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坪修剪废弃物好氧和好氧-厌氧耦合堆肥中真菌菌群演替对腐殖质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开山 张文明 +2 位作者 蔡立群 邢彦宏 杨迎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9,共9页
【目的】促进草坪修剪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探明好氧和好氧-厌氧耦合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对腐殖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草坪修剪废弃物为主料,设置3个处理A(草坪修剪废弃物)、B(草坪修剪废弃物+10%玉米秸秆)和C(草坪修剪废弃物+... 【目的】促进草坪修剪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探明好氧和好氧-厌氧耦合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对腐殖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草坪修剪废弃物为主料,设置3个处理A(草坪修剪废弃物)、B(草坪修剪废弃物+10%玉米秸秆)和C(草坪修剪废弃物+20%玉米秸秆)进行好氧和好氧-厌氧耦合堆肥。【结果】相比好氧-厌氧耦合堆肥(A),好氧堆肥(B和C)能够加速腐殖化程度,促进胡敏酸的合成,且C处理效果优于B处理。优势真菌菌群与腐殖质组分的冗余分析表明,好氧堆肥(B和C)更好地促进了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相对丰度,而抑制了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促进富里酸和胡敏素的降解而合成更多的胡敏酸。FUNGuild分析表明,相比好氧-厌氧耦合堆肥(A),好氧堆肥(B和C)可以灭活真菌病原体,增加腐生菌功能的相对丰度。【结论】在修剪草坪废弃物中添加10%~20%的玉米秸秆进行好氧堆肥,能够改善真菌菌群和营养模式,提高堆肥腐殖化程度,且20%的添加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剪草坪 堆肥 木质纤维素 真菌菌群 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入制度实施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家鹤 罗珠珠 蔡立群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12期130-135,共6页
实验室是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基地和互动平台。高校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学校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实验室是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基地和互动平台。高校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学校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实验室安全职责的根本依据。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剖析,针对层级管理目标模糊,开放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危化品全过程流向不清晰及安全准入认证机制缺乏监管等问题,构建多层次人员实验室安全、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危化品准入制度及实验室安全准入约束机制,旨在构建校、院、室三级联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准入制度实施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标准化 准入制度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泽县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郑铭宇 蔡立群 张骏达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63-469,共7页
为了全面、精准地评估甘肃省临泽县耕地质量的各项指标水平,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与保护管理水平,依托Arc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空间分析、综合指数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临泽县的耕地质量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临泽县的耕地质量等级可... 为了全面、精准地评估甘肃省临泽县耕地质量的各项指标水平,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与保护管理水平,依托Arc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空间分析、综合指数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临泽县的耕地质量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临泽县的耕地质量等级可划分为6个等级,即从一等至六等,各等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13%、19.39%、54.99%、3.57%、0、5.91%,平均等级为2.70等。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占90.51%,表明临泽县的耕地质量总体状况良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8.27 g/kg,主要集中在10.00~20.00 g/kg,多属较低等水平;全氮含量平均为0.87 g/kg,主要集中在≤1.00 g/kg和1.00~1.25 g/kg,多属低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5.41 mg/kg,主要集中在25.00~40.00 mg/kg,多属较高水平;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80.04 mg/kg,主要集中在150.00~200.00 mg/kg,多属中低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评价 临泽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7
4
作者 蔡立群 牛怡 +5 位作者 罗珠珠 武均 岳丹 周欢 董博 张仁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7-1056,共10页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120 d的腐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经过120 d的腐解,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总体则呈现增-减-增-减的趋势;整个试验阶段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玉米秸秆土壤SMBC的变化与小麦秸秆差异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在100 d后则与小麦截然不同。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各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F1,小麦>玉米;F2,小麦≥玉米;F3,小麦<玉米,即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不同腐解剂下,小麦秸秆处理SMBC、SMBN含量表现为F2>F3>F1;玉米秸秆处理SMBC含量F2>F3≈F1,SMBN为F3>F2≈F1。玉米秸秆各处理的SMBC均大于小麦秸秆,SMBN则均小于后者,与秸秆C/N的趋势一致,即C/N越大,SMBC值越大,SMBN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腐解剂 培肥土壤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蔡立群 齐鹏 +1 位作者 张仁陟 李爱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下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不覆盖处理除在0~5cm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外,其他各层次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说明仅依靠免耕而不结合秸秆覆盖或还田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碳库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金昌市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
6
作者 郑铭宇 蔡立群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24-35,共12页
本研究以金昌市为研究区,通过对市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等级、土壤养分特征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在保障精度的条件下,为耕地的科学施肥和提高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模糊数学作为一种对模糊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 本研究以金昌市为研究区,通过对市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等级、土壤养分特征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在保障精度的条件下,为耕地的科学施肥和提高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模糊数学作为一种对模糊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阐述了该方法如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以金昌市为例,以《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耕地质量等级与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金昌市耕地质量等级处于一至六等地,无七至十等地,一等地为金昌市耕地主体,面积为80024.40 hm^(2),占金昌市总耕地的64.35%;金昌市耕地养分整体水平较为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全氮含量多属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有效磷含量多属较高水平,总体呈现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速效钾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金昌市耕地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灌溉力度、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使土壤保水保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级 模糊数学法 层次分析法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条件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蔡立群 王娟 +2 位作者 罗珠珠 武均 张仁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21-930,共10页
