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肿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登学 张翠萍 +5 位作者 曲鲁平 牟永善 刘希双 赵清喜 郝树林 刘建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842-842,共1页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甲状腺疾病患者甲状腺功能试验可出现异常,血清T_3、T_4水平降低,rT_3增高。一些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也与T_3、T_4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恶性肿瘤机体代谢状态发生改变,可影响甲状腺功能。本文观察117例恶...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甲状腺疾病患者甲状腺功能试验可出现异常,血清T_3、T_4水平降低,rT_3增高。一些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也与T_3、T_4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恶性肿瘤机体代谢状态发生改变,可影响甲状腺功能。本文观察117例恶性肿瘤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正常组 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6岁~67岁,平均56岁。均为查体健康者。1.2 恶性肿瘤 107例,男82例,女25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61岁。均经病理、X线、B超检查确诊。2 方法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专人操作并行质控。3 结果3.1 正常人和恶性肿瘤病人甲状腺激素的测定结果见附表。正常人经统计学处理男、女性别之间,血清T_3、T_4、rT_3、T_3/rT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甲状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嘧啶硫醚的嗜球果伞素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 被引量:5
2
作者 郝树林 蔡增飞 +1 位作者 曹杨羊 杜晓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8,共9页
为了发现和开发新的杀菌化合物,以嘧菌酯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手段,设计并合成了22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杀菌活... 为了发现和开发新的杀菌化合物,以嘧菌酯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手段,设计并合成了22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b在50 mg/L下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率为85%。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有效成分281.25 g/hm^(2)剂量下,化合物7b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与商品化品种推荐使用剂量时嘧菌酯(有效成分281.25 g/hm^(2))和乙嘧酚(有效成分300.00 g/hm^(2))的防治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球果伞素 嘧啶硫醚 新农药合成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苇莺繁殖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郝树林 王友振 《山东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0-22,共3页
本文对南四湖区夏候鸟大苇莺的繁殖习性做了系统阐述,记述了该乌的求偶交配、营巢产卵、孵卵育雏、雏乌的生长发育及食性等。
关键词 大苇莺 繁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吡唑-4-甲酰胺的嗜球果伞素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楼佳明 郝树林 +1 位作者 方佳琪 杜晓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8-1116,共9页
为了发现新的农用高活性化合物,将具有杀螨活性的嗜球果伞素类化合物与具有杀菌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活性亚结构进行拼接,设计并合成了16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为了发现新的农用高活性化合物,将具有杀螨活性的嗜球果伞素类化合物与具有杀菌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活性亚结构进行拼接,设计并合成了16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虽然没有预期的杀螨和杀菌活性,但是表现出了良好的杀虫活性,其中8个化合物在500 mg/L下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杀虫活性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球果伞素 吡唑-4-甲酰胺 嘧啶硫醚 黏虫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杜鹃在南四湖生态习性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田逢俊 宋印刚 +2 位作者 郝树林 冯质鲁 王友振 《山东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12,共4页
本文对大杜鹃在南四湖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提出了该鸟的活动分布规律、求偶交配、占巢产卵育雏、幼鸟量度、食性和迁徙日期等。
关键词 大杜鹃 生态习性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苯丙氨酸和1H-茚-1-酮类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
6
作者 方佳琪 郝树林 杜晓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3-722,共10页
为了开发新的杀虫化合物,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先导,2-甲基-3-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卤化生成5-氯-3-甲基-2-氨基苯甲酸;再与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进行缩合反应,生成6-氯-2-(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 为了开发新的杀虫化合物,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先导,2-甲基-3-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卤化生成5-氯-3-甲基-2-氨基苯甲酸;再与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进行缩合反应,生成6-氯-2-(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基)-8-甲基-4H-3,1-苯并噁嗪-4-酮;最后引入苯丙氨酸片段并经环化反应,分别合成了两个系列共计23个新化合物(4和5),其中化合物4为含苯丙氨酸的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化合物5为由化合物4环化生成的含1 H-茚-1-酮片段的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的表征及确证。初步室内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多数目标化合物对黏虫Mythinma separata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其中14个化合物在100 mg/L下对黏虫Mythinma separata的致死率为100%,化合物5k(1H-茚-1-酮片段中取代基为羟基)在4和0.8 mg/L下的致死率分别为90%和70%,其LC50值为0.55 mg/L。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5k与氯虫苯甲酰胺一样,也是作用于鱼尼汀受体(RyR),但与靶标结合的氨基酸残基不同,这种差异可能对黏虫的抗药性治理研究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茚-1-酮 氯虫苯甲酰胺 苯丙氨酸 黏虫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黑光灯诱杀侧柏毒蛾
7
作者 王友振 郝树林 《山东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50-51,共2页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Lee-ch),是侧柏的重要食叶害虫,受害后生长衰弱,形成枯枝,严重者造成死亡。1989~1990年我们根据该虫成虫趋光性强的习性,采用黑光灯进行林间诱杀成虫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侧柏毒蛾 食叶害虫 灯诱 虫株率 虫口密度 侧柏林 受害面积 双条杉天牛 成虫发生期 水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