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状肉芽肿样二期梅毒疹1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罗光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0-41,共2页
报告1例以环状肉芽肿样皮疹为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17岁,出现右肩部结节1月。皮肤科检查:右肩部可见一暗红色结节,呈规则环状,直径约3 cm,轻度浸润,质稍硬,少许脱屑,轻度瘙痒。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明显肥厚,表皮突下... 报告1例以环状肉芽肿样皮疹为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17岁,出现右肩部结节1月。皮肤科检查:右肩部可见一暗红色结节,呈规则环状,直径约3 cm,轻度浸润,质稍硬,少许脱屑,轻度瘙痒。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明显肥厚,表皮突下延,海绵形成,较多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真皮乳头层小血管增生扩张,真皮浅中层密集的浆细胞为主炎症细胞浸润。梅毒血清学检查示:TRUST(1∶64),TPPA(+)。经规范治疗3周,皮疹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疹 环状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蔡冰 罗光浦 +1 位作者 周美凤 欧阳国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63-264,共2页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玫瑰糠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28例,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两组均于治疗结束后1周判定...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玫瑰糠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28例,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两组均于治疗结束后1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67.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1,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更佳,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菌多糖核酸 复方甘草酸苷 玫瑰糠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疱型类天疱疮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婷 罗光浦 +1 位作者 黎明 潘慧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5-226,共2页
患者,男,52岁.主诉:阴囊、手足红斑、丘疱疹伴疼痛1月余.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数粒水疱,无明显不适,至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1mg静滴后皮疹好转,停药后皮疹反复发作.2周前患者双手、足出现水疱、丘疱疹,接受相同诊疗方... 患者,男,52岁.主诉:阴囊、手足红斑、丘疱疹伴疼痛1月余.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数粒水疱,无明显不适,至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1mg静滴后皮疹好转,停药后皮疹反复发作.2周前患者双手、足出现水疱、丘疱疹,接受相同诊疗方案后,皮疹仍反复发作.停药后,双手、足出现疼痛不适,遂至我院就诊,人院后第2天,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伴有灼热、疼痛,影响睡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小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三阶段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美凤 罗光浦 +1 位作者 蔡冰 欧阳燕芬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采用光动力三阶段疗法治疗尖锐湿疣,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门诊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采用CO2激光、光动力疗法及局部免疫调节剂分三个阶段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CO2激光治疗。随访3个... 目的:采用光动力三阶段疗法治疗尖锐湿疣,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门诊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采用CO2激光、光动力疗法及局部免疫调节剂分三个阶段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CO2激光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在随访第1、2周,两组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从随访第3周开始至随访结束,治疗组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2周时,治疗组治愈率为95.00%,复发率5.00%;对照组治愈率为66.67%,复发率3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均为15.71,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光动力三阶段治疗方案治疗尖锐湿疣安全、高效,耐受性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咪喹莫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5
作者 罗光浦 王天晶 +5 位作者 任盈盈 李东海 朱清华 曲永彬 底大可 刘守刚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人,235处白斑)及对照组(75人,247处白斑)。对照组予卤米松每日2次外涂;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火针每2周治疗1次。均连续治疗6月...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人,235处白斑)及对照组(75人,247处白斑)。对照组予卤米松每日2次外涂;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火针每2周治疗1次。均连续治疗6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观察组内火针对于不同部位、类型、皮损面积、病程白癜风皮损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有效率为84.68%,对照组有效率为60.32%,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x^2=36.03,P<0.01);(2)火针对于面部白斑临床疗效最佳,对于手足部白斑疗效最差。病程愈短、皮损面积愈小,临床疗效愈佳。结论: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疗效较好。皮损部位、类型、面积、病程等因素均对火针的临床疗效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白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火针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面部稳定期非节段型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清华 底大可 +3 位作者 罗光浦 任盈盈 王天晶 曲永彬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8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308 nm准分子光治疗面部稳定期非节段型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面部稳定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共68处白斑(面部白斑最长处直径为3~6 cm),每一处白斑沿最长直径平均分成两半,一半设为治疗侧,先进行毫火针治...