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侯会延 李彤 +2 位作者 贾宝全 张秋梦 房有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 [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化、转移过程、空间冷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1)2009—2019年,洛川县生态用地总量增加了4703.87 hm^(2),其中林地和果园增加面积最大,分别为23103.4,9025.31 hm^(2)。(2)全县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达108583.1 hm^(2),其中北部的低峁丘陵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比达到了90.04%。中部塬区与南部残塬沟壑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生产性生态用地类型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各区域稳定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4.35%,45.7%。(3)生态用地占比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9年和2019年两个年度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聚集度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生产性生态用地的空间聚集格局变化较大,其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增加了6079.64,10792.11 hm^(2),统计不显著区域减少了18309.15 hm^(2)。(4)以园地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变化直接促进了整个县域生态用地格局的变化,其中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减少了18262.62,8373.14 hm^(2),统计不显著区域增加了27725.61 hm^(2),并显著提高了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论]洛川县以果园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对该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果业生产对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生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 空间统计学 黄土高原 洛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1 位作者 高志刚 张红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20,共6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 5 3 8% ,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 1 0 0 % ,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 2 3 4%。对该旗土地沙化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有 :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年大风日数、起沙风日数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 ,只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力植树造林并着力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 ,调整草场内部结构 ,则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土地沙化过程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作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西安市域植被变化 被引量:39
3
作者 贾宝全 邱尔发 张红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12,共7页
利用1995年6月和2009年6月的TM卫星影像数据,计算西安市同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以此为基础,反演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覆盖度大于0.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值分级,量化分析西安市1995—2009年的植被状况。结果表明:西安市NDVI均值从... 利用1995年6月和2009年6月的TM卫星影像数据,计算西安市同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以此为基础,反演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覆盖度大于0.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值分级,量化分析西安市1995—2009年的植被状况。结果表明:西安市NDVI均值从1995年的0.2522提高到了2009年的0.3882,山区与前山缓坡带NDVI高,平原区受夏收刚过的耕地裸露的影响,NDVI低;从1995年到2009年,极低覆盖度、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植被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降低了1.05%和22.25%和1.81%,而中覆盖度和极高覆盖度植被的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2.68%和12.43%;NDVI差值指数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市还是各地势分区,均以中度改善和极度改善的面积为主体,市域内二者合计面积占到了全市有植被覆盖土地面积的86.81%,而全市域植被退化面积仅占全市有植被覆盖土地面积的5.57%;生态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区、户县与周至县行政边界交汇区的北部区域和山区太白山主峰一带,生态极度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区与关中平原区的交错带一线、周至县的黑河河谷、地跨临潼区与蓝田县的骊山山区和周至县的平原区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植被差值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冠覆盖视角的乡村人居生态林现状评价与用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宝全 马明娟 宋宜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3-1472,共10页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态现状与生态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今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该指标为核心,选择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2009年7—8月25 cm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对其乡村人居生态林的结构特征、林木树冠覆盖现状以及潜在树冠覆盖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1 088.15 hm2,全镇的树冠覆盖率为17.12%,99%以上为乔木冠层覆盖面积。从林木树冠覆盖的斑块粒级结构来看,树冠覆盖斑块在面积上以巨型斑块为主,但在数量上则以中小型斑块为主。不同行政村的树冠覆盖率评价结果显示,全镇66个行政村中仅有24个行政村树冠覆盖率高于镇域平均水平17.12%。全镇林木树冠覆盖以中等覆盖度等级为主,隶属此等级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36%;其次为极低和低等覆盖度等级,行政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21%、18.18%;高等树冠覆盖度等级所占比例最少,仅为7.58%。不同树种树冠覆盖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占有比例较高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柿树等,其中,杨树的树冠覆盖比例最高,达11.97%,小檗最少,不足0.01%。从未来可绿化的树冠覆盖潜力看,研究区理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共计190.51 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2.91%,包括滩涂地、裸土地、荒草地及其他未利用地等4类用地类型;理论上全镇未来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0.12%;扣除保障景观多样性的"10%急需律"后的实际潜力结果表明,实际可利用的林木潜在树冠覆盖率仅2.7%,其中以滩涂地覆盖斑块可增加的面积最多,为59.46 hm2。