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4 位作者 郑大玮 段玉 李焕春 闫伟 姚俊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2810-12812,共3页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现土壤风蚀的定量观测;其镶嵌在土壤中,表面基本与地面持平,可防止局部微地形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底部尼龙布透水通气性好,可保持风蚀圈内土样与周围土壤状态一致,观测数据接近实际;最大弊端是放、取土时部分土样容易跑出圈外,影响观测值的准确性。[结论]风蚀圈法是野外观测比较实用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壤风蚀量,实现风沙区风蚀季节的定量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量 定量观测 风蚀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丹 王洪媛 +5 位作者 胡万里 杨虎德 徐钰 马兴旺 赵沛义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301,共9页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厚度 土壤环境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平原弃耕地土壤盐碱化特征 被引量:34
3
作者 景宇鹏 段玉 +3 位作者 妥德宝 赵沛义 张君 逯栓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0-1420,共11页
运用经典统计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套平原弃耕地盐渍化土壤全盐量、pH、阴阳离子组成、碱化度(ESP)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为中度至重度盐渍化,土壤全盐、pH、碱化度(ESP)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呈表聚和底... 运用经典统计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套平原弃耕地盐渍化土壤全盐量、pH、阴阳离子组成、碱化度(ESP)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为中度至重度盐渍化,土壤全盐、pH、碱化度(ESP)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呈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全盐量介于2.80~6.69g kg-1之间,pH介于9.20~9.69之间,碱化度介于10.97%~33.33%之间。0~60 cm土层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60~120 cm土层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剖面中阳离子以Na++K+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除pH外,土壤各盐碱指标呈强烈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土层SO42-与Ca2+、Mg2+、全盐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Cl-与K++Na+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pH、碱化度与CO32-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全盐量、SO42-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盐化状况特征因子;CO32-、HCO3-、pH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碱化状况特征因子。由此可见,在改良利用过程中要以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来调控离子组成,进而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弃耕地 盐渍化特征 河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平衡施用对油用向日葵产量及肥料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段玉 妥德宝 +4 位作者 张君 李焕春 赵沛义 安昊 姚俊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7-771,共5页
为明确施用氮、磷、钾化肥对油用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以及油用向日葵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和利用效率,于2008~2010年在内蒙古河套及土默川的向日葵典型种植区域进行了9项次田间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施用氮、磷、钾肥均有... 为明确施用氮、磷、钾化肥对油用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以及油用向日葵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和利用效率,于2008~2010年在内蒙古河套及土默川的向日葵典型种植区域进行了9项次田间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施用氮、磷、钾肥均有增产效果,其中氮肥增产效果最好,钾肥其次,磷肥增产最少,增产幅度分别为20.5%、14.4%和11.5%,每公斤N、P2O5和K2O分别增产油用向日葵籽粒3.5、5.0和4.6 kg。施用氮、磷、钾化肥的养分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4.3%、14.8%和50.2%。生产100 kg油用向日葵籽粒分别需要N、P2O5和K2O4.99、1.74和6.78 kg。以上重要参数的确定为向日葵的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油用向日葵实现增产增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氮磷钾化肥 施肥肥效 养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带状留茬间作轮作防风蚀技术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赵举 郑大玮 +1 位作者 妥德宝 赵沛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共5页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在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严重的现状 ,结合当地实际 ,试验了小麦与马铃薯带状留茬间作的耕作措施 ,研究其抗风蚀的效果。结果表明 :该种措施在滞留积雪 ,增大土壤湿度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速度 ,保...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在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严重的现状 ,结合当地实际 ,试验了小麦与马铃薯带状留茬间作的耕作措施 ,研究其抗风蚀的效果。结果表明 :该种措施在滞留积雪 ,增大土壤湿度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速度 ,保持土壤墒情 ;增大地表粗糙度 ,降低近地面风速等方面比当地传统的秋耕翻地有明显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耕地的土壤风蚀量。同时具有轮作培肥土壤和边际增产作用 ,小麦平均增产 14 .4 % ,马铃薯平均增产 8.1% ,是适应当地条件的有效、简单、经济可行的防风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农牧交错带 带状留茬 间作轮作 防风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沈姣姣 王靖 +3 位作者 潘学标 冯利平 赵沛义 陈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晚播(6月8日)五个播期下马铃薯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对马铃薯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随播期推迟,马铃薯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平均缩短6 d,而生殖生长期在总生长期中的比例增加,超早播和超晚播处理下分别为45%和59%。