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 1
-
-
作者
荣植
张武专
-
出处
《国际问题研究》
1988年第2期17-23,29+64,共9页
-
文摘
近年来,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每况愈下,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苏联由于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在国际上的处境十分孤立,这是戈尔巴乔夫提出对外政策“新思维”的国内外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现在人们更为关注的是,苏联领导能否把这种“新思维”化为具体的行动。能否真正地同有关各国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
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
对外政策
苏联
第三世界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
柬埔寨问题
苏共
悬而未决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两种见解
- 2
-
-
作者
荣植
王薇生
-
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83年第8期35-42,共8页
-
文摘
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仿佛很难理解。直到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还把中国当成一个比苏联更加危险的宿敌。当时美国在共与中国贸易方面强行实施禁运政策,而且多国协调委员会也不肯让第三国向中国出售那些容许向苏联出口的高级技术。在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才开始改变其对华政策;这最终导致在卡特政府时期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
关键词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
边境冲突
台湾海峡危机
中柬关系
朝鲜战争
中印边境
中国共产党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苏联与海湾危机
- 3
-
-
作者
李碧建
荣植
-
出处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31,64,共9页
-
文摘
戈尔巴乔夫执政前,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执行了一条同英、美等国争夺的进攻性战略。戈上台后,一改先前的作法,反对以美划界,放弃意识形态渗透,力主全方位地与该地区各种势力改善和发展关系,维护本身的利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苏联对海湾危机、海湾战争以及对战后海湾的安排等方面的态度和作法,既是对其新政策的考验,又为它在新形势下继续参与海湾事务的处理和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苏、美合作将成为今后苏涉足海湾事务的主要形式。
-
关键词
伊拉克
苏联
戈尔巴乔夫
海湾危机
海湾地区
海湾政策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
海湾战争
萨达姆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略论苏联的“缓和政策”
- 4
-
-
作者
张震
荣植
-
出处
《国际问题研究》
1982年第4期18-23,共6页
-
文摘
从60年代末中经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已有十几年。十几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美两霸在全球范围的各个领域中激烈较量,苏联的“缓和政策”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蹇运。但苏联仍坚持推行其“缓和政策”,只是改变了推行这一政策的方法、策略和手段而已。苏联领导人宣称,苏联的“缓和政策”远非“权宜之计”,而是深思熟虑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苏联将“十分认真地”、“始终一贯地”推行它。无怪乎有关苏联“缓和政策”的一些问题,例如,苏联提出“缓和政策”当时的国际历史背景是什么,苏联“缓和政策”的内容、意图、得失和前景如何,迄今仍为国际舆论所关注。
-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缓和
国际形势
美国
军事力量
力量对比
西欧
全球战略
东西方
西方国家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前苏联的民族问题和联盟的解体
- 5
-
-
作者
荣植
-
出处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13,共9页
-
文摘
前苏联历届领导人,根据老一代领导制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为巩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各民族的接近和融合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前苏联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政策方面也存在着重大的失误:忽视形成民族因素中的血缘和宗教因素;片面强调俄罗斯民族的“进步”作用,导致大俄罗斯主义的泛滥等. 苏联的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反映了苏联族际关系的实际状况,一方面,苏联各族人民普遍对大俄罗斯主义不满,要求脱离联盟实现独立,即离心倾向;另一方面,苏联各族人民近70年来形成的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切断,即向心倾向.两种倾向还将在独联体内以新的形式继续发展. 独联体目前还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前景一时难以预计.
-
关键词
苏联
民族问题
-
分类号
D751.26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