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
作者 程曦 史惠燕 +3 位作者 杨益涵 牛雨晴 苏海兰 肖荣凤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_(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EC_(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EC_(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真菌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肖荣凤 刘波 +3 位作者 朱育菁 阮传清 刘国红 王阶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3-504,共12页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养殖方式,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在分解消纳、去污除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大栏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的真菌空间分布特性,通过空间格局采样、分离鉴定发酵床中的真菌并统计其在不同空间的种类与含量;...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养殖方式,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在分解消纳、去污除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大栏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的真菌空间分布特性,通过空间格局采样、分离鉴定发酵床中的真菌并统计其在不同空间的种类与含量;利用空间分布频次、空间分布型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特征等指标,评估发酵床真菌种群的空间分布特性,为养猪发酵床管理、猪粪资源化利用、猪病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32个空间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真菌18个种,归于10个属,其中种最多的是曲霉属,包含7个种。发酵床不同空间样本的真菌种与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种数为1~4,数量为4×102~5.8×105菌落数·g-1。高频次分布的种有总状毛霉和橘青霉,分布频次大于10次;高数量分布的种有短柄帚霉、构巢曲霉和亮白曲霉,大于2.00×105菌落数·g-1。利用6个空间分布型指数和Taylor幂法则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床的真菌种群呈聚集分布型。32个空间样本种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除两个空间样本仅分离到1个种类外,其他30个空间样本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多样性,为集聚分布和不均匀分布。空间样本2-A和3-D真菌种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包含出现频次和数量较高种类,如总状毛霉、尖孢枝孢菌、橘青霉和构巢曲霉。空间样本1-A和1-B的真菌数量最大、种类也较多,但它们的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均较低,所包含的多为出现频次低于3次的种类,如亮白曲霉、短柄帚霉和白地霉。生态位特征的分析表明:发酵床中真菌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状毛霉和尖孢枝孢菌生态宽度值大,分别为7.60和5.18,为广适应种;而亮白曲霉、薛氏曲霉、土曲霉、短柄帚霉、水贼镰刀菌和毛壳属菌等6个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小,仅介于1.00~1.10,为窄适应种。总状毛霉可与其他12个种存在重叠,但尖孢枝孢菌仅与其他2个种存在重叠。总之,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的真菌种群呈现明显的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特性为聚集分布和不均匀分布,总状毛霉和尖孢枝孢菌为优势种群,在发酵床中分布广、适应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 真菌 空间分布特性 多样性指数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健康种参块根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肖荣凤 陈燕萍 +3 位作者 许丽宁 郑梅霞 刘波 朱育菁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8期1-6,共6页
针对目前太子参种参块根筛选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种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介绍了种参块根的初步筛选方法、虫害种参和病害种参的症状识别与剔除方法,并对筛选种参块根的萌发率、出苗率和产量等进行了分析,为太子参健康种参筛选提供依... 针对目前太子参种参块根筛选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种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介绍了种参块根的初步筛选方法、虫害种参和病害种参的症状识别与剔除方法,并对筛选种参块根的萌发率、出苗率和产量等进行了分析,为太子参健康种参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建立了太子参健康种参块根的筛选方法为选择参体肥大、表皮完好无损、无病斑、无虫害咬食伤口,芽头完整饱满的块根;筛选出的健康种参块根萌发率和出苗率均可达100.00%,萌发后的芽头完整饱满,出苗整齐且健壮,干重产量为484.63g·m^(-2);对照组未经筛选种参块根的萌发率为88.00%,出苗率为77.78%,出苗不整齐且长势较弱,干重产量为326.44g·m^(-2)。健康种块根萌发率、出苗率和干重产量显著高于未经筛选种参块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健康种参 筛选方法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黄龙病植株内生菌PLFAs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雪芳 刘波 +5 位作者 孙大光 朱育菁 段永平 夏育陆 阮传清 肖荣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32-944,共13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共检测到42种PLFAs,其中完全分布的生物标记有9种,不完全标记有33种。