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
作者 姚雨盈 李希清 +2 位作者 马坚池 罗益金 刘凤洁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报告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等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40岁。面颊部可见不规则淡红色斑片,上覆少许鳞屑,部分... 目的报告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等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40岁。面颊部可见不规则淡红色斑片,上覆少许鳞屑,部分萎缩,胸背部、腹部及双上肢近端可见多发密集绿豆大小皮色结节。抗核抗体阳性。早期结节病理可见真皮黏蛋白沉积,后期红斑病理符合典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表现,可见毛囊角栓,表皮萎缩,灶性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较多黏蛋白沉积。直接免疫荧光示IgM、C3基底膜荧光阳性。目前无肾脏、血液等系统受累。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患者对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应答反应好。结论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作为一类临床少见且发病机制不明的罕见病,皮肤科医师在熟悉其典型皮疹及病理改变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在临床上早期识别并诊断该疾病。皮肤科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沉积症 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 皮肤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毛霉感染引起的原发性坏疽型皮肤毛霉病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益金 曾凡钦 +5 位作者 黄晓雯 李群 谭国珍 席丽艳 鲁长明 郭庆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9-170,169,共2页
患者,男,58岁,农民。 主诉:右小腿进行性溃烂伴疼痛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因外伤致右胫前皮肤溃烂、渗血、渗液,伴疼痛,在当地治疗后无效。3月前皮损进行性加深、扩大,于外院行“右胫前溃疡切除+右大腿取皮植皮+负压引流... 患者,男,58岁,农民。 主诉:右小腿进行性溃烂伴疼痛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因外伤致右胫前皮肤溃烂、渗血、渗液,伴疼痛,在当地治疗后无效。3月前皮损进行性加深、扩大,于外院行“右胫前溃疡切除+右大腿取皮植皮+负压引流术”,术后坏死组织病理提示“真菌感染”,予“氟康唑0.15 g每日1次”等治疗,疗效欠佳,植皮区迅速溃烂、渗出,伴恶臭。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慢性溃疡查因:深部真菌感染”收入院。起病以来无发热等不适,一般情况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毛霉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益金 翁伟丽 +2 位作者 林宝珠 米向斌 曾凡钦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提高对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的认识,探讨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为19岁的男性患者,因四肢多发性红棕色角化性丘疹8年就诊... 目的:提高对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的认识,探讨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为19岁的男性患者,因四肢多发性红棕色角化性丘疹8年就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变薄,真皮乳头层有致密的淋巴细胞带状浸润。免疫组化检查示: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绝大部分是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明显多于CD8+T淋巴细胞。患者经异维A酸口服及外用治疗1月后,皮损变平,目前该患者还在随访中。结论: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HLP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异维A酸口服及外用治疗该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狼疮散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DNA及DNase的影响
4
作者 罗益金 曾凡钦 +1 位作者 谭国珍 王晓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中药抗狼疮散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的影响。方法 :4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 2 0例 )给予抗狼疮散结合泼尼松治疗 ,对照组单纯 ( 2 0例 )给予泼尼松治疗 ,共 3个月 ,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DN... 目的 :探讨中药抗狼疮散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的影响。方法 :4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 2 0例 )给予抗狼疮散结合泼尼松治疗 ,对照组单纯 ( 2 0例 )给予泼尼松治疗 ,共 3个月 ,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DNA及DNase水平 ,同时检测 3 0例正常人血清。结果 :SLE患者血清D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DNase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5 )。治疗后 ,治疗组血清DNA及DNas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抗狼疮散对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无影响 ,它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发挥治疗SLE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狼疮散 DNA DNA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应性血管炎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庆 罗益金 +1 位作者 曾凡钦 翁伟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8期5-6,共2页
目的分析变应性血管炎(AV)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1-2007年临床及病理确诊为AV的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 目的分析变应性血管炎(AV)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1-2007年临床及病理确诊为AV的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41例患者中男17例,女24例,平均发病年龄(40.59±15.78)岁,以多形性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双下肢伸侧受累为主,关节受累、胃肠道受累及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21.9%、9.7%及12.1%,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随访发现有82.8%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结论AV多见于成年人,以多形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系统性损害少见,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血管炎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庆 米向斌 +1 位作者 曾凡钦 罗益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5期17-18,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青蒿琥酯对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和IgE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过与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体外培养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液IgE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其Th1、Th2细胞的变化。结... 目的初步探讨青蒿琥酯对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和IgE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过与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体外培养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液IgE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其Th1、Th2细胞的变化。结果①青蒿琥酯可以抑制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细胞的表达,促进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2细胞的表达,而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②青蒿琥酯可以抑制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IgE分泌。结论青蒿琥酯可以通过调节慢性湿疹外周血患者淋巴细胞Th1、Th2细胞表达,减少IgE的分泌。青蒿琥酯有望成为治疗慢性湿疹的一个新的药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慢性湿疹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血清H_2S水平与病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艳芳 麦少珍 +3 位作者 陈小彦 曾凡钦 罗益金 郭庆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硫化氢(H_2S)浓度的差异,分析H_2S浓度与病情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相关性。方法:73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 mL,分离并收集血清,用亚甲基蓝法检测血清...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硫化氢(H_2S)浓度的差异,分析H_2S浓度与病情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相关性。方法:73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 mL,分离并收集血清,用亚甲基蓝法检测血清中H_2S浓度,用酶循环法检测Hcy浓度。统计比较不同病情SLE患者与对照者血清中H_2S浓度是否具有差异,分析SLE患者血清H_2S浓度与Hcy浓度的相关性。结果:病情无活动的SLE患者血清中H_2S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0.83,P>0.05);病情中度、重度活动的SLE患者血清中H_2S水平低于对照组、病情无活动和轻度活动者(t值分别为7.59、5.59、4.11,P值均<0.01);SLE患者血清中H_2S水平与Hcy浓度呈负相关(r=-0.75,P<0.01)。结论:血清中H_2S水平与SLE患者病情密切相关,可能在SLE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硫化氢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麻风反应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汪丽俐 罗益金 +1 位作者 朱晓浚 陈明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麻风病 麻风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青青 谭国珍 +3 位作者 李伯有 张淑娟 余敏 罗益金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方法:该研究共纳入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5例天疱疮患者(包括7例红斑/落叶型和8例寻常型)。首先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受试患者皮肤中所沉积的免疫球蛋白...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方法:该研究共纳入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5例天疱疮患者(包括7例红斑/落叶型和8例寻常型)。首先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受试患者皮肤中所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再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分析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结果:在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中,C3、IgG、IgM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2例、1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2例,IgG、C3和IgA三者共同沉积的1例;在15例天疱疮患者中,C3、IgG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和2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6例,IgM和C3共同沉积的3例。免疫印迹研究发现9例(9/10)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例(11/15)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可以识别皮肤中分子量约80 kD的蛋白质。结论:IgM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中沉积的几率很低,但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都能够识别分子量约80 kD的皮肤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皮肤抗原 血清IgM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