为了研究耕作措施对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影响,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4种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 为了研究耕作措施对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影响,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4种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连续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测定期内4种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净吸收汇;除传统耕作不覆盖措施,其他3种耕作措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2种轮作序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并显著增加了土壤对CH4的吸收。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分别与地表、地下5 cm处、地下10 cm处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9^**、0.95^**和0.91^**、0.77^*和0.62^*;而CH4吸收通量与不同地层的温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CO2和CH4的通量与0-5 cm、5-10 cm的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9^*和0.72^*、0.77^*和0.64^*,而与10-30 cm土壤含水量无明显相关关系;N2O排放通量与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对2种轮作序列各处理下土壤中排放的3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计算综合得出:4种耕作措施中,免耕不覆盖处理可相对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而降低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豆麦双序列轮作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秦安县耕地地力评价单元划分 被引量:12
8
作者 蔡立群 张兴嘉 董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4-230,共7页
将数字化好的秦安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生成耕地资源评价单元,并分别对评价单元数据层中实体面积小于7 000、15 000m2的小多边形进行合并及不合并多边形,从而对三种不同的小多边形合并方法产生的评价单元分别... 将数字化好的秦安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生成耕地资源评价单元,并分别对评价单元数据层中实体面积小于7 000、15 000m2的小多边形进行合并及不合并多边形,从而对三种不同的小多边形合并方法产生的评价单元分别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比较。结果表明:以实体面积小于15 000 m2合并多边形得到的评价单元,由于评价单元面积较大,致使地貌类型作为评价因子的贡献率较小,从而影响评价结果,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合并多边形得到的评价单元,由于评价单元过小,定点测到的数据空间插值后不能具体到很小面积的区域上,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结论:地貌类型作为重要的参评因子及研究区域地域面积大小共同决定评价单元面积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 评价单元 3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愿调查法在退耕还林生态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蔡立群 陈英 张仁陟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8期45-49,共5页
以临洮县洮阳镇为例,运用意愿调查法就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价值,其支付意愿远远小于受偿意愿,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政府不够信任,并提出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生态... 以临洮县洮阳镇为例,运用意愿调查法就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价值,其支付意愿远远小于受偿意愿,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政府不够信任,并提出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退耕还林的投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以利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价值评估 意愿调查法 临洗县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10
作者 张仁陟 罗珠珠 +3 位作者 蔡立群 黄高宝 李玲玲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3 位作者 李玲玲 罗珠珠 蔡立群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4-1393,共10页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耕作方法 旱作玉米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4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李玲玲 谢军红 Guangdi Li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8-464,共7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1.61%~12.21%和12.13%~16.99%,全氮提高7.29%~8.42%和11.58%~12.95%,全磷提高10.35%~14.63%和13.79%~18.29%,全钾提高7.32%~7.51%和8.78%~9.15%,速效磷提高11.10%~12.41%和16.29%~20.99%,速效钾提高25.11%~43.26%和31.62%~44.22%,pH降低0.11~0.17个单位和0.09~0.16个单位。进一步利用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两种模型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排序为NTS处理>TS处理>NTP处理>NT处理>T处理>TP处理(P→W轮作序列)和NTS处理>TS处理>NT处理>NTP处理>TP处理>T处理(W→P轮作序列)。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作系统中,实施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促进和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8
13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2 位作者 Li Guangdi 张仁陟 蔡立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5-1092,共8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对其余各养分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免耕降低了0—5、5—10和1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解酶活性共同反映着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旱作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汪婧 蔡立群 +2 位作者 张仁陟 王友玲 董稳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5-1300,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下,春小麦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03 6、0.221 2、0.241 8、0.224 9,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41 6、-0.078 0、-0.081 8、-0.053 7,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089 1、0.069 2、0.046 1、0.065 6;豌豆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73 6、0.261 6、0.218 1、0.236 0,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55 0、-0.073 7、-0.066 2、-0.054 5,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123 4、0.084 7、0.080 6、0.035 0。少免耕及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减少土壤CO2排放通量,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及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N2O排放通量。综合来看,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春小麦地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CH4吸收通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而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减小。豌豆地CO2通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春小麦地N2O通量则与平均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豌豆地则为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豌豆 轮作 耕作措施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吸收通量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5
15
