与油气富集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国恒 翟刚毅 +7 位作者 邹才能 黄志龙 夏响华 石砥石 周志 陈榕 张聪 于抒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5,67,共12页
为了弄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和长9段泥页岩硅质来源与油气富集上的差异性,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全岩黏土X衍射、岩石热解、有机碳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延长组泥页岩中长7~2亚段和长9段在硅质来源、矿物组成、元素组... 为了弄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和长9段泥页岩硅质来源与油气富集上的差异性,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全岩黏土X衍射、岩石热解、有机碳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延长组泥页岩中长7~2亚段和长9段在硅质来源、矿物组成、元素组成和有机地化特征方面表现出更多相似之处,而长7~3亚段泥页岩与前面2套泥页岩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长7~2亚段和长9段泥页岩中的硅质主要来自于陆源碎屑物质,而长7~3亚段泥页岩硅质则表现出2种来源特征,即陆源碎屑来源和湖底热液喷流。延长组长7段和长9段泥页岩均是非常优质的烃源岩。但相比之下,受湖底热液作用的影响,长7~3亚段泥页岩残留烃和干酪根含量更高,干酪根类型也更好,页岩油饱和度指数更高。因此,长7~3亚段要优于长7~2亚段和长9段泥页岩,具有更高的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来源 湖底热液 油气富集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混积岩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冯越 黄志龙 +2 位作者 张华 王健 彭亚中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3,共8页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为了实现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规模效益开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衍射、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该区致密油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建立储层分...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为了实现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规模效益开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衍射、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该区致密油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矿物组成复杂,具有明显的混合沉积特征,主要发育陆源碎屑质混积岩、泥质混积岩、碳酸盐质混积岩等3大类6小类;储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主要为4.00%~8.90%,渗透率小于0.100mD的样品占78.8%,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粒间孔及微裂缝为主;饱和水核磁共振T2谱多表现为中断的不明显双峰或三峰,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较低,整体表现为孔喉半径小、连通性较差;不同岩石类型的物性、含油性与孔隙结构差异明显,以含灰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灰岩最好;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有机质丰度和构造缝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储层特征评价将储层分为3类,Ⅰ、Ⅱ类储层是下一步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关键。研究结果为胜北洼陷七克台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储层 储层发育特征 七克台组二段 胜北洼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树沟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文人 陈璇 +6 位作者 付国斌 王志勇 金颖 陈雪 王柏然 黄志龙 张枝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80,I0005,共12页
二叠系平地泉组为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石树沟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选取石树沟凹陷石树1和石树4井30个岩心样品,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岩石热解、有机质岩石学和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平地泉组一段(平一段)和二段(平二段)烃源... 二叠系平地泉组为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石树沟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选取石树沟凹陷石树1和石树4井30个岩心样品,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岩石热解、有机质岩石学和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平地泉组一段(平一段)和二段(平二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沉积环境和有机母质来源,揭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石树沟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平地泉组一段和平地泉组二段,其中平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1和Ⅱ2型,沉积于半咸水—咸水湖相环境。平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很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和Ⅱ1型,沉积于微咸水—半咸水湖相环境,有机母质主要来源于湖相低等水生生物,且蓝藻、硅藻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贡献较大,与平一段相比,平二段烃源岩中其他藻类等水生生物输入贡献相对增大。平一和平二段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生物来源差异较大,采用Pr/nC_(17)、Ph/nC_(18)、Ga/C_(30)藿烷及C_(27)/C_(29)规则甾烷可以较好地区分两套烃源岩。该结果为研究区油源对比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 沉积环境 有机母质来源 油源对比 平地泉组 二叠系 石树沟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越 黄志龙 +3 位作者 李天军 张华 李宏伟 周亚东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8,共12页
