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冻融循环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亮乾 王耀 +2 位作者 陈一民 焦晓光 隋跃宇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247-254,共8页
土壤冻融循环广泛存在于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转化及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冻融模拟与野外原位试验研究结果,从冻融强度和频次角度阐述了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土... 土壤冻融循环广泛存在于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转化及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冻融模拟与野外原位试验研究结果,从冻融强度和频次角度阐述了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对冻融循环的响应机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利用野外实测与室内模拟相互佐证的方法,加强对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碳库、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强度 冻融频次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的土壤分层识别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富美玲 陈一民 +2 位作者 朱向明 隋跃宇 张于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280-293,共14页
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壤分层信息是土体构型调查的重要内容。土壤分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相比于传统的土壤剖面调查方式,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以其无损、连续、尺... 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壤分层信息是土体构型调查的重要内容。土壤分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相比于传统的土壤剖面调查方式,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以其无损、连续、尺度大等优点在土壤分层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受限于自然土壤的不均匀性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复杂性,国内外基于探地雷达的土壤分层识别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大尺度田块的探测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探地雷达各种探测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评述了构建数字与物理模型在土壤层次探测中的应用,以及探测过程中影响探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如季节变化、土壤压实、水盐含量、土壤质地等,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在实地探测中,应与传统探测方式及其他技术相结合,加强探地雷达获取土壤分层信息适宜性条件研究,简化探地雷达数据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土壤分层 正演模拟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发生及抗性基础
3
作者 王偲如 隋跃宇 胡岩峰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水稻是世界主要栽培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众多人口的主要食物,但根结线虫病危害给水稻种植带来严重挑战。其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graminicola,Mg)是引起水稻根结线虫病的重要线虫病原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和南非等主要稻... 水稻是世界主要栽培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众多人口的主要食物,但根结线虫病危害给水稻种植带来严重挑战。其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graminicola,Mg)是引起水稻根结线虫病的重要线虫病原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和南非等主要稻田种植区,成为制约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因素。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Mg种群结构呈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本文综述了Mg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分布、致病机理、抗病种质资源及抗性基因鉴定和当前的防控措施。探讨了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影响Mg的发生与分布,今后加强我国稻田Mg发病实时监测对于该病害的绿色防控极为重要。充分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新Mg抗性水稻资源、鉴定新抗性QTL/基因以及培育持久抗性的新品种是未来开展Mg绿色防控的主流方向;同时,探索Mg综合防控策略,将抗性水稻种质资源、生物防控技术和稻田栽培措施等进行组合运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稻线虫病害的防控效果,以保障我国水稻产业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 抗性品种 抗线虫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隋跃宇 张兴义 焦晓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2-54,共3页
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促进... 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玉米生育期 土壤微生物量 培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坡耕地治理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隋跃宇 孟凯 张兴义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8-299,303,共3页
通过对海伦前进小流域黑土坡耕地的耕作措施、施肥措施、生物措施等试验 ,采用多年、定点、定位取样分析与监测 ,摸索出了有效的治理途径 ,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 ,土壤微生物量增加 ,水分利用率提高 ,作物产量增加 ,土壤肥力... 通过对海伦前进小流域黑土坡耕地的耕作措施、施肥措施、生物措施等试验 ,采用多年、定点、定位取样分析与监测 ,摸索出了有效的治理途径 ,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 ,土壤微生物量增加 ,水分利用率提高 ,作物产量增加 ,土壤肥力基本保持平衡 ,为侵蚀黑土区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表 2 ,参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坡耕地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耕作措施 生物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田黑土肥力评价体系 被引量:9
6
作者 隋跃宇 张兴义 +1 位作者 谷思玉 陈欣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5-267,270,共4页
阐述了黑土区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分析了黑土肥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评价方法的选取,建立科学的肥力评价方法和体系,对改变和恢复黑土的肥力状况,实现黑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黑土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阐述了黑土区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分析了黑土肥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评价方法的选取,建立科学的肥力评价方法和体系,对改变和恢复黑土的肥力状况,实现黑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黑土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表1,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肥力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伦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隋跃宇 焦晓光 +1 位作者 程守全 刘晓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4期456-458,共3页
主要以海伦农田黑土为对象,研究海伦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全量养分含量,探讨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伦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粉粒(0.02 mm^0.002 mm)占25.85%,黏粒(<0.002mm)占34.46%。粉粒与土壤全氮、全磷、... 主要以海伦农田黑土为对象,研究海伦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全量养分含量,探讨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伦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粉粒(0.02 mm^0.002 mm)占25.85%,黏粒(<0.002mm)占34.46%。粉粒与土壤全氮、全磷、全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钾不相关;黏粒与全氮、全碳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钾、全磷不相关。图1,表4,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机械组成 全量养分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城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与土壤全碳和全氮磷钾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隋跃宇 王振波 +2 位作者 焦晓光 赵军 张兴义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1期42-44,共3页
