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仰、义理与史实:周程授受平议——从饶鲁《金陵记闻注辩》谈起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家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31,共17页
朱子建构的周程授受是事关理学道统的重大事件,饶鲁《金陵记闻注辩》作为最早对相关论争加以全面辨析的文献,涉及《太极图说》文本及周敦颐与佛老、新学之关系,周程有无交涉及思想异同等疑问。饶鲁既坚持周程授学的立场,又判定周程授受... 朱子建构的周程授受是事关理学道统的重大事件,饶鲁《金陵记闻注辩》作为最早对相关论争加以全面辨析的文献,涉及《太极图说》文本及周敦颐与佛老、新学之关系,周程有无交涉及思想异同等疑问。饶鲁既坚持周程授学的立场,又判定周程授受时并未有《图》《书》、程子三篇文字亦未采用《图》《书》之文字语言,排除程子担心《图》害道而不语之情况。饶鲁实质上彻底否定了周程手授《图》说,以“示之以道”和“自得之道”区分了受学与传道。而朱子的“无人能受之”说则面临如何看待《图》与《书》《周易》《中庸》之关系,如何看待程门弟子等棘手问题。绵延至今的周程授受之争,源于朱子力图撮合原本关联甚少的周、程,采取以理统事的方法,以建构对理学道统的信仰,但始终无法弥合周程关系疏远、义理差异、自我认同之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说》 朱子 饶鲁 周程授受 道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而利还是死而义?——从孔、孟、程、朱、王夫之的管仲之评看儒家的生死义利观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117,共7页
孔子从道德和事功的分合着眼,对管仲作出了“如其仁”和“不知礼”是非两分的评价;孟子则鉴于时代要求和推行王道的需要,极力贬低管仲的霸道功业及其品德;程颐和朱熹从寻求普适的道德标准出发,以长幼、忠信之义为原则对管仲、魏征作出... 孔子从道德和事功的分合着眼,对管仲作出了“如其仁”和“不知礼”是非两分的评价;孟子则鉴于时代要求和推行王道的需要,极力贬低管仲的霸道功业及其品德;程颐和朱熹从寻求普适的道德标准出发,以长幼、忠信之义为原则对管仲、魏征作出了正反不同的评价;王夫之以国家大义替代长幼之义,亟称管仲之仁与功,同时严斥魏征之不仁不义。由此反映了儒家在坚持义以至上的同时,对义利合一的艰难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程颐 朱熹 王夫之 管仲 魏征 生死义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的“求真是”与“护朱”之争——以陈栎《四书发明》为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7,共12页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过引用他人之说表达对朱子的异议;它除采用张南轩不同于朱子之说外,还采取饶双峰对朱子的修正之解,从而体现了朱子学本有的“求真是”之精神。这引发了具有强烈护朱意识的史伯璿的指责,批评陈栎倒向双峰而背离朱子。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宋元以来朱子学中“求真是”与“护朱”两种不同解释立场之争,反映了朱子后学夹在“忠臣”与“佞臣”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坚守“求真是”之精神,正是超越这一“忠臣”与“妄议”分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栎 史伯璿 饶双峰 求真是 护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史学思想三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家星 史琳燕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2,共6页
朱熹是集两宋理学思想之大成的伟大思想家,他在史学思想研究方面也多有创见。首先,朱熹从辨本末、别义利的要求出发,反对将史学置于理学之上,同时又从格物穷理、经世致用的角来倡导史学研究;其次,朱熹阐发了历史发展观是由道、文、势、... 朱熹是集两宋理学思想之大成的伟大思想家,他在史学思想研究方面也多有创见。首先,朱熹从辨本末、别义利的要求出发,反对将史学置于理学之上,同时又从格物穷理、经世致用的角来倡导史学研究;其次,朱熹阐发了历史发展观是由道、文、势、人、气数和命运等复杂系统的思想所构成的;其三,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除有义理和功业两大标准处,还从人物的心术、气象、资禀、本领、见识等方面入手,评判人物标准严格而不乏宽容,通达而有所坚持,堪称知人论世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史学态度 历史发展观 历史人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言与养气——儒家哲学话语之两轮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家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2,共7页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要内涵,孟子首次将知言养气作为一对儒学核心话语而提出,据此彰显了儒学仁智双彰之精神。宋明道学接续孟...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要内涵,孟子首次将知言养气作为一对儒学核心话语而提出,据此彰显了儒学仁智双彰之精神。宋明道学接续孟子,以知道、集义诠解知言、养气,突出了知言的工夫、境界义,强化了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理性与直觉重新解读知言养气,因知言以论哲学新方法,据养气而发境界论新思,展现了儒家哲学理性与存养、认识与实践、工夫与境界两轮偕行的特色。故深化对知言养气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话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 养气 知道 集义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本义、发原意、砭学弊——朱子四书学诠释旨趣探幽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6,共6页
