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贾铠针 洪再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3期122-123,共2页
新型城镇化既是对传统"圈地式"、"造城运动"、"掠夺式"旧有城镇化的反思,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生态建设重要发展思路与途径。旧有城镇化建设进程... 新型城镇化既是对传统"圈地式"、"造城运动"、"掠夺式"旧有城镇化的反思,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生态建设重要发展思路与途径。旧有城镇化建设进程后的国土"千疮百孔",城乡空间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需要适应于以城乡生态宜居为首要目标,走集约、绿色、城乡特色分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的城乡生态建设规划框架与理论,同时需要起到缝合弥补、整合改良、提纲挈领作用的规划方法来修补、缝合、改良、统筹现有城乡环境物质空间。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本质上要求城乡规划更好地应对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综合性,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人们对土地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新认识。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服务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健康、综合效益发展的生态学框架,立足于平衡土地开发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统筹城乡自然、人文生态生活支持系统。可以说,绿色基础设施正是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重要规划理论与方法,但二者尚未实现真正实质意义上的系统衔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城乡规划专业角度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体系构建与城乡绿色空间系统用地布局落实等实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美好的理想家园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物质空间环境目标。论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基于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网络体系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从技术手段层面以绿色基础设施线性要素系统、面状要素系统、点状要素系统以及绿色生态技术工程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规划具体落实层面,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空间不同层级的各要素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用地布局落实技术框架,同时提出能够应用于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具体策略,以对城乡绿色空间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并针对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长效管理与维护提出针对性方法与策略。论文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及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哲学思想基础、概念缘起、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建设实践与先进经验借鉴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回顾我国古代"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思想与实践,并归纳总结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现行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三章通过论述新型城镇化概念、特征、核心目标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城乡规划角度涉及层面,同时对应论述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特征、与重要作用等方面,立足新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辨析,即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空间尺度、作用载体等同构关系,并分析了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第四章重点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构成、规划类型以及层级体系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提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与相关操作性的技术框架。第五章则在第四章中所建立的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绿色基础设施不同层级的线性要素系统(GI廊道系统)、面状要素系统(GI基质系统)、点状要素系统(GI斑块系统)、生态技术工程要素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四个重点要素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体技术层面的规划设计分析,针对不同尺度层面(宏观城乡层面、中观城市、镇、乡村层面、微观生态社区层面)对各要素系统规划进行用地布局落实。第六章主要对适合不同尺度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出建策,包括城乡绿木、林、森策略;绿色农场策略、绿色屋顶、绿墙策略、绿色街道策略等,并针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优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基础设施 规划体系 绿色空间规划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硕士课程TDB教学模式构建——以重庆大学“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硕士课程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赖文波 江虹 +1 位作者 夏晖 贾铠针 《新建筑》 2017年第1期138-141,共4页
针对建筑院校风景园林硕士课程教学中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相对薄弱的问题,重庆大学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硕士课程结合校园景观改造的契机,构建TDB(Theory+Design+Build)教学模式。通过此模式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 针对建筑院校风景园林硕士课程教学中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相对薄弱的问题,重庆大学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硕士课程结合校园景观改造的契机,构建TDB(Theory+Design+Build)教学模式。通过此模式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认知意识等,以期为建筑院校风景园林硕士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TDB教学模式 景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镇空间保护的价值测度与绩效评析——基于重庆龙兴镇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彦 敬令闻 贾铠针 《新建筑》 2023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历史保护绩效评价主要用于研判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价值测度的逻辑建构,运用先导性研究、结构化观察和主题性访谈等方法,针对历史与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的要素测度建立历史文化名镇空间保护绩效评价的技术框架,... 历史保护绩效评价主要用于研判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价值测度的逻辑建构,运用先导性研究、结构化观察和主题性访谈等方法,针对历史与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的要素测度建立历史文化名镇空间保护绩效评价的技术框架,并对重庆龙兴镇展开实证评价,阐释其保护绩效结果的关联机制。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实施对名镇空间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保存较为有效,但对遏制空间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减损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各空间单元和要素价值的收益性和稳定性也不均衡。这一结果与当前保护制度、社会环境和空间开发等机制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空间保护绩效评价 价值测度 实证对象 关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