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玉米带田作物PK营养特点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金绍龄 李隆 +4 位作者 张丽慧 马永泰 索东让 吴国菁 王平 《甘肃农业科技》 1997年第1期22-24,共3页
研究明确了小麦/玉米带田对P、K养分的吸收效率高于当量面积的单种,利用效率则低于单种。吸收效率高,表明对土壤养分的消耗强度大,必须相应增加肥料投入;利用效率低则表明是进一步提高带田产量应克服的障碍。带田中两种作物对P... 研究明确了小麦/玉米带田对P、K养分的吸收效率高于当量面积的单种,利用效率则低于单种。吸收效率高,表明对土壤养分的消耗强度大,必须相应增加肥料投入;利用效率低则表明是进一步提高带田产量应克服的障碍。带田中两种作物对P、K有竞争,小麦竞争力大于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带田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高产带田玉米氮肥追施方法研究
2
作者 索东让 马永泰 +4 位作者 吴国菁 孙宁科 张丽慧 李隆 金绍龄 《甘肃农业科技》 1997年第3期27-28,共2页
河西地区带田玉米N素化肥追施方式以深施效果好,比表施增产3.0%~18.3%;深施方式采用株间穴深施覆土和行间开沟深施效果最好,比表施平均增产玉米17.3%~18.3%
关键词 带田 玉米 深施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小麦/玉米带田施肥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宁科 马永泰 +4 位作者 索东让 吴国菁 李隆 金绍龄 张丽慧 《甘肃农业科技》 1997年第7期26-27,共2页
河西小麦/玉米带田施肥模型研究孙宁科马永泰索东让吴国菁李隆金绍龄张丽慧(张掖地区农科所张掖734000)(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兰州730070)河西灌区带田的施肥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即有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日趋... 河西小麦/玉米带田施肥模型研究孙宁科马永泰索东让吴国菁李隆金绍龄张丽慧(张掖地区农科所张掖734000)(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兰州730070)河西灌区带田的施肥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即有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日趋活跃,但所得结论相去甚远。因此,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带田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俄胜哲 杨生茂 +4 位作者 郭永杰 索东让 杨思存 崔云玲 王成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6-793,共8页
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 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单施氮肥,会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氮、磷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作物持续高产、稳产;随试验年限的延续,磷肥、有机肥增产效应逐渐积累,并表现出良好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14年(19932~006年)显著增产。土壤磷素自然供给能力随试验年限的延续逐渐减小,而钾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河西绿洲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制种田与生产田玉米需肥特点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索东让 李隆 +1 位作者 孙宁科 吴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6-823,共8页
河西走廊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但存在制种玉米超量滥施化肥问题。因此,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同一组合杂交种玉米生产试验田作对照,研究了自交系玉米制种田氮、磷、钾需肥量及需肥特点。结果表明,制种田玉米... 河西走廊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但存在制种玉米超量滥施化肥问题。因此,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同一组合杂交种玉米生产试验田作对照,研究了自交系玉米制种田氮、磷、钾需肥量及需肥特点。结果表明,制种田玉米种子产量明显小于生产田玉米,制种田子粒产量是生产田的0.6114倍;制种田全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均小于生产田,分别是生产田的0.738倍、0.624倍、0.733倍;生产百公斤玉米种子吸收氮(N)、磷(P2O5)、钾(K2O)养分平均为2.653 kg、1.115 kg和3.447 kg;N∶P2O5∶K2O比例为1∶0.42∶1.30。养分累积进程也不同,苗期养分吸收量制种田大于生产田,拔节期相近,拔节后制种田均小于生产田,养分累积量平均为生产田的63.0%~85.3%。因此,相比生产玉米,制种玉米应适当减少施肥量,并增加苗期养分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种玉米 大田玉米 百公斤产量需肥量 养分累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漠土长期施肥效应及土壤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6
6
作者 索东让 杨生茂 +1 位作者 孙炳玲 孙宁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0,共5页
