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治及鉴别诊断
1
作者 韦庆海 《中国畜禽种业》 2012年第9期57-57,共1页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有败血症、传染性鼻炎、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和脓肿等病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节多发,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关键词 兔巴氏杆菌病 鉴别诊断 出血性败血症 多杀性巴氏杆菌 诊治 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鼻炎 一年四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巴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2
作者 韦庆海 《北方牧业》 2012年第14期24-24,26,共2页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有败血症、传染性鼻炎、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和脓肿等病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节多发.呈散发或地方...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有败血症、传染性鼻炎、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和脓肿等病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节多发.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巴氏杆菌病 鉴别 诊断 急性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尚志段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来自古地震与历史文献的约束 被引量:9
3
作者 余中元 张培震 +3 位作者 闵伟 韦庆海 刘玉刚 刘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4-861,共18页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基于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长约25km的线性断层槽谷和陡坎。探槽开挖揭露出该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发生EⅠ和EⅡ两期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走滑兼逆冲挤压,伴随明显的地层褶皱与缩短变形,累计垂直同震位移量约为(3.2±0.1)m。^(14)C测试年代结果约束古地震事件EⅠ发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发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约为(3 675±235)a。进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对应于朝鲜《日省录》记录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发生在该地区的宁古塔历史地震,震级约7.0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晚全新世 古地震 复发间隔 历史记录 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技术的大庆地区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斌 刘财 +4 位作者 韦庆海 鹿琪 石金虎 余中元 孙海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85-3399,共15页
目前,对于大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成果仅局限在深部构造上,该地区从未开展过针对近地表隐伏断裂的探查工作.本文采用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克山—大安断裂嫩江组以上地层的详细地层信息以及断裂的展布形态;同时,在主干断裂上覆的... 目前,对于大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成果仅局限在深部构造上,该地区从未开展过针对近地表隐伏断裂的探查工作.本文采用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克山—大安断裂嫩江组以上地层的详细地层信息以及断裂的展布形态;同时,在主干断裂上覆的背斜构造中,发现了许多次级断裂,这些次级断裂在前人的成果中并未提出过,并且在本区的断裂-褶皱构造体系中,次级断裂的活动特性同样受主干断裂活动的影响;然后通过钻孔验证,证实了浅层反射地震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并且确定了次级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最后综合编制了松辽盆地长垣隆起地区浅层地质模型,并讨论了本地区的构造体系受晚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构造特征.本次研究中的方法和成果可为大庆市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和大庆油田安全高效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为其他地区开展近地表断裂探查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本地区浅层地质构造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填补该地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构造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克山—大安断裂 活断层 近地表 石油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的几何特征、变形机制及其地震地质意义——以大安-德都断裂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余中元 闵伟 +2 位作者 韦庆海 赵斌 马艳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2,共20页
松辽盆地北部发育的中-新生代反转构造代表着盆地继伸展裂陷阶段、热冷却拗陷阶段之后的第3个构造演化阶段。系统收集了布设在覆盖大安-德都断裂及其附近的14个3维地震工区,30条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在此基础上准确追踪解释了T06、T1、T1... 松辽盆地北部发育的中-新生代反转构造代表着盆地继伸展裂陷阶段、热冷却拗陷阶段之后的第3个构造演化阶段。系统收集了布设在覆盖大安-德都断裂及其附近的14个3维地震工区,30条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在此基础上准确追踪解释了T06、T1、T11、T2、T3、T4、T5等7个地震反射层位。同时基于52口钻孔的资料对重点反射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分析了不同时期断层展布特征及分布规律,重点就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变形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反转构造为大安-德都断裂在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的主要变形模式,符合"逆断层-褶皱"构造的几何形态和变形机制。松辽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该构造反转带上。