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配合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7
1
作者 翟丙年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2,共7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水氮配合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地影响了氮肥的作用,只有在水分配合条件下,氮肥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产量,也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品质。冬小麦水氮高效...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水氮配合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地影响了氮肥的作用,只有在水分配合条件下,氮肥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产量,也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品质。冬小麦水氮高效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在拔节期,这个时期施氮可以增加子粒中游离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提高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干旱胁迫 水分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状况下施氮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翟丙年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3-480,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氮肥的用量和施用时期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但子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水分利用率(WUE子...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氮肥的用量和施用时期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但子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水分利用率(WUE子粒和WUE生物)对施氮时期的要求不尽相同,苗期和灌浆期施氮对WUE子粒的影响较显著,而苗期和拔节期施氮对WUE生物的影响则更显著。从单因素效应看,并非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越高越好。水氮高效配合的关键期是拔节期,且存在阈值反应,其阈值是N0.2g/kg,土壤含水量为21%。低于阈值水平,水氮交互作用不明显,高于阈值水平,水氮互作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分状况 施氮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亏缺和补偿效应 被引量:23
3
作者 翟丙年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8-313,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正常灌水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不施氮能明显减少冬小麦的分蘖数和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对地上部影响大于地下部,使根冠比增大;越冬期和拔节期不施氮能显著降低冬...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正常灌水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不施氮能明显减少冬小麦的分蘖数和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对地上部影响大于地下部,使根冠比增大;越冬期和拔节期不施氮能显著降低冬小麦的产量,而后期缺氮对产量的影响不大;越冬期不施氮能明显降低冬小麦的有效穗数,拔节期不施氮对千粒重影响较大;而抽穗期和成熟期不施氮则对穗粒数具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看,冬小麦对氮素的亏缺敏感期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补偿有效期在拔节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亏缺 生长发育 产量及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栽培菜地土壤养分的空间累积及其潜在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124
4
作者 周建斌 翟丙年 +2 位作者 陈竹君 马爱生 尚浩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2-335,共4页
连续2年对陕西杨凌地区设施栽培菜地土壤剖面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农田明显增加,但与高产优质菜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要求相比,仍属较低水平。菜地土壤0~100cm剖面硝态氮含量以及耕层及20~40cm... 连续2年对陕西杨凌地区设施栽培菜地土壤剖面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农田明显增加,但与高产优质菜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要求相比,仍属较低水平。菜地土壤0~100cm剖面硝态氮含量以及耕层及20~40cm土层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较农田土壤显著增加,表明养分特别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发生明显的淋溶作用,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值得关注。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土壤电导率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电导率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说明过量施用肥料特别是氮肥是引起土壤盐分累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蔬菜地 土壤养分 空间累积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旱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38
5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3 位作者 杨绒 郑险峰 翟丙年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9,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西北旱地4个主要冬小麦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地促进了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总量,子粒氮素累积量在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再增加氮肥用量子粒氮素累积量降低;...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西北旱地4个主要冬小麦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地促进了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总量,子粒氮素累积量在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再增加氮肥用量子粒氮素累积量降低;施氮明显增加了收获时茎秆氮素的残留量。不同品种间氮素累积量差异显著,其中小偃22最高,其后依次为陕253、小偃503和陕229;小偃22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均高于其它几个小麦品种。不同器官相比,开花前氮素主要累积在叶片中,茎秆的累积量在开花期达到最大。不同部位氮素转移效率为叶片>穗>茎秆;叶、茎、穗氮素转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氮肥 氮素吸收与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不同绿肥品种和种植方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被引量:97
