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性与爱欲:《理想国》与《会饮》中的两种灵魂图景 被引量:1
1
作者 田书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种模式并没有任何内在的矛盾之处,而是对柏拉图的同一种实践主题的两种不同的描述:即欲求的秩序或逻辑。柏拉图在这两篇对话中虽然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实践哲学,但这两篇对话却为后来的实践哲学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心理学,即灵魂的三分结构和爱欲的本性。理性的统治才是个体灵魂的最佳结构,爱若斯的最终目的是对美的理念的静观,只有在对美和善本身的静观和沉思中才找到了让自己安顿的栖身之所,而灵魂的理性部分通过哲学教化和对智慧的爱而摆脱激情和欲望的奴役,走向个体的正义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理性 爱欲 《理想国》 《会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仿真线设计及其FPGA实现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海燕 李欣 田书峰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67-1270,共4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采用BP神经网络实现仿真线的方法。首先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结构,用离线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逼近传输线的传递函数,然后用STAM算法以较少的存储空间实现BP神经网络的激励函数近似,进而用FPGA和D/A转换器进行硬件实现... 该文提出了一种采用BP神经网络实现仿真线的方法。首先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结构,用离线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逼近传输线的传递函数,然后用STAM算法以较少的存储空间实现BP神经网络的激励函数近似,进而用FPGA和D/A转换器进行硬件实现。文中基于FPGA对长度为10000m,特性阻抗为55Ω的同轴电缆进行了仿真线的硬件实现,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推广到传递函数未知的传输网络的仿真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线 BP神经网络 FPGA STA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格拉底论德性是否可教 被引量:3
3
作者 田书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7,共7页
对苏格拉底来说,"德性即知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结论就是:德性是可教的,因为德性的知识本质决定了德性是可教的。但是,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德性的"可教"与智者所理解和实践的德性的"可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对苏格拉底来说,"德性即知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结论就是:德性是可教的,因为德性的知识本质决定了德性是可教的。但是,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德性的"可教"与智者所理解和实践的德性的"可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德性的教授并不是一种如智者们所说的技术性的知识兜售或转运,相反,苏格拉底在《美诺》中通过"回忆说"提出,德性是可教的与知识源于人的内在本性并不冲突,而是并行不悖的。德性的可教性在于教育者通过与学徒的活生生的问答式对话和交流帮助他回忆起已然存在于自己心灵中的德性知识,这也就是"λ.γονδιδ.ναι"(给出原因性的解释)的过程。如此,学徒能够从游移不定的模糊意见状态进入到稳固不动的明晰知识的状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即知识 德性可教 回忆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该如何生活”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田书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本真的自我是理性,它不存在于生灭不定的感觉世界(Werden),而是存在于依赖理性的实存世界或本体世界(Sein);第三,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生活"或德性的理解并不是一种技艺性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因为技艺都是价值中立的或有两面性,可被用于好的和坏的目的,而有关德性或"好的生活"的知识一定只能被运用到善的目的上,德性绝对会达致善;第四,"好的生活"必然需要实践智慧,因为智慧是对人的所有类型的价值和善的某种整全理解,并且包含运用到所有情境中的能力,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看透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的内在联系,所以,苏格拉底至死持守自己的"无知之知"的信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 好的生活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被引量:2
5
作者 田书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80,共9页
幸福(■)与德性(■)是整个古希腊实践哲学或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幸福是人追求的最高善,是人的所有伦理行动的终极目的。德性则与幸福息息相关,是通向幸福的门径。那么,在苏格拉底那里,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的呢?学者们的观点... 幸福(■)与德性(■)是整个古希腊实践哲学或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幸福是人追求的最高善,是人的所有伦理行动的终极目的。德性则与幸福息息相关,是通向幸福的门径。那么,在苏格拉底那里,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的呢?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中,德性工具论实不足取,而部分整体说实则属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只有德福同一论和德性充足论更符合苏格拉底的想法。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视角来探析德性的内涵,然后,集中讨论德福同一论和德性充足论,指出这两种解释路径所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反驳,最后,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视角来论证德性所具有的双重本性或价值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 幸福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书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90,共7页
有关苏格拉底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与色诺芬。但是,学者们对哪些资料更为可靠一直争论不断,因此,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迄今为止,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有关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的诠释路径或解决方... 有关苏格拉底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与色诺芬。但是,学者们对哪些资料更为可靠一直争论不断,因此,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迄今为止,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有关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的诠释路径或解决方式。本文尝试对这几种不同的诠释路径进行梳理,认为只有对比性的诠释进路才更为可取。对比性诠释虽然以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作品的参考价值,反而推进这些作品中的文本间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伦理学 柏拉图早期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会饮》中的爱欲与理念学说 被引量:1
7
作者 田书峰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3期17-27,共11页
在柏拉图那里,爱若斯(ε'ρω9)首次成为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在他看来,爱若斯不仅在希腊的城邦生活中与公民的德性教化息息相关,而且更与智慧、美的理念、静观沉思的生活有关。后一种联系才真正将爱若斯的自然本性揭示出来... 在柏拉图那里,爱若斯(ε'ρω9)首次成为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在他看来,爱若斯不仅在希腊的城邦生活中与公民的德性教化息息相关,而且更与智慧、美的理念、静观沉思的生活有关。后一种联系才真正将爱若斯的自然本性揭示出来,自此,爱若斯与哲学和美的理念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爱若斯就是哲学家的自我镜像,就是哲学自身的隐喻。本文以《会饮》中六篇有关爱若斯的颂辞为基础来分析爱若斯与教化、爱若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前五篇颂辞并没有揭示出爱若斯的真正面目,而苏格拉底假借女先知蒂奥提玛的口才讲出了爱若斯在智慧与无知、神与人之间的中间性存在的本质。实际上,对于柏拉图来说,爱若斯对于智慧和美的理念之欲求既是以符合德性的伦理生活为条件,也是以能够看见那美与善的理念本体为旨趣,伦理学与形而上学是一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若斯 柏拉图 理念 爱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多亚伦理学受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影响吗?--从二者对εvδαιμονíα(幸福)的界定来看
8
作者 田书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56,共7页
斯多亚伦理学是否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或漫步学派伦理学的影响?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仍具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在朗(A.A.Long)与桑德巴赫(F.H.Sandbach)所持的对立的观点上,朗认为斯多亚伦理学是对隐含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内部未... 斯多亚伦理学是否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或漫步学派伦理学的影响?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仍具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在朗(A.A.Long)与桑德巴赫(F.H.Sandbach)所持的对立的观点上,朗认为斯多亚伦理学是对隐含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内部未解的矛盾和张力的一种回应和解决的尝试;而桑德巴赫则认为斯多亚伦理学并没有受到亚里士多德或漫步学派伦理学的影响,而二者的术语重合不能作为有力证据,因为柏拉图哲学也同样使用过相同术语。本文意在借助斯多亚学派的创立者芝诺对幸福和德性的看法而重新审视这个难题,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朗和桑德巴赫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因为朗所列举的斯多亚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相重合或对应的三个方面并不能完全穷尽二者的关系,而桑德巴赫在缺乏对具体的斯多亚主义者的伦理思想探析的前提下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驳的依据本身也不能作为充足的理由。事实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对斯多亚伦理学的影响可以通过芝诺对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的分析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幸福 德性 斯多亚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