张掖绿洲灌漠土连续21 a长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产量下降相对照,施肥的增产效果逐年提高,平衡施肥增产幅度显著大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土壤生产力水平由第1轮作周期的89.8%降为第7轮作周期的28.5%;在不施用有机肥条件下,种... 张掖绿洲灌漠土连续21 a长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产量下降相对照,施肥的增产效果逐年提高,平衡施肥增产幅度显著大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土壤生产力水平由第1轮作周期的89.8%降为第7轮作周期的28.5%;在不施用有机肥条件下,种植到第3轮作周期时作物开始对施钾有反应,施钾增产率为5.5%~22.7%;氮磷钾化肥长期配合施用,作物产量水平持续不减,土壤生产力平均达93.5%,表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并不破坏土壤生产力.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有机肥与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交互作用为负效应.不施任何肥料时,绿洲灌漠土土壤生产力平均下降59.6%(第1~4轮作周期);到第5~7轮作周期时,土壤生产力下降幅度保持在16.7%~22.7%相对较低且稳定的水平;化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份额平均为50.5%;有机肥贡献份额为21.6%;土壤自然肥力贡献份额平均为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肥料效应 产量贡献份额 土壤生产力 灌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试验中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索东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5,共5页
21a试验表明,化肥有机肥结合施用表现出的增产率、供肥率均大于二者分别单施。有机肥与N素化肥结合效果最显著,连应值1.33,增产率大于二者单施之和,比单施平均增产55.4%;与P素化肥连应值为0.90,比单施平均增产19.3%;与K素化肥连应值为0.... 21a试验表明,化肥有机肥结合施用表现出的增产率、供肥率均大于二者分别单施。有机肥与N素化肥结合效果最显著,连应值1.33,增产率大于二者单施之和,比单施平均增产55.4%;与P素化肥连应值为0.90,比单施平均增产19.3%;与K素化肥连应值为0.57,比单施平均增产8.4%。与N素配施N素残留率26.5%~35.1%,土壤全N、速效N比单施提高9.3%~73.3%和10.1%~46.9%;与P素配施P残留率68.3%~69.7%,土壤全P、速效P比单施提高5.3%~26.6%和200%~207%;与K素配施土壤K素亏缺量年均降低28.8%~78.5%,土壤速效钾比单施提高84.6%~128%。配施土壤有机质比单施提高41.8%~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施 有机肥 化肥 土壤 增产率 长期定位试验 速效钾 效应研究 平均 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漠土主要粮食作物钾吸收效率及钾平衡定位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索东让 王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0,共5页
连续 4a定位试验表明 ,灌漠土自然供 K率平均为 62 .0 %~ 78.9% ,对带田供K率小于单作小麦、玉米。增施化学 K素 62 .0 kg/hm2 ~ 1 87kg/hm2 ,可使带田供 K率提高1 8.5 %~ 32 .9% ,单作小麦、玉米供 K率提高 2 3.7%~ 31 .2 %和 1 7.... 连续 4a定位试验表明 ,灌漠土自然供 K率平均为 62 .0 %~ 78.9% ,对带田供K率小于单作小麦、玉米。增施化学 K素 62 .0 kg/hm2 ~ 1 87kg/hm2 ,可使带田供 K率提高1 8.5 %~ 32 .9% ,单作小麦、玉米供 K率提高 2 3.7%~ 31 .2 %和 1 7.0 %~ 2 0 .4% ,且与施 K量呈正相关。施入 75 t/hm2 土粪可提高带田供 K率 45 .5 % ,单作小麦、玉米供 K率分别提高2 3.9%和 8.8%。无任何 K素补充时 ,带田吸收效率年均递减 1 5 .3% ,单作小麦年均递减6.1 %。土壤 K素库处于负平衡状态 ,施土粪带田年均亏缺 K335 .5 kg/hm2 ,小麦、玉米单作年均亏缺 K素 1 72 .9kg/hm2 和 31 2 .2 kg/hm2 。施化学 K肥带田年均亏缺 2 69kg/hm2 ~ 382kg/hm2 ,单作小麦年均亏缺 1 1 0 kg/hm2 ~ 2 1 2 kg/hm2 。作物吸收的 K素 76.5 %~ 82 .7%来自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供钾率 施肥 吸收效率 土壤钾库 粮食作物 河西灌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富钾土壤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长期定位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索东让 王托和 李多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90-92,共3页