对PLFAs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柑橘黄龙病株...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共检测到42种PLFAs,其中完全分布的生物标记有9种,不完全标记有33种。对PLFAs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叶片内生菌PLFAs可以分为2大类群,类群I特点为脂肪酸生物标记均为不完全分布,类群Ⅱ的特点为脂肪酸生物标记在被检测的柑橘黄龙病植株的大部分叶片中均有分布。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PLFAs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不同朝向中,东面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最大;不同高度中,下部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最大;不同健康状态中,带有黄龙病原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比健康植株叶片更大。此外,不同朝向中,南面叶片真菌/细菌值最大,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G)较大;不同高度叶片中,真菌/细菌值差异不明显,G+/G值差异明显,上部最大,下部次之,中部最小;不同健康状态中,健康叶片的真菌/细菌值高于黄龙病株叶片。对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多样性研究表明,不同朝向和不同健康状态的叶片内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不同高度的叶片内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基本上能把柑橘黄龙病株不同朝向叶片内生菌种群区分开来。对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带有黄龙病原的叶片聚为一类,不带黄龙病原的健康叶片分聚为两类,其中,不同朝向的叶片分聚在不同的亚类群中,表明柑橘黄龙病株内生菌PLFAs分布与叶片健康状态和叶片朝向均有紧密关系,与叶片健康状态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 植物内生菌 磷脂脂肪酸 群落结构 叶片朝向 叶片高度 叶片健康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胁迫下尖孢镰刀菌生长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蓝江林 肖荣凤 +3 位作者 刘波 朱育菁 车建美 林抗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32-1538,共7页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兼性寄生真菌,引起农作物枯萎病,防治困难。研究来自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在不同pH马铃薯蔗糖(PS)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构建动力学模型,以了解培养基的初始pH差异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兼性寄生真菌,引起农作物枯萎病,防治困难。研究来自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在不同pH马铃薯蔗糖(PS)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构建动力学模型,以了解培养基的初始pH差异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尖孢镰刀菌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25℃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构建生长动力学模型。供试6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在pH为3~10的液体培养基中均有不同程度生长,不同菌株对培养基pH的影响规律相似,在不同pH的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4 d后,液体培养基的pH均有靠近6~7的趋势。在pH为3~9的培养条件下,尖孢镰刀菌菌落可以分成4类:菌丝型、粘滑层型、菌丝粘滑层型和菌丝带粉状物,各菌株的菌丝和培养基色泽也有所差异。同一菌株在培养基不同pH下生长速度不同,其生长的最适pH为6~8,菌落平均直径最大(45~49 mm),亚适pH为4、5和9;而在pH为3、10和11时菌落直径明显变小(17~21 mm)。培养14 d后培养基pH对菌落形态、色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培养下产孢量也存在差异。pH在4~8时其平均产孢量最大,达(223.8~273.3)×104cfu.mL 1,其中pH为6.38(自然pH)时产孢量最高,pH为11时产孢量最低。供试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的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变化动力学模型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胁迫 尖孢镰刀菌 生长动力学 菌落直径 产孢量 二次曲线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苏明星 肖荣凤 +2 位作者 朱育菁 黄素芳 刘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62-66,共5页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苦瓜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到19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PCR鉴定,确定19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菌株回接健康苦瓜幼苗,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又...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苦瓜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到19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PCR鉴定,确定19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菌株回接健康苦瓜幼苗,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又获得相同的病原物。采用分段取不同病株样本的方法研究了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无症植株、中度病株和重度病株体内均存在尖孢镰刀菌,无症植株含菌量最低,中度病株含菌量最高,重度病株含菌量次之,但均表现为茎基部含菌量最高,根部次之,茎中部则低于根部,茎顶部和叶片均未分离到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鉴定 体内菌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窨制对茉莉花茶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梅春 朱育菁 +5 位作者 王阶平 潘志针 肖荣凤 王艳娜 刘波 陈秀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3期4209-4216,共8页