超早播和早播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显著低于其余播期,不同播期处理薯块鲜重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播期间马铃薯总产量、大薯产量和大薯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播、晚播和超晚播产量差异不显著,平均达21 593 kg/hm2,超早播和早播产量平均为15 181 kg/hm2。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推迟增加,超早播为45.2 kg/(hm2.mm),超晚播为86.3 kg/(hm2.mm)。建议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期 生育期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任永峰 梅丽 +3 位作者 杨亚东 王志敏 赵沛义 高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3-656,共14页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引种种植,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条件复杂,限制了藜麦的引种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了深入探讨播种时间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引种种植,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条件复杂,限制了藜麦的引种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了深入探讨播种时间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藜麦适宜播期对地区气候条件的响应,于2014—2015年在阴山北麓区进行藜麦播期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年设置10个播期处理S1—S10(早播:S1—S3,4月18—28日;常规:S4—S7,5月3—18日;晚播:S8—S10,5月23日—6月2日),调查不同播期下藜麦的生长、生理及产量。结果表明:1)该地区藜麦成熟所需生长季≥10℃积温为2 112~2 214℃,灌浆至成熟期积温≥344.2℃,藜麦大田生育期为114~150 d,S10处理(6月2日播种)没有满足该条件籽粒不能正常成熟;2)早播处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均长于常规和晚播处理,分别多出7.8~14.4 d和9.0~17.8 d;3)处理S1—S5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较高,其中S2(4月23日)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最高,与常规处理和晚播处理间均呈极显著差异;4)藜麦开花期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处理S2(4月23日)光合性能表现较强,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各处理中单株籽粒重和产量均为S2(4月23日)处理最高,与常规和晚播处理间呈极显著差异,S2处理产量比产量最低的S9(5月28日)处理高2.87倍;6)通过对不同播期间降雨和积温气象因子分析发现,积温是影响阴山北麓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灌浆至成熟期小穗数和单穗重来影响产量。因此,早播有利于藜麦前期干物质量和叶面积形成,增加灌浆期—成熟期积温,促进籽粒养分积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试验表明阴山北麓区藜麦种植的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上旬,应合理安排播期,重视积温对藜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尤其应重视生育后期低温的制约,是保证藜麦大面积推广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播期 生育期 干物质积累量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对生态健康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慧 潘志华 +5 位作者 周蒙蒙 张璐阳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79,192,共6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为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天然草地、退耕还灌地(柠条地)、退耕还草地(苜蓿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选用...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为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天然草地、退耕还灌地(柠条地)、退耕还草地(苜蓿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选用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从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具有最高的活力和组织力;两种退耕方式对生态系统活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退耕还草比退耕还灌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两种退耕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从水分涵养的角度看,当前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退耕方式 生态系统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高旺盛 秦红灵 赵沛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2-125,共4页
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发生风蚀危害的潜在气候条件;(2)土壤不合理的翻耕是造成农田风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行保护性的留茬免耕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农田土壤风... 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发生风蚀危害的潜在气候条件;(2)土壤不合理的翻耕是造成农田风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行保护性的留茬免耕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农田土壤风蚀。(3)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条播作物农田风蚀量小于穴播作物。为了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和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达到最大的防风蚀作用。(4)农事操作增大了土壤风蚀的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风蚀 种植模式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彬 妥德宝 +3 位作者 程满金 郭富强 赵沛义 王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9-43,共5页
研究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肥次数对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内蒙古西辽河春玉米施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基本随之增加... 研究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肥次数对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内蒙古西辽河春玉米施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基本随之增加。施肥次数增加至3~4次时,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值。综合考虑,从省时省力的角度来看,处理NPK3是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从节肥增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上,处理NPK-N15%是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春玉米 施肥次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内蒙古优势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彬 妥德宝 +2 位作者 程满金 郭富强 赵沛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4期216-222,共7页
