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学视域下颜元劳动教育思想发微
1
作者 许宁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34-41,共8页
“劳动教育”强调在劳动中教育,在教育中劳动。明清实学蕴含着高扬劳动精神和工具理性的教育思想。其一,明清之际实学思想家颜元批判理学家的“天理”本体论和二重人性论,提倡“元气本体论”和“气质之性”,体现了“实体达用”的劳动教... “劳动教育”强调在劳动中教育,在教育中劳动。明清实学蕴含着高扬劳动精神和工具理性的教育思想。其一,明清之际实学思想家颜元批判理学家的“天理”本体论和二重人性论,提倡“元气本体论”和“气质之性”,体现了“实体达用”的劳动教育宗旨;其二,他主张学习“事物”之学,重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贯彻“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教学原则,彰显了“崇实黜虚”的劳动教育价值;其三,他批评朱学之“知先行后”和王学之“知行不分”的观点,反对将知行作道德化的解读,强调寓知于行,见理于事,文武兼备,在耕读习行中获得和检验知识,阐明了“肯做工夫”的劳动教育形式;其四,他致力于培养“有用之儒”的劳动教育人格,呼唤经世致用的当代豪杰,从而重塑了明清实学的人格典范;其五,他区分了实学基于人伦日用、习行健动的“孔颜乐处”与宋儒逃世脱俗、安于禅悦的“孔颜乐处”的差异,深刻诠释了儒家“以苦为乐”的劳动教育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实学 劳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蓄能体积压裂开发效果预测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宁 陈哲伟 +4 位作者 许琬晨 王玲 崔晓磊 蒋美忠 战常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1-748,755,共9页
蓄能体积压裂(以下简称蓄压)是页岩油藏提前补充地层能量、大幅提升单井产量的主要开发方式,应用广泛。通过渗吸与驱替机理结合实际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根据返排率预测蓄压开发阶段最大累计产油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返排率30%之后... 蓄能体积压裂(以下简称蓄压)是页岩油藏提前补充地层能量、大幅提升单井产量的主要开发方式,应用广泛。通过渗吸与驱替机理结合实际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根据返排率预测蓄压开发阶段最大累计产油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返排率30%之后,蓄压的累计产油量与返排率对数呈强线性相关,可预测压后单井最大累计产油量;该方法已经得到其他页岩油藏实际生产数据的实证,较递减曲线分析法更加准确且更具普适性,是对储层条件、压裂规模与工艺、焖排采工作制度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评价。返排率法可进一步确定液油比和合理返排速度。蓄压排采的平均返排速度控制在6~8 m^(3)(/d·km),与渗吸排油速度相匹配,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蓄压补充的弹性能量,取得较高采收率和较低的液油比。单井压后最大可采油量的返排率预测法为蓄压的经济效益评价、生产制度优化、压裂成本控制等提供了依据,对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化井网井距和压裂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排率 蓄能 压裂 采收率 累计产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藏蓄能体积压裂的合理压裂规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宁 张俊杰 +3 位作者 叶锋 周明旺 贾林兵 崔晓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蓄能体积压裂是致密油、页岩油主要增产改造技术并成为开发前期主要方式,压裂规模是影响开发成效的重要因素。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未饱和油藏蓄能体积压裂物质平衡方程。经实测数据检验,能够准确预测压裂后井控范围内地层压力和地... 蓄能体积压裂是致密油、页岩油主要增产改造技术并成为开发前期主要方式,压裂规模是影响开发成效的重要因素。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未饱和油藏蓄能体积压裂物质平衡方程。经实测数据检验,能够准确预测压裂后井控范围内地层压力和地层压力系数随入地物量的变化规律,解决了蓄能体积压裂入地物量、入地液量定量预测问题,有利于优化压裂规模。结合致密油、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投产后平均日产油、无效排液量等开发指标统计和数模预测,认为进液强度15~17 m^(3)/m较为合理。成果认识对于致密油、页岩油蓄能体积压裂开发合理压裂规模确定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非常规油藏经济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藏 进液强度 蓄能压裂 地层压力系数 物质平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相渗特征及对页岩油开发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宁 谷团 +4 位作者 陈哲伟 郭小超 郭秀文 蒋美忠 战常武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纳米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应用前景广泛,有望成为新一代颠覆性开发技术。相渗作为驱替和渗吸的重要渗流特征需要加以研究。对页岩油岩心开展纳米剂、表面活性剂等不同驱渗介质相渗等实验,并进行拟合分析,可以发现:1)纳米剂的油相相对... 纳米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应用前景广泛,有望成为新一代颠覆性开发技术。相渗作为驱替和渗吸的重要渗流特征需要加以研究。对页岩油岩心开展纳米剂、表面活性剂等不同驱渗介质相渗等实验,并进行拟合分析,可以发现:1)纳米剂的油相相对渗透特征指数n值显著降低,有利于提高油水流度,降低注入压力;2)低浓度纳米剂水相端点相对渗透率高于地层水,反映低浓度纳米剂水溶液流动性更强;3)纳米驱油剂相渗的两相区较油水相渗增加8.8%,幅度小,需要改进开发方式以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4)纳米剂通过驱替与渗吸相结合可以将驱油效率从36.67%大幅度提高到74.67%;5)周期驱替还能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驱油效率比连续驱替提高14.1%(注入体积倍数0.478 PV)。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补能、稳产、提采的开发方式优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剂 相渗 页岩油 驱替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藏纳米剂驱二次采油潜力实验
