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甜玉米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
作者 石小翠 刘丙臣 +3 位作者 刘涛 徐小飞 吕德贵 董金生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年第B1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速冻甜玉米 高产栽培技术 品种特性 市场经济 果蔬型玉米 甜玉米罐头 品质优良 生活水平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旱种质的鉴定及其与根系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闫春娟 王文斌 +5 位作者 董钻 王家宏 宋书宏 杜强 刘丙臣 石小翠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0-794,共5页
从辽宁省主要推广品种中选出20份优异种质资源,依据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叶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值方法鉴定了大豆苗期耐旱性。结果从供试材料中共筛选出大豆生长前期较强耐旱型(2级)品种2个,干旱较敏感型(4级)品种3个,中间... 从辽宁省主要推广品种中选出20份优异种质资源,依据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叶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值方法鉴定了大豆苗期耐旱性。结果从供试材料中共筛选出大豆生长前期较强耐旱型(2级)品种2个,干旱较敏感型(4级)品种3个,中间型(3级)品种15个。大豆的平均耐旱隶属函数值与干旱胁迫下的相对根表面积、相对根生物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的耐旱平均隶属函数值与根性状比未达显著相关程度。胁迫条件下大豆的根直径与根表面积、根体积,根表面积与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非胁迫条件下大豆的根直径与根体积、根生物量,根体积与根表面积、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及非胁迫条件下大豆的茎、叶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旱 鉴定 根系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铁研26号的选育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恒岭 栾化泉 +3 位作者 张万志 高伟政 刘丙辰 石小翠 《辽宁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新品种选育 玉米新品种 铁岭市 农业科学院 玉米杂交种 配套技术 专用玉米 选育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稻米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丙臣 石小翠 +3 位作者 刘涛 徐小飞 董金生 吕德贵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年第6期24-25,29,共3页
通过对水稻9个品种12项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明确了弯曲穗型、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有较高的精米率、整米率、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 通过对水稻9个品种12项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明确了弯曲穗型、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有较高的精米率、整米率、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较小的长宽比、垩白面积;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大部分米质性状差异较大。直立穗型品种较半直立穗型品种、弯曲穗型品种的稻米品质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品质 强势粒 弱势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l_(2)处理对‘凤凰李’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杨金承 李丽 +3 位作者 刘丽 代鑫 石小翠 苏鑫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1期13-17,24,共6页
为探究CaCl_(2)处理对‘凤凰李’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凤凰李’为材料,采用2%CaCl_(2)溶液浸泡15 min,以未处理的‘凤凰李’作为对照组(CK),处理完成后放在冷库中贮藏,每6 d测定‘凤凰李’的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 为探究CaCl_(2)处理对‘凤凰李’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凤凰李’为材料,采用2%CaCl_(2)溶液浸泡15 min,以未处理的‘凤凰李’作为对照组(CK),处理完成后放在冷库中贮藏,每6 d测定‘凤凰李’的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经过CaCl_(2)处理的‘凤凰李’,贮藏第48天时,果实腐烂率为4.78%,花色苷含量为1.61 mg/100 g,均低于对照组;果实硬度为352.22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8%,可滴定酸含量为0.49%,还原糖含量为95.22 mg/g,总黄酮含量为133.94 mg/100 g,均高于对照组。总体来看,CaCl_(2)处理对保持‘凤凰李’的贮藏品质具有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李 CaCl_(2) 采后保鲜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与5种抑菌精油复配涂膜对李贮藏保鲜的影响
6
作者 代鑫 刘丽 +3 位作者 杨金承 石小翠 王静 李丽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9期88-93,共6页
为研究壳聚糖与抑菌精油复配涂膜对李子的贮藏保鲜效果,利用壳聚糖与迷迭香精油、茶树精油、百里香精油、肉桂精油、丁香罗勒精油复配制成保鲜剂涂抹于李子表面,观察李子在冷库贮藏过程中的贮藏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涂... 为研究壳聚糖与抑菌精油复配涂膜对李子的贮藏保鲜效果,利用壳聚糖与迷迭香精油、茶树精油、百里香精油、肉桂精油、丁香罗勒精油复配制成保鲜剂涂抹于李子表面,观察李子在冷库贮藏过程中的贮藏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涂膜处理的李子,保鲜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1)壳迷处理组对保持李子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VC含量、质构特性有较好的效果,且均优于其他处理组;2)壳百处理组对保持李子的花色苷含量有较好的效果,且均优于其他处理组;3)壳茶处理组对保持李子色泽有较好的效果,且均优于其他处理组;4)从总体水平上来说,壳迷处理组与壳百处理在试验过程中,对李子的各项指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总糖、质构特性、VC、花色苷含量等)均有较好的保持效果,从而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植物精油 李子 复合涂膜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香茅精油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评价 被引量:20
7
作者 石小翠 曹冬花 +5 位作者 李佳 鲁建美 宋兴震 罗明楚 肖春芬 许又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90,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anus)、柠檬草(C.citratus)和芸香草(C.distans)三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并通过DPPH法及炎症因子NO生成量检测法评价这三种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三...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anus)、柠檬草(C.citratus)和芸香草(C.distans)三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并通过DPPH法及炎症因子NO生成量检测法评价这三种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化学成分以萜类物质为主,含量为76.35%~90.52%,其中萜醛、萜醇类物质含量最高。爪哇香茅、柠檬草和芸香草的主要成分分别为(+)-香茅醛(37.85%)、反式柠檬醛(36.12%)和香叶醇(34.76%);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IC50值为(0.005±0.002)mg/mL)相比,抗氧化活性较差;在较低浓度(2~4μg/mL)时,香茅属植物精油减少LPS致炎模型的NO生成能力与10μmol/L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相当,表明这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其中柠檬草(IC50值为(0.472±0.121)μg/mL)的抗炎活性最好,其次为爪哇香茅(IC50值为(0.632±0.147)μg/mL)和芸香草(IC50值为(0.669±0.131)μg/mL)。因此,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开发成抗炎药物和抗炎功能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茅属 柠檬草 爪哇香茅 芸香草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元素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石小翠 帕丽达·牙合甫 +1 位作者 宋思醒 王舒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1-178,共8页
