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林对铁尾矿地养分含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许中旗 袁玉欣 +3 位作者 李玉灵 徐学华 郭江 刘金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1-156,共6页
Soil nutrient content and biod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iron tailing land to detect impacts of forestation on the nutrient content and bio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ron tailing had much lower cont... Soil nutrient content and biod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iron tailing land to detect impacts of forestation on the nutrient content and bio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ron tailing had much lower contents of organic materials and available N than ordinary soil, and the iron tailing with forest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or Amorpha fruticos had higher contents of the two nutrients than the iron tailing without forestati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including Simpson index and Shannon-Weiner index) and species richness index of the iron tailing with forest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or Amorpha frutico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ron tailing without forestation, and the two indexes reached to the level of the nearby natural shrub forest. It was concluded that forestation was able to improve the soil nutrient condition of iron tailing in favor of the settlement of other species invaders, and to increase the species diversity. It would be a feasible way for iron tailings management to introduce the suitable plant species into the droughty and arid iron tailing land to enrich it and raise species diversity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生物措施 养分含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效果试验
2
作者 马娇娇 卢金平 +3 位作者 李娟 刘志鹏 贾彦龙 许中旗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8期172-175,共4页
为给低效林改造提供实践参考,对木兰林场孟滦分场的蒙古栎低效林改造过程中运用的更新改造、补播改造、封育改造3种不同的改造模式进行介绍,并通过实际效果证明,更新改造可通过选取油松、云杉等针叶耐阴树种进行林下栽植,使幼苗成活率... 为给低效林改造提供实践参考,对木兰林场孟滦分场的蒙古栎低效林改造过程中运用的更新改造、补播改造、封育改造3种不同的改造模式进行介绍,并通过实际效果证明,更新改造可通过选取油松、云杉等针叶耐阴树种进行林下栽植,使幼苗成活率提高为95%以上,上层蒙古栎林分的胸径生长量最多可达到0.175 cm;补播改造宜选取东北地区优质种源进行播种,种子出芽率较高,达到55%,且幼苗生长健壮;封育改造需要适当降低林分郁闭度,并采取一定的疏伐措施,给予林下更新苗一定的生长空间,促进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低效林 改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许中旗 李文华 +1 位作者 刘文忠 吴雪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24,共4页
对我国东北地区常见5种蒙古栎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生物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249754.45 kg/hm2)>高产栎林(184750.00 kg/hm2)>胡枝子蒙古栎林(128312.00 kg/hm2)>杜鹃蒙古栎林(124573.16 kg/hm2)>... 对我国东北地区常见5种蒙古栎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生物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249754.45 kg/hm2)>高产栎林(184750.00 kg/hm2)>胡枝子蒙古栎林(128312.00 kg/hm2)>杜鹃蒙古栎林(124573.16 kg/hm2)>矮栎林(42974.50 kg/hm2),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数量较少的大径级林木中,大径级林木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几种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白桦林>高产栎林>杂木林>胡枝子蒙古栎林>杜鹃蒙古栎林>山杨林>硬阔叶林>矮栎林。各林分净生产力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18701.3kg/hm2.a)>矮栎林(7682.6kg/hm2.a)>杜鹃蒙古栎林(7622.1kg/hm2.a)>胡枝子蒙古栎林(7588.5kg/hm2.a)>高产栎林(6984.0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生物量 生产力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2种典型灌丛的碳密度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亚男 虞晓凡 +3 位作者 许中旗 刘乐乐 姚卫星 王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3,共6页
研究冀北山地常见的2种灌丛(榛子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的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土庄绣线菊灌丛各个组分的碳密度及总碳密度都明显低于榛子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的生物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总碳密度分别为5.91,0.23,54.31... 研究冀北山地常见的2种灌丛(榛子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的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土庄绣线菊灌丛各个组分的碳密度及总碳密度都明显低于榛子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的生物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总碳密度分别为5.91,0.23,54.31和60.44 t·hm-2,榛子灌丛的生物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总碳密度分别为12.81,1.38,141.08和155.27 t·hm-2;土庄绣线菊灌丛的生物碳密度明显低于中国主要6种灌丛的平均值(10.88 t·hm-2),而榛子灌丛则高于该平均值;绣线菊灌丛的总碳密度也明显低于该地区的华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蒙古栎林和油松林,榛子灌丛的总碳密度则低于落叶松林、山杨林和白桦林,但高于油松林和蒙古栎林。由此得出结论:2种灌丛之间的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未受到明显干扰且立地条件较好的灌丛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在区域植被碳密度的评估中应将灌丛纳入评估范围;应采取有效措施诱导该地区的灌丛向乔木林进行演替,以提高碳截存能力;灌丛的碳截存是乔木林碳汇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林 碳密度 生物量 土壤 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下尾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马云波 牛聪傑 许中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10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铁尾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为铁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随机取样和跟踪观测方法,以自然恢复及人工造林2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唐山迁安铁尾矿废弃地的土...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铁尾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为铁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随机取样和跟踪观测方法,以自然恢复及人工造林2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唐山迁安铁尾矿废弃地的土壤生物学性质为研究对象,检测与分析不同植被恢复年限铁尾矿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结果】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增长;空间分布上,土壤中主要微生物数量随尾矿土壤深度加大而降低;在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中,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人工林地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地,且增长速度也较快;与自然恢复地相比,在恢复11年后,人工林地0~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高出14.25%,80.56%,75.19%,20~40 cm土层分别高出22.78%,125.80%,0.51%;40~60 cm土层分别高出8.41%,145.45%,55.70%。土壤酶活性随恢复年限增大而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逐渐降低;土壤酶活性表现为人工林地>自然恢复地;与自然恢复模式相比,在恢复11年后,人工林地0~20 cm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分别高出26.39%,51.11%,51.68%,49.60%;20~40 cm土层分别高出23.69%,5.13%,19.83%,46.20%;40~60 cm土层分别高出4.26%,3.45%,1.38%,134.60%。【结论】在尾矿地进行植被恢复可改良土壤生物学特性,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均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但人工造林模式的改良效果优于自然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性质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铁尾矿 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创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构建与路径探索——以《中国经济林资源》课程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红姣 刘炳响 +4 位作者 黄秋娴 马长明 牟洪香 许中旗 卢振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278-282,共5页
伴随着经济林产业的蓬勃飞速发展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将成为炙手可热的急需人才,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展现出超强竞争力。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并结合专业和领域特色,全... 伴随着经济林产业的蓬勃飞速发展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将成为炙手可热的急需人才,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展现出超强竞争力。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并结合专业和领域特色,全方位培养人才,是当前经济林产业育人的一大热点和难点。着力“四个聚焦”,基于“专创融合”视角,创建经济林领域课程思政育人新机制,加强“专创融合”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构建“创学结合、理论实践、思政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和构建育人新模式,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经济林相关能力的提升、思想和创新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助力培养“科技型”“应用型”“高素质”经济林技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专创融合 课程思政 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林分生长状况调查及政策建议——以河北省丰宁县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东胜 张艳君 +1 位作者 许中旗 张兴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595-8598,共4页
通过对丰宁县退耕还林林分生长状况的调查,估算了目前各种林分的经济收益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分生长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