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西北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数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8
1
作者 程万莉 樊廷录 +5 位作者 王淑英 李尚中 张建军 赵刚 王磊 党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61-2568,共8页
采集甘肃和陕北9个县区27块长期覆膜农田的81份土壤样品,采用密度浮选分离和加热分析法,并结合显微镜扫描统计微塑料数量和面积。结果表明,西北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含量很高,地块之间差异极大,0^30 cm土层微塑料丰度5.8×10^2~1.189&... 采集甘肃和陕北9个县区27块长期覆膜农田的81份土壤样品,采用密度浮选分离和加热分析法,并结合显微镜扫描统计微塑料数量和面积。结果表明,西北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含量很高,地块之间差异极大,0^30 cm土层微塑料丰度5.8×10^2~1.189×10^4pieces·kg^-1,平均(5.09±1.21)×10^3pieces·kg^-1,微塑料面积82~4155 mm^2·kg^-1,平均(1.04±0.20)×10^3mm^2·kg^-1,微塑料大小平均0.19 mm^2·piece^-1,最大7.11 mm^2·piece^-1。按微塑料面积大小将其分为5个组,其中0~0.05 mm^2·piece^-1和0.05~0.3 mm^2·piece^-1组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占比38.8%和43.6%、面积分别占比8.7%和36.5%,0.3~0.6、0.6~1.0、>1.0 mm^2·piece^-1组内的丰度占比分别为10.5%、4.6%和2.5%、面积分别占比22.1%、16.8%和15.9%,即农田微塑料丰度随颗粒变小而增加。随着地膜覆盖年限增加,土壤中小颗粒微塑料丰度和面积所占比例增加,微塑料大小<0.05 mm^2·piece^-1的丰度和面积所占比例覆膜28 a较5 a分别提高了44.9%和85.2%,而>0.3 mm^2·piece^-1的丰度和面积占比却明显下降。长期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数量大,随覆膜时间增加颗粒变小丰度增加,土壤潜在污染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布特征 农田土壤 覆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品质效应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尚中 樊廷录 +5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唐小明 程万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4,共11页
揭示不同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调节土壤水热环境、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旱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秋季覆盖和播前覆盖2个处理,裂区为垄沟和平面2个处理,裂裂区地膜、秸秆和露地3个处理。... 揭示不同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调节土壤水热环境、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旱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秋季覆盖和播前覆盖2个处理,裂区为垄沟和平面2个处理,裂裂区地膜、秸秆和露地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玉米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春休闲期,不论是地膜还是秸秆覆盖都可以提高玉米播前0~2m土层土壤贮水量,依次为42.2和43.7mm,垄沟覆盖和平面覆盖播前贮水量差异不显著。玉米全生育期,地膜覆盖较露地可平均提高地温1.4℃,而秸秆覆盖降低了2.9℃,平面覆盖平均温度为23.2℃,较垄沟覆盖提高1.8℃。地膜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秸秆覆盖依次提高42.8%和38.2%,较露地分别提高47.3%和36.0%,秋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播前覆盖分别提高7.1%和4.5%,垄沟地膜覆盖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平面地膜覆盖增产6.3%和5.2%,而垄沟秸秆覆盖和垄沟露地均表现出减产效应。秋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但与播前覆盖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和脂肪含量,降低了蛋白质,对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提高了脂肪,降低了容重和蛋白质含量,垄沟覆盖提高了玉米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对容重和脂肪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对玉米播前土壤水分、耕层土壤温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覆盖时间。在生产实际中,应根据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覆盖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覆盖栽培模式 土壤水热特征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晖 李尚中 +7 位作者 樊廷录 赵刚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王淑英 程万莉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9-177,共9页
试验以旱地地膜玉米‘先玉3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4.5×10^(4)株·hm^(-2)(低密度:D4.5)、6.0×10^(4)株·hm^(-2)(中密度:D6.0)和7.5×10^(4)株·hm^(-2)(高密度:D7.5)... 试验以旱地地膜玉米‘先玉3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4.5×10^(4)株·hm^(-2)(低密度:D4.5)、6.0×10^(4)株·hm^(-2)(中密度:D6.0)和7.5×10^(4)株·hm^(-2)(高密度:D7.5);施氮量(缓释氮肥)设4个水平:0 kg·hm^(-2)(N0)、150 kg·hm^(-2)(N150)、300 kg·hm^(-2)(N300)和450 kg·hm^(-2)(N450),于2017年(伏旱年)和2018年(丰水年)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以及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其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玉米的SPAD值、LAI、百粒重、穗粒数、产量、WUE、蛋白质和容重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N450处理平均分别为55.1、2.57、34.7 g、649.9粒、12652.7 kg·hm^(-2)、25.5 kg·hm^(-2)·mm^(-1)、10.11%和740.1 g·L^(-1),较N0依次提高18.5%、24.5%、13.4%、14.0%、31.2%、20.9%、29.3%和7.4 g·L^(-1);对脂肪和淀粉的积累表现为负向调控,对收获指数(HI)影响不显著(P>0.05)。