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交媒体时代下“千禧一代”政治认知的中美比较
1
作者 黄敏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7,共13页
社交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闻消费模式常被视为培养知识渊博的年轻一代的理想选择。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认知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政治影响,对媒介因素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政治认知关注较少,且缺乏跨国比较研究。本文利用2020年中美网... 社交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闻消费模式常被视为培养知识渊博的年轻一代的理想选择。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认知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政治影响,对媒介因素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政治认知关注较少,且缺乏跨国比较研究。本文利用2020年中美网民调查数据,将政治认知分为“错误认知”“无知”“正确认知”三种类型,并对社交媒体与政治认知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微博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并不能误导新闻消费者,但二者能够对年轻一代的无知状态产生影响。相较于美国的社交媒体,中国的微博能够起到积极的知识传播作用,减少人们的无知程度。此外,对于不使用传统媒体的中国年轻人而言,使用微博进行新闻消费能够减少其错误认知。这对社交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千禧一代”的政治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知 新闻消费类型 中美比较 千禧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调适: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演进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敏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4,148,共9页
基层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形态,既有研究忽略了历史情境与结构性因素对制度的共同型塑作用,无法真正挖掘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变迁的因果机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历史演进与结构变迁两个层面对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制... 基层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形态,既有研究忽略了历史情境与结构性因素对制度的共同型塑作用,无法真正挖掘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变迁的因果机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历史演进与结构变迁两个层面对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进行分析,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期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深化期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从零星试点到全面推广、自主探索到高位推动、单一国家力量到多元社会主体的总体特征。在这一制度演变过程中,宏观的政治社会环境、民主观念的演变以及多元行动者共同构成了制度的结构性逻辑。多重改革要求的关键节点、创新扩散与绩效驱动造就的路径依赖、制度缺位与错位的历史否决点型塑了制度的历史性变迁。总体而言,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变迁是渐进性调适的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其制度演进的鲜明特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逻辑理路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制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协商民主 结构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村民政治参与——基于O-S-R-O-R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敏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6,共11页
数字乡村建设有赖于村庄的有效治理,既有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技术使用与村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但对这些关系背后的因果机制探讨较少。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采用修正后的“刺激-反应”理论——O-S-R-O-R模型,对互联网技... 数字乡村建设有赖于村庄的有效治理,既有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技术使用与村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但对这些关系背后的因果机制探讨较少。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采用修正后的“刺激-反应”理论——O-S-R-O-R模型,对互联网技术使用如何通过动机性推理与心理要素影响村民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进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网民的制度化参与具有替代作用,但对非制度化参与没有显著影响。两种政治参与类型的因果机制也存在差异,村民制度化参与的机制为“互联网使用—政治讨论—社会公平感—制度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的机制为“互联网使用—政治讨论—政治信任—非制度化参与”。如何提高乡村治理的公平性与地方政府能力的有效性应成为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互联网使用 刺激-反应 政治参与 基层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