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Bt-Cry1Ac基因棉花对烟粉虱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其靖 周福才 +5 位作者 杨益众 杨爱民 张建军 何菁 周建华 邵久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9-1085,共7页
为研究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种群较常规棉上升的原因是否受到Bt毒蛋白的影响,以及是否与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变化有关,应用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及其常规棉受体‘33’为试验对象,采用ELISA法和酶活力测定法,分别研究了取食转Bt基... 为研究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种群较常规棉上升的原因是否受到Bt毒蛋白的影响,以及是否与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变化有关,应用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及其常规棉受体‘33’为试验对象,采用ELISA法和酶活力测定法,分别研究了取食转Bt基因棉花后烟粉虱体内Bt毒蛋白含量以及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种保护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3种解毒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取食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4 h后,烟粉虱体内能检测到Cry1Ac蛋白,并且在12 h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取食‘新棉33B’后烟粉虱体内的SOD和GSTs活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SOD活力逐渐下降,其中取食8 h、12 h、24 h和36 h后较取食‘33’的对照分别下降了37.8%、32.1%、32.0%和31.9%。CAT、POD和CarE活力显著提高(P<0.05),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上升,与对照相比,取食12 h、24 h和36 h后,CAT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54倍、1.55倍和1.42倍;POD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59倍、1.39倍和1.53倍;CarE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32倍、1.34倍和1.39倍;取食‘新棉33B’对AChE活力没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转Bt-Cry1Ac基因棉花对烟粉虱保护酶活力总体起到促进作用,对解毒酶活力总体影响不大。故烟粉虱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增加可能会有益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但是否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转基因棉花 Bt-Cry1Ac基因 保护酶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叶片物理性状对黄瓜抗蚜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任佳 周福才 +5 位作者 陈学好 胡其靖 杨爱民 周建华 邵久之 钱媛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7,共6页
为了研究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在抗蚜性方面的作用,以黄瓜蚜虫(瓜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蚜虫在13个黄瓜品种上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种群趋势指数,探讨了黄瓜叶片茸毛密度、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蚜虫种... 为了研究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在抗蚜性方面的作用,以黄瓜蚜虫(瓜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蚜虫在13个黄瓜品种上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种群趋势指数,探讨了黄瓜叶片茸毛密度、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品种黄瓜的若蚜存活率及单头蚜虫的产仔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蚜虫在抗虫黄瓜品种‘阿信’上的存活率最低(40.16%),在感虫品种‘pepino’上的存活率最高(55.86%);在不同的黄瓜品种上蚜虫的产仔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感虫黄瓜品种上蚜虫的单头产仔量均在60头以上,而在抗性品种‘EP6392’上单头产仔量仅为48.25头。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叶片的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感虫品种‘四川寸金’的茸毛密度(372.63根·cm 2)是高抗品种‘阿信’(190.50根·cm 2)的1.96倍,高抗品种‘阿信’叶片维管束埋深最深(0.5 mm),明显大于高感品种‘秀燕’(0.38 mm)和‘pepino’(0.40 mm),高抗品种‘阿信’叶片表面蜡质含量(4.56 mg·g 1)是感虫品种‘仪黄’(1.19 mg·g 1)的3.8倍。叶片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黄瓜上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茸毛密度与瓜蚜种群趋势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8.312 1x+10.700 0(r=0.819 8,P=0.000 6);而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分别与瓜蚜种群趋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4 2x+0.557 1(r=0.682 9,P=0.010 1)、Y=0.181 0x+8.286 8(r=0.752 7,P=0.003 0)。种群趋势指数(Y)和叶片茸毛密度(X1)、维管束埋深(X2)及表面蜡质含量(X3)3个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38.624 6+0.043 1X139.165 3X21.044 3X3(r2=0.830 7),通径系数分别为P茸毛密度→Y=0.414 2,P维管束埋深→Y=0.166 0,P蜡质含量→Y=0.206 7,表明在叶片的这些物理性状中,维管束埋深对黄瓜抗蚜性的影响最大,是黄瓜品种抗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叶片 物理性状 瓜蚜 种群趋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湿度和覆土对小菜蛾羽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福才 胡其靖 +4 位作者 江解增 顾爱祥 任佳 杨爱民 邵久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21-1625,共5页
小菜蛾是蔬菜的重要害虫,其非化学控制技术对蔬菜的安全生产非常重要。为了解农业措施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在室内进行了低温、高温、淹水、土壤湿度、覆土等条件下小菜蛾蛹的羽化情况研究,探讨温度、湿度和覆土等逆境环境对小菜蛾蛹的... 小菜蛾是蔬菜的重要害虫,其非化学控制技术对蔬菜的安全生产非常重要。为了解农业措施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在室内进行了低温、高温、淹水、土壤湿度、覆土等条件下小菜蛾蛹的羽化情况研究,探讨温度、湿度和覆土等逆境环境对小菜蛾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30℃的温度范围内,小菜蛾蛹的羽化率达73%以上,但34℃时羽化率下降到46.67%。小菜蛾蛹经4℃的低温处理后转入常温条件下,蛹的羽化率显著下降,且低温处理时间越长,羽化率越低;但随着转入常温时间的延长,羽化率可逐渐恢复。土壤含水量对小菜蛾蛹的羽化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为10%和20%时,羽化率分别为正常含水量(8%)的12.5%和6.2%,含水量超过30%时,6 d以内蛹不能羽化。淹水对小菜蛾蛹的羽化也有显著影响,淹水12 h后移入到正常盆土表面时,与不淹水对照相比蛹的羽化率下降25.0%;淹水24 h后羽化率下降50.0%,并且羽化时间推迟;而淹水超过36 h时,小菜蛾蛹不能羽化。覆土对小菜蛾蛹也有明显影响,覆土1 cm厚小菜蛾蛹的羽化推迟2 d,覆土1.5 cm以上小菜蛾蛹不能顺利羽化。研究结果显示,适时灌水或水旱轮作、田间土壤耕翻对蔬菜地小菜蛾蛹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羽化 温度 湿度 覆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口密度和温度对乌蔹莓鹿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4
作者 赵明 王萍 +3 位作者 周福才 顾爱祥 任佳 胡其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8-691,共4页
为探索乌蔹莓鹿蛾的人工饲养条件,就幼虫饲养密度(每瓶1头、3头、5头、7头、9头)和温度(25℃、28℃、31℃)对乌蔹莓鹿蛾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取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群体饲养相比,单头饲养的乌蔹莓鹿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长,成活率低... 为探索乌蔹莓鹿蛾的人工饲养条件,就幼虫饲养密度(每瓶1头、3头、5头、7头、9头)和温度(25℃、28℃、31℃)对乌蔹莓鹿蛾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取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群体饲养相比,单头饲养的乌蔹莓鹿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长,成活率低,取食量较大。在25~31℃的环境温度下,乌蔹莓鹿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8~31℃较有利于幼虫生长发育,28℃的存活率最高(79.47%),31℃时幼虫取食量最大(2.45 g.头-1)。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初龄幼虫以3~5头群体饲养为宜,3龄以后以单头饲养为宜,饲养温度以28~31℃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蔹莓鹿蛾 乌蔹莓 虫口密度 温度 生长发育 取食量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