带状间作4年定位试验表明,增施化学K肥平均增产17.0%~20.3%,土粪基础上K肥增产时限推迟2年。连续18年小麦、玉米定位轮作试验表明,土壤K素能保证2个轮作期(每轮3年)作物K素需求,第3~6轮作期施K平均增产10.3%~30.7%,增效与试验历... 带状间作4年定位试验表明,增施化学K肥平均增产17.0%~20.3%,土粪基础上K肥增产时限推迟2年。连续18年小麦、玉米定位轮作试验表明,土壤K素能保证2个轮作期(每轮3年)作物K素需求,第3~6轮作期施K平均增产10.3%~30.7%,增效与试验历程呈正相关,增施土粪土壤K素平均每年亏缺135.0~335.5kg/hm^2;增施化学K肥平均每年亏缺97.4~335.7kg/hm^2;等量土粪和化学K肥配合施用年均亏缺76.5~268.0kg/hm^2。无K投入时,连续种植作物土壤速效钾年均减少2.6~17mg/kg,施土粪带回速效钾年均下降7.5mg/kg,轮作田略有提高。在土粪基础上增施化学K肥能保持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土壤缓效钾下降速率是速效钾的6.5~8.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富钾土壤 钾肥效应 长期定位研究 收支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漠土钾素状况及当季施肥效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索东让 王平 +1 位作者 侯格平 梁国森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多点调查表明,河西灌漠土全钾比70年代末平均降低了24.4%,速效钾平均下降了41.2%。剖面分布为:耕作层全钾平均为1.30%,20~60cm土层平均1.27%~1.38%,底土平均1.26%;缓效钾平均为946~1 006mg/kg,剖面差异不大;速效钾 0~20cm... 多点调查表明,河西灌漠土全钾比70年代末平均降低了24.4%,速效钾平均下降了41.2%。剖面分布为:耕作层全钾平均为1.30%,20~60cm土层平均1.27%~1.38%,底土平均1.26%;缓效钾平均为946~1 006mg/kg,剖面差异不大;速效钾 0~20cm土层为145mg/kg,20~100cm平均101~114mg/kg。春小麦、玉米、甜菜、洋芋单作当季施钾均无明显增产效应;带田玉米施化学钾肥增产8.5%,施土粪增产9.7%~11.3%,但增效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漠土 钾素 施肥 作物产量 河西地区 当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连施土粪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索东让 候格平 +1 位作者 王平 梁国森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7-460,464,共5页
连续4年定位连施试验表明,一年一作春小麦条件下,年施入土粪150 000 kg~225 000 kg/hm2,能显著提高土壤供K量;年连施225 000 kg/ hm2土粪才能使土壤K素收支趋于平衡状态,低于此用量则是亏缺状态;按照目前生产上的正常用量75 000 kg/ hm... 连续4年定位连施试验表明,一年一作春小麦条件下,年施入土粪150 000 kg~225 000 kg/hm2,能显著提高土壤供K量;年连施225 000 kg/ hm2土粪才能使土壤K素收支趋于平衡状态,低于此用量则是亏缺状态;按照目前生产上的正常用量75 000 kg/ hm2连施,土壤速效K减少17.5 %,若土粪用量增至2~3倍可使土壤速效K含量提高47.8 %~107.5 %,但不能保持土壤缓效K含量,4年累积减少20.4 %~25.1 %。可见,仅靠土粪是不能保持土壤K素肥力的,缓效K下降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粪 K吸收效率 K库平衡 缓效K 速效K 土壤钾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灌漠土肥料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索东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7,37,共11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用差减法研究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质地中壤的灌漠土肥料利用率演变。结果表明,试验初年当季利用率并不高,化肥连施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24.0%-28.0%、17.2%-20.9%和16.7%-22.1%;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分别依次为25.5%-...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用差减法研究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质地中壤的灌漠土肥料利用率演变。结果表明,试验初年当季利用率并不高,化肥连施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24.0%-28.0%、17.2%-20.9%和16.7%-22.1%;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分别依次为25.5%-28.1%、10.2%-12.6%和23.1%-30.0%。化肥长期连施氮、磷、钾总利用率47.9%-63.8%、22.5%-38.8%和30.6%-54.6%,比初始年利用率分别依次增加10.7%-39.8%、6.1%-21.6%和8.5%-37.9%;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增加了投入量,降低了利用率,氮、磷、钾总利用率分别为40.8%-50.3%1、7.0%-19.0%、32.1%-49.5%,比初始年利用率分别依次增加14.0%-24.8%、5.5%-6.8%和9.0%-19.5%。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减少磷化肥用量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增施化学钾肥是平衡土壤钾素的必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肥 肥料利用率 灌漠土 长期定位试验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漠土施钾效应的定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索东让 王平 +1 位作者 侯格平 梁国森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14-418,共5页
