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小麦长期施用锌肥的增产作用及土壤效应 被引量:54
1
作者 郝明德 魏孝荣 党廷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7-380,共4页
关键词 旱地小麦 锌肥 增产作用 土壤效应 品种 产量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适度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郝明德 党廷辉 刘冬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7,共4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沟壑区 协调发展 区长 生产力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小流域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武试验示范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郝明德 李军超 党廷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试验示范区根据高原沟壑区特点 ,探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 ,现已变化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试验示范区根据高原沟壑区特点 ,探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 ,现已变化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产业结构阶段 ;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粮食作物丰产抗旱技术体系 ,在连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 ,做到粮食基本自给 ;完善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技术体系 ,建成沟坡防蚀道路体系 ,提高了沟坡土地生产力 ,沟坡土地产值成百倍增加 ;实施优果工程新技术 ,改善果品品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 ,初步建成果业产、贮、销生产链条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侵蚀模数稳定在80 0 t/(km2· a)以下 ,林草覆盖率 4 5 % ,水保治理度 95 %。 2 0 0 1年人均收入达到 2 5 2 3元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 ,初步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沟壑区 生态经济系统 高效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旱地长期施用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郝明德 魏孝荣 党廷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25-28,共4页
以已进行 18年的微量元素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 ,研究了长期施用微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施入微肥后 ,籽粒、秸秆中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长期定位施用硼肥平均增产 112 .8kg/ (hm2· a) ,增产率达 4 .5 % ;施用锌肥平均增产 110 .4 k... 以已进行 18年的微量元素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 ,研究了长期施用微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施入微肥后 ,籽粒、秸秆中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长期定位施用硼肥平均增产 112 .8kg/ (hm2· a) ,增产率达 4 .5 % ;施用锌肥平均增产 110 .4 kg/ (hm2· a) ,增产率达 4 .4 % ;施用锰肥平均增产 92 .2 kg/ (hm2· a) ,增产率达 3.7% ;施用铜肥平均增产 188.5 kg/ (hm2· a) ,增产率达 7.6 %。在不同降水年型微肥的增产作用不同 ,硼肥在常态年增产作用显著 ,增产率为 8.0 % ,干旱年增产率为 2 % ,丰水年不增产 ;锌肥在不同降水年型增产作用较为稳定 ,常态年增产为4 .3% ,干旱年增产率为 7% ,丰水年增产率为 5 .4 % ;锰肥丰水年增产显著 ,增产率为 9.0 % ,常态年、干旱年增产率分别为 2 .7%、1.3%。铜肥在常态年、干旱年增产率分别为 10 .7%、9.5 % ,丰水年不增产。在目前微肥价格下 ,施用硼、锌、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土壤微量元素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熟制玉米延收增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郝明德 谢永生 +1 位作者 鲍艳杰 黄耀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0,共4页
研究了延迟收获对不同熟制玉米株粒重、千粒重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时延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延收15 d,春、夏玉米植株器官干物质向籽粒中运移量分别达28.89 g.株-1和23.81g.株-1,叶和茎秆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 研究了延迟收获对不同熟制玉米株粒重、千粒重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时延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延收15 d,春、夏玉米植株器官干物质向籽粒中运移量分别达28.89 g.株-1和23.81g.株-1,叶和茎秆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高达80%左右;春玉米单株粒重增加29.2 g,单株粒重日增1.95 g,千粒重增加53.8 g,平均日增3.58 g,增产1 336.5 kg.hm-2,增产16.6%;夏玉米单株粒重增加31 g,平均日增重2.1 g,千粒重增加81.7 g,平均千粒重日增5.5 g,产量增加1 488.0 kg.hm-2,增产18.9%,增产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延迟收获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激素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郝明德 刘晓宏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环境激素 有害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 危害 预防方法 生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断流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 被引量:4
7
作者 郝明德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8,共3页
黄河流域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的耕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成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黄河断流使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黄河流域实行综合治理 ,在上游以恢复植被为主 ,在中游以减少泥沙入河为主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重 ,... 黄河流域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的耕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成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黄河断流使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黄河流域实行综合治理 ,在上游以恢复植被为主 ,在中游以减少泥沙入河为主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重 ,在下游应加深河槽、疏通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断流 综合治理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进展──以长武试验区为例
8
作者 郝明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93-97,共5页
长武试验示范区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通过路、水、田、果、林五项工程统一规划和实施,使王东沟小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进一步优化,沟坡道路防蚀技术形成体... 长武试验示范区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通过路、水、田、果、林五项工程统一规划和实施,使王东沟小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进一步优化,沟坡道路防蚀技术形成体系,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提供了“王东模式”实体模型,并已在该类型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示范推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6
9
作者 和文祥 谭向平 +2 位作者 王旭东 唐明 郝明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2-1236,共5页