利用2013-2014田间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种植条件下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内蒙古优势作物(玉米、马铃薯、大豆)水肥利用效率、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商品组成和最终产量,探讨了水肥一体化'以肥调水,以水促肥'的作用机理,... 利用2013-2014田间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种植条件下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内蒙古优势作物(玉米、马铃薯、大豆)水肥利用效率、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商品组成和最终产量,探讨了水肥一体化'以肥调水,以水促肥'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内蒙古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种植,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作物在高效利用水肥资源的情况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50%~62.89%;肥料利用率提高16.0%~60.6%,玉米、马铃薯和大豆产量分别提高22.01%、171.60%和63.76%。总体来看,内蒙古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作物 传统种植 水肥一体化 产量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垄膜方式对土壤蓄水效应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彬 戚迎龙 +6 位作者 赵沛义 赵举 尹春艳 任永峰 高宇 刘虎 丁艳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5,122,共7页
通过小区试验和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旱作区不同降雨量下不同垄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蓄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量增大,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及其增量增大,表现为垄作全覆膜(QLM)>垄作半覆膜(BLM)>传统平作(CKM)... 通过小区试验和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旱作区不同降雨量下不同垄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蓄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量增大,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及其增量增大,表现为垄作全覆膜(QLM)>垄作半覆膜(BLM)>传统平作(CKM)。对于沙壤土,垄作全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0.9~3.4 mm,产流效率为10.50%~27.50%,蓄墒增加率为36.21%~95.65%;垄作半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0.6~2.1 mm,产流效率为5.00%~15.00%,蓄墒增加率为17.24%~55.26%。对于壤土,垄作全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1.7~6.8 mm,产流效率为31.00%~45.83%,蓄墒增加率为75.68%~95.77%;垄作半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1.4~4.2 mm,产流效率为15.00%~35.00%,蓄墒增加率为75.68%~95.77%。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方式的集雨效果、土壤蓄水和保墒效应,全覆膜和半覆膜垄上沟播模式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作用,可提高土壤蓄水,实现区域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垄膜覆盖 产流效率 蓄墒 旱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垄沟集雨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贾有余 任永峰 +5 位作者 李彬 王秋雨 赵沛义 赵举 张三粉 郎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991-992,1011,共3页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沟植技术下出苗率较平作、平作覆膜技术高,出苗提前,其中,30~60 cm垄膜宽度处理下表现较明显。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50 cm垄膜宽度,增产幅度为23.2%~33.0%。[结论]垄膜沟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根层含水量,提高马铃薯抗旱性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膜沟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君 赵沛义 +5 位作者 妥德宝 段玉 李焕春 靳存旺 李彬瑞 任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7期10997-11000,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 kg/hm2,生产100 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 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磷肥 产量 土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玉米品种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先芬 刘小月 +5 位作者 王殿清 张继 高日平 韩云飞 任永峰 赵沛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9期36-40,共5页
针对呼和浩特地区玉米种植种类单一、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和2019年在玉米主产区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3个地区开展了小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对比各地区不同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 针对呼和浩特地区玉米种植种类单一、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和2019年在玉米主产区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3个地区开展了小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对比各地区不同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地区不同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差异显著,以先玉696、金韵308、先玉335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土默特左旗先玉696品种产量最高,和林格尔县金韵308品种产量表现最好,托克托县先玉335品种产量最高。综合分析,推荐金韵308和先玉696为呼和浩特玉米主产区高产优质栽培品种,其他玉米小规模种植地区以及小型农户种植亦可参考本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产量性状 内蒙古呼和浩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灌玉米氮素养分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研究
16