5
作者 许宁 于天忠 +1 位作者 谷团 陈哲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4,共7页
为破解蓄能体积压裂开发后存在的持续补能、降递减和提高采收率等难题,在纳米驱油剂比选基础上,通过多介质渗吸、方式接续、周期驱替等系列实验研究,明确了纳米剂渗吸排油效率变化特征和接续开发提高驱油效率的二次采油开发方式及潜力... 为破解蓄能体积压裂开发后存在的持续补能、降递减和提高采收率等难题,在纳米驱油剂比选基础上,通过多介质渗吸、方式接续、周期驱替等系列实验研究,明确了纳米剂渗吸排油效率变化特征和接续开发提高驱油效率的二次采油开发方式及潜力。渗吸实验表明,纳米剂渗吸的排油效率呈现空窗期、高速期、快速期和低速渗吸排油期4阶段变化特征,有助于从渗吸机理上确定合理闷井时间;接续驱替实验显示,渗吸后驱替仍有较大潜力,质量分数0.02%纳米剂接续驱替阶段的驱油效率接近渗吸阶段驱油效率,二者合计驱油效率达到74.67%,残余油饱和度较水驱降低7.43%;周期驱替能够更好发挥纳米剂渗吸排驱微−纳米孔喉剩余油、提高微观波及体积的作用,驱油效率较连续驱替提高14.1百分点(注入0.478 PV时)。因此,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开发后及时转向纳米剂周期驱替是大幅度提高非常规油藏采收率的二次采油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藏 二次采油 周期驱替 纳米剂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PTFE涂层微粗糙结构的构筑及其超疏水性能
6
作者 许宁 林雨 +5 位作者 雒玉欣 马家辉 杨翘宇 王卓 蒲永平 丁旭东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采用熔盐法制备呈八面体状、粒径尺寸分布在300~500 nm的CeO_(2)颗粒,借助喷涂法制备CeO_(2)/PTFE涂层,目的是通过CeO_(2)颗粒的加入填充或者嵌入在PTFE的网络结构上,以此构筑CeO_(2)/PTFE涂层微粗糙结构提高其疏水性能.探讨不同的CeO_... 采用熔盐法制备呈八面体状、粒径尺寸分布在300~500 nm的CeO_(2)颗粒,借助喷涂法制备CeO_(2)/PTFE涂层,目的是通过CeO_(2)颗粒的加入填充或者嵌入在PTFE的网络结构上,以此构筑CeO_(2)/PTFE涂层微粗糙结构提高其疏水性能.探讨不同的CeO_(2)颗粒含量在不同硬度铝基底上(Al 3003和Al 3004)对CeO_(2)/PTFE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进而从“CeO_(2)颗粒的显微结构”和“微粗糙结构的构筑”两个方面阐明CeO_(2)/PTFE涂层的超疏水机理.结果表明:当CeO_(2)颗粒含量为0.5 wt%时,从SEM图中看出CeO_(2)/PTFE涂层的表面出现大量突起且呈现密集均匀排布即构筑出“单层连续网络结构”;CeO_(2)颗粒嵌入PTFE涂层的网络结构中CeO_(2)/PTFE涂层疏水性能最佳,从润湿性分析得到在Al 3003和Al 3004接触角分别为154.7°和153.3°.当CeO_(2)颗粒含量小于0.5 wt%时,构筑涂层表面呈现“孤岛状结构”;大于0.5 wt%时,构筑涂层表面呈现“多层不连续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微粗糙结构 复合涂层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能缝网压裂开发中表面活性剂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萍 许宁 +4 位作者 蒋美忠 战常武 蔡洪波 杨永亮 李雅晶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结合焖井渗吸是提高非常规油藏油井产量的主要方式。通过渗吸动力解析计算和多介质油藏温度常压静态可视平行渗吸实验定量比较渗吸液驱油效率,认识到表面活性剂在非常规油藏开发和渗吸置换中的作用是双向的:正向作用... 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结合焖井渗吸是提高非常规油藏油井产量的主要方式。通过渗吸动力解析计算和多介质油藏温度常压静态可视平行渗吸实验定量比较渗吸液驱油效率,认识到表面活性剂在非常规油藏开发和渗吸置换中的作用是双向的:正向作用是改善储层表面润湿性、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但是作用深度和程度十分有限。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大幅度减小渗吸动力,常态下难以进入微纳米孔缝,进而难以改变非常规油藏细粒沉积岩作为原油主要赋存空间的微纳米岩石的润湿性。表面活性剂在非常规油藏开发中的负向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毛细管力、减小渗吸动力,大幅度降低了油水渗吸置换效率,而且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渗吸排油效率越低。为发挥表面活性剂在非常规油藏中的作用,需要以纳米粒子等为载体,以改善润湿性为主要目的。该成果认识对于致密油、页岩油开发中注入介质和方式的选择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渗吸 致密油 页岩油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行业锅炉汽包液位测量可靠性的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许宁 刘孝鑫 《中华纸业》 2025年第5期110-113,共4页
锅炉汽包液位测量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质量。鉴于造纸工艺对蒸汽需求的特殊性,如高温高压工况、蒸汽需连续稳定供应等特点,液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特殊重要性。为此,针对现有锅炉汽包液位测量系统... 锅炉汽包液位测量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质量。鉴于造纸工艺对蒸汽需求的特殊性,如高温高压工况、蒸汽需连续稳定供应等特点,液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特殊重要性。为此,针对现有锅炉汽包液位测量系统存在的技术缺陷,结合最新研发的UFC-9333智能补偿锅炉汽包液位计,系统研究其基于电容原理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应用表现,旨在为造纸行业锅炉汽包液位测控系统的技术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行业 锅炉汽包 液位 全工况 连续测量 节能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的影视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
9