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营养物质转化、肥力水平提高、污染物清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地土样,测定了三大水解酶活性,并构建了土壤酶总体活性指标。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可明显反映培肥效果... 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营养物质转化、肥力水平提高、污染物清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地土样,测定了三大水解酶活性,并构建了土壤酶总体活性指标。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可明显反映培肥效果的优劣;土壤化学性质与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揭示出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构建的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Et=sum Xi/X,from i=1 to n Total enzyme activity index)的优点是消除了不同土样酶活性的量纲及大小的影响,且无量纲的最终参数便于比较;计算获得的土壤总体酶活性参数,可更好表征土壤中总体酶活性和肥力水平高低,结果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总体酶活性指标 培肥措施 主成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系统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魏艳春 马天娥 +3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昌钊 郝明德 张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中〈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土壤质量的35%,长周期轮作系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0.25-2 mm团聚体含量高于玉米连作、小麦连作和短周期轮作系统,而〈0.053 mm团聚体含量低于这3种轮作系统,且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也较高。种植系统对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20 cm土层土壤,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中〉2 mm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他种植系统差异不显著。长周期轮作系统团聚体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碳氮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总有机碳、氮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而且有豆科植物苜蓿长期参与的长周期轮作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和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种植系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去向及增产效果 被引量:20
11
作者 党廷辉 蔡贵信 +3 位作者 郭胜利 郝明德 郭明航 王百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2 .1kg和6.4kg。施用氮肥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无氮区和施肥区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 7.6kghm- 2 mm- 1和 9.7~ 1 0 .5kghm- 2 mm- 1。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利用率为36.6%~ 38.4% ,土壤残留率为 2 9.2 %~ 33.6% ,标记氮肥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迅速降低。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在 33%~ 40 %之间 ,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在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氮去向 冬小麦 黑垆土 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 黄土旱塬 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57
12
作者 陈磊 郝明德 +1 位作者 张少民 樊虎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小麦子粒、秸杆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增产幅度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N、P、K养分浓度。单施氮、单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子粒和秸杆的N、P、K吸收量,氮磷肥配施增加...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小麦子粒、秸杆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增产幅度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N、P、K养分浓度。单施氮、单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子粒和秸杆的N、P、K吸收量,氮磷肥配施增加效果显著,其子粒吸收N、P、K增加了153.2%、157.1%和162.4%。施有机肥能补充土壤中的N、P、K含量,增加小麦子粒中的养分含量,使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单施磷肥的土壤有机质、全P、速效P含量增加,土壤全N、速效N含量减少,N素亏缺。氮磷肥配施加剧了土壤K的亏缺。有机肥培肥作用显著,有机肥和氮、磷肥配施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增加了69.0%5、7.5%、54.8%、73.1%、830.5%和1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旱地 小麦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6
13
作者 潘雅文 樊军 +1 位作者 郝明德 陈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8-1567,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佳耕作、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12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传统耕作+膜上种植、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佳耕作、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12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传统耕作+膜上种植、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膜侧种植、传统耕作+全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隔年耕作、免耕、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生草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014年对已持续12年的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土壤理化性质与农艺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免耕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和4月下旬至10月上旬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了作物出苗期温度,降低了成熟期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降低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相反,地膜覆盖极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P<0.01),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降低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较为明显的保持和调节温度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能极显著提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进而提高产量(P<0.01)。秸秆覆盖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与耕作方式有关,翻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容重;免耕条件下,降低了土壤容重且均不显著。翻耕+秸秆覆盖土壤表层含水量最高;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但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与未覆盖时相比均有增加,影响皆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有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结论】免耕虽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却较传统耕作降低了作物产量。免耕条件下秸秆+地膜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P<0.05),是免耕处理组中最优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P<0.05),而且秸秆+地膜双覆盖增产效果最显著,并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是黄土塬区最适宜的覆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免耕 覆盖材料 土壤肥力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改玲 郝明德 +1 位作者 许继光 洪坚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9-544,共6页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2%和11.7%,而干旱年份增产率高达85.0%和97.6%,表现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年限越长、越是干旱,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越显著。保护性耕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和土壤贮水量,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但不利于有效磷含量的提高。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表层0—1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传统耕作降低6.8和6.3 mg/kg,降低了56.1%和51.9%,应注意磷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黄土高原 旱地 土壤理化性质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李小涵 郝明德 +1 位作者 王朝辉 李利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大气温室效应气体N2O、CO2增多与全球气温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占碳总排放量的25%,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碳素固定和保持,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而导致大量CO2的排放,维持农业和生... 