目的探究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及抑制肝癌和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方法利用四极杆飞行时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茉莉花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窨制... 目的探究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及抑制肝癌和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方法利用四极杆飞行时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茉莉花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窨制过程的茉莉花茶样本进行分析;利用四唑盐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m,MTT)测定茉莉花茶抑制肝癌和胃癌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本研究从茉莉花茶中鉴定出8种酚酸类及其衍生物、7种儿茶素、2种原花青素二聚体和6种黄酮醇苷类化合物。茉莉花茶细毛尖在窨制花茶过程中,其含有的黄酮、总儿茶素、生物碱、咖啡碱、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的含量逐渐下降;茉莉花茶龙峰在窨制成花茶过程中,其总多酚、可可碱、EG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GCG和ECG的含量逐渐上升,茶碱、没食子酸、GC含量则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窨制次数的茉莉花茶各自聚为一类。MTT结果显示,茉莉花茶细毛尖和龙峰的水浸出物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IC50分别为264.81~272.69μg/mL和377.46~435.95μg/mL,抑制胃癌细胞细胞BGC823的IC50分别为42.49~46.35μg/mL和24.85~57.57μg/mL。茉莉花茶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强于肝癌,细毛尖窨制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变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先下降后上升;龙峰窨制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下降15.5%,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增强45.3%。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茉莉花茶的抗癌功效,明晰了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癌功效的变化,为消费者正确认识茉莉花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制 活性成分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潘志针 陈峥 +6 位作者 刘波 刘欣 肖荣凤 阮传清 郑雪芳 史怀 王阶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6期8-18,共11页
覆膜高温好氧堆肥是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堆肥阶段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变化规律。试验采集了3个不同堆肥温度阶段的24个样本,获得1143180条高质量序列,4559种OTUs... 覆膜高温好氧堆肥是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堆肥阶段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变化规律。试验采集了3个不同堆肥温度阶段的24个样本,获得1143180条高质量序列,4559种OTUs,归属于49个门、154个纲、356个目、571个科、1081个属和2048个种。覆膜高温好氧堆肥的优势菌门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粘球菌门Myxococcota、粪热杆菌门Coprothermobactero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和硝化菌门Nitrospirota组成。采用经典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DA)分析结果显示,覆膜高温好氧堆肥高温期细菌菌群显著区别于初始堆肥阶段和其他堆肥阶段的菌群。LEfSe分析结果阐明了不同堆肥阶段的差异指示物种。BugBase和FAPROTAX功能预测及与潜在病原菌库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覆膜高温堆肥能很好地降低有害病原微生物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高温好氧堆肥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对西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蓝江林 陈燕萍 +3 位作者 肖荣凤 许丽宁 刘波 郑雪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6期28-33,共6页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简称整合菌剂)是以使用1年左右的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为基材生产的土壤修复剂,含有多个功能微生物组。通过采用滤纸萌发法,研究整合菌剂不同浸提液浓度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合菌剂的浸提液对西瓜种子的...