该文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2019年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PM_(2.5)样品,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冷原子荧光分光度仪对8种元素进行测定,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PMF模型进行元素来源分析,并对元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 该文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2019年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PM_(2.5)样品,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冷原子荧光分光度仪对8种元素进行测定,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PMF模型进行元素来源分析,并对元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非采暖期PM_(2.5)中各元素浓度水平为Fe>Zn>As>Cu>Pb>Mn>Ni>Hg,采暖期整体表现为Fe>Zn>Cu≈As>Mn>Pb>Ni>Hg,且呈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特点。I_(geo)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Fe、As、Cu、Hg、Pb为极重污染,Zn为重度污染,Ni为中-重污染,Mn为无污染。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元素来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冶金和燃煤,其次燃油排放及燃煤排放产生的二次污染也是重要的来源。健康风险模型评估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非致癌元素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致癌元素As存在对人体致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元素 PMF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石小翠 帕丽达·牙合甫 宋思醒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9-1056,共8页
为探究乌鲁木齐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别于2019年10月、12月开展采样,使用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K^(+)、Na^(+)、Ca^(2+)、Mg^(2+)、NH^(+)_(4)、SO^(... 为探究乌鲁木齐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别于2019年10月、12月开展采样,使用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K^(+)、Na^(+)、Ca^(2+)、Mg^(2+)、NH^(+)_(4)、SO^(2-)_(4)、NO^(-)_(3)、Cl^(-)、F^(-))进行分析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MF模型对离子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小西门、三屯碑和米东区采样点总水溶性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0.8±59.0)、(61.1±18.4)、(53.1±22.5)和(103.1±67.4)μg/m^(3),占PM_(2.5)的57.9%、56.7%、44.0%和54.1%。其中NH^(+)_(4)、SO^(2-)_(4)和NO^(-)_(3)是PM_(2.5)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乌鲁木齐市各采样点的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均值均大于0.1,说明研究期间,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中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主成分分析和PMF分析的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二次污染物转化、扬尘和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水溶性离子 相关性分析 PMF 源解析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近等基因系应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智驰 章司晨 +2 位作者 石小翠 陈保善 李文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3-822,共10页
为了解水稻耐冷的生理机制,该文以野生稻近等基因系耐冷水稻品种DC907和其不耐冷受体亲本9311为材料,通过对水稻幼苗低温胁迫处理,检测分析了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 2-)、可溶性糖以及抗氧化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 为了解水稻耐冷的生理机制,该文以野生稻近等基因系耐冷水稻品种DC907和其不耐冷受体亲本9311为材料,通过对水稻幼苗低温胁迫处理,检测分析了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 2-)、可溶性糖以及抗氧化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两个品种的耐冷能力。结果表明:(1)O 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增加而逐渐升高,在低温胁迫过程中9311的MDA含量和O 2-产生速率均高于DC907,在低温胁迫后期DC907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9311。(2)在低温胁迫过程中,DC907的抗氧化酶(CAT、POD、SOD和APX等)活性均高于9311,其中CAT、POD随低温胁迫时间增加酶活性增强,SOD和APX随低温胁迫时间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3)这些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值排序与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一致,说明这些指标与水稻的耐冷性密切相关。从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的结果看出,DC907的耐冷能力比9311强,与大田观测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胁迫 生理指标 丙二醛 超氧阴离子 抗氧化酶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明楚 石小翠 +5 位作者 孙朋 鲁建美 宋兴震 贾慧珍 吴敏 许又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2-1530,共9页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拔毒散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kaempferol-3-O-rutinoside(2)、槲皮素(3)、20-hydroxyecdysone(4)、α-ecdysone(5)、22-deoxyecdysterone(6)、abutasterone(7)、pterosterone(8)、icariside E_(5)(9)、icariside E_(3)(10)、(+)-syringaresinol(11)、pinoresinol(12)、balanophonin B(13)、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loliolide(15)、棕榈酸(16),其中化合物1-3、9-13、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μmol·L^(-1)的浓度下,化合物1、4、5无明显抑制NO生成作用,而化合物2、3、6-16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NO生成,其中化合物2、3、11-1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18.63、40.76、21.46、14.32、16.82、42.31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拔毒散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具有抗炎效果的物质基础,验证了其传统用途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药 拔毒散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