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杉木人工林密度与立木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贤松 吴承祯 +2 位作者 洪伟 李周坤 程周平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以福建省福州白沙国有林场和南屿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林分密度分别为1 300-1 500和2 200-2 4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样地,选取样木进行分层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生物量,分析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 以福建省福州白沙国有林场和南屿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林分密度分别为1 300-1 500和2 200-2 4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样地,选取样木进行分层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生物量,分析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总的生物量为251.33 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的生物量,其中树干的生物量最大,为154.46 t.hm-2,占总量的61.87%,超过低密度林分的26%;其次是根的生物量,为57.52t.hm-2,占总量的22.85%,超过低密度林分的22%;枝的生物量最低,为19.80 t.hm-2,仅占总量的7.62%;而叶的生物量最低,为19.55 t.hm-2,仅占总量的7.66%,高于低密度林分的38%,林分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根>枝>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及发展研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英姿 童桂荣 +3 位作者 张顺恒 王文锋 程周平 陈海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城市森林的碎片化、极端高温天气等问题日益突出。福州市将城市森林作为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于201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017年10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过3年多的建设,各... 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城市森林的碎片化、极端高温天气等问题日益突出。福州市将城市森林作为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于201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017年10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过3年多的建设,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为56.00%,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5 m^2,公园绿地500 m服务半径覆盖比例为91.90%,村庄林木绿化率为41.59%,水岸林木绿化率为95.02%,道路林木绿化率为92.32%,均比建设基期有较大提高,超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标准较多。郊区森林自然度提高到0.5906;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超过99%。同时对福州市森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福州市国家森林城市中远期(2018—2025年)建设和其他地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国家森林城市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宇 童桂荣 +4 位作者 张顺恒 冯平 王英姿 程周平 郑容妹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82-87,119,共7页
以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甘肃省定西市的生态扶贫项目——“福州林”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造林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造林模式的技术集成应用成效。结果表明:福州林较好的营造模式有:①峁顶、陡坡立地采用“乔... 以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甘肃省定西市的生态扶贫项目——“福州林”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造林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造林模式的技术集成应用成效。结果表明:福州林较好的营造模式有:①峁顶、陡坡立地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②缓坡、梯田立地采用“针阔混交林”模式;③梯田立地采用“经济林+生态林”模式或“林农复合”模式。福州林的主要造林技术有:①选择抗旱树种(草种),以常绿针叶树种为主,搭配春、夏、秋三季变化的彩化树种和蜜源植物。②“三大一精”的节水抗旱保墒技术,即采用挖大穴、栽大苗、浇大水和精细化种植的造林技术。③采用水平阶、鱼鳞坑整地的林地准备技术;④苗木保护与处理技术:针叶树种苗木带土球(坨)、阔叶树种苗木沾泥浆以及有机肥、生根粉、保水剂的应用。本研究造林集成技术与当地传统造林技术相比,各树种地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提高61.1%、78.8%,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16.9%,造林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模式 造林技术 造林成效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