作者 段玉 张君 +2 位作者 妥德宝 李焕春 赵沛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9-133,共5页
通过连续5年的试验,研究了大型喷灌条件下玉米的氮素养分吸收分配规律、施氮肥效应及氮肥合理施用原则。结果表明,玉米吸收氮素累积量呈Logistic生长曲线变化,出苗后40d之前,植株吸收氮素累积量较少,出苗后40~100d是氮素吸收累积... 通过连续5年的试验,研究了大型喷灌条件下玉米的氮素养分吸收分配规律、施氮肥效应及氮肥合理施用原则。结果表明,玉米吸收氮素累积量呈Logistic生长曲线变化,出苗后40d之前,植株吸收氮素累积量较少,出苗后40~100d是氮素吸收累积最快时期,出苗后80d左右氮素积累最大。玉米生育前期,茎、叶的氮素吸收积累量较多,而成熟期仅有30%~45%的氮滞留在茎、叶,但却有60%以上的氮素集中于籽实中。喷灌玉米施用氮肥时,平均增产54.6%,氮肥的农学效率为13.3kg/kg,增产效果显著。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0%,吸收氮素量为1.91kg/lOOkg。可用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进行氮素养分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效率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水碳氮耦合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6 位作者 韩云飞 刘小月 杜二小 高宇 任永峰 李焕春 张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2-960,共9页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耦合效应,明确秸秆还田玉米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且秸秆还田与全膜垄沟栽培结合后(FNS、HNS、RNS),二者的协同效应较单一地膜覆盖(FN、RN)增强了土壤纳雨增墒能力,为秸秆的正常腐解提供了适宜的水热环境;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较对照FN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RNS和HNS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增加,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FN处理和R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蔗糖酶、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变化较敏感,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FNS、HNS、RNS较对照FN处理分别提高5.30%、10.93%、11.41%,且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土壤因子、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秸秆还田条件下可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来平衡土壤碳氮收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其是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一种节氮、稳产、增效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后肥前移 土壤含水量 土壤碳氮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与水分利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侯建伟 段玉 +2 位作者 张君 赵沛义 景宇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苕子和马铃薯/莜麦2种间作模式具有较强且程度相当的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9~2.24和1.56~2.22。间作并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作物的耗水量,马铃薯、苕子和莜麦于不同种植年的耗水量有差异,最大降幅分别可达25.1%、23.7%和25.5%。间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59~2.01和1.55~2.24),且主要体现在苕子和莜麦作物上。此外,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果还与当年的降雨量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间作有利于整个间作系统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对苕子和莜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马铃薯间作 农田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模式研究
19
作者 杜二小 赵沛义 +3 位作者 韩云飞 高日平 张君 李焕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118-122,共5页
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 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户数占20.9%,面积占53.9%。施肥模式主要受灌水条件和种植规模的影响,旱作区域有机肥施用量(实物干基量)以15.0~22.5 t/hm^(2)为主,化肥用量(纯养分合计量)集中在0~75 kg/hm^(2);灌溉农田的农户有机肥施用量以45~60 t/hm^(2)为主,化肥用量均大于750 kg/hm^(2)。氮磷钾的配比相差较大,旱地上N∶P_(2)O_(5)∶K_(2)O=100.0∶82.20∶64.40(kg/hm^(2));灌溉条件下为N∶P_(2)O_(5)∶K_(2)O=300.40∶265.20∶236.30(kg/hm^(2))。总体上,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以单施化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模式多样化,规范性较差,普遍存在有机肥施入不足、氮磷钾配比与马铃薯养分需求匹配度较差的问题,灌溉农田和种植大户还存在化肥施用量明显偏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肥模式 内蒙古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7 位作者 韩云飞 刘小月 杜二小 高宇 任永峰 李焕春 张鹏 梁广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9期1-5,共5页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还田氮肥施用不合理这一实际问题,于2019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小区试验,探究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还田氮肥施用不合理这一实际问题,于2019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小区试验,探究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下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氮肥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尤以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和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提升效果最佳;在产量方面,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施用较氮肥习惯施用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秸秆还田处理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较对照氮肥习惯施用籽粒产量分别提高5.30%、10.93%、11.41%,茎秆产量分别提高8.89%、14.16%、10.91%,以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由此说明,秸秆还田结合氮肥施用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氮肥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节本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氮肥前移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