作者 许宁 刘若溪 《戏剧之家》 2025年第5期151-153,共3页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影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跨文化传播不仅关乎艺术价值的传递,还关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本文首先分析了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与...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影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跨文化传播不仅关乎艺术价值的传递,还关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本文首先分析了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与挑战,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审美差异等问题。接着,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探讨了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策略与接受效果,以及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接受心理。成功的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审美需求,采用合适的传播策略,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影视作品 传播策略 接受效果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不黏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
10
作者 吴凡 夏侯文奇 +3 位作者 许宁 刘春慧 李成堆 解承章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1,共8页
为降低运输煤炭自燃风险,探讨了低温氧化对煤的孔隙结构影响,并采用管式炉模拟了运输煤炭低温氧化过程,通过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分析了低温氧化过程中三塘湖不黏煤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低温氧化过程中三塘湖不黏煤以圆... 为降低运输煤炭自燃风险,探讨了低温氧化对煤的孔隙结构影响,并采用管式炉模拟了运输煤炭低温氧化过程,通过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分析了低温氧化过程中三塘湖不黏煤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低温氧化过程中三塘湖不黏煤以圆柱形或狭缝形开放孔为主,其微孔、中孔最几可孔径分别在1.8 nm和9.3 nm,对孔隙改变主要在微孔和中孔。氧化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总孔容及比表面积增加。在氧化温度小于110℃时提升温度利于微孔、中孔体积、比表面积及分形维数D2的增加。在氧化温度110℃时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并在2.5~4.0 nm范围产生了新的孔,孔隙结构也最复杂。可推测因氧化时间影响孔道前期以坍塌、堵塞为主,后期以扩容,打通堵塞孔和产生新开放孔为主;因氧化温度影响孔道前期以扩容,打通堵塞孔为主,后期同时存在坍塌,堵塞,扩容,打通堵塞孔和产生新的开放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黏煤 低温氧化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钠条件下MCM-22分子筛的动态合成及其在甲烷无氧芳构化中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8
11
作者 许宁 阚秋斌 +2 位作者 李雪梅 刘庆生 吴通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49-951,共3页
Highly pure crystalline MCM 22 was synthesiz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high temperature, low content of Na and water in a short time without addition of the crystal seeds of MCM 22. MoO 3 supported by H MCM 22 as th... Highly pure crystalline MCM 22 was synthesiz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high temperature, low content of Na and water in a short time without addition of the crystal seeds of MCM 22. MoO 3 supported by H MCM 22 as the catalyst of the reactions of non oxidative aromatization of methane is investigated and it is evident that MCM 22 is a promising catalyst support for the studied methane aromatization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甲烷无氧芳构化 MCM-22分子筛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品种抗茶橙瘿螨的形态与生化特征 被引量:30
12
作者 许宁 陈雪芬 +1 位作者 陈华才 陈宗懋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不同抗螨性的茶树品种间存在着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异。扫描电镜的观测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在叶面形态上具有茸毛密度高、上表皮角质化程度强和气孔密度低的特点。鲜叶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及组成中的茶氨酸、谷... 不同抗螨性的茶树品种间存在着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异。扫描电镜的观测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在叶面形态上具有茸毛密度高、上表皮角质化程度强和气孔密度低的特点。鲜叶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及组成中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比感性品种高;此外,抗性品种还有较高的咖啡碱含量、低的还原糖和水溶性糖含量及较高的谷氨酸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生化特征。从抗螨机制的角度来说,形态学特征主要构成了螨取食行为的障碍因子,受遗传控制;而化学特征为一抗生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橙瘿螨 抗虫性 生化特征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分子筛MCM-56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宁 吴通好 +3 位作者 王东阳 吴鹏 阚秋斌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98-1900,共3页