为了深入分析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有效促进致密油勘探,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①七克台组二段发育一套微咸水湖相低熟烃源岩,TOC质... 为了深入分析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有效促进致密油勘探,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①七克台组二段发育一套微咸水湖相低熟烃源岩,TOC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78%,有机质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烃源岩品质良好。②七克台组二段中部发育一套致密混积岩储层,孔隙度为2.6%~7.8%,渗透率普遍<1.0 m D,孔隙结构及连通性中等,允许流体流动的孔喉直径下限为50 nm,可动流体孔隙度下限为2.6%,致密油可动性较强。③优质烃源岩分布、油源断裂、有利沉积相带共同控制了致密油藏的分布,具有"自源供烃、断-缝输导、优势相带控藏"的特征,根据控藏要素可划分出2类致密油勘探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促进吐哈盆地胜北洼陷致密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条件 七克台组二段 胜北洼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跨声速风洞设计中的真实气体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知龙 王宁 +1 位作者 史志伟 廖达雄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风洞以低温气体为介质运行时,气体会表现出热力和热值的不完全,风洞回路气体流动参数计算需要考虑低温真实气体效应。计算给出了氮气介质在温度100~323 K、压力100~450 kPa范围压缩性因子和比热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将等熵膨胀系数引入... 风洞以低温气体为介质运行时,气体会表现出热力和热值的不完全,风洞回路气体流动参数计算需要考虑低温真实气体效应。计算给出了氮气介质在温度100~323 K、压力100~450 kPa范围压缩性因子和比热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将等熵膨胀系数引入一维完全气体流动方程,发展了低温跨声速风洞气流流动参数计算分析模型,获得了跨声速风洞高速运行时气流液化温度和压力的组合边界包络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跨声速风洞的运行压力(115~450 kPa)和温度(110~323 K)范围内,基于等熵膨胀系数计算得到的气体流动状态参数的理论计算值与气体真实物理解的偏差小于1%,完全可满足低温跨声速风洞工程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气体效应 低温风洞 工程设计 跨声速风洞 等熵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油直线电机无杆举升技术在定向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甘庆明 黄伟 +2 位作者 黄志龙 沈传海 李佰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7-121,132,共6页
应用大平台开发低渗透油藏已经越来越普遍,然而井眼轨迹复杂和液量低是这类油田的特点,采用抽油机有杆举升存在偏磨及系统效率提升有限的问题,而采用无杆举升技术时又存在一次性投资高及免修期短的问题。为此,开展了以一台直线电机同时... 应用大平台开发低渗透油藏已经越来越普遍,然而井眼轨迹复杂和液量低是这类油田的特点,采用抽油机有杆举升存在偏磨及系统效率提升有限的问题,而采用无杆举升技术时又存在一次性投资高及免修期短的问题。为此,开展了以一台直线电机同时驱动上、下两台柱塞泵的潜油直线电机无杆举升技术研究,对系统的水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对直线电机的型式、永磁材料进行了选择,并对系统管柱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潜油直线电机外径104 mm,稳定举升力达12 kN,满足低液量油井的举升要求;应用潜油直线电机无杆举升系统提高了系统效率,降低了能耗,从根本上解决了杆管偏磨问题,免修期达到411 d。潜油直线电机无杆举升技术为低液量油田提高系统效益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油直线电机 低液量 无杆举升 定向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差异化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高之业 范毓鹏 +4 位作者 胡钦红 姜振学 黄志龙 王乾右 成雨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特别是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贮存空间,而不同组分有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川南地区长宁、泸州和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地化和矿...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特别是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贮存空间,而不同组分有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川南地区长宁、泸州和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地化和矿物组成分析并划分页岩岩相,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并结合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对页岩储层有机质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利用N2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各区块不同岩相页岩样品孔隙结构进行联合定量表征。结果显示,根据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特征,川南地区页岩的有机质类型可分为A、B、C、D、E类型,有机质显微组分、矿物组成、异常压力的不同导致有机质的孔隙形态、孔径、面孔率等孔隙结构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有机质孔隙差异化发育是导致页岩储集空间不同的重要原因,以B、D类型有机质为主的长宁区块页岩样品孔隙最为发育,以A、B、D类型有机质为主的泸州区块次之,以B、C有机质为主的渝西区块孔隙发育程度最差。本研究成果对完善页岩储层评价,优选有利页岩岩相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页岩 孔隙结构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精细对比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天军 黄志龙 +3 位作者 郭小波 赵静 蒋一鸣 谭思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2-444,共13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原油以凝析油为主,含少量轻质油和正常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孔雀亭地区,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与本地平湖组中段下亚段(平中下亚段)-平湖组下段(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Ⅱ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地区的平上段及平中上亚段和NB8洼陷,具有陆源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双重贡献,且蕨类植物贡献更大,与平上段、平中上亚段烃源岩有明显亲缘关系,并有成熟度较高的低带-西次凹海源有机质的贡献。