6
作者 李红燕 胡铁成 +5 位作者 曹群虎 鱼昌为 曹卫东 黄冬琳 翟丙年 高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0-1318,共9页
【目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贫瘠,夏闲期雨热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夏季绿肥品种及其种植方式对绿肥鲜重、绿肥养分还田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 【目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贫瘠,夏闲期雨热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夏季绿肥品种及其种植方式对绿肥鲜重、绿肥养分还田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当地夏闲期种植的绿肥品种及种植方式,为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设绿肥(绿豆、长武怀豆、毛叶苕子、油菜)和绿肥种植方式(麦后播种、麦田套种)为研究因素,共9个处理。绿肥盛花期全区齐地收割地上部并称重计鲜草产量,分析绿肥地上部氮磷钾含量;每个小区采集50株绿肥下长、宽、深均为20 cm的土体中的根系,称重并进行分析;绿肥收获翻压20天后,于各小区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主要酶含量。【结果】绿肥麦后播种生物量要高于麦田套种;麦后播种以怀豆和油菜生物量较高,套种以油菜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绿肥总养分还田量与生物量规律类似;麦后播种长武怀豆显著提高了氮素和磷素还田量,麦后播种油菜显著提高了磷素和钾素还田量;套种时氮、磷和钾还田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油菜>毛叶苕子>绿豆>长武怀豆,不同绿肥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翻压油菜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都要显著高于休闲处理;麦后播种长武怀豆并翻压2年后,0—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矿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较休闲分别提高了12.4%、22.2%、95.9%、28.6%和11.2%。种植绿肥与休闲相比,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套种油菜增加达显著水平,麦后播种各绿肥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休闲。与休闲相比,麦后播种绿肥均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套种绿肥除绿豆处理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低于休闲外,其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土壤各测定指标与绿肥生物量之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肥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还田绿肥的生物量。【结论】长武怀豆和油菜翻压入土后,能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培肥效果优于绿豆和毛叶苕子。麦后播种绿肥的生物量、养分还田量显著高于套种,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也较高。所以在黄土旱塬地区可选择麦后播种长武怀豆和油菜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豆 油菜 麦后播种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地麦田配施有机肥减量施氮的作用效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昊青 于昕阳 +3 位作者 翟丙年 金忠宇 马臣 王朝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为了探讨陕西渭北旱地冬小麦有机无机配施的减氮效应及机理,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猪粪30 t·hm^(-2)... 为了探讨陕西渭北旱地冬小麦有机无机配施的减氮效应及机理,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猪粪30 t·hm^(-2))配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最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NUE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6.9%、29.3%和34.3%,且以有机肥与150 kg N·hm^(-2)氮肥配施处理效果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6.1%、8.2%、90.4%和94.8%,但当施氮量大于150 kg N·hm^(-2)时,配施有机肥显著增加0~200 cm硝态氮残留量(43.7~188.8 kg·hm^(-2)),加大硝态氮淋溶风险;有机肥分别与75、150 kg N·hm^(-2)氮肥配施相比单独施用150、225 kg N·hm^(-2)氮肥处理在产量上无显著差异,却显著提高了NUE(27.4%和45.3%),并降低60 cm土层以下硝态氮含量。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在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在有机肥(猪粪)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75~150 kg N·hm^(-2)的氮肥(有机氮∶无机氮=1∶0.46~0.91),可以保证小麦高产优质,并降低氮素淋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有机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残留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苹果园施肥现状、土壤剖面氮磷分布特征及减肥增效技术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占军 祝慧 +6 位作者 张振兴 赵家锐 侯立耀 翟丙年 徐新朋 雷秋良 朱元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94-1304,共11页