此外,重点选择了2条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实验性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根据勘探结果并结合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厚度分析认为,广泛发育在背斜顶部且断错T06界面的小断裂可能代表了大安-德都断裂强变形带的最新活动性,勘探剖面揭示的上断点断错最年轻地层为中更新统,并据此初步判定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此外,综合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现代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认为,大安-德都断裂的"逆断层-褶皱"构造反转带最新的活动已明显影响到了近地表的反射层,清楚断错了早-中更新世地层,控制着断裂附近中强地震的发生,是松辽盆地内部或整个东北地区重要和典型的发震构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大安-德都断裂 地震勘探 中新生代反转构造 变形机制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体波斜入射下的断层台阶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山有 马强 韦庆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应用显式有限元法对倾斜断层台阶在地震体波斜入射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P波入射时的竖向运动分量和SV波入射时的水平向运动分量在台阶上角点处存在极大值、在台阶下角点处存在极小值,同时在上下台面还出现由角点... 应用显式有限元法对倾斜断层台阶在地震体波斜入射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P波入射时的竖向运动分量和SV波入射时的水平向运动分量在台阶上角点处存在极大值、在台阶下角点处存在极小值,同时在上下台面还出现由角点激发、向台阶外传播的转换体波与面波。这一结果说明,在断层台阶场地建设重大工程时应离开上角点一定距离,并考虑上下水平表面地面运动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台阶 斜入射地震体波 地震反应 显式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沟断裂的新发现与1963年黑龙江萝北5.8级地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余中元 闵伟 +2 位作者 韦庆海 刘玉刚 高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9,共9页
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 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oE的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的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oE—N75o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的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的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的发震能力,可能是萝北1963年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带 太平沟断裂 萝北5.8级地震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依兰段的新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6
8
作者 余中元 韦庆海 +2 位作者 疏鹏 李文彬 刘双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384-399,共16页
本文综合DEM数据、地形地貌剖面、钻孔及地层划分、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质剖面等资料,对依兰-伊通断裂依兰段的新构造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西支F1-1对小兴安岭东缘控制明显,地表陡坎微地貌相对比较发... 本文综合DEM数据、地形地貌剖面、钻孔及地层划分、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质剖面等资料,对依兰-伊通断裂依兰段的新构造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西支F1-1对小兴安岭东缘控制明显,地表陡坎微地貌相对比较发育,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东支F1-2控制了张广才岭的西缘,卫星影像线性异常不明显,地表陡坎微地貌不发育,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上断点埋深为45—50m,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中支断裂F1-3控制了低一级的地貌面,卫星影像比较清楚,地表发育高约1—2m左右的陡坎微地貌,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该断裂最新的活动性质表现为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同时伴随有比较明显的逆冲运动分量。同时,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和本次研究结果,可将依兰-伊通断裂依兰段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即:古新世初期—古新世末期的左旋走滑挤压阶段、古新世末期—始新世中期的右旋走滑伸展阶段、始新世末期—上新世末期的右旋走滑挤压阶段、上新世末期—早第四纪的右旋走滑伸展阶段、晚第四纪的右旋走滑逆冲阶段。这一演化过程在东北地区可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依兰段 新活动 构造地貌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盆地井下摆记录到的地方震地表反射波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庆海 孟宪森 +5 位作者 杨家亮 高东辉 郝永梅 刁桂苓 孟令蕾 佟艳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2-438,共7页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定的地表反射点进行地震波的走时计算,初步判定在特定的震中距内井下摆可以记录到地方震的地球表面反射波。为和远震记录的PP和SS震相相区别,本文暂定此震相为PgPg,SgS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震群 地表反射波 井下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建哈-佳铁路工程地震安评抗断参数研究--以依兰-伊通断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中元 韦庆海 +3 位作者 王丽梅 马艳丽 张立忱 欧阳兆国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在对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晚第四纪活动参数获取的基础上,对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有关拟建铁路地震安全的设防参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总体走向N30—40°E,由3条断层组成,中支最新活动... 在对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晚第四纪活动参数获取的基础上,对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有关拟建铁路地震安全的设防参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总体走向N30—40°E,由3条断层组成,中支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该断裂未来发生7级地震时的水平位移量可能达2.2m左右,垂直位错量约为1.1m左右。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质表现为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根据探槽结果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得出断裂垂直位错约(1.0±0.2)m,右旋位错量约为(2.7±0.1)m,(1730±30)a B.P.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和水平滑动速率分别约为(0.57±0.11)mm/a和(1.57±0.06)mm/a。未来100年内若遭遇地震,其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87m,垂直位错值为1.04m。断层影响带宽度约为8m。该研究结果为拟建哈—佳铁路工程可能遭受的断层影响和抗震设防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也为地震安评中线状工程的抗断评价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安评 长距离线状工程 抗断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地震勘探在隐伏地区盲断层活动性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以依兰-伊通断裂东支为例
