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玉米不同阶段及类型倒伏对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李树岩 杨光仙 +4 位作者 余卫东 薛昌颖 魏庆伟 周佳布 侯英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3-736,共14页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为研究不同阶段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单1002’(稀植大穗型)和‘豫单9553’(密植小穗型)2个品种,在4个关键生育阶段[大喇叭口期(E1)、花期(E2)、籽粒建成期(E3...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为研究不同阶段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单1002’(稀植大穗型)和‘豫单9553’(密植小穗型)2个品种,在4个关键生育阶段[大喇叭口期(E1)、花期(E2)、籽粒建成期(E3)和灌浆中期(E4)]设定3种倒伏类型[轻度根倒伏(EQ)、重度根倒伏(EZ)和茎折倒伏(EJ)]的田间控制试验,利用Logistics曲线模拟了籽粒灌浆动态,分析倒伏后籽粒灌浆的速增期、渐增期、缓增期的持续时间及灌浆速率等参数的变化,定量评估不同倒伏处理的产量灾损。结果表明:Logistics曲线模拟夏玉米籽粒灌浆动态的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籽粒灌浆模拟参数显示,在E3和E4阶段倒伏处理后,理论最大百粒重(K)显著降低,且‘郑单1002’的K值降幅高于‘豫单9553’。其中E3阶段倒伏K值显著下降8.8%~16.5%(EZ)和15.4%~22.3%(EJ),E4阶段倒伏K值显著下降6.0%~16.0%(EZ)和14.9%~18.8%(EJ)。除第一阶段外,倒伏发生后平均灌浆速率(Gavg)、最大灌浆速率(G_(max))以及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籽粒质量(W_(max))均受到显著影响,两个品种平均灌浆速率E2阶段下降10.5%~11.8%(EZ)和12.4%~14.6%(EJ),E3阶段下降18.0%~18.1%(EZ)和17.6%~21.2%(EJ),E4阶段下降13.6%~16.6%(EZ)和14.1%~23.0%(EJ)。各阶段倒伏处理后,2个品种的3个灌浆时期的持续时间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灌浆速率下降明显,且差异主要体现在速增期和缓增期。E1阶段EJ处理后的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显著下降,E2、E3和E4阶段的EJ和EZ倒伏处理的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均显著下降。各阶段EQ倒伏对籽粒灌浆影响均不显著。分析倒伏后夏玉米产量变化,E2、E3和E4阶段对产量影响大,平均减产18.2%~21.1%(‘郑单1002’)和21.1%~24.0%(‘豫单9553’),其中EJ倒伏的减产幅度最高,其次是EZ倒伏,从总体产量水平来看倒伏对‘豫单9553’的产量影响较‘郑单1002’更大。综上所述,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倒伏显著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且主要影响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倒伏显著降低产量,特别是对密植小穗型品种‘豫单9553’的产量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伏 籽粒灌浆 Logistics模拟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薛昌颖 张永涛 刘伟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6,275,共10页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970s发生频数最多,2000s最少,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站次百分比明显高于7月和8月,且6、7月和9月的发生站次百分比在2010s也呈现回升趋势。各年代平均发生频数均以豫南地区最高,近46 a来极端干旱总次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但6月份发生总次数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全省范围内极端干旱发生存在明显的4~8 a周期变化,2010s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和站次百分比均呈回升趋势,应引起夏玉米生产上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湿润指数 频数 时空分布 夏玉米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薛昌颖 胡程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9-185,212,共8页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干旱强度 产量灾损 风险评估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志娟 杨晓光 +3 位作者 薛昌颖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43-1148,共6页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产量适应性 耗水特征 降水耦合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