【目的】全面认知我国苹果园施肥现状,明确苹果园土壤剖面氮磷分布特征,探究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果园管理技术,为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文献资料,制定我国苹果合理化肥施用量;采用实地调查和文... 【目的】全面认知我国苹果园施肥现状,明确苹果园土壤剖面氮磷分布特征,探究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果园管理技术,为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文献资料,制定我国苹果合理化肥施用量;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和评价我国苹果主产区化肥施用现状;通过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明晰灌区和非灌区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剖面变化特征;基于文献资料,集成苹果园减肥增效、地力提升和优质高产的管理技术。【结果】我国苹果园化肥合理施用量为N 150~420 kg/hm^(2)、P_(2)O_(5)90~330 kg/hm^(2)和K2O 120~420 kg/hm^(2)。目前我国苹果园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N 905 kg/hm^(2)、P_(2)O_(5)570 kg/hm^(2)和K_(2)O 675 kg/hm^(2),氮、磷、钾过量施肥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施肥结构上,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明显,有机肥养分占比仅7.0%。旱作体系下,8年生苹果园土壤与农田相比,0—6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5年生苹果园土壤在20—5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在120 cm土层出现215 mg/kg的硝态氮峰值;灌区25年生苹果园0—8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均高于100 mg/kg,在380 cm土层出现265 mg/kg的硝态氮峰值,且140—6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旱作25年生苹果园土壤。土壤Olsen-P含量整体表现为0—100 cm土层下降、100—400 cm土层增加和400—600 cm土层基本稳定的趋势;旱作体系下,土壤Olsen-P含量在0—60 cm土层表现为25年生苹果园土壤>8年生苹果园土壤≈农田土壤,而在60—600 cm土层Olsen-P含量差异不显著;灌区25年生苹果园在60—120 cm土层土壤Olsen-P含量高于旱作25年生苹果园,且在80—100 cm土层出现一个14.5 mg/kg的峰值,460—560 cm土层也表现为灌溉果园的Olsen-P含量高于雨养果园的趋势。水肥一体化和推荐施肥是现实苹果园减肥增效的关键技术,有机无机肥配施、果园生草、施用生物炭是提高苹果园肥料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结论】我国苹果园过量施肥和不平衡施肥问题严重;高量施肥背景下长期苹果种植导致土壤深层剖面硝态氮和有效磷累积,无效化风险高,且灌溉加剧了氮、磷的淋溶风险;水肥一体化和苹果养分专家系统等推荐施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果园生草、施用生物炭等是实现我国苹果园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在今后苹果园管理方面,应加强不同生态区适宜的综合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产业 施肥现状 氮磷剖面累积 减肥增效 地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被引量:62
9
作者 徐祥玉 张敏敏 +3 位作者 翟丙年 李生秀 张兴昌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499,522,共6页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作物产量、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等指标,研究了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中常用的10个夏玉米杂交种的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施氮与否,10个夏玉米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作物产量、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等指标,研究了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中常用的10个夏玉米杂交种的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施氮与否,10个夏玉米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根据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可将10个不同基因型分为四种类型:H-H型包括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L-L型包括中单2号、豫玉22;H-L型包括陕单16、陕单902和户单2000;L-H型包括陕单9号和农大108。综合考虑氮效率类型和响应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基因型(户单4号、豫玉22和户单2000)测定氮累积量,计算氮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结果表明,氮累积量不能反映氮效率类型,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与施氮水平有关;不论施氮与否,氮收获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氮效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效率 基因型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徐祥玉 张敏敏 +1 位作者 翟丙年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6-792,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红油土上,以陕单16、陕单9号、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号、中单2号、豫玉22号、陕单902号、农大108号和户单2000等10个当地常用的夏玉米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在低氮(0 kg/hm2)和高氮(240 kg/hm2)水平下研究了不同...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红油土上,以陕单16、陕单9号、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号、中单2号、豫玉22号、陕单902号、农大108号和户单2000等10个当地常用的夏玉米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在低氮(0 kg/hm2)和高氮(240 kg/hm2)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夏玉米品种在子粒灌浆成熟期间干物质累积、转移及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累积及其转移效率受品种与氮素调控共同影响。不论施氮与否,各器官干物质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施氮能明显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量,且其提高幅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各个器官的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因品种和施氮量不同而异。不施氮处理下叶和茎转移量最大的是户单2000,转移量分别达到53.2和28.2 g/株,叶转移量最小的是中单2号,茎转移量最小的是陕资1号;施氮后叶转移量最高的是掖单19号,转移量分别达到54.7 g/株,茎转移量最高的是中单2号,转移量为52.4 g/株。