主要以双城农田黑土为对象,研究双城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全量养分含量,探讨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城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中粉粒(0.02 mm^0.002mm)占21.41%,黏粒(<0.002mm)占30.50%;粉粒(0.02 mm^0.002mm)与... 主要以双城农田黑土为对象,研究双城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全量养分含量,探讨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城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中粉粒(0.02 mm^0.002mm)占21.41%,黏粒(<0.002mm)占30.50%;粉粒(0.02 mm^0.002mm)与土壤全氮、全磷、全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钾不相关;黏粒(<0.002mm)与全氮、全碳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钾、全磷不相关。表4,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机械组成 全量养分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均腐殖质特性应用中的问题和意见 被引量:5
9
作者 隋跃宇 焦晓光 张之一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0-142,共3页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均腐殖质特性(Rh值≤0.4)作为分异特征,建立了均腐土纲。经对172个具有暗沃表层、符合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软土的单个土体进行Rh值计算,有46个不具均腐殖质特性,占26.7%,其中黑龙江省占的比例较大,达1/3,主要是由于荒...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均腐殖质特性(Rh值≤0.4)作为分异特征,建立了均腐土纲。经对172个具有暗沃表层、符合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软土的单个土体进行Rh值计算,有46个不具均腐殖质特性,占26.7%,其中黑龙江省占的比例较大,达1/3,主要是由于荒地和新开垦的土地以及具寒性土壤温度状况的土壤,表层腐殖质含量高所致。将这部分发育很好的土壤归入雏形土纲,是值得商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均腐土 均腐殖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隋跃宇 孟凯 +1 位作者 张兴义 赵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5-306,309,共3页
根据试验测得的黑土微生物量碳结果,分析了黑土微生物量碳与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以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为改良农田黑土,提高农田黑土土壤肥力提供依据,为黑土区农业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表2,参5。
关键词 黑土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田黑土剖面理化性状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隋跃宇 刘光源 +2 位作者 谷思玉 张兴义 孟凯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5年第4期299-301,共3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黑土,在整个黑土区,从北向南,选取有代表性的剖面采样,对其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黑土的理化性状差异显著。阐明农田黑土在整个区域的空间差异。表2,参7。
关键词 农田黑土 理化性状 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培肥对农田暗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隋跃宇 焦晓光 +1 位作者 魏丹 刘洪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0年第4期484-486,共3页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土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土壤微生物量C、N动态变化,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土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土壤微生物量C、N动态变化,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大豆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量及qMB值,增强了农田暗棕壤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农田暗棕壤的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棕壤 大豆生育期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条件和施肥对黑土中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孔滨 孙波 +3 位作者 郑宪清 陈小云 隋跃宇 王帘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选择位于我国东部3个不同气候带(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站、封丘站、鹰潭站),设置水热变化梯度下的土壤置换试验,利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水热因子和施肥对单作玉米的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 选择位于我国东部3个不同气候带(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站、封丘站、鹰潭站),设置水热变化梯度下的土壤置换试验,利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水热因子和施肥对单作玉米的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条件下,施用NPK肥均提高了黑土中细菌群落的碳源代谢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表示)。在玉米抽雄期,施肥处理(NPK)黑土中AWCD值大小顺序为:鹰潭站(中亚热带)>海伦站(温带)>封丘站(暖温带),不施肥(CK)处理为:鹰潭站(中亚热带)>封丘站(暖温带)>海伦站(温带)。说明不施肥时黑土中微生物代谢活性随月均温度的提高而增加,而施肥和降水影响了温度对黑土中微生物代谢活性的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黑土中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在海伦站(温带)和封丘站(暖温带)之间变化较小,而在鹰潭站(中亚热带)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指纹发生明显改变。气候条件变化导致的黑土中微生物代谢碳源的分异主要表现在:α-丁酮酸、腐胺、D,L-α-甘油、L-苏氨酸(r>0.9);而施肥导致的黑土中微生物代谢碳源的分异主要表现为: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和丙酮酸甲脂。总体上,不同气候带水热条件的变化和施肥均影响了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代谢特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 黑土 土壤置换试验 水热条件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BIOLOG分析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晓玥 蒋瑀霁 +1 位作者 隋跃宇 孙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对秸秆分解微生物演变机理的研究是调控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地力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基于土壤置换试验平台,利用BIOLOG方法研究在寒温带、中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下,埋于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 对秸秆分解微生物演变机理的研究是调控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地力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基于土壤置换试验平台,利用BIOLOG方法研究在寒温带、中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下,埋于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变化规律。试验中利用网袋法区分直接分解秸秆微生物。试验结果发现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值表示)在腐解0.5 a和1 a后表现出一定的随气候变化规律,即随温度和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5 a为海伦(0.765±0.060)>封丘(0.737±0.165)>鹰潭(0.326±0.076),1 a为海伦(0.630±0.092)>封丘(0.319±0.096)>鹰潭(0.291±0.029),但这种趋势在腐解2 a后减弱。气候条件是影响秸秆腐解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腐解时间和土壤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在腐解0.5 a后海伦、封丘地区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与鹰潭差异较大,而1 a后封丘和鹰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与海伦的差异较大,腐解2 a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秸秆腐解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趋于一致,均对含氮化合物利用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腐解 BIOLOG 气候 土壤置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和作物对黑土和潮土固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董志新 孙波 +1 位作者 殷士学 隋跃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8,共9页