Ⅱ2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及宝云亭—团结亭地区,陆源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贡献更大,与平中下亚段和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研究成果对深化平北斜坡带油源的新认识和油气藏预测及勘探部署有较大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成因类型 油-源对比 煤系原油 平湖组 平北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及“三元”耦合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葛岩 万欢 +2 位作者 黄志龙 潘新志 仲米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3,共7页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当前页岩气储层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影响因素的总结。从岩石学、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总结不同类型页岩及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成因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在经历了...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当前页岩气储层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影响因素的总结。从岩石学、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总结不同类型页岩及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成因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在经历了一系列后生成岩改造及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后,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现出极大差异。沉积环境决定微观孔隙形成的物质基础,如页岩中总有机碳、脆性矿物和粘土矿物的含量;成岩演化不同阶段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有机质热演化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成熟度增加,有机质孔大量形成,粘土矿物的转化使储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发生变化。在多因素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环境、成岩演化和热演化对微观孔隙结构的"三元"耦合控制作用,并分析不同演化阶段其主要的控制端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沉积环境 成岩演化 “三元”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构造特征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ALIYEVA Gunay 黄志龙 +3 位作者 金振奎 聂其海 张修强 赵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180,I0014,I0015,共11页
由于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构造位置特殊、断裂特征复杂、构造样式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A区块勘探、开发需求。为此,对研究区重新划分构造分区、深入研究断裂活动期次、对比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活动差异性、恢复构造演化史,并分析构造演... 由于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构造位置特殊、断裂特征复杂、构造样式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A区块勘探、开发需求。为此,对研究区重新划分构造分区、深入研究断裂活动期次、对比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活动差异性、恢复构造演化史,并分析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1)A区块构造演化过程经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同裂谷期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构造阶段,即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上新世,分别控制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2)A区块从东向西可以划分为继承稳定型和持续活动型两种构造分区。前者以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弱"的特征;后者以凯康槽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最强"的特征。(3)A区块存在"断裂活动减弱型深层"和"断裂活动持续型的晚期调整多层系"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多见于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后者常见于凯康槽。上述认识对类似地质条件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 断裂活动 构造特征 油气运移 成藏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以测量误差最小为目标的控制算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志强 夏磊 +2 位作者 张猛 黄志龙 宦荣华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2年第6期94-100,共7页
