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中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产量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1
作者 潘志军 吴小文 +9 位作者 吴晨阳 程驭 陈龙 张晓红 张进山 周兵 江波 张文静 车钊 宋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2-1501,共10页
为探究皖中地区不同类型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周年稻作模式搭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早熟籼型常规稻、早熟籼型杂交稻、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4个类型的8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类型再生稻... 为探究皖中地区不同类型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周年稻作模式搭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早熟籼型常规稻、早熟籼型杂交稻、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4个类型的8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类型再生稻的产量和全生育期气象要素情况。结果显示,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作再生稻时产量[(12.47±0.24)t·hm^(-2)]、光能生产效率[(0.40±0.01)g·MJ^(-1)]和有效积温(≥10℃)生产效率[(4.35±0.10)kg·hm^(-2)·℃^(-1)·d^(-1)]最高,可通过较高的日产量和适度较长的生育期促进高产形成。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较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的再生季成熟期提前24~47 d,可用于后茬作物的温光资源更充裕。综上,选择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做再生稻时,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选择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作再生稻时,可搭配的轮作模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品种 产量 温光资源利用 轮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共生固氮和根际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宗祥 王军 +6 位作者 赵强 尚文鼎 金文俊 车钊 吴巩 王晓波 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3-1897,共15页
【目的】接种根瘤菌是提高大豆产量和降低化学氮肥用量的重要技术。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结瘤固氮和根际氮素转化,进而影响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效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类型对这些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淮河流... 【目的】接种根瘤菌是提高大豆产量和降低化学氮肥用量的重要技术。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结瘤固氮和根际氮素转化,进而影响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效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类型对这些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淮河流域选择两种主要土壤类型—黄褐土和砂姜黑土,比较两种土壤类型中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处理下,大豆植株氮积累、结瘤固氮能力、根际自生固氮能力、硝化和反硝化能力以及相关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rG)和固氮酶基因(nifH)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在两种土壤中接种根瘤菌均显著影响大豆结瘤固氮、根际自生固氮、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黄褐土中,与对照相比,接种根瘤菌会显著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在初花期(R1)和花荚期(R4)分别提高33.6%和24.9%;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增加与根瘤数量增加、根瘤固氮能力的提高以及AOA和AOB丰度降低导致的硝化潜力下降有关。在砂姜黑土中,与对照相比,接种根瘤菌导致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在R1和R4期分别显著降低了21.7%和20.7%;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植株氮素积累量的降低与根瘤内生固氮菌结构的改变、根瘤固氮能力降低以及硝化潜力增强有关。在两种类型土壤中,植株氮素积累与大豆结瘤固氮能力和根际硝化过程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类型土壤中根瘤菌接种效果的差异与根瘤内生固氮菌群落结构和根瘤数量以及根际硝化过程强度改变有关,对这些过程的调节是克服差异化土壤类型对接种根瘤菌效果限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结瘤固氮 硝化 反硝化 自生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笑笑 车钊 +2 位作者 吴巩 王晓波 宋贺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农业4.0”和新农科建设对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智能化时代需要大量既懂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又具有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知识和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这类人才需求。文中分析... “农业4.0”和新农科建设对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智能化时代需要大量既懂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又具有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知识和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这类人才需求。文中分析了传统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思政、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探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为培养更多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学专业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行距和品种对玉米根际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宋贺 金文俊 +3 位作者 车钊 曹文超 董召荣 王成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1-399,共9页
反硝化是根际氮素损失重要途径,作物品种和行距改变是否会对根际反硝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行距间根际土壤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差异,为降低根际反硝化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两个独... 反硝化是根际氮素损失重要途径,作物品种和行距改变是否会对根际反硝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行距间根际土壤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差异,为降低根际反硝化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两个独立的田间试验,利用生物化学和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别研究‘浚单20’、‘安农8号’、‘郑单958’、‘品玉18’和‘隆平206’5个玉米品种以及20 cm、30 cm、40 cm、50 cm种植行距对根际土壤反硝化能力、反硝化菌群丰度、N_2O/(N_2O+N_2)产物比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的影响。‘浚单20’、‘安农8号’、‘郑单958’根际反硝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随着行距减少,反硝化能力有显著增加趋势。‘隆平206’和‘品玉18’的nir S型反硝化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nir K和nosZ型菌群的丰度以‘浚单20’和‘安农8号’最高;行距20 cm的nir S和nir K型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但nosZ型菌丰度以40 cm行距丰度最大。品种对N_2O/(N_2O+N_2)产物比有一定影响,其中‘安农8号’最低,但行距对产物比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能力与土壤呼吸和nirS型菌群丰度均极显著正相关,但与nos Z和nir K型菌群未呈现这种关系,由此表明nirS型菌丰度和根际有机碳差异可能是造成反硝化能力不同的主导因子。品种和种植行距会对玉米根际反硝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根际低反硝化损失品种的筛选、选育和根际反硝化过程调控是减少根际反硝化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行距 根际 反硝化能力 反硝化菌群 N2O/(N2O+N2)产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和无机肥配比对黄褐土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军 申田田 +5 位作者 车钊 董召荣 金鑫 曹文超 吴小文 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1-650,共10页