增加种植密度对LAI、产量、WUE、淀粉和脂肪的积累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D7.5处理分别为2.70、13022.5 kg·hm^(-2)、26.4 kg·hm^(-2)·mm^(-1)、73.6%和3.66%,较D4.5分别提高33.7%、25.8%、18.9%、1.4%和3.1%,对SPAD值、穗粒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容重总体表现为负向调控作用,不同密度间HI变化因降水年型而异。同时,不管降水年型如何,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SPAD值、LAI、穗粒数、百粒重等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与WUE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可见,旱作区玉米产量、WUE和品质等受自然降水、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本试验实施区域(年降水量500 mm左右),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和施氮量(纯氮)150~300 kg·hm^(-2)组合下,可使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地膜玉米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尚中 樊廷录 +9 位作者 赵晖 李城德 赵贵宾 赵刚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唐小明 王淑英 程万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191,共10页
揭示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演替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旱地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西北旱作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主推的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3种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 揭示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演替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旱地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西北旱作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主推的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3种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播后120 d,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露地分别提高5.5%、11.2%和21.9%;产量分别较露地增产12.1%、18.6%和3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提高17.0%、24.1%和36.0%;玉米籽粒容重分别较露地增加2.7%、1.9%和1.8%;而平均蛋白质含量分别较露地降低0.17、0.14和0.22个百分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随着旱地地膜玉米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演替,玉米抗旱增产能力逐步增强,但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地膜玉米 栽培模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7 位作者 赵刚 樊廷录 王磊 程万莉 李尚中 王淑英 雷康宁 张朝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6-165,共10页
通过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进行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施氮(F,225 kg·hm-2);2)秸秆还田(TS,9000 kg·hm-2);3)F+TS;4... 通过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进行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施氮(F,225 kg·hm-2);2)秸秆还田(TS,9000 kg·hm-2);3)F+TS;4)80%F+TS;5)60%F+TS;6)不施肥不还田(CK)。结果表明:与F+TS相比,不同年份秸秆翻压还田与减量20%~40%氮肥配施均表现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小变化顺序均为80%F+TS>60%F+TS>F+TS>F>TS>CK。其中80%F+TS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F+TS增加9.9%、8.2%,较CK增加46.9%、52.4%,60%F+TS较F+TS增加2.6%、3.7%,较CK增加37.2%、46.1%。同时,秸秆翻压还田与减量20%~40%氮肥配施提高了春玉米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产量性状和拔节期玉米光合性能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因此,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60%~80%F+TS处理即秸秆翻压还田与氮肥减量20%~40%的配施方式是该地区最优施氮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减施 旱地春玉米 产量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膜色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国平 程万莉 +3 位作者 吕军峰 候慧芝 郭天文 王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1,共6页
选用不同颜色地膜,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全膜覆盖垄上侧播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覆膜颜色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变化受覆膜、降雨量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膜色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绿膜增产效果最显著,较... 选用不同颜色地膜,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全膜覆盖垄上侧播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覆膜颜色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变化受覆膜、降雨量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膜色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绿膜增产效果最显著,较白膜和黑膜分别增加了7.2%和3.5%。为了增加土壤保温保墒能力,提高马铃薯产量,推荐陇中旱作马铃薯生产中采用绿色全膜垄作侧播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颜色 马铃薯 产量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黑垆土长期肥料试验土壤磷素和磷肥效率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7 位作者 丁宁平 赵刚 张建军 李尚中 王磊 党翼 程万莉 唐小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38-1047,共10页