作者 黄高宝 李玲玲 +3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Guangdi Li Kwong Yin CHA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9,共5页
通过2001~200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地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雨季土壤贮水多会导致土壤比热增大而来年早春地温回升慢;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地温差不受天气状况的影... 通过2001~200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地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雨季土壤贮水多会导致土壤比热增大而来年早春地温回升慢;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地温差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可以稳定土壤温度,白天升温较慢,下午至夜间降温更慢。免耕秸秆覆盖降低春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温度0.5℃~1.6℃,拔节至成熟期降低得更多,但对休闲期土壤温度影响不大。免耕秸秆覆盖春小麦经济产量可提高8.8%~28.8%,但产量与耕层平均地温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免耕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酶活性间的关系 被引量:35
16
作者 张英英 蔡立群 +3 位作者 武均 齐鹏 罗珠珠 张仁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15年的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4种不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15年的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4种不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等4种参与碳循环土壤酶,并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与土壤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层,NTS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较T处理增加了16.3%、28.26%、41.88%、37.04%,NT、TS处理较T处理各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0~30 cm土层,NTS、TS、NT处理与T处理相比,蔗糖酶分别提高了33.84%、21.59%、25.15%,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90%、13.43%、12.69%,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9.13%、17.39%、4.34%,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81%、2.08%、3.65%;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与各形态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增加对有机碳积累作用最显著,有助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过氧化物酶有利于总有机碳的积累。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是适宜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减少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活性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徐峰 黄益宗 +3 位作者 蔡立群 孙晓铧 刘崇敏 王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3-470,共8页
采用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玉米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地提高玉米的地上部鲜重和总鲜重。添加改良剂可显著地降低土壤Cd、Pb、Cu和Zn的有效态含量。与CK处理相比,添加不同改良剂导致土壤有效... 采用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玉米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地提高玉米的地上部鲜重和总鲜重。添加改良剂可显著地降低土壤Cd、Pb、Cu和Zn的有效态含量。与CK处理相比,添加不同改良剂导致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4.8%~16.5%,有效态Pb含量降低10.6%~15.5%,有效态Cu含量降低4.5%~26.7%和有效态Zn含量降低2.8%~7.6%,其中骨炭、骨炭+赤泥和Al(2SO4)3改性骨炭处理降低效果最明显。改良剂的添加对玉米吸收和积累Cd、Pb、Cu和Zn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地降低玉米叶片中的Cd含量27.5%~62.2%,骨炭+赤泥、海泡石、沸石和天然骨炭处理分别降低玉米茎中Pb含量46.7%、55.6%、59.0%和74.0%。同样,改良剂对玉米植株Cu和Zn含量的影响也表现出相类似的规律。玉米转运重金属也受改良剂添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土壤 重金属 玉米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汪娟 蔡立群 +2 位作者 毕冬梅 王新建 张仁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16-1521,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和豌豆→小麦→豌豆,本文中所指春小麦地...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和豌豆→小麦→豌豆,本文中所指春小麦地、豌豆地分别指2008年种植春小麦、豌豆的轮作次序),于2008年3月中旬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经过7a的轮作后,两种轮作次序下,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有在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较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高的趋势,且其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两种轮作次序下的排序均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春小麦地和豌豆地的排序则分别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同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62
19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4 位作者 齐鹏 张仁陟 Yeboah Stephen 岳丹 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4,共9页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0.25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且i〉0.25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较之T处理,TS、NT、NTS处理均可提升≥0.2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NTS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TS、NT、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T处理,其中TS、NTS处理显著高于T处理,NTS处理高于TS处理;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较之T处理,NT、TS、NTS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NTS处理的含量最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同时,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mm和O.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0.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级别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T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按其大小排序均为(〈0.25mm)〉(≥5mm)〉(0.25~2mm)〉(2~5mm),其他3种耕作措施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在各土层中的排序各有不同,并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县耕层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分布与变异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祎 蔡立群 +2 位作者 张兴嘉 王娟 董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基于ArcGIS软件的应用模块和地统计学方法,根据2008年清水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采样数据和地力评价项目的图件资料,研究了清水县耕层土壤主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在不同乡镇和土类中的平均含量,生成了主要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 基于ArcGIS软件的应用模块和地统计学方法,根据2008年清水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采样数据和地力评价项目的图件资料,研究了清水县耕层土壤主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在不同乡镇和土类中的平均含量,生成了主要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清水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属于中等变异;由西向东呈现增加趋势;草甸土和沼泽土有机质含量最高,黄绵土有机质含量最低;全氮含量变异属于强变异;有效磷含量变异属于中等变异,有效磷整体含量较低,暗色草甸土有效磷含量最高,棕壤中有效磷含量最低;速效钾含量变异属于弱等变异,研究区域内各乡镇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大,棕壤中速效钾含量最高,沼泽土速效钾含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 ARCGIS 耕层土壤 空间分布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