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些药液难在水稻、小麦和甘蓝表面润湿展布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4
1
作者 顾中言 许小龙 韩丽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5-80,共6页
试验表明 ,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 36 .7、36 .9和 36 .4 m N/ m。在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 ,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 试验表明 ,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 36 .7、36 .9和 36 .4 m N/ m。在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 ,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甘蓝 表面润湿展布 临界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浓度 农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药雾滴的剂量及分布对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及其与农药损失的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顾中言 徐德进 徐广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为了明确农药雾滴在剂量传递中的作用方式,本文就雾滴的农药剂量和分布形式在保护作物和杀死害虫过程中的作用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剂量损失进行了论述。农药剂量确定后,雾滴作为农药剂量的载体降落在水稻表面形成沉积点,害虫获得致死... 为了明确农药雾滴在剂量传递中的作用方式,本文就雾滴的农药剂量和分布形式在保护作物和杀死害虫过程中的作用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剂量损失进行了论述。农药剂量确定后,雾滴作为农药剂量的载体降落在水稻表面形成沉积点,害虫获得致死剂量后死亡。当雾滴在叶片表面呈连续的均匀分布时,害虫极易接触到药剂。如果害虫在第一时间获得致死剂量,则害虫死亡,其他剂量被浪费;如果第一时间未获得致死剂量,则害虫将继续为害,直至获得致死剂量,导致叶片受损。当雾滴累积的药液量超出叶片的流失点时,药液沉积量将减少约50%,药剂随药液流失,药液用量越多,药剂流失越多,与未流失者相比,需要2倍以上的农药剂量才能确保害虫获得致死剂量。当雾滴在叶片表面呈不连续的点状分布时:①若沉积点大小合适并含有致死剂量,则害虫接触沉积点后死亡,但若沉积点数量太少,则害虫在接触沉积点前会对水稻叶片造成伤害;②若沉积点太小并不足致死剂量,则害虫接触沉积点后仍继续为害叶片直至获得致死剂量;③若沉积点太大,虽含有致死剂量,但害虫只能接触该沉积点的小部分,不能获得致死剂量,则害虫可能在沉积点的范围内继续为害,也可能在几个沉积点的缝隙间为害直至获得致死剂量;④当沉积点的剂量超出致死剂量,则害虫接触沉积点后死亡,超出致死剂量的那部分农药被浪费。总之杀死害虫和保护作物需要有足够多的农药沉积点,而单位面积上沉积点的数量、大小和剂量即可组成农药的沉积结构,不同的沉积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杀虫效果,最终影响农药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雾滴 农药剂量 雾滴沉积与分布 防治效果 农药损失 农药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顾中言 许小龙 +1 位作者 徐德进 徐广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4-311,共8页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混配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顾中言 徐广春 徐德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4-714,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杀虫剂杀死褐飞虱种群90%个体的致死剂量(LD90,单位:μg/头),用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乘以LD90值即为杀死90%田间虫量的杀虫剂有效用量;而实际上杀虫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却是其有效用量的千倍以上。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在褐飞虱为害的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时,杀虫剂在水稻上的沉积率为34.25%~46.10%,但其中82%以上分布在水稻冠层以上部位,分布在水稻基部茎秆部位的不足2%,只占杀虫剂使用量的0.5%左右;2)褐飞虱获取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后死亡,但杀虫剂和褐飞虱在田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当最低剂量的杀虫剂和最多虫量的褐飞虱出现在同一株水稻上时,该剂量必须能够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那么对于有更多杀虫剂和更少褐飞虱的植株而言,就必然造成杀虫剂的浪费,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3)约有50%以上的杀虫剂洒落在稻田水中,经田水稀释后的质量浓度远远低于杀死褐飞虱种群10%个体的致死浓度(LC10值,单位:mg/L),不能有效杀死褐飞虱。作者认为,通过人工智能,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褐飞虱发生为害的部位,并根据虫量进行变量施药,必将大幅提高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减量 杀虫剂 水稻 褐飞虱 农药推荐用量 有效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单微乳剂对小菜蛾增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顾中言 许小龙 韩丽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85-87,共3页
Test in laboratory showed that the Molosultap ME had much higher toxicity to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than the technical molosultap, water soluble technical powder, and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activity of molosu... Test in laboratory showed that the Molosultap ME had much higher toxicity to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than the technical molosultap, water soluble technical powder, and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activity of molosultap ME against P. xylostella . Test in field showed that molosultap ME had higher effectiveness and longer control period to P. xylostella than technical molosult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单 微乳剂 小菜蛾 增效作用 杀虫剂 农药防治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参数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稻田喷雾农药利用率及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德进 徐广春 +4 位作者 徐鹿 王聪博 胡双女 顾中言 邱白晶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332,共9页