依托甘肃平凉定位试验(1979年—),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磷素和磷肥效率的演变特征,为黄土旱塬雨养农田合理施用磷肥提供参考。试验包括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秸秆还田加氮和隔年施磷(SNP)、单施农家肥(M)... 依托甘肃平凉定位试验(1979年—),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磷素和磷肥效率的演变特征,为黄土旱塬雨养农田合理施用磷肥提供参考。试验包括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秸秆还田加氮和隔年施磷(SNP)、单施农家肥(M)和农家肥加氮磷(MNP),种植制度为4年冬小麦-2年春玉米的一年1熟轮作制。结果表明,试验进行38年后,长期无磷投入(CK、N)处理耕层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及磷活化系数比试验开始时下降,而施磷处理(NP、SNP、M和MNP)土壤全磷分别增加22.8%、14.0%、38.6%和56.1%,Olsen-P相应提高99.1%、48.4%、206.4%和375.6%,磷活化系数分别是开始时的1.7倍、1.3倍、2.2倍和3.1倍。随试验年限延长,CK处理耕层土壤全磷基本不变;N和SNP耕层土壤全磷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速率为1.9 mg·kg^(-1)和2.6 mg·kg^(-1);NP、M和MNP处理呈增加趋势,每年增加速率分别为1.2 mg·kg^(-1)、1.9 mg·kg^(-1)和2.8 mg·kg^(-1)。CK和N处理Olsen-P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速率分别为0.03 mg·kg^(-1)和0.09 mg·kg^(-1);NP、SNP、M和MNP处理土壤Olsen-P呈增加趋势,年增量分别为0.29 mg·kg^(-1)、0.24 mg·kg^(-1)、0.46 mg·kg^(-1)和0.89 mg·kg^(-1)。作物产量与耕层土壤Olse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R^2=0.116 9,n=132;玉米R^2=0.332 4,n=54)。施磷处理(NP、SNP、M和MNP)玉米的磷肥回收率、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大于小麦,而生理效率小麦大于玉米;各处理磷肥效率4个指标的大小顺序均为SNP>NP>MNP>M,玉米磷肥效率的4个指标都随试验年限延长而提高。M较MNP处理P投入减少了14.2%,小麦、玉米磷素效率降低14.3%~69.5%、0.8%~75.5%。总之,有机无机结合是黄土旱塬区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长期施肥 土壤磷素 磷肥回收率 磷肥利用率 磷肥农学效率 磷肥生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塬区不同株型玉米增密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刚 王淑英 +5 位作者 樊廷录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李尚中 程万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为了探明增密对西北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农业部西北旱作区作物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株型(紧凑型、平展型)玉米品种5个,每个品种设4个密度梯度,分析了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干物质、根冠比... 为了探明增密对西北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农业部西北旱作区作物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株型(紧凑型、平展型)玉米品种5个,每个品种设4个密度梯度,分析了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干物质、根冠比、灌浆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随着密度增加田间耗水量差异不显著;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大于平展型,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平展型最佳播种密度为7.07万株·hm^(-2),紧凑型较之增加0.91万株·hm^(-2),产量增加2 085.9 kg·hm^(-2);密度增加单株干物质和根冠比均呈减小趋势,两种株型玉米品种规律一致,在灌浆和成熟期,紧凑型玉米品种7.5、9.0万株·hm^(-2)根冠比基本一致,平展型玉米品种密度为6.0万株·hm^(-2)干物质量最高(32 310 kg·hm^(-2)),紧凑型在7.5万株·hm^(-2)时为29 226 kg·hm^(-2),干物质积累量平展型大于紧凑型;灌浆速率参数平展型较紧凑型玉米品种最大灌浆速率高0.18 g·d-1,平均灌浆速率高0.03 g·d-1,灌浆持续期相差不大;低密度较高密度灌浆速率快0.01 g·d-1,但灌浆持续期延长5~15 d。西北旱塬区选择紧凑型较平展型玉米品种播种密度增加9 000株·hm^(-2),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塬 玉米 株型 密度 产量 干物质 灌浆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春玉米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程万莉 雷康宁 +8 位作者 王淑英 李利利 樊廷录 李尚中 赵刚 张建军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碳平衡规律,研究农田排放到大气CO_2的"源"、"汇"特征,依托39 a肥料定位试验测定了秸秆和氮磷肥配施(SNP)、农家肥和氮磷肥配施(MNP)、单施农家肥(M)、氮磷肥配施(NP)、单施氮肥(N)和不施...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碳平衡规律,研究农田排放到大气CO_2的"源"、"汇"特征,依托39 a肥料定位试验测定了秸秆和氮磷肥配施(SNP)、农家肥和氮磷肥配施(MNP)、单施农家肥(M)、氮磷肥配施(NP)、单施氮肥(N)和不施肥(CK)等6种不同施肥方式下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能够影响春玉米农田土壤CO_2排放,不同生育时期排放特征不同,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即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SNP、MNP和M的CO_2排放通量分别达到3 650.54、2 980.50 mg·m^(-2)·h^(-1)和2 167.61 mg·m^(-2)·h^(-1),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340.32%、259.51%和161.45%。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为SNP>MNP>M>NP>N>CK。