力平衡传感器(FBA)测量加速度是由反馈控制力与外界惯性力平衡时的控制力计算得到的,力平衡控制算法是力平衡传感器的核心.传统控制算法多以敏感元件偏移平衡位置最小为目标,限制了力平衡加速度计的测量精度和适用带宽.本文以MEMS力平... 力平衡传感器(FBA)测量加速度是由反馈控制力与外界惯性力平衡时的控制力计算得到的,力平衡控制算法是力平衡传感器的核心.传统控制算法多以敏感元件偏移平衡位置最小为目标,限制了力平衡加速度计的测量精度和适用带宽.本文以MEMS力平衡传感器为对象,提出了一种以测量误差最小为目标的力平衡加速度计最优控制算法.引入测量误差新变量,将难以处理的力平衡控制转化为以响应最小为目标的经典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最优控制力的解析表达式,实现了对未知加速度信号的实时高精度检测.分别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输入加速度信号(阶跃、周期和随机)进行检测仿真,发现提出的算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各类输入加速度信号,测量信号频带达kHz量级,同时在该控制算法下敏感元件的振动响应也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加速度传感器的大动态范围.研究成果可为高精度和宽频带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最优控制 振动 力平衡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煤系烃源岩识别与分布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静 黄志龙 +5 位作者 刘春锋 李天军 蒋一鸣 谭思哲 黄鋆 郭小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106,共12页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发育煤、炭质泥岩、泥岩3种岩性。为明确煤系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特征,并确定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首先通过对平北地区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与有效烃源岩的评价,建立烃源岩岩性测井识别模...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发育煤、炭质泥岩、泥岩3种岩性。为明确煤系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特征,并确定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首先通过对平北地区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与有效烃源岩的评价,建立烃源岩岩性测井识别模型,然后结合岩性分布与泥岩TOC含量预测结果,明确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平湖组煤和炭质泥岩为优质烃源岩,TOC质量分数>1.0%的泥岩为有效烃源岩;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普遍达到低熟—成熟阶段;煤系烃源岩的分布明显受古水深控制,平湖组中段沉积期发生海侵作用,有利于煤系烃源岩发育,煤的沉积中心多分布于隆间洼地,炭质泥岩与煤具有共生关系,有效泥岩随水深增加而变厚;平北地区古地形特征及生长断层的活动速率可影响局部水体变化,为优质煤系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的生烃潜力评价、有利区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识别与分布 平湖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次凹平湖组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志远 黄志龙 +6 位作者 马崇林 张武 屈童 郭小波 张景缘 潘永帅 赵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60,共14页
西湖凹陷西次凹平湖组主要发育低渗—致密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明确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及成岩演化过程,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微区C-O同位素、包裹体测试数据及矿物转化关系,并结合薄片鉴定及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了储层质量控制... 西湖凹陷西次凹平湖组主要发育低渗—致密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明确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及成岩演化过程,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微区C-O同位素、包裹体测试数据及矿物转化关系,并结合薄片鉴定及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了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精确厘定了研究区成岩演化序列。结果表明:①沉积条件是控制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较粗的粒径、较高的长石组分含量,利于孔隙的保存与溶蚀,储层质量较好。②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减小的最主要原因,并在晚期碳酸盐胶结及自生伊利石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储层致密,有机酸溶蚀是储层最主要的增孔作用。③沉积条件控制下储层发生差异成岩演化,长石含量较高、粒度较粗的富长石中砂岩,溶蚀作用较强,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现今储层仍未致密;中粒、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等贫长石砂岩,溶蚀作用较弱,储层物性较差,现今基本致密;细—极细砂岩及极细砂岩泥质含量高,碳酸盐胶结作用强,储层致密时间早,现今储层质量普遍最差。西次凹平湖组沉积条件控制下的储层成岩差异演化是导致储层质量差异、储层致密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而胶结物与酸性流体的耦合关系则进一步控制了储层的差异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组 低渗—致密储层 储层质量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杆举升装备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伟 甘庆明 +2 位作者 邓泽鲲 黄志龙 杨海涛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大斜度井和低液量井持续增多,机采系统节能降耗的需求逐渐突出。同时,在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下,致密油、页岩油等已成为国内原油稳产上产的重要增长极,“大平台水平井、多层系立体开发”的新模式、“降...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大斜度井和低液量井持续增多,机采系统节能降耗的需求逐渐突出。同时,在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下,致密油、页岩油等已成为国内原油稳产上产的重要增长极,“大平台水平井、多层系立体开发”的新模式、“降低投资、提高效益、安全环保”等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给人工举升方式提出了“安全可控、高效智能”等方面的新挑战。针对抽油机应用中的问题,介绍了无杆举升技术的类型和应用场景、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和国内应用案例,证明无杆举升彻底消除了杆管偏磨,提升了人工举升设备的地面安全环保系数及智能化水平,为大斜度、低液量井安全可控高效智能采油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指出,无杆举升主体技术及配套工艺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国内多家油田已先后建立无杆举升示范区,整体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举升 无杆举升 非常规能源 大平台 智能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