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5 位作者 聂泽民 郭立君 刘征鹏 汤文光 汪柯 杨光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2-1208,共7页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分析了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和油菜–双季稻(T3)3种种植模式不同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对土壤耕层(0~20 cm)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的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均提高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各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T1、T2和T3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6.73%、10.53%和4.79%,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4.16%、6.20%和2.37%;T1和T2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10.52%和21.52%,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1.99%和15.59%。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总的来说,各处理中以紫云英残茬还田的效果为最好,黑麦草和油菜残茬还田的效果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残茬还田 双季稻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肖小平 李超 +5 位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程凯凯 郭立君 汪柯 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30,共9页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加密度27.3%)的0~10 cm、10~2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与常氮常密无显著差异,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6%、8.8%,碱解氮总库容量显著降低10.7%。与常氮常密相比,减氮增密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氮素损失量及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7%及15.5个百分点;早、晚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33.6%、23.0%,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5.9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6.3%、3.7%。表明稻草还田下短期内的减氮增密不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全氮库容,但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碱解氮库容,可显著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双季稻 减施氮肥 增加密度 氮素库容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郊区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以湘潭市郊响水乡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肖小平 彭科林 周孟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80-685,共6页
城市郊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湘潭市郊响水乡稻田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68.84%,稻田Cd的空间分布与距工厂或湘江的距离关系密切;在黄泥田中,重金属分布具... 城市郊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湘潭市郊响水乡稻田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68.84%,稻田Cd的空间分布与距工厂或湘江的距离关系密切;在黄泥田中,重金属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主要以难溶性形态存在;水稻对重金属有一定富集作用,稻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大于稻米,一般稻草对重金属Cd、Hg、As、Pb的富集系数是稻米的1.8倍以上,土壤Cd污染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总之,响水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Hg污染较轻,且存在Cd、As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重金属 富集作用 污染状况 复合污染 城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N量对燕麦“保罗”鲜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肖小平 王丽宏 +4 位作者 叶桃林 张帆 曾昭海 胡跃高 杨光立 《作物研究》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田间试验表明,燕麦新品种“保罗”在施氮量为90~135kg/hm^2的情况下,其植株鲜草和干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干草中粗蛋白质、全磷、全钙、粗灰分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粗纤维含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氮... 田间试验表明,燕麦新品种“保罗”在施氮量为90~135kg/hm^2的情况下,其植株鲜草和干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干草中粗蛋白质、全磷、全钙、粗灰分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粗纤维含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不仅能增加燕麦植株营养体的产量,而且能改善干草的品质。在种植燕麦作为草食牲畜饲料时,为提高植株营养体产量和营养成分,应适当增施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施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判断句前件扩展看“(NP)是SV的O”句式的形成 被引量:2
5
作者 肖小平 龙海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4,共10页
本文在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NP)是SV的O"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形成过程。"(NP)是SV的O"句式可分为甲式("这是我害的他")和乙式("那天晚上是我请的客")两类,宋元时期"R是SV的(... 本文在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NP)是SV的O"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形成过程。"(NP)是SV的O"句式可分为甲式("这是我害的他")和乙式("那天晚上是我请的客")两类,宋元时期"R是SV的(底)O"判断句和"NP_1是SV的O"判断句,通过系动词"是"的焦点标记化和施事成分S的话题化,逐步形成本文分析的甲式和乙式。以此为基础,可对Harris& Campbell关于世界语言突显分裂句语法化过程的相关理论提出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句 “(NP)是SV的O”句式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双季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肖小平 黄凤球 +4 位作者 魏湘林 张帆 罗尊长 马月存 杨光立 《湖南农业科学》 2007年第6期96-100,共5页
阐述了湖南双季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类型、经济效益、增产作用机理,根据目前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关键词 稻田 少免耕 栽培 保护性耕作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果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其加工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肖小平 施俊香 《中国蚕业》 2002年第3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桑果 营养保健作用 加工方法 产业化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格蔟的优势与使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小平 张继瑄 《北方蚕业》 2001年第4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蚕蔟 方格蔟 上车茧率 茧质 使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优化棉田农作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4 位作者 汤文光 汪柯 李超 程凯凯 杨光立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36-38,共3页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农作制度 间套作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代动词“为”看汉语“为”类称谓词结构的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小平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90,共7页