比较在不同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条件下,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进行喷雾处理的农药利用率、沉积分布均匀性及水稻茎基部雾滴密度的差异,为建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稻田的高效施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生物染料... 比较在不同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条件下,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进行喷雾处理的农药利用率、沉积分布均匀性及水稻茎基部雾滴密度的差异,为建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稻田的高效施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生物染料丽春红-G作为农药示踪剂,估测不同喷雾参数的农药利用率,并用变异系数、绝对份额比例值比较农药分布的均匀性。同时通过水敏纸收集水稻基部雾滴密度,分析不同喷雾参数下农药雾滴穿透水稻冠层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喷雾压力为1.2 MPa、施药液量为375 L/hm^2条件下喷雾,每个采样点的丽春红-G的平均沉积量仅为0.11 mg,与喷雾压力为0.4 MPa、施药液量为300 L/hm^2条件下喷雾的沉积量相比减少了56.00%。在水稻孕穗期,当喷雾压力为1.2 MPa、施药液量为375 L/hm^2时进行喷雾处理,每个采样点的丽春红-G的平均沉积量达0.26 mg,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在水稻扬花期,不同喷雾参数间的沉积量差距减小。在合适的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扬花期进行喷雾处理,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57%、54.97%和55.50%。综合变异系数和绝对份额比例两个指标,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喷雾压力为0.8 MPa、施药液量为300 L/hm^2条件下喷雾,农药分布更均匀。喷雾压力对水稻基部雾滴密度有显著影响,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当喷雾压力低于0.8 MPa、施药液量为225~375 L/hm^2时,水稻茎秆基部雾滴密度均小于30个/cm^2。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稻田喷雾的农药利用率、分布均匀性及水稻茎秆基部雾滴密度有显著影响。在水稻生长前期,不宜采用高压力大水量喷雾作业;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为增加对水稻基部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需提高喷雾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参数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稻田喷雾 农药利用率 雾滴密度 沉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徐德进 顾中言 +2 位作者 徐广春 许小龙 范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4-1059,共6页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蚜酮 作用方式 使用技术 天敌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鹿 赵钧 +7 位作者 赵春青 徐德进 徐广春 许小龙 张亚楠 张月亮 韩召军 顾中言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毒死蜱 溴氰菊酯 噻嗪酮 氟虫腈 抗性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啶虫脒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德进 顾中言 +2 位作者 徐广春 许小龙 董玉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47-1352,共6页
为探讨农药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分别以甘蓝和黄瓜叶片作为生物测定载体,比较了啶虫脒乳油(EC)、微乳剂(ME)、可溶性液剂(SL)、可溶性粉剂(SP)及可湿性粉剂(WP)等5种剂型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对植物叶片临界表面张力... 为探讨农药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分别以甘蓝和黄瓜叶片作为生物测定载体,比较了啶虫脒乳油(EC)、微乳剂(ME)、可溶性液剂(SL)、可溶性粉剂(SP)及可湿性粉剂(WP)等5种剂型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对植物叶片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药液表面张力、动态接触角及叶片持液量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啶虫脒剂型间毒力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以甘蓝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啶虫脒剂型间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明显;以黄瓜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剂型间毒力差异不明显。啶虫脒SL、SP、WP在两种生物测定载体间的毒力差异大于EC和ME。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0.73 mN.m 1和57.91~63.30 mN.m 1。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7.81 mg.L 1时,啶虫脒EC和ME溶液表面张力即小于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500 mg.L 1时,啶虫脒SL、SP、WP溶液的表面张力才小于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ME溶液液滴接触两种植物叶片的瞬间(0 s),液滴与叶片间的接触角就明显小于90°。甘蓝叶片对低浓度的啶虫脒ME和EC溶液的持液量高于其他3种剂型,黄瓜叶片对啶虫脒各剂型溶液的持液量无明显差异。植物叶片表面性质和不同剂型溶液表面张力的差异是导致剂型间产生毒力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啶虫脒 剂型 植物种类 毒力 叶片表面性质 溶液表面张力 毒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对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生物活性及防治小菜蛾、菜青虫的田间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许小龙 顾中言 韩丽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9-44,共6页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 ,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 ,L C50 分别为 0 .0 2 2、0 .12和 0 .2 8mg/ L ;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 ,L C50 分别为 6 7.5 6和 16 5 .73mg/ 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 ,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 ,L C50 分别为 0 .0 2 2、0 .12和 0 .2 8mg/ L ;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 ,L C50 分别为 6 7.5 6和 16 5 .73mg/ 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虫随虫龄增大 ,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表明 ,阿维菌素 4 mg/ L和 8mg/ L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在 95 %以上 ,持效期 10~ 15 d。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 (1∶ 6 )、与杀虫单 (1∶ 2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十字花科蔬菜 害虫防治 生物活性 小菜蛾 菜青虫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及对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广春 顾中言 +2 位作者 徐德进 许小龙 范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6-1310,共5页
