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 被引量:531
1
作者 黄益宗 郝晓伟 +1 位作者 雷鸣 铁柏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9-417,共9页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成为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成为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对每种技术的基本修复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国内外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实践进行了介绍,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农田 修复技术 修复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对As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1 位作者 胡莹 刘云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97-1401,共5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16个不同品种大豆对As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s污染条件下,不同品种大豆的根、茎、叶、豆荚、豆粒和总生物量差异较大。16个品种中,总生物量在2.82~5.28g之间,其中吉育63总生物量最大,而吉育67生...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16个不同品种大豆对As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s污染条件下,不同品种大豆的根、茎、叶、豆荚、豆粒和总生物量差异较大。16个品种中,总生物量在2.82~5.28g之间,其中吉育63总生物量最大,而吉育67生物量最小,仅为前者的50%左右;豆粒生物量在0.71~1.68g之间。大豆植株各部分的As含量大小顺序为根>茎>叶>豆粒。不同品种中As含量范围为根3933.47~9480.23!g.kg-1,茎637.26~2080.39!g.kg-1,叶392.90~1366.09!g.kg-1,豆粒16.57~138.99!g.kg-1。As从根向茎、叶和豆粒中的迁移情况随品种不同而异,其迁移系数分别为0.107~0.371、0.067~0.250和0.004~0.018。不同大豆品种对As吸收和积累的差异提示人们可以通过品种筛选工作来达到降低As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 吸收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416 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尾叶桉肥效与营养诊断 被引量:20
3
作者 黄益宗 冯宗炜 +1 位作者 黎向东 杨炳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8,共9页
采用“416A”最优混合设计安排尾叶桉幼林氮磷钾硼肥的施肥试验,建立了尾叶桉高生长与N、P、K、B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到尾叶桉幼林最佳施肥配比的两套方案:高方案为N80P40K40B2-5(k... 采用“416A”最优混合设计安排尾叶桉幼林氮磷钾硼肥的施肥试验,建立了尾叶桉高生长与N、P、K、B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到尾叶桉幼林最佳施肥配比的两套方案:高方案为N80P40K40B2-5(kg/hm 2),当年目标树高生长4-53 m 。中方案为N34-9P17-45 K17-45B1-1(kg/hm 2) 目标树高生长2-45m 。施N、P、K、B 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尾叶桉幼林的生长,三大要素中K 对尾叶桉幼林高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P,最后是N。合理施肥能延长尾叶桉的树高生长速生期。采用监界值法诊断得到尾叶桉幼林叶片养分元素及其比值的临界浓度和最适浓度,这将为桉树的合理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肥料配方 施肥效应 叶诊断 41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添加骨炭对苗期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益宗 胡莹 +1 位作者 刘云霞 朱永官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81-1486,共6页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土培法模拟研究了骨炭对水稻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骨炭处理对水稻的生物量影响不大。施用骨炭对水稻根表铁膜Fe、Zn含量影响较大,而对其他元素含量没有太大影响,骨炭除了对水稻茎叶Fe含量有影响外,对Cu...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土培法模拟研究了骨炭对水稻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骨炭处理对水稻的生物量影响不大。施用骨炭对水稻根表铁膜Fe、Zn含量影响较大,而对其他元素含量没有太大影响,骨炭除了对水稻茎叶Fe含量有影响外,对Cu、Zn、Pb、Cd含量影响均不大;骨炭应用能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Fe和Pb含量,当骨炭用量为10g.kg-1土时,科优1360、94D-54和远诱1号的Fe含量分别比不施骨炭时降低46.2%、31.7%和27.2%,Pb含量分别降低60.6%、65.6%和53.3%。研究表明骨炭将可以作为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有潜力的新型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炭 水稻 重金属 铁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骨炭和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As、Pb和Zn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黄益宗 郝晓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6-462,共7页
为探索添加剂(赤泥、骨炭和石灰)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筛选有效的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赤泥、骨炭和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Pb、Zn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改良剂均显著地提高了玉米地上部生物量,... 为探索添加剂(赤泥、骨炭和石灰)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筛选有效的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赤泥、骨炭和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Pb、Zn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改良剂均显著地提高了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其中5%骨炭处理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最大,比对照处理提高5.3倍。污染土壤中施用不同的改良剂(5%赤泥、5%骨炭、5%石灰、2.5%赤泥+2.5%骨炭),可导致玉米地上部Pb和Zn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0.9%~89.1%和78.3%~89.7%,根部Pb和Zn含量分别降低50.0%~67.5%和91.0%~94.3%。应用改良剂对玉米植株As含量影响不一样,与对照处理相比,5%赤泥和2.5%赤泥+2.5%骨炭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和根部的As含量,而5%骨炭和5%石灰处理显著地提高了玉米地上部的As含量。不同的改良剂应用均显著地降低土壤中Pb和Zn的植物有效态含量,提高土壤中As的植物有效态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赤泥、骨炭和石灰是较具有潜力的修复重金属污染酸性土壤的改良剂,为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改良剂 吸收积累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质素对土壤N、P转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黄益宗 冯宗炜 张福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5-77,共3页