整个测定时期内土壤CO_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SNP>MNP>M>NP>N>CK,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贡献率波动在31%~77%之间。6种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_2排放的"汇",不同施肥处理农田碳汇强弱不同,表现为SNP>M>MNP>NP>N>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肥方式 CO2排放 碳平衡 长期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星 邱慧珍 +4 位作者 张文明 张春红 朱静 马兴 程万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但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不同连作年限(0~5年)马铃薯种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连作的...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但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不同连作年限(0~5年)马铃薯种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降低,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与之相反;连作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全氮含量、碳氮比和p H无明显影响。长期连作(3~5年)较非连作(0年)土壤平均酶活性显著降低33.07%~61.78%,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亦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降低。长期连作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基础呼吸量和FDA水解活性与连作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Biolog ECO分析显示,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和功能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非连作降低11.75%~13.65%。碳源利用图谱分析表明,连作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水化合物是区分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最敏感碳源类型;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胺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且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呈现集中化的趋势。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和脱氢酶对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以微生物群落结构贡献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次之。土壤微生物因子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土壤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5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王磊 王勇 李尚中 程万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5-186,共12页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化肥 产量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7 位作者 李利利 赵刚 张建军 李尚中 王磊 党翼 程万莉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5-162,共8页
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平衡和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明确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依托甘肃平凉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分析了黄土旱塬黑垆土36 a土壤磷盈亏动态、累积磷盈亏与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以... 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平衡和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明确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依托甘肃平凉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分析了黄土旱塬黑垆土36 a土壤磷盈亏动态、累积磷盈亏与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以及土壤磷残余,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计算黄土旱塬黑垆土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结果表明: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处理土壤磷始终亏缺,N处理每亏缺磷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下降1.05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当季盈余4.3~207.9 kg·hm^-2,累积盈余154.9~7483.6 kg·hm^-2,其中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磷盈余最大;土壤累积磷盈余与土壤有效磷增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SNP,磷肥隔年施)、氮磷配施(NP)、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增加7.55、2.47、0.28 mg·kg^-1和0.46 mg·kg^-1;黄土旱塬黑垆土农田有效磷的小麦和玉米农学阈值分别为22.05 mg·kg^-1和13.96 mg·kg^-1,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作物农学阈值,NP和S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1 a和24 a,达到玉米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 a和8 a,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玉米农学阈值,还需要3 a可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当磷投入量每年平均达22.9 kg·hm^-2时,土壤磷呈持平状态;当磷用量达33 kg·hm^-2时,不仅作物产量较高,而且磷肥当季利用率也较高;当磷用量增加到233 kg·hm^-2时,作物产量对增加磷投入无响应,土壤磷残余超过90%,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黄土旱塬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黑垆土农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96 mg·kg^-1(玉米)和22.05 mg·kg^-1(小麦),秸秆还田可促进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盈亏 农学阈值 黑垆土 长期施肥 黄土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对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刚 李尚中 +5 位作者 张建军 王磊 党翼 樊廷录 王淑英 程万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155,共11页