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308 nm准分子光治疗面部稳定期非节段型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面部稳定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共68处白斑(面部白斑最长处直径为3~6 cm),每一处白斑沿最长直径平均分成两半,一半设为治疗侧,先进行毫火针治疗,10 min后,整个白斑同时照射308 nm准分子光;未行毫火针治疗的另一半设为对照侧。308 nm准分子光每周照射2次,毫火针每2周1次,连续治疗观察12周,治疗结束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侧与对照侧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66/68)、79.41%(5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P<0.05)。治疗侧与对照侧治疗次数(以308nm准分子光治疗次数计算)分别为(7.21±1.25)次、(10.71±2.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7,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毫火针联合308 nm准分子光治疗面部稳定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有效而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期 非节段型 面部白癜风 毫火针 308 nm准分子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对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里 陈永锋 +4 位作者 张婷 徐一华 王天晶 曲永彬 罗光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32-135,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2、IL-2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组和阿维A联合青黄膏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严重程度指...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2、IL-2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组和阿维A联合青黄膏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IL-22、IL-23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组(20例)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各因子水平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L-17、IL-22、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两组间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中IL-17、IL-22、IL-23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血热证 凉血活血汤 白介素17 白介素22 白介素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1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薛汝增 吴铁强 +6 位作者 杨立刚 谷梅 陈征宇 杨斌 陈永锋 黎明 罗光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80-282,290,共4页
目的:分析16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好发部位为腋下、腹股沟、颈部、阴囊;病程1-20年... 目的:分析16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好发部位为腋下、腹股沟、颈部、阴囊;病程1-20年不等,皮损多样,与部位及病程有关;日晒、出汗、受热、摩擦是其加重因素;组织病理特点为基底层上裂隙形成,棘层松解形似倒塌的砖墙;误诊率56.25%;该病治疗时间长,无标准治疗方案。结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易误诊,病程长,难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临床分析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诺苯宗联合咪喹莫特对C57BL6小鼠白癜风造模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天晶 李里 +2 位作者 张婷 张佳林 罗光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8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莫诺苯宗联合咪喹莫特对C57BL6小鼠白癜风造模的作用,以构建稳定、效果佳的白癜风模型,为治疗白癜风的药理、药效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4周龄的C57BL6小鼠分为A、B、C共3组,分别予A组40%莫诺苯宗联合5%咪喹莫特、B组... 目的:探讨莫诺苯宗联合咪喹莫特对C57BL6小鼠白癜风造模的作用,以构建稳定、效果佳的白癜风模型,为治疗白癜风的药理、药效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4周龄的C57BL6小鼠分为A、B、C共3组,分别予A组40%莫诺苯宗联合5%咪喹莫特、B组40%莫诺苯宗、C组5%咪喹莫特涂搽小鼠下背部,每组每日涂药1次,连续涂搽60天。另取5只C57BL6小鼠为阴性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结果:A组与B组涂药2周后涂药部位均出现色素脱失,两组开始脱色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23,P> 0. 05),但2个月后两组涂药部位脱色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43,P <0. 05); A组非涂药部位色素脱失情况较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45,P <0. 05); C组仅可见1只小鼠涂药部位出现少量脱色。阴性对照组见未脱色及脱毛。结论:莫诺苯宗联合咪喹莫特对C57BL6小鼠白癜风造模的效果优于莫诺苯宗或咪喹莫特单独使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诺苯宗 咪喹莫特 C57BL6小鼠 白癜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白癜风的机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佳林 陈逴凡 +4 位作者 徐英萍 史晓蔚 王天晶 任盈盈 罗光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09-517,共9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白癜风的机制研究。方法从CTD/GeneCards/OMIM/NCBI Gene数据库获取白癜风靶基因取并集,MITOMAP数据库下载线粒体功能障碍靶基因,进行交集分析筛选出共同基因;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筛选出核心基...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白癜风的机制研究。方法从CTD/GeneCards/OMIM/NCBI Gene数据库获取白癜风靶基因取并集,MITOMAP数据库下载线粒体功能障碍靶基因,进行交集分析筛选出共同基因;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筛选出核心基因;对共同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并使用NetworkAnalyst、Toppgene数据库预测核心基因相关的转录因子、miRNA和药物。