MCM 56, a novel layered zeolite,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a stirring condition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TG and DTA. TEM shows that most of the crystals exist in the form of single layer.... MCM 56, a novel layered zeolite,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a stirring condition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TG and DTA. TEM shows that most of the crystals exist in the form of single layer.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facts and framework type which MCM 56 belongs to, MCM 56 should consist of very thin MWW type layers which are just one unit cell along the c direction, and have a unique architecture with two dimensional 10 MR pore system inside the layer and 12 MR cups(half of the MWW cages described in the MCM 22 or MCM 49) on the crystal exterior without cages between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MCM-56 合成 表征 层状分子筛 催化剂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许宁 张广录 刘紫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4-1292,共9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明显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总的分布特征为: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耕地的分布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升后降,而林地则升高;研究期间林地的优势地形位的上限增加了2个地形位,草地已失去高地形位上的分布优势,在中地形位上的优势分布区间增加了3个地形位,水体的优势地形位在低地形位上有所扩展,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明显收缩,而耕地、建设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79%、41.30%和12.91%。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太行山区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长尿道保存技术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许宁 蔡海 +7 位作者 魏勇 薛学义 郑清水 陈少豪 李晓东 陈锦添 林云知 李俊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保留最长尿道长度(maximal urethral length preservation,MULP)对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同一名医师完成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6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MULP组3... 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保留最长尿道长度(maximal urethral length preservation,MULP)对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同一名医师完成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6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MULP组33例,非MULP组30例。2组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术后PSA、切缘阳性率,使用国际尿控协会调查问卷评价术后1、3、6、12个月尿控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48个月。术后1、3个月MULP组较非MULP组尿控情况好(术后1个月尿控0、1、2、3级MULP组分别为12、10、8、3例,非MULP组为7、5、11、7例,Z=-1.979,P=0.048;术后3个月MULP组分别为20、7、5、1例,非MULP组分别为12、6、7、5例,Z=-2.012,P=0.044),术后6、12个月2组尿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MULP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尿控恢复,并不增加术后切缘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长尿道保存 尿控 腹腔镜 前列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一项长期随访的结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许宁 薛学义 +5 位作者 魏勇 周辉良 郑清水 江涛 高锐 毛厚平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价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2006年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狭窄段长度0.5~2.0cm,平均1.8cm。