固氮微生物是土壤氮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利用在黑龙江海伦(寒温带)、河南封丘(暖温带)和江西鹰潭(中亚热带)设置的2种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的置换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对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 固氮微生物是土壤氮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利用在黑龙江海伦(寒温带)、河南封丘(暖温带)和江西鹰潭(中亚热带)设置的2种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的置换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对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对固氮酶基因nifH PCR扩增并进行DGGE电泳的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类型土壤在3种不同水热条件下固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置换到不同气候条件下3年后,土壤类型是决定固氮微生物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短期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最后是种植玉米的影响。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优势度与土壤C/N及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均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水热条件与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没有线性相关关系,暖温带条件下黑土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潮土最低。种植玉米提高了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H基因 微生物多样性 DGGE 气候 土壤类型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玉米产量的预测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帘里 孙波 +1 位作者 隋跃宇 孔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7-335,共9页
叶绿素仪可以用于估测作物和土壤氮素供应状况,本研究通过野外土壤置换试验评估叶绿素仪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在黑龙江海伦(中温带)、河南封丘(暖温带)和江西鹰潭(中亚热带)设置3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的异地置换对比试验,... 叶绿素仪可以用于估测作物和土壤氮素供应状况,本研究通过野外土壤置换试验评估叶绿素仪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在黑龙江海伦(中温带)、河南封丘(暖温带)和江西鹰潭(中亚热带)设置3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的异地置换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对土壤氮素供应的响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玉米生长旺盛期功能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仪SPAD值)和土壤表层(0—20 cm)硝态氮、无机氮含量相关性显著,说明叶绿素仪测定值可以在玉米生长旺盛期反应土壤氮素供应情况;玉米生长旺盛期功能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均与玉米子粒产量呈显著相关,说明叶绿素仪可以在玉米生长旺盛期估测玉米子粒产量,且不受地域、土壤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绿素相对含量 产量 土壤氮素供应 土壤置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农田水肥条件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孟凯 张兴义 +1 位作者 隋跃宇 赵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黑土农田不同水肥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对水分条件变化反映较敏感,而玉米对养分条件变化反映较敏感,适宜水分条件下3种作物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应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黑土农田不同水肥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对水分条件变化反映较敏感,而玉米对养分条件变化反映较敏感,适宜水分条件下3种作物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应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种作物随水分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产量 黑土 农田 水肥条件 水分条件 施肥水平 增加 反映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北部农田黑土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孟凯 张兴义 隋跃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47,151,共4页
选取中厚层黑土、中层黑土、侵蚀黑土、薄层黑土4种典型黑土进行定点定位研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黑土障碍因子的形成以及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
关键词 东北黑土 障碍因子 土壤生产力 农田黑土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荆瑞勇 曹焜 +6 位作者 刘俊杰 于镇华 刘居东 隋跃宇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37,142,共7页
黑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为了调查我国黑土区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及两者间相互关系,我们从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SMBC)及其它土... 黑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为了调查我国黑土区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及两者间相互关系,我们从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SMBC)及其它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黑龙江北安黑土土壤全碳、全氮、全磷、碱解氮、SMBC、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转化酶活性最大;简单相关分析发现,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及转化酶均与土壤全氮、全碳及SMBC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全氮是影响该土壤区土壤酶活性的主导因子,pH值是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另一主导理化因子,全氮是脲酶活性的主导因子,碱解氮、全碳、全氮是磷酸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全氮和pH值是影响转化酶的两大主导理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 通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影响作物产量及其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晓冰 周克琴 +2 位作者 苗淑杰 隋跃宇 张兴义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4期205-211,共7页
全球范围内,土壤侵蚀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遏制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产力的维持至关重要。结合所在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黑土土壤侵蚀与作物生产力领域的研究积累,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的相关动态,指出表层土壤变薄是... 全球范围内,土壤侵蚀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遏制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产力的维持至关重要。结合所在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黑土土壤侵蚀与作物生产力领域的研究积累,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的相关动态,指出表层土壤变薄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表观因素,而实质是侵蚀引起土壤氮磷储量、有效性、关键微量养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容重增加,土壤黏粒含量改变。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影响作物产量的程度与侵蚀强度显著相关,这主要是水肥作用的结果。强调适当的农艺措施,尤其是有机肥的施用对增肥保水,恢复侵蚀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性。参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耕层变薄 生产力 有机肥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