为了探明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甘肃省镇原县上肖乡进行了连续5年的试验,在目标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减株距和播种数量控制密度,研究了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结果显示:播... 为了探明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甘肃省镇原县上肖乡进行了连续5年的试验,在目标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减株距和播种数量控制密度,研究了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结果显示:播种方式显著影响全膜双垄沟玉米出苗率和保苗率(P<0.05),单粒播种较双粒播种出苗率提高1.9%,单粒半株距播种保苗率达到100%;3粒倍株距穗位和底部透光率分别为10.7%和4.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光合速率和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籽粒、穗轴、叶片、苞叶和茎秆变幅分别为3.0%、1.3%、0.8%、1.4%和4.2%,干物质积累分配不受播种方式影响;产量和耗水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半株距单粒播种、3粒倍株距播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播种增加2.7%、2.1%和1.2%、2.5%。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下,播种方式影响了玉米出苗,但对后期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影响不大,因此,采用机械化播种时可选用单粒半株距播种方式,在目标密度基础上增加播种密度17%左右,人工点播可以选用倍株距3粒播种,每穴留2株玉米,可以减少50%点播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玉米 出苗率 保苗率 生长特性 播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地农业研究进展及科技创新重点内容 被引量:5
14
作者 樊廷录 李尚中 +5 位作者 赵刚 张建军 王淑英 李兴茂 程万莉 周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26-31,共6页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业 重大需求 研究进展 科技创新 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河西灌区马铃薯田耕层土温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万莉 樊廷录 +6 位作者 王淑英 李尚中 赵刚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周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815-821,共7页
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作为治理农用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致使降解性能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区域范围和作物种类受限,推广使用时需做适合性试验。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应用中能否满足其... 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作为治理农用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致使降解性能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区域范围和作物种类受限,推广使用时需做适合性试验。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应用中能否满足其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为河西灌区马铃薯种植中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聚乙烯地膜及区域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指示品种,选用聚乙烯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垄上覆盖栽培,研究了在河西灌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田耕层土壤温度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覆盖聚乙烯地膜相比,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时5、15、25 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降低了1.10℃,马铃薯折合产量(39073.50 kg/hm^(2))增加了13.64%,这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能够满足马铃薯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综上,在不改变当地田间管理措施的条件下,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中可以使用符合或优于国标(GB 35795-2017)要求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聚乙烯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河西灌区 土壤温度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青贮玉米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6 位作者 李尚中 赵刚 程万莉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周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74-678,共5页