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林木树冠覆盖具有数量偏低、斑块破碎化程度高、类型单一等特点,今后的生态建设应该保护与建设并举,重点加强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乡村人居林 斑块粒级 树种 行政村 现实与潜在覆盖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 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生态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离区内的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一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从2002年的4 832.98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10 095.01 hm^2,11年间共增加了20.57%;绿地率净增23.94%,生态用地率净增24.11%;斑块平均分维数和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小型斑块和巨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幅度最为显著,11年间数量分别减少了42 286个和130个,面积分别减少了186.08和5 457.75 hm^2;城市总体规划、2008奥运会的绿色需求、城市公园环建设决策和首都百万亩平原大造林是其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结论】与建设之初相比,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林木绿地斑块更趋向于向自然化的方向变化,同时斑块规模呈现了小、中、大型斑块数量与面积同步减少,而特大型斑块与巨型斑块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同步增加的变化趋势。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域城市林木和绿地不仅取得面积上的急速扩大,而且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峰市森林城市建设理念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宝全 徐程扬 +1 位作者 乌志颜 阿拉坦图雅 《中国城市林业》 2010年第2期14-15,共2页
文章从赤峰市自然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提出了"龙乡山水林城,塞外宜居赤峰"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努力使赤峰成为"森林进城、车行林中、人走树下、出门见绿、林水相依"的自... 文章从赤峰市自然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提出了"龙乡山水林城,塞外宜居赤峰"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努力使赤峰成为"森林进城、车行林中、人走树下、出门见绿、林水相依"的自然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城市 城市建设 赤峰市 历史文化背景 山水城市 环境特点 城市发展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本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与热岛效应关系 被引量:27
8
作者 高美蓉 贾宝全 +1 位作者 王成 孙朝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8,共6页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树冠覆盖类型与城市相对亮温、绝对温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对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结果表明:1)厦门本岛热岛效应显著,热场类型以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为主,集中连片分布在本岛中心正北-西北区域的城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2)1993—2009年间,厦门本岛热场强度普遍提高,热岛效应不断增强,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从1993年的散点状分布发展到2009年在厦门本岛北部区域大规模集结成片分布;3)地表覆盖类型与城市热岛效应分布区域具有对应的关系。公园树冠覆盖斑块体较大,连续集中分布,破碎化程度较低,77.86%的面积集中分布在绿岛区域。道路和居住区树冠覆盖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区,斑块体较小,破碎化程度高,连续性差,造成区域的植被盖度低,不能明显减缓热岛效应。草地则在绿岛、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区有较均匀分布;4)植被盖度高、斑块体大的城市森林对热岛效应有明显的减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城市森林 树冠覆盖 相对亮温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 被引量:93
9
作者 张红旗 王立新 贾宝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5-8,共4页
阐明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与定义 ,并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人工型与自然型两大类。其中人工型生态用地包括农业绿洲型和城镇绿洲型 ,自然型生态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型、山区水源涵养林型、天然绿洲型、湿地型、荒漠植被型和夹荒地型 ,... 阐明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与定义 ,并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人工型与自然型两大类。其中人工型生态用地包括农业绿洲型和城镇绿洲型 ,自然型生态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型、山区水源涵养林型、天然绿洲型、湿地型、荒漠植被型和夹荒地型 ,分析了每种类型生态用地服务于主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指出该区近期生态用地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生态用地资源评价 ,掌握其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确定生态用地在西北干旱区以及区内不同流域中所占合理比例 ;定量化研究生态用地与生态用水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生态用地 功能分类 资源评价 生态用水 定量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冠覆盖的广州市中心区绿化格局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耀军 王成 +1 位作者 贾宝全 粟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2,共8页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片林在特大型斑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生产林,其他面积等级斑块均以居所林所占比例最大。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中心区北部的白云山和城市发展东部拓展区的天河、黄埔的丘岗林地区域,以及海珠区南部,而荔湾区、越秀区和东山区均以小斑块数量占优。面积在0.5~1hm2的斑块多分布于特大型斑块周边,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破碎化表现。树冠连续覆盖是实现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的有效途径,行道树类型斑块数量最大,相对破碎,但最具形成连续覆盖的潜力。通过对航片数据中树冠覆盖数据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绿化质量,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在更小尺度上的城市森林相关的生态过程研究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树冠覆盖 功能分类 城市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造林的成效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成 贾宝全 +4 位作者 郄光发 金佳莉 古琳 张昶 孙睿霖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第6期6-11,共6页