结果白癜风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共有90个共同基因,通过蛋白质互作筛选出13个核心基因。共同基因的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组装等,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在线粒体;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为氧化还原驱动的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KEGG主要富集呼吸电子传输等;与核心基因互作度高的转录因子有ATF1、KDM5A、KDM5B、PHF8、SAP30等,与核心基因互作度高的miRNA有hsa-mir-1-3p、hsa-mir-16-5p,预测药物包括硫辛酸和辅酶Q10等。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体组装、电子传输等生物过程促使白癜风发病;ATF1、KDM5等转录因子和miR-1、miR-493等miRNA可能通过与关键基因NDUFA9、SURF1、NDUFS1、NDUFS4、LRPPRC相互作用在白癜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线粒体功能障碍 生物信息学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刺法对C57/BL6小鼠黑素生成、ACTH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王天晶 李东海 +4 位作者 罗光浦 任盈盈 朱清华 林尔艺 谢红亮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对C57/BL6小鼠黑色素生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相关细胞因子(IL-1β、TGF-β、TNF-α)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火针组、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肉眼观察小鼠皮肤黑色素生成情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对C57/BL6小鼠黑色素生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相关细胞因子(IL-1β、TGF-β、TNF-α)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火针组、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肉眼观察小鼠皮肤黑色素生成情况,并行组织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皮肤中ACTH、IL-1β、TGF-β、TNF-α的表达。结果:火针组最早出现黑色素生成,至第14天,HE染色中黑色素颗粒明显多于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至第3天,各针刺组ACTH表达均高于空白组(t值分别为9.36、6.37、5.87,P值均<0.05),其中火针组表达强于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t值分别为3.42、2.93,P值均<0.05)。与之对应,IL-1β在火针组的表达均强于普通针刺组、冰针组,第3天最明显(t值分别为2.88、2.94,P值均<0.05);TGF-β第3天可见火针组表达强于普通针刺组、冰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45,P值均<0.05)。各组间TNF-α的表达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不同针刺法均明显促进C57/BL6小鼠黑色素生成,上调ACTH、IL-1β及TGF-β的表达,其中以火针组作用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黑素合成 ACTH 火针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5a对HaCaT细胞的增殖、周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守刚 罗光浦 +4 位作者 曲永彬 黄莉宁 底大可 任盈盈 王天晶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02-306,共5页
目的:以HaCaT细胞为细胞模型,探讨Wnt5a能否激活非经典Wnt5a/Ca^2+信号传导途径,并检测其对HaCaT细胞增殖、周期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Wnt5a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Wnt5a重组蛋白对HaCa... 目的:以HaCaT细胞为细胞模型,探讨Wnt5a能否激活非经典Wnt5a/Ca^2+信号传导途径,并检测其对HaCaT细胞增殖、周期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Wnt5a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Wnt5a重组蛋白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Wnt5a对HaCaT细胞周期和Ca^2+浓度的影响;不同浓度Wnt5a和Frizzled5分别刺激HaCaT细胞后,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aCaT细胞内VEGF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5μg/mL、15μg/mL和25μg/mL的Wnt5a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HaCaT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周期从G1期向S期分化,其中15μg/mL和25μg/mL组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15μg/mL和25μg/mL的Wnt5a可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nt5a和Frizzled5能不同程度的促进VEGF的表达,其中Wnt5a的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外源性Wnt5a能促进HaCaT细胞增殖和周期,并增加细胞内Ca^2+浓度,进而激活Wnt5a/Ca^2+非经典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促进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5A HACAT细胞 Ca2+浓度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莉宁 罗光浦 +6 位作者 薛汝增 谷梅 刘红芳 吴铁强 陈永锋 顾有守 杨斌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23.9±6.25)岁。10~20岁为好发年龄段(13例)。病程15天至24... 目的:分析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23.9±6.25)岁。10~20岁为好发年龄段(13例)。病程15天至24个月不等。皮损主要表现为出血坏死性丘疹和痘疮样疤痕,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四肢,面部、掌跖部位少见。组织病理见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淋巴细胞大致呈楔形浸润。主要治疗方案为口服四环素或红霉素,必要时加雷公藤;病情严重者可静滴甲氨蝶呤。外用药物选择中强效糖皮质激素药膏或卡泊三醇。物理治疗选择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UVA)或者窄谱中波紫外线。大部分患者按照上述方案组合治疗2~3周后,病情得到控制,皮损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留有萎缩性疤痕。结论: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的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合理的治疗方案可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样糠疹 痘疮样 急性 临床特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