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简称整合菌剂)是以使用1年左右的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为基材生产的土壤修复剂,含有多个功能微生物组。通过采用滤纸萌发法,研究整合菌剂不同浸提液浓度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合菌剂的浸提液对西瓜种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添加量为5%,发芽率为53.33%,发芽指数(7.02)和种子活力指数(241.05)均显著低于两组对照(P<0.05);胚根的生长(34.54 mm)与两组对照(34.56 mm和30.20 mm)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发芽率、胚根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整合菌剂不同比例添加量对西瓜植株生长及枯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整合菌剂添加量10%,根长和株高较旧基质分别提高了40.82%和45.34%,促长效果最为显著(P<0.05),对西瓜枯萎病防治效果达66.67%;整合添加量大于20%,根长和株高较旧基质分别降低了10.21%和3.97%,抑制作用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建议整合菌剂可在西瓜定植时根部施用,添加量控制在10%以下,并结合防病药剂等其他措施才能达到对枯萎病的理想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 西瓜 种子萌发 枯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海峰 肖荣凤 +2 位作者 陈燕萍 阮传清 刘波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11期22-25,共4页
为评价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研究该生防菌剂对番茄种苗繁育和盆栽苗的促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基质中添加5%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时可促进番茄种苗生长,但成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均可达95%以上;... 为评价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研究该生防菌剂对番茄种苗繁育和盆栽苗的促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基质中添加5%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时可促进番茄种苗生长,但成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均可达95%以上;在栽培基质中添加5%和10%生防菌剂时能促进番茄盆栽苗生长,但添加15%和20%生防菌剂会抑制番茄盆栽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 番茄 枯萎病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七叶一枝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海兰 郑梅霞 +5 位作者 肖荣凤 苏宗万 江保东 刘祥凤 王长方 朱育菁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12期57-60,共4页
七叶一枝花是一种重要的稀缺中药材,针对福建等省低山丘陵区,春季低温多雨及夏季高温高湿在生产上易出现病虫害多发、倒苗期早、根茎易腐烂及产量低等问题。在福建和江西多年多点重复调查了七叶一枝花病虫害发生的年周期规律、种类和特... 七叶一枝花是一种重要的稀缺中药材,针对福建等省低山丘陵区,春季低温多雨及夏季高温高湿在生产上易出现病虫害多发、倒苗期早、根茎易腐烂及产量低等问题。在福建和江西多年多点重复调查了七叶一枝花病虫害发生的年周期规律、种类和特性,结合病原菌分离纯化鉴定、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及阅读文献等方法,明确了福建等省低山丘陵区七叶一枝花虫害以豆芫菁为主,病害以灰霉病、茎腐病和根腐病为主,其中根腐病发生率达10%~60%,病情指数10%~20%,并构建了浸种消毒(种植前根茎用多灵菌和生根剂混合液浸泡10 min)、健生栽培及雨前雨后病害防控的综合防控技术,为七叶一枝花安全、优质和高效种植提供精准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病虫害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配制黄瓜育苗基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燕萍 朱育菁 +1 位作者 肖荣凤 刘波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第6期1-4,共4页
选取椰糠、棉籽壳、麸皮及草炭分别与发酵床养猪垫料混合配制黄瓜育苗基质,结果显示:最适宜的原料为椰糠,其次是棉籽壳,黄瓜种子发芽率均在95%以上,与草炭(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最适宜的基质配方为垫料∶椰糠为3∶7,出苗率达100... 选取椰糠、棉籽壳、麸皮及草炭分别与发酵床养猪垫料混合配制黄瓜育苗基质,结果显示:最适宜的原料为椰糠,其次是棉籽壳,黄瓜种子发芽率均在95%以上,与草炭(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最适宜的基质配方为垫料∶椰糠为3∶7,出苗率达100%、成苗率达95.83%,且黄瓜苗高、茎粗和根长均优于其他配比,与草炭(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 育苗基质 黄瓜 发芽率 出苗率 成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枯萎病田间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燕萍 刘欣 +2 位作者 肖荣凤 朱育菁 刘波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8期32-37,共6页