本文以"为父"结构为例,在代动词"为"的基础上探讨汉语"为"类称谓词结构的演变过程。我们认为近代汉语"为"类称谓词结构,经历了语用层面第一人称"为+称谓词+的"结构,到语法层面第一人... 本文以"为父"结构为例,在代动词"为"的基础上探讨汉语"为"类称谓词结构的演变过程。我们认为近代汉语"为"类称谓词结构,经历了语用层面第一人称"为+称谓词+的"结构,到语法层面第一人称"为+称谓词+的"结构,再到第一人称"为"类称谓词结构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动词“为”“为”类称谓词 “为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长县桑树病虫害调查初报
11
作者 肖小平 施俊香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23,共3页
通过对子长县桑树病虫害发生种类,危害程度及消长规律的初步调查,明确了桑赤锈病、桑里白粉病、桑象虫、金龟子、桑木虱等是子长县桑树最主要的病虫害。秋季大蚕期,桑赤锈病和桑里白粉病的病株率分别为25.7%和18.2%;春季... 通过对子长县桑树病虫害发生种类,危害程度及消长规律的初步调查,明确了桑赤锈病、桑里白粉病、桑象虫、金龟子、桑木虱等是子长县桑树最主要的病虫害。秋季大蚕期,桑赤锈病和桑里白粉病的病株率分别为25.7%和18.2%;春季桑芽萌动期,桑象虫、金龟子虫株率分别高达82.3%和93.9%。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病虫害防治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9
12
作者 邸佳颖 刘小粉 +3 位作者 杜章留 肖小平 杨光立 任图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29-1138,共10页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对累积碳投入的响应。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86年,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化肥混施(RS)、低量粪肥配施化肥(M1)和高量粪肥配施化肥(M2)5个处理。2009年采集0-10 cm土壤样品,测定总土以及大团聚体(LM,〉2 mm)、较大团聚体(SM,0.25-2 mm)、微团聚体(MA,0.25-0.053 mm)和黏粉粒(S&C,〈0.053 mm)的质量比例及其SOC浓度,并分析闭蓄于SM内部的颗粒有机物(POM)、微团聚体(MA-SM)和黏粉粒(S&C-SM)的质量含量和SOC浓度。结果表明,与CK和CF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RS、M1和M2)均显著提高了LM和SM的质量比例和平均当量直径(MWD),降低了S&C质量含量;两个粪肥配施化肥处理(M1和M2)的效果优于秸秆化肥混施(RS),但是M1和M2间差异不显著;单施化肥则降低了稳定性团聚体的比例。团聚体的SOC浓度没有随粒级增大而增加,各处理均为LM和SM结合的SOC浓度最高,其次为S&C,最小为MA。与CK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浓度。总土SOC的增加主要取决于SM的SOC含量,而MA-SM组分决定了SM固持SOC的能力。总土、LM和SM的SOC含量以及从SM分离出的POM、MA-SM和S&C-SM的SOC含量均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总土分离出的MA和S&C的SOC含量对累积碳投入量反应不敏感,表现出碳饱和迹象。因此,尽管长期大量施用有机物料促进了红壤性水稻土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其SOC的固持,但有机质可能不是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最主要黏结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固碳 碳饱和 红壤性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类型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琳 胡立峰 +2 位作者 陈阜 肖小平 杨光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707-710,共4页
以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晚稻期间4种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区、化肥区、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和N2O的排放速率,并计算了其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 以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晚稻期间4种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区、化肥区、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和N2O的排放速率,并计算了其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习惯性施肥区和无肥区插秧15d达到最高峰,化肥区和秸秆还田区则推迟5 d到来;晒田期间稻田表现为甲烷的汇。无肥区和秸秆还田区N2O在整个测定期只有一个排放高峰,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排放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插秧后15和35d。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温室效应较大,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温室效应较大,其中综合温室效应以秸秆区最大,习惯性施肥区和化肥区次之,无肥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类型 甲烷 氧化亚氮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徐尚起 崔思远 +2 位作者 陈阜 肖小平 张海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深入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CTS)、旋耕(RTS)和免耕(NTS)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土壤轻组组分(LF)和重组组分(HF)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CTS)、旋耕(RTS)和免耕(NTS)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土壤轻组组分(LF)和重组组分(HF)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中有机碳含量介于191.21~251.54gC·kg-1,fraction之间,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介于3.01~9.27gC·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11.84%~23.31%;耕作扰动导致土壤LF-OC的损失,而秸秆投入能够增加LF-OC;NTS处理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不利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RTS和CTS处理有利于有机碳增加,但LF-OC分解较快;CT处理则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流失。LF-OC与TOC变化相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4),且LF-O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比TOC更为剧烈,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灵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有机碳 密度分组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对南方稻田水稻生理生化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3 位作者 肖小平 罗尊长 杨光立 张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6-1182,共7页