大气温室效应气体N2O、CO2增多与全球气温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占碳总排放量的25%,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碳素固定和保持,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而导致大量CO2的排放,维持农业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温度、水分、土地开垦、休闲和撩荒、耕翻、轮作、秸秆还田、肥料管理等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减少翻耕次数,增加秸秆还田,优化氮、磷、钾等养分用量及配比,是提高农田,尤其是旱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改良土壤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耕作 水分 养分 地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地膜覆盖对黄土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付威 樊军 +2 位作者 胡雨彤 赵晶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8-1167,共10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施肥等措施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保持土壤适度生产力,选择适合黄土塬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增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设在渭北旱塬的多年田间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空白对照...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施肥等措施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保持土壤适度生产力,选择适合黄土塬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增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设在渭北旱塬的多年田间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空白对照、施氮磷肥、施氮磷钾肥、氮磷肥加生物炭、氮磷肥加生育期地膜半覆盖和氮磷肥加夏闲期地膜半覆盖共 6 个处理,所有处理均在冬小麦收获后和播种前进行翻耕。分析了不同处理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产量及农艺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施氮磷肥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饱和导水率,降低耕层土壤紧实度,显著增加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等养分的含量,连续三年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均在一倍左右。与氮磷肥处理相比,增施钾肥处理增加了冬小麦拔节期耕层土壤紧实度,却显著降低了收获期土壤容重、增加了总孔隙度,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使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连续三年冬小麦平均产量达 4500 kg/hm^2;增施生物炭处理耕层土壤容重降至最低为 1.16g/cm^3,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导致饱和导水率最大为 0.049 cm/min,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耕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的含量有一定增加,冬小麦的产量有所提升;施氮磷肥基础上的生育期地膜半覆盖与夏闲期地膜半覆盖,均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了土壤紧实度,提高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耕层土壤中有机质、铵态氮、速效钾的含量有所增加,全磷含量降低,土壤 pH 下降,除去受灾年份,冬小麦平均产量在 4700~4800 kg/hm^2 之间。【结论】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氮磷化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却导致土壤 p H 下降。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生物炭,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冬小麦产量,但其经济投入过高。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与生育期地膜半覆盖,改善了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是适宜黄土塬区的冬小麦增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产量 土壤紧实度 饱和导水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马天娥 魏艳春 +4 位作者 杨宪龙 魏孝荣 王玉红 郝明德 张兴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6,共9页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初期较高,之后缓慢下降。施肥措施和培养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长期单施磷肥(P)、氮磷配施(NP)和氮磷有机肥配施(NP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min))分别增加41%、85%和89%,在25℃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7%、46%和77%。另外,与CK处理相比,P、NP和NPM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_(10))分别降低25%、21%和6%。施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参数,其改变程度与施肥种类和培养温度有关。与CK处理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P、NP和NPM处理的土壤潜在矿化有机碳量(C_p)分别增加29%、65%和48%;在25℃培养条件下,NP和NPM处理的C_p分别增加2%和21%,而P处理则减少3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k)在15℃培养条件下变化较小,在25℃培养条件下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25℃培养条件下,C_(min)和Cp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见,长期施肥显著促进了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粮豆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3
18
作者 牛育华 李仲谨 +2 位作者 郝明德 余丽丽 朱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638-4639,4651,共3页
综述腐殖酸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腐殖酸的组成、提取方法、性能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且指出了今后腐殖酸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腐殖酸 提取 性能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摄晓燕 谢永生 +3 位作者 郝明德 赵云英 张义 鞠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2,共6页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幅为111.7%;在单施氮肥、单施磷肥的基础上施有...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幅为111.7%;在单施氮肥、单施磷肥的基础上施有机肥,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增产32.7%、155.7%。氮、磷及有机肥配施时氮、磷、钾总吸收量均最多,分别增加303.5%、128.6%、238.8%。肥料单施,土壤中的部分养分会出现亏缺,单施氮肥,土壤中磷素亏损100%;单施磷肥,氮素亏损100%。肥料配施,氮素、磷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盈余。农业生产中该区要重视施用有机肥及肥料的合理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长期施肥 养分平衡 黄土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素吸附特性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47
20
作者 郭胜利 党廷辉 +1 位作者 刘守赞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连作的5种有代表性的施肥处理,研究了石灰性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P素的最大吸附量(Qm),1997年对照(CK)、N处理比1985年分别提高了18%和14%;而P、NP和NPM处理分别降低了26%、13%和24%。吸附能常数(k值)随时间延长,对照和N处理相对稳定,P和NP处理呈升高趋势,而NPM处理有降低趋势。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和零净吸附磷浓度(EPC0)对照和N处理随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P、NP和NPM处理呈升高趋势。Qm与Ca8-P、Al-P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与Ca2-P、Pe-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Ca2-P、有机磷含量变化与土壤DPS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EPC0只与有机磷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Qm、DPS和EPC0变化与SOC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磷素吸附 磷形态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