最大尿流率3.5~6.9mL/s,平均5.7mL/s。结果 32例患者... 目的评价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2006年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狭窄段长度0.5~2.0cm,平均1.8cm。最大尿流率3.5~6.9mL/s,平均5.7mL/s。结果 32例患者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均排尿通畅,复查最大尿流率18~28mL/s,平均19.2mL/s。随访60~70个月,平均61.4个月。30例患者尿道狭窄复发,最终行开放手术。其中12个月内无狭窄复发病例,24个月内16例复发,36个月内25例复发,48个月内28例复发,60个月内30例复发。结论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钬激光 尿道狭窄 尿道内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剂MoO_3/MCM-49 被引量:9
17
作者 许宁 阚秋斌 +3 位作者 张吉 李雪梅 纪亮 吴通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113-1114,共2页
MoO3/MCM-49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 and it shows a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nonoxidative aromatization of methane with a long lifetime and extreme capacity of anti-coking. MoO3/MCM-49... MoO3/MCM-49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 and it shows a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nonoxidative aromatization of methane with a long lifetime and extreme capacity of anti-coking. MoO3/MCM-49 is considered as a very promising catalyst for the titl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无氧芳构化 催化剂 MoO3/MCM-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营养关系中茶树间接防御茶尺蠖危害的生化机制 被引量:19
18
作者 许宁 陈宗懋 游小清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以茶树—茶尺蠖—单白绵绒茧蜂三级营养关系为模式,从寄主选择行为和茶树—条尺蠖交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茶树借助天敌绒茧蜂间接防御条尺蠖危害的机制。结果表明,茶尺蠖取食茶树,其口腔分泌物作用于损伤部位,致使茶树释放出与完整... 以茶树—茶尺蠖—单白绵绒茧蜂三级营养关系为模式,从寄主选择行为和茶树—条尺蠖交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茶树借助天敌绒茧蜂间接防御条尺蠖危害的机制。结果表明,茶尺蠖取食茶树,其口腔分泌物作用于损伤部位,致使茶树释放出与完整新梢完全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互利素),强化了天敌昆虫(单白绵绒茧蜂)的寄生效率,减轻了茶树的受害程度。其间,茶尺蠖幼虫口腔分泌物中的β-D-葡萄糖甘酶为一使茶树释放挥发性互利素的启动子。初步分析表明,茶树释放挥发性互利素所消耗的光合产物仅占茶树全部光合量的极少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尺蠖 单白绵绒茧蜂 三级营养 间接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合理开发方式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许宁 徐萍 李蔓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5-67,共3页
含油幅度1600 m的裂缝性油藏是油藏地质、油田开发的全新研究对象。通过录井岩屑薄片制作、岩电柱状对比分析技术,建立岩性和储层定量识别和划分标准,综合研究油藏天然能量大小、储层润湿性、驱油效率、原油物性后认为,采用先期直井试注... 含油幅度1600 m的裂缝性油藏是油藏地质、油田开发的全新研究对象。通过录井岩屑薄片制作、岩电柱状对比分析技术,建立岩性和储层定量识别和划分标准,综合研究油藏天然能量大小、储层润湿性、驱油效率、原油物性后认为,采用先期直井试注,后期转入水平井全面注水、底部注水、渐次上移是较合理的开发方式,预计较衰竭式开采提高采收率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巨厚 开发方式 注水方式 水平井 裂缝性油藏 兴古7古潜山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层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许宁 张方礼 王占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雷 64块为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 ,油层巨厚 ,最厚可达 2 0 0m ,储量丰度大。在油藏天然能量、储层特征分析和应用解析公式、数模方法对注水开发采收率变化、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趋势、注水方式、注采井网、见水时间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雷 6... 雷 64块为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 ,油层巨厚 ,最厚可达 2 0 0m ,储量丰度大。在油藏天然能量、储层特征分析和应用解析公式、数模方法对注水开发采收率变化、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趋势、注水方式、注采井网、见水时间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雷 64块应该采用两套层系、人工注水开发。下层系以注底水层为主 ,在局部底水与油层之间隔层较发育的部位 ,进行层内注水。与潜山油藏不同 ,块状砂砾岩油藏仍具有层状特性 ,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分析隔层因素 ,在实施两套层系、正方形井网 2 1 0m井距的情况下 ,注采井距成为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分采合注 ,将因部分注采井距达到 1 5 0m而大大加速水淹水窜 ,影响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油藏 注水开发 块状 底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