不施氮处理下,除豫玉22号和陕资1号外,其他品种子粒干物质中50%以上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施氮后则所有品种的子粒干物质中50%以上均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干物质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不施氮处理下穗部(苞叶和穗轴)大多数为负值,施氮后则为正值。对子粒的建成,叶干物质转移量贡献最大,其次为茎,穗部(穗轴和苞叶)最小。总体来说,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粒重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大于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施氮后的转移因品种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夏玉米 干物质累积 转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城市花椒园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立新 耿增超 +4 位作者 张朝阳 翟丙年 佘雕 周军 刘存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5-67,72,共4页
根据大量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及调查资料,研究了陕西省韩城地区花椒园土壤养分状况、施肥结构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供试的180个花椒园施肥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异很大。总体上看,土壤有机质、钾素不足;氮素处于中等水平;磷素较为丰富;微... 根据大量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及调查资料,研究了陕西省韩城地区花椒园土壤养分状况、施肥结构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供试的180个花椒园施肥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异很大。总体上看,土壤有机质、钾素不足;氮素处于中等水平;磷素较为丰富;微量元素锌、硼、钼极度缺乏;营养元素比例失调,肥料利用率偏低,整体肥力水平低。提出优化施肥结构,增施有机肥、钾肥和微肥,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城市 花椒园 土壤养分 施肥结构 有机肥 微量元素肥料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降水年型渭北旱塬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氮肥用量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艳妮 马臣 +3 位作者 于昕阳 梁路 翟丙年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目的】研究渭北旱区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规律,以实现作物稳产、平衡土壤氮素携出、避免过多氮肥残留累积为目标,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渭北旱区冬小麦稳产增效的最佳氮素投入量。【方法】2011... 【目的】研究渭北旱区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规律,以实现作物稳产、平衡土壤氮素携出、避免过多氮肥残留累积为目标,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渭北旱区冬小麦稳产增效的最佳氮素投入量。【方法】2011年7月—2012年6月降水量为710.1 mm,高于年均降水量23.1%,属于丰水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降水量为391.4 mm,低于年均降水量32.2%,属于欠水年;2013年7月—2014年6月降水量为603.8 mm,高于年均降水量4.6%,属于平水年。本研究设置5个氮肥水平N 0、75、150、225、300 kg/hm^2,分别以N0、N75、N150、N225、N300表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吸氮量、氮素表观平衡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通过保证土壤氮素的输入和携出平衡确定氮肥用量,并通过该施氮量下吸氮量、产量及收获后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加以验证。【结果】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同降水量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年小麦产量均在N225水平达到最大值,但N225与N150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小麦地上部吸氮量与籽粒产量有相似的规律;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50.8%~75.5%的集中在0—40 cm,并且随着年限的延长逐渐减少,3年平均值分别为63.8%、66.1%和53.6%,而4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逐年升高且有向下淋溶的趋势;3种降水年型,土壤氮素盈余量(土壤氮素输入–输出)为0kg/hm^2的氮素盈余指标下的氮素投入量有所不同: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27、54和103kg/hm^2;在考虑到维持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而允许氮素表观盈余指标为N 40 kg/hm^2时,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70、99和150 kg/hm^2。此时的作物吸氮量(130、59、110 kg/hm^2)和产量(6267、2309、4502kg/hm^2)均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与理论最高吸氮量和最高产量值接近,而施氮量与理论最高吸氮量和产量时的施氮量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分别减少了4.7%、142%、21.3%和5.3%、120%、30.7%。小麦收获后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01.4、104.2和113.7 kg/hm^2,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氮库的稳定,还能将残留硝态氮基本维持在安全阈值内(N 90~100 kg/hm^2)。【结论】综合考虑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下冬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变化,建议在渭北旱区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70、99和150 kg/hm^2,以保证作物稳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冬小麦 产量 氮素残留 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洋 张继 +2 位作者 强晓敏 翟丙年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9-1324,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产量和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关键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叶水势、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施氮...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产量和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关键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叶水势、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子粒产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水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后明显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叶水势、叶绿素含量在施N150 kg/hm2时保持在较高水平。两个基因型中,小偃22比小偃6号的生理代谢更加旺盛,施氮加强了这种作用,这可为进一步选育氮高效利用型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基因型 氮效率 产量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的含量、累积及其分布特性 被引量:23