为延缓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了不同浓度抗氧化剂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并通过稻茎浸渍法测定其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光解行为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阿维菌素在太阳光下的光解速率小于紫外光下... 为延缓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了不同浓度抗氧化剂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并通过稻茎浸渍法测定其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光解行为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阿维菌素在太阳光下的光解速率小于紫外光下的光解速率;在TBHQ抑制阿维菌素光解试验中,其与阿维菌素比值为1︰1时,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最小,光解半衰期为11.81h,比不添加TBHQ在紫外光下的光解半衰期延长167.19%。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BHQ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表现为增效作用;经太阳光和紫外光光照3h后,加入TBHQ的阿维菌素对灰飞虱的毒力均显著高于未添加TBHQ的处理,增效比分别为2.00和2.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光解 毒力 灰飞虱 叔丁基对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虫腈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及应用研究简报 被引量:15
12
作者 许小龙 顾中言 +1 位作者 韩丽娟 杨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85-88,共4页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mg/L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1200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虫腈 甜菜夜蛾 毒力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高氯乳油对小菜蛾的毒力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小龙 顾中言 韩丽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0,共2页
本文是阿高氯乳油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增效作用进行测定评价及田间应 用的研究总结。阿高氯乳油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为0.59mg·L ^(-1);共毒系数142.14,增效显著。室内钵栽试验5mg·L^(-1)防效85%以上,持效期10d(... 本文是阿高氯乳油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增效作用进行测定评价及田间应 用的研究总结。阿高氯乳油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为0.59mg·L ^(-1);共毒系数142.14,增效显著。室内钵栽试验5mg·L^(-1)防效85%以上,持效期10d(天)。田间试验1000~1500倍液,防效95%左右,持效期10~15d(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高氯乳油 小菜蛾 毒力 持效期 防治效果 复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蚜虱净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及其毒力研究
14
作者 王强 韩丽娟 +6 位作者 黄详麟 顾中言 许小龙 乔雄梧 朱九生 赵之刚 胡学英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7-18,共2页
本文对新研制合成的吡啶类杀虫剂蚜虱净(Imidacloprid)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治棉蚜药效试验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蚜虱净可湿性粉剂对棉蚜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用0.63ppm药液防治棉蚜,治后5天... 本文对新研制合成的吡啶类杀虫剂蚜虱净(Imidacloprid)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治棉蚜药效试验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蚜虱净可湿性粉剂对棉蚜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用0.63ppm药液防治棉蚜,治后5天防效可达95%以上。江苏和山西两省的田间药效试验,每公顷用蚜虱净原药37.5g防治棉蚜,治后5天防效均达95%以上,7~10天可维持90%以上效果。室内对棉蚜触杀毒力测定结果亦表明,蚜虱净对棉蚜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处理后24小时时棉蚜的触杀毒力LC50为0.38ppm,比氧化乐果的LC50110.04ppm高出289.6倍;处理后48小时的触杀毒力LC50为0.19ppm,比氧化乐果的LC5063.6ppm高出33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蚜虱净 棉蚜 药效 毒力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徐广春 徐德进 +3 位作者 徐鹿 王聪博 曹坳程 顾中言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408对杀虫剂药液理化性能的影响及药液雾滴在稻叶上的行为与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防效的内在关系,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液中添加助剂Silwet408后表面... 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408对杀虫剂药液理化性能的影响及药液雾滴在稻叶上的行为与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防效的内在关系,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液中添加助剂Silwet408后表面张力、黏度、pH值以及在稻叶上最大持留量的变化,借助OCG法对叶片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围绕叶片倾角分析了单个雾滴在稻叶上的黏附行为,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叶片正、反面表观表面自由能分别为31.48 mJ/m^2和34.19 mJ/m^2;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角较小,分别为(11.09±2.74)°和(19.98±5.67)°,表明水稻为高倾角叶片形态,不利于雾滴在稻叶上的黏附。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和50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44.64±1.04)mN/m和(46.14±0.62)mN/m,均大于稻叶的表观表面自由能,其药液的单个雾滴在79°和70°的倾角稻叶上均呈滚落状态;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的表观表面自由能,单个雾滴能够黏附在倾角稻叶上并润湿,同时药液在稻叶上的最大持留量也呈极显著增加;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稀释液的pH值和黏度在添加Silwet408前后变化不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稀释液对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均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稀释液中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可使喷雾药液与水稻植株特性相匹配,进而提高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助剂 Silwet408 氯虫苯甲酰胺 稻纵卷叶螟 增效作用 表面张力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