研究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对土壤N、P转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可减缓NH_4^+向NO_3^-氧化,且随其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显著。木质素与磷酸二铵混合施用效果最佳,其次为硫酸铵>尿素。在30℃温度下培养27d,施用量... 研究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对土壤N、P转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可减缓NH_4^+向NO_3^-氧化,且随其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显著。木质素与磷酸二铵混合施用效果最佳,其次为硫酸铵>尿素。在30℃温度下培养27d,施用量为2%和5%的木质素可分别减少施尿素土壤N_2O释放83%和96%;而施磷酸二铵的土壤则分别减少83%和93%。施用木质素可促进难溶性P的溶解,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玉米盆栽试验中施用木质素的根系较发达、粗壮,平均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高于不施木质素的处理。木质素用量为50μg/g和200μg/g时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2%和1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N、P转化 N2O释放 玉米 产量 土壤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镉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仕翔 黄益宗 +5 位作者 罗泽娇 黄永春 保琼莉 王培培 袁彪 李文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4-1041,共8页
为探讨外源褪黑素对Cd胁迫下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外源褪黑素对Cd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对Cd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褪黑素施用可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 为探讨外源褪黑素对Cd胁迫下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外源褪黑素对Cd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对Cd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褪黑素施用可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促进水稻幼根和幼芽的生长,当Cd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100μmol·L^(-1)褪黑素使得水稻根系活力和总根长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5.2%和133.7%;外源褪黑素能显著降低Cd胁迫下水稻幼芽的MDA含量,提高水稻体内的POD、SOD和CAT的活性,当Cd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10~1000μmol·L^(-1)褪黑素会使水稻幼芽MDA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8.2%~16.0%,POD、SOD和CAT的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21.3%~45.5%、24.2%~32.2%和77.8%~145.8%。褪黑素可以有效地缓解Cd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萌发 褪黑素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化学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8
作者 胡红青 黄益宗 +2 位作者 黄巧云 刘永红 胡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6-1685,共10页
土壤重金属化学钝化修复是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钝化剂,使重金属由活性向稳定化形态转化,以降低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各类钝化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机理、实... 土壤重金属化学钝化修复是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钝化剂,使重金属由活性向稳定化形态转化,以降低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各类钝化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机理、实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原位修复土壤重金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学钝化剂筛选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污染 化学钝化 钝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的影响 被引量:52
9
作者 胡莹 黄益宗 +1 位作者 黄艳超 刘云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2-437,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受到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影响。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两种水稻(YD6和NK57)根表铁膜形成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分蘖期相比,YD6和NK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受到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影响。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两种水稻(YD6和NK57)根表铁膜形成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分蘖期相比,YD6和NK57根表铁膜量孕穗期分别减少82.9%和44.4%,成熟期分别减少85.2%和82.52%。