14
作者 周建斌 陈竹君 +4 位作者 唐莉莉 翟丙年 许安民 冯武焕 韩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5-680,共6页
测定了西安郊区和杨凌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态氮(铵态氮及硝态氮)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番茄的生长,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因土壤层次不... 测定了西安郊区和杨凌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态氮(铵态氮及硝态氮)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番茄的生长,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因土壤层次不同而异;土壤剖面铵态氮以3月份含量最高,11月份与5月份相近.番茄收获后土壤剖面残留矿质氮以硝态氮为主,约占土壤剖面矿质氮的比例为80%~90%;残留的铵态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相对较为一致.蔬菜生长期间及收获时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均表现出在土壤表层相对累积现象,且温室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残留量仍高于露地及高产农田.为减少硝态氮淋失带来的环境问题,除合理施用氮肥外,如何减少日光温室蔬菜作物收获后残留硝态氮的淋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壤矿质氮 硝态氮累积与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的叶绿素诊断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2 位作者 翟丙年 杨绒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1-466,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绿素仪用于西北旱地主栽的10个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诊断的效果。结果表明,冬小麦SPAD值与子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以拔节期和开花期相关性较高。不同施氮量下的SPAD值有明显的不同,施氮量为180kg/hm...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绿素仪用于西北旱地主栽的10个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诊断的效果。结果表明,冬小麦SPAD值与子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以拔节期和开花期相关性较高。不同施氮量下的SPAD值有明显的不同,施氮量为180kg/hm2时,SPAD值达到最大。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开花期的SPAD值均最高。拔节期之前冬小麦不同品种间SPAD值的差异较小,拔节期以后差异较大,最大可达9.2个SPAD单位。小偃22在每个时期的SPAD值都最高,并且与陕253、陕229和小偃503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陕253、陕229和小偃50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见,小偃22与其它3个品种对氮素反应分属于不同类型,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建立相应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叶绿素仪 氮素营养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与间套绿肥对果园水热特征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温美娟 郑伟 +3 位作者 赵志远 王贵 翟丙年 王朝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9-1128,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与覆盖措施下苹果园水热特征及硝态氮累积量,于2012—2015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白水县田家洼村进行了田间试验,探究单施化肥(农户模式FM)、推荐施肥配合树盘覆黑色膜(现有模式EM)、增施有机肥配合树盘覆黑色膜行间种植小油...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与覆盖措施下苹果园水热特征及硝态氮累积量,于2012—2015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白水县田家洼村进行了田间试验,探究单施化肥(农户模式FM)、推荐施肥配合树盘覆黑色膜(现有模式EM)、增施有机肥配合树盘覆黑色膜行间种植小油菜(优化模式OM)对果园水分含量、温度及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有模式、农户模式相比,优化模式能显著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平均增加6.1%、14.6%;优化模式能提高0~60 cm土层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缓解深层(140~300 cm)土壤干燥化现象,降低土壤剖面水分垂直变异,提高土壤剖面水分垂直分布的稳定性;优化模式的三年平均产量较现有模式、农户模式分别增加20.1%、33.6%,水分利用率较农户模式、现有模式分别提高42.6%、28.9%;不同果园管理措施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差异显著,优化模式较现有模式能显著降低极端高温,缓冲不同时间段温度变异性,提高土壤的保温性。此外,优化模式能增加成熟期0~1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较农户模式、现有模式分别增加277.9、183.7 kg·hm^(-2),优化模式可降低120~3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较农户模式、现有模式分别降低71.3、30.0 kg·hm^(-2)。综上所述,优化模式可明显改善土壤水热状况,降低深层硝态氮的累积量,是渭北旱地果园缓解水分和温度胁迫、改善果园生态环境、获得高产的最优果园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有机肥 二元覆盖 土壤水分 温度 硝态氮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仁杰 芦俊俊 +6 位作者 刘炜 杨君林 张月霞 董明蕾 李文龙 翟丙年 高亚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38,共7页