2004~2009年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4种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稻田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的叶绿素... 2004~2009年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4种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稻田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丙二醛(MDA)含量除早稻的苗期和分蘖期外,其他生育时期均低于对照;各处理早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18.08万穗·hm-2、21.25万穗·hm-2、12.75万穗·hm-2和17.26万穗·hm-2,结实率分别增加4.98%、8.50%、13.62%和6.99%,千粒重分别增加0.24g、0.10g、0.14g和0.43g,产量分别增加324.44kg·hm-2、381.17kg·hm-2、91.04kg·hm-2和303.46kg·hm-2;各处理晚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9.81万穗·hm-2、11.48万穗·hm-2、5.06万穗·hm-2和14.91万穗·hm-2,结实率分别增加6.29%、8.81%、15.11%和8.50%,千粒重分别增加0.93g、0.88g、0.10g和0.90g,产量分别增加302.28kg·hm-2、316.03kg·hm-2、110.13kg·hm-2和468.17kg·hm-2。该研究显示,在南方双季稻田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可增强水稻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其生长发育,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田 水稻 冬季覆盖作物 生理生化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于天一 逄焕成 +6 位作者 唐海明 任天志 杨光立 李玉义 肖小平 汤文光 陈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3-1047,共5页
土壤酶来自土壤微生物、植物及动物活体或残体,是土壤生化过程的产物,在催化土壤中有机残留物的分解以及促进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土壤酶与土壤中几种重要的营养元素(氮、磷、碳)的矿化有关,而且土壤酶的变化速度要快于理化性质,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母质类型 水稻土 土壤酶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对冷浸田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杰 罗尊长 +6 位作者 肖小平 瞿德明 罗贤树 罗志勇 孙耿 洪曦 余崇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9-533,共5页
冷浸田因长期受冷泉水浸渍,土体封闭,通气不良,土壤Eh值和有效养分低下,水稻产量偏低。本研究以单施化肥为对照,设置增施生物稻糠、脱硫灰、石膏、过氧化钙和硅钙肥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定期观测,探究了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冷浸田土壤... 冷浸田因长期受冷泉水浸渍,土体封闭,通气不良,土壤Eh值和有效养分低下,水稻产量偏低。本研究以单施化肥为对照,设置增施生物稻糠、脱硫灰、石膏、过氧化钙和硅钙肥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定期观测,探究了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冷浸田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比较,施用生物稻糠和石膏土壤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分别降低了52%和30%,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氧化性能;土壤细菌数分别提高200%和96%,真菌数分别下降16%和10%,进而提高土壤供氮能力。而施用脱硫灰和石膏调节了土壤养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增加8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0%和13%,水稻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3%和5%。施用石膏、生物稻糠和脱硫灰水稻分别增产13.0%、10.1%和5.1%。研究认为,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消减冷浸田还原物质毒害,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养分供应,促进水稻增产,并以生物稻糠、石膏和脱硫灰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土壤调理剂 土壤特性 水稻生长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作物对水稻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丽宏 曾昭海 +3 位作者 杨光立 肖小平 张帆 胡跃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1-385,共5页
选取我国南方4种冬季作物黑麦草、紫云英、油菜、马铃薯,以冬闲田作对照,对水稻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短期内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稻田翻耕前,冬季作物处理土壤SMBC和SMBN与冬闲田存在显著差异... 选取我国南方4种冬季作物黑麦草、紫云英、油菜、马铃薯,以冬闲田作对照,对水稻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短期内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稻田翻耕前,冬季作物处理土壤SMBC和SMBN与冬闲田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麦草处理SMBC为398.5 mg/kg,显著高于其他作物;紫云英处理SMBN最高,为97.8 mg/kg。在早稻整个生育期,黑麦草处理SMB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晚稻生长过程中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冬季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商(MQ)的影响,随着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黑麦草处理在早稻整个生育期高于冬闲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稻田土壤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结构对冷浸田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杰 孙耿 +6 位作者 罗尊长 肖小平 瞿德明 洪曦 罗贤树 罗志勇 余崇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3,共7页
冷浸田因长期受冷泉水浸渍,土体封闭,难以通气与氧化,土壤溶液Eh下降,有效养分低,水稻产量低。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动态取样与室内测定,探求了单质化肥、稳定性肥、复合肥配施生鸡粪和熟鸡粪等施肥方式对冷浸田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 冷浸田因长期受冷泉水浸渍,土体封闭,难以通气与氧化,土壤溶液Eh下降,有效养分低,水稻产量低。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动态取样与室内测定,探求了单质化肥、稳定性肥、复合肥配施生鸡粪和熟鸡粪等施肥方式对冷浸田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质化肥处理比较,复合肥与熟鸡粪配施处理土壤松结态腐殖质占重组腐殖质的比例提高10.8%,紧结态腐殖质占重组腐殖质的比例降低15.5%,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8.9%和4.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10.2%,早稻土壤细菌数和微生物活性分别提高390.0%和13.0%;同时土壤磷酸铝盐和磷酸钙盐含量分别提高40.0%和28.0%,且磷酸铝盐和磷酸钙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提高,闭蓄态磷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降低,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磷向易溶性磷转化,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最终早稻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14.0%和127.0%,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11.0%和8.0%。由此得出,有机无机平衡施肥是适合于冷浸田土壤培肥、水稻增产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施肥结构 有机无机平衡施肥 土壤肥力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林叶春 曾昭海 +4 位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汤文光 杨光立 胡跃高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提高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17.55%、24.77%和87.2%;稻草+无纺布覆盖显著(P<0.05)提高芳基酰胺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03%和71.05%;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23.44%、22.70%、37.43%和146.30%;稻草+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4.76%、19.31%、19.03%、51.98%和125.62%。由此得出,覆盖稻草并加盖黑膜可显著提高与土壤养分循环有关的主要土壤酶活性,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春季马铃薯田 地表覆盖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