两种水稻根系和茎叶Cd含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YD6籽粒Cd含量显著高于NK57。Cd在水稻植株的富集系数和分配比率随着不同品种和生育期产生较大变化。YD6品种从根表铁膜和根系向籽粒转运Cd的能力显著大于NK57。水稻成熟期,根表铁膜量与茎叶和籽粒Cd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说明根表铁膜形成可抑制Cd向水稻地上部转运。研究结果暗示可通过不同生育期的管理调节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减少Cd向稻谷中转运,从而降低Cd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CD 根表铁膜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和堆肥对土壤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高卫国 黄益宗 +1 位作者 孙晋伟 石孟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79-883,共5页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单独添加赤泥或堆肥以及两种添加物一起添加对土壤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赤泥或堆肥均可以降低土壤中交换态-Zn的比例,提高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和有机结合态-Zn的比例。与对照相比,添加5%赤泥,...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单独添加赤泥或堆肥以及两种添加物一起添加对土壤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赤泥或堆肥均可以降低土壤中交换态-Zn的比例,提高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和有机结合态-Zn的比例。与对照相比,添加5%赤泥,培养1个月后土壤中交换态-Zn在Zn形态中的比重由51%下降到0%;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和有机结合态-Zn的比重由31%和7%分别提高到66%和13%。说明赤泥和堆肥均可以固定土壤中的Zn,降低Zn的植物有效性。试验还表明,赤泥和堆肥一起应用到污染土壤中,其固定土壤Zn的效果比单独添加堆肥时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土壤 形态 固定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峰 黄益宗 +3 位作者 蔡立群 孙晓铧 刘崇敏 王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3-470,共8页
采用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玉米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地提高玉米的地上部鲜重和总鲜重。添加改良剂可显著地降低土壤Cd、Pb、Cu和Zn的有效态含量。与CK处理相比,添加不同改良剂导致土壤有效... 采用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玉米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地提高玉米的地上部鲜重和总鲜重。添加改良剂可显著地降低土壤Cd、Pb、Cu和Zn的有效态含量。与CK处理相比,添加不同改良剂导致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4.8%~16.5%,有效态Pb含量降低10.6%~15.5%,有效态Cu含量降低4.5%~26.7%和有效态Zn含量降低2.8%~7.6%,其中骨炭、骨炭+赤泥和Al(2SO4)3改性骨炭处理降低效果最明显。改良剂的添加对玉米吸收和积累Cd、Pb、Cu和Zn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地降低玉米叶片中的Cd含量27.5%~62.2%,骨炭+赤泥、海泡石、沸石和天然骨炭处理分别降低玉米茎中Pb含量46.7%、55.6%、59.0%和74.0%。同样,改良剂对玉米植株Cu和Zn含量的影响也表现出相类似的规律。玉米转运重金属也受改良剂添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土壤 重金属 玉米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钟敏 黄益宗 +6 位作者 伍文 隋立华 贾炎 王晓辉 郝晓伟 王晓英 王幼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70-1776,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与植物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F群落均能显著地促进白三叶草植株的生长及其对磷素...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与植物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F群落均能显著地促进白三叶草植株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提高根际土壤磷酸单酯酶的活性。Mnp处理中,白三叶草生物量最大,白三叶草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处理(-M)提高64.48%、61.48%和84.91%。不同菌根处理中,Mck处理显著地提高白三叶草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白三叶草磷吸收总量和茎叶磷吸收量分别比对照(-M)提高107.18%和91.91%,土壤碱性磷酸单酯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相对对照(-M)分别提高54.33%和138.43%。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与AMF群落中的Acaullospora属孢子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则主要受Paraglomus属孢子数的影响。说明接种AMF群落可显著地影响土壤的磷酸单酯酶活性,从而影响白三叶草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 磷酸单酯酶 白三叶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梁玉英 黄益宗 +1 位作者 朱永官 孟凡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6-289,共4页
实验室模拟研究了0、300、500、700℃和900℃不同温度焙烧处理的赤泥对土壤有效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对土壤有效磷释放影响较大,不同温度焙烧处理的赤泥影响效果不一样,马弗炉500℃焙烧2h的赤泥施用量为405mgAl·kg-1时对土... 实验室模拟研究了0、300、500、700℃和900℃不同温度焙烧处理的赤泥对土壤有效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对土壤有效磷释放影响较大,不同温度焙烧处理的赤泥影响效果不一样,马弗炉500℃焙烧2h的赤泥施用量为405mgAl·kg-1时对土壤有效磷释放影响最大,培养3个月可抑制42.7%土壤有效磷释放。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赤泥加入量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施用赤泥导致土壤pH值略有升高,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又逐渐降低至接近土壤培养前的值。赤泥可抑制土壤有效磷释放的特性有可能使其成为一种有潜力的降低土壤磷素流失的材料,这样既可以达到废物再利用,又可以减少磷素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土壤 有效磷 环境污染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矿粉、骨炭和油菜秸秆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细菌和古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晓铧 黄益宗 +5 位作者 肖可青 伍文 钟敏 徐峰 刘崇敏 于方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571,共7页