2012年北京市实施了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对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区森林景观风貌带来了重大影响,2015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开展《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成效综合评价研究》。文章从生态承载力、非首都功... 2012年北京市实施了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对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区森林景观风貌带来了重大影响,2015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开展《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成效综合评价研究》。文章从生态承载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宜居环境改善、水资源调控、生态意识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对北京平原造林工程进行了评价,得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现实成效与潜在价值相结合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平原森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求,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造林 城市森林 生态空间格局 生物多样性 对策建议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与布局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成 郄光发 +4 位作者 董建文 蔡干强 詹晓红 贾宝全 邱尔发 《中国城市林业》 2011年第3期8-11,共4页
通过对厦门城市森林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厦门建设海湾型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根据厦门城市特点和城市发展对城市林业的多种需求,提出了"海西森林城市,温馨宜居厦门"的理念;在城市森林发展结构布局上,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厦... 通过对厦门城市森林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厦门建设海湾型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根据厦门城市特点和城市发展对城市林业的多种需求,提出了"海西森林城市,温馨宜居厦门"的理念;在城市森林发展结构布局上,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厦门城市森林多功能特点,提出"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统筹兼顾的"三林体系"建设思路;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厦门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新特区发展趋势,提出了"一心两带五湾多点"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森林建设空间格局,分析了不同区块的综合特征,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建设理念 结构布局 空间布局 生态林 文化林 产业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农村人居林建设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邱尔发 王成 +1 位作者 贾宝全 郄光发 《中国城市林业》 2008年第5期10-15,共6页
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探索之中,而乡村人居林建设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探索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的途径,本文提出乡村人居林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根据我国农村... 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探索之中,而乡村人居林建设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探索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的途径,本文提出乡村人居林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提出乡村人居林建设的原则和建设内容,为我国乡村人居林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村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经济建设 绿色家园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郄光发 王成 +9 位作者 贾宝全 邱尔发 陈家平 梁杰明 林溪 陈少峰 姜莎莎 张喆 金佳莉 王兴 《中国城市林业》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森林城市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是搞好城市群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文中选择我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程度高的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珠海市城市地理区域特征、生态格局和发展态势,结合国际宜居之都和浪漫旅游城市... 森林城市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是搞好城市群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文中选择我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程度高的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珠海市城市地理区域特征、生态格局和发展态势,结合国际宜居之都和浪漫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提出了以"四带、五心、十核、百岛、千廊、万家"为框架的珠海森林城市建设布局体系和16项配套支撑工程,以期为我国城市群地区的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 森林城市 总体规划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及其建设重点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成 郄光发 +4 位作者 李景中 吴旻 贾宝全 邱尔发 詹晓红 《中国城市林业》 2011年第2期8-12,18,共6页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轴二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城乡一体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并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圈层结构,将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三个生态圈层,对每个圈层建设进行了具体布局规划。同时,根据城市森林的建设内容,从"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总体布局 分区布局 生态林 文化林 产业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瑛 邱尔发 +2 位作者 王成 贾宝全 郄光发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6页