朱子四书学诠释具有鲜明的旨趣:求得经文本义,发明圣贤原意,针砭为学之弊。朱子提出以汉学求得经文本义的原则出于以下原因:对文义和文意关系的理解,实际教学效果的触动,不满于"六经注我"的诠释风气。发明圣贤原意有两大要求... 朱子四书学诠释具有鲜明的旨趣:求得经文本义,发明圣贤原意,针砭为学之弊。朱子提出以汉学求得经文本义的原则出于以下原因:对文义和文意关系的理解,实际教学效果的触动,不满于"六经注我"的诠释风气。发明圣贤原意有两大要求:诠释主体应保持虚心状态,尊重诠释文本的制约性。针砭为学弊端要求诠释切于日用工夫,端正佛老、功利、词章等不良为学之方,突出诠释"因病发药"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达到"折流俗之谬"的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四书学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身与圣贤梦--吴康斋《四书》工夫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家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144,共11页
吴康斋对《四书》的体证,极大强化了作为生命修证的四书学之工夫论意义。《四书》构成康斋强大的精神信念,使其虽身处贫病交攻之境,却始终不坠圣贤之梦。《四书》安贫乐道思想构成康斋自我激励的价值引领,使其在半耕半读的境遇中咀嚼出... 吴康斋对《四书》的体证,极大强化了作为生命修证的四书学之工夫论意义。《四书》构成康斋强大的精神信念,使其虽身处贫病交攻之境,却始终不坠圣贤之梦。《四书》安贫乐道思想构成康斋自我激励的价值引领,使其在半耕半读的境遇中咀嚼出贫淡如水之味;“日以圣贤嘉言善行沃润之”成为康斋用力《四书》的基本方法,尤其汲取了其中知止安命、素位而行、不怨不尤、识得本心、克己复礼等工夫以对治身心困境,实现了生命践履与经典教化的融为一体,体现了践履之儒的独特品格,证成了经由儒家经典展开自我教化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康斋 四书 工夫论 践履之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四书学的羽翼与修正——以元代《四书笺义》为中心
8
作者 许家星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79,共6页
赵悳《四书笺义》一书对《四书集注》的音读训诂制度名物进行了详尽笺证,尤着力于"因其言以求所本,考其异以订所疑",以使"《章句集注》之义,豁然无遗"。该书虽被公认为"羽翼《集注》"之作,然其考异订疑工... 赵悳《四书笺义》一书对《四书集注》的音读训诂制度名物进行了详尽笺证,尤着力于"因其言以求所本,考其异以订所疑",以使"《章句集注》之义,豁然无遗"。该书虽被公认为"羽翼《集注》"之作,然其考异订疑工作,已超出《集注》之外,显示了四书诠释的多种可能,尤其是直接提出对《集注》的多方面批评,涉及《集注》自相冲突、与朱子他书冲突、与古注冲突、与韵书冲突、袭古注而误、史实有误、记忆有误等,表明该书对《集注》修正之一面。该书对《集注》羽翼与修正两面兼顾之特色,可谓朱子后学诠释朱子四书学的一贯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赵悳 《四书笺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书集注》点校献疑——以中华书局本为中心
9
作者 许家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50,共7页
中华书局本《四书集注》点校精良,为30年来学界权威流行之读本,然其中亦有一二疏漏处,实为各家点校本之通病。本文拟以中华点校本为中心,就该书引文句读、行文句读、人名误漏、校勘疏忽、分节不当诸方面提出30余则疑问,以就教于方家。... 中华书局本《四书集注》点校精良,为30年来学界权威流行之读本,然其中亦有一二疏漏处,实为各家点校本之通病。本文拟以中华点校本为中心,就该书引文句读、行文句读、人名误漏、校勘疏忽、分节不当诸方面提出30余则疑问,以就教于方家。盖诠解《四书》,虽本无定则,然《集注》之点校,实应以忠实朱子原意为准的,故须参照朱子思想及《语类》等相关论述。至于版本校勘,更须参照宋元以来《集注》注释之本,中华本于此二者似有所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书局 《四书集注》 点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孔子仁道观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勇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仁与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前者指向个体内心主观的伦理、道德践履与精神修养,后者则指向外在客观的形上天道。二者之间乃是一种双向实现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伦践履与精神修养,可达成对形上天... 仁与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前者指向个体内心主观的伦理、道德践履与精神修养,后者则指向外在客观的形上天道。二者之间乃是一种双向实现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伦践履与精神修养,可达成对形上天道本体的证悟与体认;另一方面,个体对天道本体的这种体认,将会促进自身道德的完成充实和精神境界的跃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道与仁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