微生物的活动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检测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其基因拷贝数的变化是响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方式。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结合Real-time PCR技术研究不同改良剂添加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拷... 微生物的活动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检测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其基因拷贝数的变化是响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方式。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结合Real-time PCR技术研究不同改良剂添加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每克干土6.02×109~1.82×1010个之间,古菌在每克干土7.99×106~2.97×107个之间。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改良剂对土壤中古菌和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影响有差异,种植玉米与否也影响这两种微生物在土壤的基因拷贝数。不种植玉米时,与对照相比,添加磷矿粉、骨炭和油菜秸秆处理导致土壤细菌基因拷贝数提高116.8%~163.2%;磷矿粉和骨炭处理导致土壤古菌基因拷贝数分别提高171.1%和224.8%。种植玉米时,添加骨炭和油菜秸秆处理导致土壤细菌的基因拷贝数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04.2%和92.0%;土壤中古菌的基因拷贝数除了添加骨炭处理显著比对照处理提高231.3%外,其他处理对土壤古菌基因拷贝数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改良剂 细菌 古菌 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和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伍文 黄益宗 +4 位作者 李明顺 于方明 钟敏 隋立华 郝晓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1-497,共7页
硝化作用在氮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包括氨氧化作用和亚硝酸盐氧化作用,通过氨氧化反应和亚硝酸盐氧化反应将N素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NO3-形态。利用开顶式臭氧气室(OTCs,open-top chambers)试验平台,通过大田模拟熏气试验,结合Real-timePC... 硝化作用在氮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包括氨氧化作用和亚硝酸盐氧化作用,通过氨氧化反应和亚硝酸盐氧化反应将N素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NO3-形态。利用开顶式臭氧气室(OTCs,open-top chambers)试验平台,通过大田模拟熏气试验,结合Real-timePCR探讨大气O3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及硝化细菌(NOB)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OB、AOA和NOB对O3胁迫的反应不一样,AOB基因拷贝数基本上随着O3浓度的升高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AOA和NOB基因拷贝数随O3浓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冬小麦拔节期,当O3浓度为40、80、120nmol·mol-1时,20~40cm土层的AOB基因拷贝数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9.8%、51.2%和59.4%。AOB和NOB基因拷贝数灌浆期多于收获期,0~10cm土层多于10~20cm。AOA基因拷贝数随季节的变化不大。O3胁迫可通过影响AOB、AOA和NOB的数量和活性来影响土壤的硝化反应,从而影响土壤的氮素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升高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硝化细菌 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AMF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晓英 王冬梅 黄益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以封丘土壤为培养基质,研究在不同N水平下接种分离自封丘长期定位施肥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N水平下,AMF侵染率随着外界施N水平升高而降低。3种N水平下,分离自NK(N、K混施)土壤的AMF群落能... 以封丘土壤为培养基质,研究在不同N水平下接种分离自封丘长期定位施肥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N水平下,AMF侵染率随着外界施N水平升高而降低。3种N水平下,分离自NK(N、K混施)土壤的AMF群落能促进白三叶草生长及营养吸收;高N水平下,分离自1/2OM+1/2NPK(一半有机质一半化肥)土壤的AMF群落对白三叶草营养无贡献,反而会抑制其生长。不同N水平下AMF群落对白三叶草的营养贡献出现差异,这与长期不同的培肥方式下AMF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长期定位施肥 AMF群落 白三叶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吸收积累硅和锑的相互影响水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向猛 黄益宗 +8 位作者 蔡立群 保琼莉 黄永春 王小玲 乔敏 胡莹 金姝兰 李季 王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90-2097,共8页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两种价态锑Sb(Ⅲ)和Sb(Ⅴ)与Si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积累Sb和Si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价态的Sb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Sb(Ⅲ)比Sb(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施Si可缓解Sb对水稻的毒害。Sb(Ⅲ)和Sb(Ⅴ)的...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两种价态锑Sb(Ⅲ)和Sb(Ⅴ)与Si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积累Sb和Si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价态的Sb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Sb(Ⅲ)比Sb(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施Si可缓解Sb对水稻的毒害。Sb(Ⅲ)和Sb(Ⅴ)的添加可显著地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Si的吸收积累。