在深入分析三门峡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出三门峡市1995、2000和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3、2.23和3.3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98、0.87和0.86 hm2,表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三门峡市的生态... 在深入分析三门峡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出三门峡市1995、2000和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3、2.23和3.3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98、0.87和0.86 hm2,表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三门峡市的生态系统已经严重超载,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分析了万元GDP的动态变化以及产生赤字的原因,最后从生态足迹的消减和生态承载力的提高两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三门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8+1”城市圈林业建设布局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成 贾宝全 +2 位作者 郄光发 邱尔发 詹晓红 《中国城市林业》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武汉"8+1"城市圈即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个中小城市。文中通过对武汉"8+1"城市圈区位特点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圈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建设尺度、建设模式和建设重点方... 武汉"8+1"城市圈即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个中小城市。文中通过对武汉"8+1"城市圈区位特点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圈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建设尺度、建设模式和建设重点方面提出了林水结合的生态建设构想;指出在林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外围育林养山,内部增林护水"的原则,优化森林网络;在水的建设方面,要按照"水网连通,江湖相济"的原则,构建健康湿地网络系统,促进内外水热交换。在此基础上,根据武汉城市圈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和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水轴林扇,多组团多廊道"的区域一体化林业建设空间格局,并分别探讨了具体的林业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城市林业 空间布局 林水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市林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镇华 王成 +3 位作者 蔡春菊 贾宝全 王学武 丁翠柏 《中国城市林业》 2006年第2期4-7,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environment and needs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using the conception of urban forest plan to combine forest and water network for Chinese cities, a open and united forestry develo...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environment and needs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using the conception of urban forest plan to combine forest and water network for Chinese cities, a open and united forestry development plan is made for the built-up urban area and the whole city region in Yangzhou. In the whole city region, the regional harmony and ecological unit are emphasized while centering on city development along the Grant Canal and Yangtse Rive, and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two strips, two patches and three networks" is put forward. In the built-up urban area,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y of watery region" an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are emphasized whil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old Canal, and the urban forest distribution framework of "one ring, four wedges, two corridors and many cores"DS is put forward too. Thereby a modern forestry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nit green screen, green industry and green culture together is built up in Yangzhou reg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urban forest with the built-up urban area rang by green belt, broke by four wedges, connected by two corridors and interspersed by many green cores are also obtained. So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Yangzhou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发展 空间布局 扬州市 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森林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理念 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环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湖南长沙城市林业建设对策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婧 张志强 +3 位作者 谢宝元 贾宝全 杨一波 唐丽霞 《中国城市林业》 2009年第2期22-24,共3页
文章以Ace View为技术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分离度、平均形状指数、斑块密度等指标来分析长沙市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长沙建成区内,有林地斑块分布极不均衡,中小尺度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很大,... 文章以Ace View为技术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分离度、平均形状指数、斑块密度等指标来分析长沙市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长沙建成区内,有林地斑块分布极不均衡,中小尺度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很大,破碎度较高,林水结合的空间很小,最后还提出了长沙城市林业建设的一些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建设 景观格局分析 长沙市 湖南 斑块密度 景观生态学 多样性指数 形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鹤壁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晓磊 王成 +2 位作者 贾宝全 邱尔发 郄光发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第5期14-19,共6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为了客观反映鹤壁市市域资源消耗与供给状况,本研究引入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鹤壁市近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为了客观反映鹤壁市市域资源消耗与供给状况,本研究引入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鹤壁市近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1.373 7 hm2/人增长到2010年的4.342 0hm2/人,年均增幅21.6%。化石能源用地是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0.299 0 hm2/人降至0.280 5 hm2/人,降幅6.2%。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比由2000年的4.59∶1增至2010年的15.48∶1。鹤壁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加剧趋势,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鹤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