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
6
1
作者
薛昌颖
张永涛
刘伟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6,275,共10页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970s发生频数最多,2000s最少,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站次百分比明显高于7月和8月,且6、7月和9月的发生站次百分比在2010s也呈现回升趋势。各年代平均发生频数均以豫南地区最高,近46 a来极端干旱总次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但6月份发生总次数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全省范围内极端干旱发生存在明显的4~8 a周期变化,2010s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和站次百分比均呈回升趋势,应引起夏玉米生产上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湿润指数
频数
时空分布
夏玉米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
3
2
作者
薛昌颖
胡程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9-185,212,共8页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干旱强度
产量灾损
风险评估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刘志娟
杨晓光
+3 位作者
薛昌颖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43-1148,共6页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产量适应性
耗水特征
降水耦合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
6
1
作者
薛昌颖
张永涛
刘伟昌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气象局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6,275,共10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AMF201803)
河南省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201603)。
文摘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970s发生频数最多,2000s最少,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站次百分比明显高于7月和8月,且6、7月和9月的发生站次百分比在2010s也呈现回升趋势。各年代平均发生频数均以豫南地区最高,近46 a来极端干旱总次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但6月份发生总次数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全省范围内极端干旱发生存在明显的4~8 a周期变化,2010s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和站次百分比均呈回升趋势,应引起夏玉米生产上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极端干旱
湿润指数
频数
时空分布
夏玉米
河南省
Keywords
extreme drought
humidity index
frequenc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summer maize
Henan Province
分类号
S423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
3
2
作者
薛昌颖
胡程达
机构
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9-185,21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5058)
文摘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干旱强度
产量灾损
风险评估
华北地区
Keywords
upland rice
ORYZA2000 model
drought intensity
yield loss
risk assessment
North China region
分类号
S423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S511.6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刘志娟
杨晓光
薛昌颖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国际水稻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43-1148,共6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6AA100203-04)
“948”项目(2006-G52A-Q08)
国际合作项目(IRRC和CP-STAR)部分研究内容
文摘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关键词
旱稻
产量适应性
耗水特征
降水耦合度
水分利用效率
Keywords
Aerobic rice,Yield adapability,Water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Precipitation coupling degree,WUE
分类号
S311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
薛昌颖
张永涛
刘伟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薛昌颖
胡程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刘志娟
杨晓光
薛昌颖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