当Si的浓度为1.0mmol·L^-1时,添加30μmol·L^-1Sb(Ⅲ)和Sb(Ⅴ)可使水稻根系Si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46.0%和36.0%,水稻茎叶Si含量分别降低52.2%和23.5%。同样,Si的添加也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和茎叶对两个价态Sb的吸收积累。在10μmol·L^-1Sb(Ⅲ)处理下,添加1.0和2.0 mmol·L^-1的Si可使水稻根系和茎叶Sb浓度分别比对照降低52.0%~88.4%和24.6%~45.4%;在10μmol·L-1Sb(Ⅴ)处理下,添加1.0 mmol·L^-1和2.0 mmol·L^-1的Si可使水稻根系和茎叶Sb浓度分别比对照降低53.8%~75.5%和34.8%~49.6%。Si的添加对Sb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和分配比率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b污染农田中可通过施用Si肥来提高植物的Si营养,降低植物对Sb的吸收积累,从而降低Sb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交互作用 毒害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和O_3复合污染对米兰的急性伤害及其生理指标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玉源 黄益宗 +3 位作者 李秋霞 张施君 林峥良 邹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70-1474,共5页
采用华南常见的绿化树种米兰(Aglaiaodorata)为材料,研究酸雨和O3复合污染及酸雨单因子污染对米兰的急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指标变化情况,除了对米兰的外部受害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外,还要测定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 采用华南常见的绿化树种米兰(Aglaiaodorata)为材料,研究酸雨和O3复合污染及酸雨单因子污染对米兰的急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指标变化情况,除了对米兰的外部受害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外,还要测定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5个生理指标。酸雨单因子污染处理:pH7.0、pH3.5和pH2.5。复合污染处理:pH7.0+不通O3、酸雨pH3.5+O3200μL.L-1和酸雨pH2.5+O3400μL.L-1。结果表明,在复合污染状态下,米兰受害症状比酸雨单因子稍重,从POD指标看,酸雨和O3复合污染具有增效的作用。酸雨单因子污染处理时,米兰POD含量比对照提高20.1%~155.8%,而酸雨和O3复合污染时POD含量则提高82.3%~1394.2%。但从其他4个生理指标来看,复合污染对米兰的伤害程度并不比酸雨单因子污染强,2种污染对米兰的伤害不是协同增效作用,而是相互抵消的拮抗作用。说明酸雨和O3复合污染对米兰的急性伤害不一定完全从生理指标上表现出来。本研究结果将为人们探讨楝科与米兰近缘属植物在酸雨和O3复合污染下的伤害症状特征及抗性机理,为城市选用抗污染的绿化树种或指示植物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O3 复合污染 米兰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污染胁迫下冬小麦的伤害症状及其对叶片氮代谢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益宗 钟敏 +3 位作者 隋立华 王玮 耿春梅 殷宝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1-1466,共6页
采用开顶式气室模拟研究O3污染胁迫对冬小麦叶片可见伤害症状、氮代谢、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O3胁迫下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且O3浓度越高受害症状越严重。O3浓度升高导致不同生长期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显... 采用开顶式气室模拟研究O3污染胁迫对冬小麦叶片可见伤害症状、氮代谢、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O3胁迫下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且O3浓度越高受害症状越严重。O3浓度升高导致不同生长期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当O3浓度为40~120 nL.L-1时,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45.4%~92.9%、58.0%~93.5%和90.0%~93.2%。O3污染胁迫对冬小麦叶片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也有影响,但是随着O3浓度、冬小麦生长期的不同影响不一样;冬小麦叶片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在O3污染胁迫下变化也各异。在冬小麦抽穗期,当O3浓度为40、80 nL.L-1时,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63.9%和173.2%,但是在O3浓度为120 nL.L-1时却降低42.4%。O3污染胁迫下拔节期冬小麦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比对照处理增加,而抽穗期GSH含量在较高O3浓度胁迫下却显著地比对照处理降低,说明植物在O3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的调节和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冬小麦 氮代谢 硝酸还原酶 脯氨酸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螯合剂对油葵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韩廿 黄益宗 +5 位作者 魏祥东 铁柏清 张盛楠 王丙烁 保琼莉 黄永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91-1900,共10页
为提高油葵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效率,研究了不同螯合剂(NTA、EGTA、EDDS和EDTA)对油葵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种不同螯合剂对油葵根、茎、叶、花盘和籽粒生物量影响不大。不同螯合剂对油葵各器官Cd、As含... 为提高油葵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效率,研究了不同螯合剂(NTA、EGTA、EDDS和EDTA)对油葵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种不同螯合剂对油葵根、茎、叶、花盘和籽粒生物量影响不大。不同螯合剂对油葵各器官Cd、As含量和积累量影响不一样。与CK处理相比,施用NTA、EGTA、EDDS、EDTA导致油葵花盘Cd含量分别提高30.2%、55.1%、41.9%和43.3%,根系As含量分别提高23.6%、18.1%、15.6%和15.4%,但是对籽粒和茎中Cd含量影响不显著。施用NTA、EGTA、EDDS和EDTA处理使油葵植株总Cd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32.8%、45.3%、40.5%和41.6%,而对油葵As积累量没有显著影响。4种螯合剂对油葵各器官Cd、As富集系数有不同影响,而对Cd、As转运系数影响不显著。施用EDTA处理使根际土壤Cd含量比CK处理降低25.0%,施用NTA和EDTA处理使根际土壤As含量分别降低18.1%和14.3%。4种螯合剂均可以提高油葵对Cd、A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重金属 油葵 螯合剂 植物修复 萃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