为推动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保障甘肃半干旱区农业“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良性循环。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资料选用标准及准则、产量指标、播前准备、施... 为推动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保障甘肃半干旱区农业“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良性循环。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资料选用标准及准则、产量指标、播前准备、施肥、品种选择、机械覆膜、适期播期、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和膜秸还田等方面制定了半干旱区青贮玉米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青贮玉米 生物降解地膜 覆盖栽培技术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土的效果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万莉 郭帅杰 +3 位作者 蔡立群 齐鹏 樊廷录 王淑英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增施土壤调理剂是改良盐碱土壤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因盐碱土改良调理剂种类繁多,成分差别大,使用尚存争议,为给土壤调理剂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及绿洲土壤盐碱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选用5种不同成分土壤调理剂,在不改变河西绿洲灌区施肥水... 增施土壤调理剂是改良盐碱土壤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因盐碱土改良调理剂种类繁多,成分差别大,使用尚存争议,为给土壤调理剂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及绿洲土壤盐碱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选用5种不同成分土壤调理剂,在不改变河西绿洲灌区施肥水平和方式的前提下,研究了增施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土壤调理剂不同时期后,同土层各处理pH、EC值较不施土壤调理剂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H和EC值总体表现为增施硫黄粉9000 kg/hm^(2)>增施磷石膏30000 kg/hm^(2)>增施腐植酸1200 kg/hm^(2)>增施禾康土壤调理剂45 kg/hm^(2)>增施盐地宝盐碱土改良剂45 kg/hm^(2)>不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磷石膏30000 kg/hm^(2)、硫黄粉9000 kg/hm^(2)、腐植酸1200 kg/hm^(2)均可降低Na^(+)、Cl^(-)含量,增加Ca^(2+)、SO_(4)^(2-)含量,对盐碱土改良效果明显。各处理对玉米折合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呈现为增施腐植酸1200 kg/hm^(2)、增施硫黄粉9000 kg/hm^(2)、增施磷石膏30000 kg/hm^(2)、增施禾康土壤调理剂45 kg/hm^(2)、施盐地宝盐碱土改良剂45 kg/hm^(2)、不施用土壤调理剂。综合考虑认为,在河西绿洲灌区不改变当地施肥水平和方式的前提下,增施腐植酸1200 kg/hm^(2)和增施硫黄粉9000 kg/hm^(2)对河西绿洲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盐碱土 改良 效果 河西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7 位作者 续创业 党翼 程万莉 赵刚 周刚 李尚中 王磊 张建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43-47,共5页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机械籽粒直收的优质丰产玉米新品种,采用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对平凉市泾川县高平玉米籽粒机械直收试验的20个玉米品种的籽粒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13个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机械籽粒直收的优质丰产玉米新品种,采用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对平凉市泾川县高平玉米籽粒机械直收试验的20个玉米品种的籽粒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13个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都达到了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其中MC703、新玉108、瑞普909、联创825、先玉698、MC618和京科999在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同时,脂肪含量也比较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3个指标比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分别高1.45%~3.33%、7.50%~21.25%和16.67~43.33%。结合产量和籽粒机械粒收指标数据,从参试品种中筛选出3个品质指标均较高且适宜旱塬区机械粒收的丰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机械粒收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陇东旱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降解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程万莉 王磊 +4 位作者 王淑英 马明生 党翼 赵刚 樊廷录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5期27-31,共5页
选用巴斯夫、金发和鑫富3种不同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埋设试验,以探讨生物降解膜降解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设233 d后,巴斯夫膜降解速度最快,3种膜的降解产物均未引起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生物活性下降和重金属污染,参与不同生物... 选用巴斯夫、金发和鑫富3种不同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埋设试验,以探讨生物降解膜降解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设233 d后,巴斯夫膜降解速度最快,3种膜的降解产物均未引起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生物活性下降和重金属污染,参与不同生物降解膜降解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在观测期内,3种降解膜均未对土壤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土壤养分 土壤生物活性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覆膜玉米施用控释氮肥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5 位作者 赵刚 樊廷录 王磊 李尚中 王淑英 程万莉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81-84,共4页
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管理措施、目标产量、肥料选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对旱作覆膜玉米施用控释氮肥栽培技术进行了规范。
关键词 旱作 覆膜玉米 控释氮肥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