通过9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 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三要素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越冬期分蘖数和春季总茎数... 通过9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 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三要素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越冬期分蘖数和春季总茎数,越冬期分蘖数最多降低24%,春季总茎数最大降幅为40.7%;秸秆覆盖导致单位面积穗数减少,平均降幅5.6%,但穗粒数有增加趋势,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略有降低。无论秸秆覆盖与否,小麦越冬期分蘖数、春季总茎数以及单位面积穗数均与施氮量呈抛物线的关系,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使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增幅接近70%;在供试条件下,秸秆覆盖无增产效应。相比秸秆覆盖,同样小麦产量水平下,常规栽培需氮肥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冬小麦 施氮量 群体动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配合薄膜生草二元覆盖有效提高渭北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被引量:8
18
作者 温美娟 党娜 +3 位作者 翟丙年 郑伟 王朝辉 赵政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9-1347,共9页
【目的】合理施肥与覆盖是渭北果园高产高效的必要措施,本研究依据当地实际提出了一个优化的施肥覆盖综合措施,并进行了效果验证试验,为其改进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201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白水县收水村、可仙村、田家... 【目的】合理施肥与覆盖是渭北果园高产高效的必要措施,本研究依据当地实际提出了一个优化的施肥覆盖综合措施,并进行了效果验证试验,为其改进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201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白水县收水村、可仙村、田家洼村进行。对照采用的农户模式(F)为不施有机肥、果树行间裸露,基肥N∶P_2O_5∶K_2O用量为300∶160.∶120 kg/hm^2;萌芽期3月20日追肥;N∶P_2O_5∶K_2O用量为150∶80∶60kg/hm^2。目前的推广措施为增施有机肥22.5 t/hm^2,树盘覆盖黑塑料膜,基肥N∶P_2O_5∶K_2O用量为200∶120∶180 kg/hm^2,追肥推迟到膨果期8月10日进行,N∶P_2O_5∶K_2O用量为100∶60∶90 kg/hm^2;拟定的优化施肥模式(O)为:树盘四周覆盖黑色塑料膜,树行间种植小油菜覆盖土壤,有机肥增加到45 t/hm^2,氮磷钾用量不变,调整基追比例和追施时间,具体为基肥N∶P_2O_5∶K_2O用量为150∶90∶135 kg/hm^2,追肥在7月10日进行,N∶P_2O_5∶K_2O用量为150∶90∶135 kg/hm^2。测定比较了三种管理措施不同时期苹果叶片和果实的养分含量及累积量,并分析了果实品质及产量。【结果】与现有模式相比,优化模式果树幼果期叶片N、P、K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4%、8.4%和5.9%;膨果期分别平均增加了5.6%、15.5%和8.1%;成熟期平均分别增加了6.9%、5.9%和11.6%。果实对N、P、K养分吸收量为优化模式>现有模式>农户模式,三个果园优化模式管理的果实N、P、K养分吸收量较现有模式平均分别增加了30.1%、31.8%和26.5%。优化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实硬度、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单果重,降低果实酸含量。果实商品率和糖酸比均以优化模式最高,商品率较农户模式、现有模式平均增加22.2%、17.4%,糖酸比平均增加42.6%、14.5%。此外,优化模式能显著提高苹果单株产量,三个试验点优化模式较农户模式和现有模式单株产量平均增加58.7%、28.1%。【结论】在现有推广模式的基础上,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45 t/hm^2,基肥和追肥N∶P_2O_5∶K_2O用量调整为150∶90∶135 kg/hm^2,并将追肥时期提前到7月10日幼果膨大初期,配合树盘覆盖薄膜、行间种植小油菜二元覆盖,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渭北旱地果园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有机肥 二元覆盖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量表达GRF9基因促进番茄生长并增强其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 被引量:3
19
作者 强晓敏 高南 +2 位作者 冯晓宇 翟丙年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3-488,共6页
研究了编码拟南芥14-3-3蛋白的基因grf9导入番茄并超量表达后,转grf9基因番茄在土壤不同供磷条件下的生长和对磷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在2个供磷水平下,转grf9基因番茄的地上部含磷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且分别提高58.70%和56.68%,磷素累... 研究了编码拟南芥14-3-3蛋白的基因grf9导入番茄并超量表达后,转grf9基因番茄在土壤不同供磷条件下的生长和对磷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在2个供磷水平下,转grf9基因番茄的地上部含磷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且分别提高58.70%和56.68%,磷素累积量较野生型增加88%~90%;同时转grf9基因番茄的地上部干重较野生型增加幅度约20%。高供磷条件下种植转grf9基因番茄的土壤速效磷耗竭程度显著高于种植野生型番茄的土壤,亏缺度增加15.7%;相应地,高供磷条件下转基因番茄对土壤磷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有显著提高,分别增强达200%和165%。该结果为培育磷高效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14—3-3 GRF9 含磷量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毕珍 翟丙年 +2 位作者 张敏敏 李生秀 石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6,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高、低两个施氮水平下,通过测定分析两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和小偃6号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物量及产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硝...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高、低两个施氮水平下,通过测定分析两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和小偃6号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物量及产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以后,能明显延缓小麦叶片的衰老,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就选用的两个基因型品种来说,施氮与否,小偃22比小偃6号的生理代谢更加旺盛,施氮加强了这种作用,这将为进一步选育氮高效利用型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因型 氮利用效率 生长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