【目的】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基地的黄褐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试... 【目的】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基地的黄褐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在小麦、玉米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无机肥(T1)、无机肥∶有机肥=2∶1(T2)、无机肥∶有机肥=1∶1(T3)、无机肥∶有机肥=1∶2(T4)、单施有机肥(T5)。在小麦拔节期,取0—20 cm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反硝化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并结合反硝化能力、N_2O/(N_2O+N_2)产物比、土壤呼吸、硝化势和氨氧化细菌(AOB)与古菌(AOA)对硝化势相对贡献率的测定,分析江淮地区长期有机和无机肥配施对黄褐土硝化、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处理的硝化势均高于不同配比处理。与添加有机肥相比,增施无机肥会显著增加AOA的丰度和硝化贡献率。在反硝化方面,反硝化能力和土壤呼吸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nir S和nos Z型反硝化菌丰度随着有机肥的增加而增加,而nir K型反硝化菌丰度呈减少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能力与nir S型、nos Z型反硝化菌丰度、有机质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nir K相关性不强。【结论】与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处理相比,有机和无机肥适当配施可降低土壤硝化势,并能调控AOA和AOB在硝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土壤反硝化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比 黄褐土 硝化势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反硝化能力 反硝化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农学类专业学生实验安全意识的实验课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6
作者 杨茹 何海兵 +2 位作者 车钊 赵良侠 张璨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5期44-47,共4页
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对于预防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在实验课前讨论分析近期高校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课中纠正其不规范操作行为,课后让其自主搜集实验室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优化的考核方式,将安全意识形... 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对于预防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在实验课前讨论分析近期高校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课中纠正其不规范操作行为,课后让其自主搜集实验室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优化的考核方式,将安全意识形态、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技术原理均规范纳入最终的实验课程成绩中,从而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全程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的实验课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近2年在农学类专业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客观的验证了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力的支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课 安全意识 创新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策略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笑笑 车钊 +4 位作者 吴巩 王晓波 董萧 董召荣 宋贺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3期41-44,共4页
文章分析了传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单一、多元化实践基地缺乏、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实践教学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文章分析了传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单一、多元化实践基地缺乏、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实践教学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多样化考核方式,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全面型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策略,为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N_(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冯小平 余磊 +4 位作者 韩自强 戴馨 董萧 董召荣 车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氮素调控对江淮丘陵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麦玉两熟)N_(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小麦和玉米稳产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淮丘陵地区麦玉两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生物炭与氮肥配施(SN... [目的]探究氮素调控对江淮丘陵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麦玉两熟)N_(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小麦和玉米稳产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淮丘陵地区麦玉两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生物炭与氮肥配施(SN)、硝化抑制剂与氮肥配施(XN)和叶面喷肥(PN)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氮素调控措施下土壤N_(2)O排放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土壤N_(2)O排放呈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施肥和降雨后的15 d内,玉米季是排放高峰期。与CN处理相比,小麦季XN和SN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46.07%和25.10%,玉米季XN、SN和PN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70.70%、64.01%和9.87%。从周年排放看,XN和SN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比CN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9.36%和46.21%,PN与CN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CN处理相比,XN和SN处理的作物周年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3.35%和11.27%,N_(2)O排放系数分别显著降低59.50%和46.28%。[结论]综合考虑N_(2)O排放和作物产量,硝化抑制剂与氮肥配施可作为江淮丘陵地区麦玉两熟稳产减排的最佳氮肥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两熟 氮素调控 生物炭 DMPP N_(2)O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学习型监理企业是发展的长久需要
9
作者 车钊 《建设监理》 2011年第4期30-30,53,共2页
发展、创新离不开学习这一根本途径。一个人停止了学习,就会失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为此,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岗位的需要。同样,对于企业而言,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培育建立学习型的企业... 发展、创新离不开学习这一根本途径。一个人停止了学习,就会失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为此,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岗位的需要。同样,对于企业而言,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培育建立学习型的企业。以此培育发展学习的氛围,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明确建立学习型企业的要求,提出努力的目标。作为建设监理企业,应该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和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 监理企业 核心竞争力 终生学习 学习条件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