11
作者 赵斌 刘财 +3 位作者 余中元 韦庆海 鹿琪 田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111,共7页
随着依兰—依通断裂中支全新世活动性证据的发现,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对该断层的关注,但对与之相距仅几十公里的东支断层却研究甚少。通过依兰煤矿的深部地震资料,初步确定了该东支断层的地表投影位置;而后,布设了两条浅层人工地震反射... 随着依兰—依通断裂中支全新世活动性证据的发现,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对该断层的关注,但对与之相距仅几十公里的东支断层却研究甚少。通过依兰煤矿的深部地震资料,初步确定了该东支断层的地表投影位置;而后,布设了两条浅层人工地震反射勘探测线,以识别东支断裂的近地表构造,为对该地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反射地震勘探 盲断层 近地表 上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浅层剪切波速度估计纵波速度
12
作者 韦庆海 孟宪森 +3 位作者 高东辉 郝永梅 康健 方瑶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0-164,共5页
对大庆测井资料进行了曲线拟合,对深井摆记录地方震地表反射波进行了到时差计算和波速测定,获得了松散沉积建造地层的纵横波速比。结果表明松嫩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浅层波速比约为3.3左右。根据此波速比,推算得泊松比=0.45。参考Peter Bo... 对大庆测井资料进行了曲线拟合,对深井摆记录地方震地表反射波进行了到时差计算和波速测定,获得了松散沉积建造地层的纵横波速比。结果表明松嫩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浅层波速比约为3.3左右。根据此波速比,推算得泊松比=0.45。参考Peter Borman给出的数据,所反映的地质构造应为新生代,与松嫩盆地的地质结构非常相近。因此可根据浅层工程勘探测定的剪切波速度来估计浅层纵波速度。对于临时在松散沉积层组建的流动台网,采用该速度模型,定位结果可有一定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 纵波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台阵观测资料研究大庆地区深部构造 被引量:4
13
作者 康健 韦庆海 +3 位作者 周琳 高研 张永刚 高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00-910,共11页
利用绥芬河—满洲里地学断面上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并结合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6月—2011年5月间的远震资料,通过有限频方法开展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获取研究区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采用瑞利面波双台相速度和背景噪声相速度层... 利用绥芬河—满洲里地学断面上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并结合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6月—2011年5月间的远震资料,通过有限频方法开展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获取研究区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采用瑞利面波双台相速度和背景噪声相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研究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应用两种方法最终得到大庆地区三维速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地壳厚度较薄,盆地周边的大、小兴安岭隆起区厚度变厚,松辽盆地地壳内部多存在低速异常,壳幔及上地幔与周边相比呈现高速异常,分析上地幔物质上升会造成局部高速异常结构。速度结构异常多是南北向或北北东向,可能与区域性断裂对上、中地壳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大庆地区 P波速度结构 S波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国林 韦庆海 《灾害学》 CSCD 2000年第4期66-72,共7页
对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生态环境恶化致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初步总结了灾害的发生及发展规律 ,提出未来灾害趋势预测 。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黑龙江 气象灾害 地震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断褶带最大潜在地震发生概率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健 韦庆海 +3 位作者 张立忱 余中元 赵斌 刘青松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3-581,共9页
2011—2015年在大庆地区开展了活断层探测,查明区内北北东向断裂若干条,皆为大安-德都断裂的分支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Q_(1-2)。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庆地区存在断裂褶皱变形带(以下简称断褶带)现象。断褶带与长垣隆起关系密切,分析大安... 2011—2015年在大庆地区开展了活断层探测,查明区内北北东向断裂若干条,皆为大安-德都断裂的分支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Q_(1-2)。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庆地区存在断裂褶皱变形带(以下简称断褶带)现象。断褶带与长垣隆起关系密切,分析大安-德都断裂活动是造成长垣隆起的内在动力成因。故由对大安-德都断裂各分支断裂的评价,进而引申到对断褶带地震危险性的评价是科学合理的。本文以断褶带为潜在震源区重新分析东北潜在震源区的地震空间分布概率,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利用G-R关系预测断褶带未来100年内6.0级地震发震概率是0.039,重现周期为25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断褶带 G-R关系 发震概率 重现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村泥草房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措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金山 韦庆海 +1 位作者 程宇 余中元 《震灾防御技术》 2010年第3期318-325,共8页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本文立足黑龙江省地域特点,结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基础情况调查报告》项目,对黑龙江省农村泥草房的抗震性能进行...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本文立足黑龙江省地域特点,结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基础情况调查报告》项目,对黑龙江省农村泥草房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结果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泥草房抗震性能问题由6类建筑缺陷引起,它们分别是:屋盖负荷过重、结构连接性较差、结构整体性较差、开间和进深不合理、门窗尺寸不合理和隔墙抗剪效果较差。同时,以佳木斯市汤原县草砖房建设为典型案例,对农村泥草房抗震加固措施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政策引导和专业技术方面提出了抗震加固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民居 泥草房 抗震性能鉴定 加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