对福建省4个地区种植西瓜实生苗田块的枯萎病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的田间平均发病率在18.5%~38.2%。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发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和保存了31株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镰刀菌属特异引物Fu3/Fu4和尖孢镰刀... 对福建省4个地区种植西瓜实生苗田块的枯萎病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的田间平均发病率在18.5%~38.2%。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发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和保存了31株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镰刀菌属特异引物Fu3/Fu4和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以及致病性测定,确定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福建省西瓜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尖孢镰刀菌占总分离菌株数量的9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发病率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笋壳的营养物质和可培养芽孢杆菌动态变化研究
14
作者 刘欣 阮传清 +4 位作者 郑雪芳 肖荣凤 陈峥 刘波 王阶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6期19-24,共6页
了解添加菌剂对笋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可为改进笋壳微生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以笋壳为研究对象,设置添加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TR接种发酵组)及未添加菌剂的自然发酵组(CK自然发酵组),研究2种发酵... 了解添加菌剂对笋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可为改进笋壳微生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以笋壳为研究对象,设置添加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TR接种发酵组)及未添加菌剂的自然发酵组(CK自然发酵组),研究2种发酵方法对笋壳发酵物中的TN和COD的影响,并通过分离培养法比较不同处理组芽孢杆菌群落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笋壳发酵后,TR组总氮含量随着发酵进程显著增加(P<0.05),TR组和CK组总氮含量峰值分别为4.88 mg·L^(-1)和3.73 mg·L^(-1);TR组和CK组的COD均随发酵进程显著增加,且TR组COD含量增加水平高于CK组;CK组的COD/N值随发酵进程逐渐下降,由发酵初期的179.01下降到发酵后期的12.79,TR组的COD/N值稳定在36.78~38.52之间;TR组和CK组共鉴定出5个芽孢杆菌属、9个种,芽孢杆菌属在2个不同处理组分布数量不同,TR组可培养的芽孢杆菌数量总和为5.5×10^(8)cfu·g^(-1),比CK组(3.3×10^(8)cfu·g^(-1))高66.67%。综上所述添加植物乳杆菌进行笋壳发酵能够促进微生物的有机碳化合物和氮代谢,并提高芽孢杆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壳 植物乳杆菌 芽孢杆菌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荣县太子参块根主要病害发生特点田间调查及分析
15
作者 陈燕萍 袁小坦 +2 位作者 陈梅春 肖荣凤 王阶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1期31-35,共5页
针对太子参块根病害发生严重的问题,在采收期收集了福建省柘荣县3个乡镇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太子参块根样品,调查了太子参块根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所采集田块的太子参在采收期块根病害发生严重,发生率在3.84%~42.74%,主要以根腐... 针对太子参块根病害发生严重的问题,在采收期收集了福建省柘荣县3个乡镇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太子参块根样品,调查了太子参块根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所采集田块的太子参在采收期块根病害发生严重,发生率在3.84%~42.74%,主要以根腐病、紫纹羽病和酸腐病为主。根腐病是城郊乡和楮坪乡太子参块根主要病害,发生率在1.92%~25.22%,占块根病害发生率的28.76%~100%;紫纹羽病仅出现在富溪乡种植地,发生率在0~22.18%,占块根病害发生率的0~78.72%;酸腐病则集中发生在采收后期,发生率为0~6.38%,占块根病害发生率的0~30.13%。同一乡镇同一采收期的太子参,3种病害在水田的发生率均高于山地发生率。太子参块根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与其田块性质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太子参丰收和减损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荣县 太子参 病害发生特点 田间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荣县太子参种参块根病虫害的发生率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小坦 陈燕萍 +2 位作者 朱育菁 袁济端 肖荣凤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11期44-48,共5页
针对太子参种参块根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收集了福建省柘荣县8个乡镇的47份种参块根样品,调查了病虫害发生率以及重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柘荣县太子参种参块根病害发生率DI<5%和DI≥25%的样品数均为6份,5%≤DI<20%的样品... 针对太子参种参块根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收集了福建省柘荣县8个乡镇的47份种参块根样品,调查了病虫害发生率以及重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柘荣县太子参种参块根病害发生率DI<5%和DI≥25%的样品数均为6份,5%≤DI<20%的样品有35份;虫害发生率较病害发生率略低,虫害发生率IPI<5%的样品数为18份。不同乡镇采集的样品其病害发生率为10.41%~22.17%,虫害发生率为4.76%~15.68%。在种参块根上发现有多种病害,其中根腐病和紫纹羽病发生较为严重;根腐病在8个乡镇的样品中均有发现,紫纹羽病则存在于3个乡镇的样品中。建议种植户对病虫害发生率大于5%的种参块根进行筛选,剔除有病害和虫害症状的块根,从源头上控制种参块根质量,防止带菌传播或播种后病原菌通过虫害伤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种参 病害发生率 虫害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