4年定位试验表明,小麦、玉米、甜菜单作条件下施K无明显效果。带状间作条件下小麦作物第3、4年出现施K显效效应,平均增产12.4%~14.9%;带田玉米当年出现施K效应,连续4年平均增产率为16%~27.9%。K肥对带田作物品质也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钾肥 定位试验 单作 带状间作 河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农田磷钾养分平衡及肥料利用率长期定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宁科 李隆 +1 位作者 索东让 王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9-1016,共8页
采用连续24年田间定位试验和养分差减法研究了河西农田磷钾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磷素养分投入始终大于产出为正平衡,化学磷肥连施(NP、NPK)平均盈余率43.3%~97.0%;小麦、玉米化肥磷总利用率平均为37.3%~40.5%和22.3%~... 采用连续24年田间定位试验和养分差减法研究了河西农田磷钾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磷素养分投入始终大于产出为正平衡,化学磷肥连施(NP、NPK)平均盈余率43.3%~97.0%;小麦、玉米化肥磷总利用率平均为37.3%~40.5%和22.3%~30.5%,比短期试验利用率分别增加12.8%~22.9%和5.9%~9.5%。有机肥与化学磷肥配施(MNP、MNPK)平均盈余率211.3%~277.9%;小麦、玉米磷素总利用率分别为18.0%~18.3%和16.3%~19.4%,比试验初利用率增加5.4%~8.5%和5.8%~6.6%。连施有机肥适量减少化学磷肥用量是平衡施磷的科学之举。钾素投入始终不抵作物携带量,农田钾素为负平衡,长期施用有机肥(MN、MNP)不能平衡土壤钾素,平均亏缺-38.6%^-47.2%,小麦、玉米作物有机肥钾总利用率57.8%~59.8%和34.1%~54.1%,比试验初增加8.4%~22.3%;连施化学钾肥平均亏缺-36.2%^-67.8%,小麦、玉米钾肥利用率53.1%和29.5%,比试验初增加7.4%~36.4%。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化学钾肥是现代作物生产的必需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钾养分 盈余率 亏缺率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灌漠土定位连施氯化铵氯离子行为的研究
15
作者 索东让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64-67,共4页
定位连施氯化铵试验表明,施入土壤的氯离子15.88%~26.92%被作物吸收,47.0%~59.4%淋失至地下深层,24.7%~26.1%残留于0~150cm土层;由于作物吸收和灌水淋洗作用,0~40cm作物根群集中层残留率仅占3.0%~6.6%,其中0~20cm耕作层... 定位连施氯化铵试验表明,施入土壤的氯离子15.88%~26.92%被作物吸收,47.0%~59.4%淋失至地下深层,24.7%~26.1%残留于0~150cm土层;由于作物吸收和灌水淋洗作用,0~40cm作物根群集中层残留率仅占3.0%~6.6%,其中0~20cm耕作层残留率0.71%~2.4%,对作物品质与发育无不良影响,土壤性质未变。氯离子残留量与连施年限呈负相关;淋失量与连施年限呈正相关;残留量、淋失量均与施入量呈正比。指出含氯化肥应与无氯化肥搭配或间歇性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连施 氯化铵 氯离子 灌漠土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种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勇 索东让 孙宁科 《农学学报》 2012年第8期37-43,共7页
针对制种玉米开展需肥规律研究为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提高制种产量,减少盲目施肥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高、中、低3种施肥水平下进行多点田间试验,研究施肥量和产量的关系,使产量潜力得到最大发挥。测定主要生育时... 针对制种玉米开展需肥规律研究为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提高制种产量,减少盲目施肥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高、中、低3种施肥水平下进行多点田间试验,研究施肥量和产量的关系,使产量潜力得到最大发挥。测定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和养分累积进程,研究制种玉米需肥习性和需肥特点。结果表明,足量施肥条件下‘郑单958’和‘沈单16号’的平均种子产量为7744.5kg/hm2;生产百千克玉米种子需要N、P2O5、K2O等养分分别为2.653kg、1.115kg、3.449kg;氮磷钾需肥结构为1:0.42:1.30;三叶期、六叶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干物质累积进程分别为0.11%、4.0%、21.3%、50.4%、94.9%和100%;苗期至拔节时段氮磷钾累积速率分别为43.6%、37.8%、58.3%,拔节至抽雄时段分别为22.1%、27.1%和18.3%,抽雄至灌浆时段分别为26.3%、19.9%和14.5%,灌浆至成熟时段分别为8.0%、15.7%和8.9%。中量施肥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制种玉米养分需求,超量施肥对提高产量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养分吸收峰值在拔节期。因此,在制种玉米施肥技术上要重施基肥,拔节期补施氮钾肥,抽雄期补施氮磷肥,既可满足制种玉米成熟期对养分的需求,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种玉米 需肥特点 累积速率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效碳铵在河西走廊地膜小麦上的肥效研究
17
作者 索东让 《甘肃农业科技》 2000年第3期38-39,共2页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长效碳铵在河西走廊地膜小麦上施用效果显著 ,最适用量时可使小麦增产1 73.0 % ,N素利用率达 78.9% ,其最佳施 N量为 1 5 0 kg/ hm2 ,可比普通碳铵节肥 2 0 %以上。
关键词 长效碳铵 地膜小麦 肥效 河西走廊 施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