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的起点 被引量:5
1
作者 郑泽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2,127,共7页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道家 孟子 《管子》 知言养气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泽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禅宗的“求索悖论”是二程与苏轼都面对的问题意识之一。禅宗为了规避“求索悖论”而诉诸“无事”。在北宋禅宗批评“无事禅”的同时,二程与苏轼既警惕“无事”,又规避“求索”,在其间寻找中道。苏轼与程颐同时提出了“有主”的工夫论... 禅宗的“求索悖论”是二程与苏轼都面对的问题意识之一。禅宗为了规避“求索悖论”而诉诸“无事”。在北宋禅宗批评“无事禅”的同时,二程与苏轼既警惕“无事”,又规避“求索”,在其间寻找中道。苏轼与程颐同时提出了“有主”的工夫论。宋明理学的思想起点是肯定世界。从“肯定世界”到“信任直觉”,仍需思想的飞跃。程颢《识仁篇》的“存久自明”与苏轼《东坡易传》的“无心而信”的洞见在于:由“物我两忘”论证“信任直觉”的必要性。苏轼通过“无心”“身体意识的统一性”和“整体主义的感知”去论证“对身体整体协调性的信任”,并结合其艺术经验,提出“无心而一,一而信”。此说回应了北宋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两个弊端。从苏轼工夫论中可以提炼出“先行信任”与“精微的道德直觉”两个新概念,以区别于现当代伦理学常探讨的“底线道德直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程颐 苏轼 工夫论 无心 求索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与儒家时间意识的突破 被引量:7
3
作者 郑泽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0,165,共14页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论陈述,而是实践的指点,也即让学生专注于当下的、非功利的道德实践,放下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与算计。“见在”在阳明用语中大多数应当理解为“尚存”,“良知见在”即“良知尚存”,虽不完满,但蕴含着缺而待圆的动势。此语警策人们:当下一念良知醒觉就该行动,沉浸在非功利的时间体验中从事道德实践。阳明论“良知见在”时还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可见它与意念管理有关,钱德洪、邹守益、孙应奎与王畿等阳明后学都点出了这种关联。在时间体验上,道家与佛教对儒家构成了挑战:庄子有“无古无今”、郭象有“忘先后之所接”、禅宗有“前后际断”和“无念”。阳明点出“良知见在”,化用了禅宗的斩截的时间体验工夫,以工夫论之“断”求本体论之“续”,才使儒家从佛道的威胁中突围,而觅得新的工夫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见在 时间意识 前后际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子与陆象山的字号看儒禅之代兴——经典世界中如何察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泽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照禅。刘子翚不顾大慧宗杲及其儒门好友的劝导,坚持以静默为本,其"木晦于根"乃默照禅之旨。陆九渊建精舍于马祖道一曾经结庐之地,用"象山"之名掩盖其旧名"禅师山",居象山时常说"耳自聪,目自明"等语,颇似马祖禅风,正是在此时朱子认为他找到了陆氏是禅的"真赃"。朱、陆的字号折射出儒禅之代兴,为探索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刘子翚 大慧宗杲 默照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做中国哲学”的方向、领域与标准的一点反思
5
作者 郑泽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3-125,共3页
我一直很关注陈少明教授的作品,例如其分析孟子思想的那篇《仁义之间》,就是我在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以启发学生讨论的参考材料。后来又读到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解惑、明耻、问乐、释忧,对道德经验所做的描述精微细致。陈... 我一直很关注陈少明教授的作品,例如其分析孟子思想的那篇《仁义之间》,就是我在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以启发学生讨论的参考材料。后来又读到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解惑、明耻、问乐、释忧,对道德经验所做的描述精微细致。陈教授近年的一系列文章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如对《兰亭序》作为一件经典世界的传承之物的分析、道器形而上学的提出,等等。陈教授具有明确的哲学方法论自觉,他开创了一种研究范式——对经典世界的观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思想 方法论自觉 道德经验 中国哲学史 《兰亭序》 参考材料 形而上学 陈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己之心”与“向上一路”——心传与道统的话语竞争作为鹅湖之会的“后传”
6
作者 郑泽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本文从宋代儒佛互动的大背景上看朱陆之争。朱子对陆象山的批评往往牵涉到大慧宗杲与张九成。朱子将他对后者的印象投射到陆象山身上,才产生了他对陆象山的某些评价。朱子批评陆象山向孝宗进言时“向上一路未曾转拨”,“向上一路”是禅... 本文从宋代儒佛互动的大背景上看朱陆之争。朱子对陆象山的批评往往牵涉到大慧宗杲与张九成。朱子将他对后者的印象投射到陆象山身上,才产生了他对陆象山的某些评价。朱子批评陆象山向孝宗进言时“向上一路未曾转拨”,“向上一路”是禅语,与“传心”相关,呼应的是二陆的鹅湖传心诗。朱子此语是批评陆象山没有转变王苹、张九成等人“借禅说儒”向皇帝进言的方式。如果士大夫放弃严谨的知识本位与经学权威而效法禅宗,恐将邯郸学步而进退失据。朱陆之争不只是伦理学、工夫论之争,也涉及士大夫在政治、宗教与知识三种权威的互动关系中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陆象山 大慧宗杲 张九成 鹅湖之会 向上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