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园土壤中水溶性酚酸和复合态酚酸含量的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烨军 廖万有 +2 位作者 苏有健 张永利 孙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256-14258,共3页
[目的]为了探明茶园土壤酚酸含量分布情况。[方法]对来自江苏、安徽、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共计97份茶园土壤样品中水溶性酚酸和复合态酚酸含量进行调查。[结果]茶园土壤中复合态酚酸含量分布范围在91.9~2612.95μg/g,93.2%的样本数在... [目的]为了探明茶园土壤酚酸含量分布情况。[方法]对来自江苏、安徽、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共计97份茶园土壤样品中水溶性酚酸和复合态酚酸含量进行调查。[结果]茶园土壤中复合态酚酸含量分布范围在91.9~2612.95μg/g,93.2%的样本数在100~1 500μg/g;水溶性酚酸含量分布范围在1.81~32.7μg/g,而大部分茶园水溶性酚酸含量在20μg/g以下,占样本总数的91.75%。[结论]与其他作物相比,茶园土壤中水溶性酚酸含量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酚类物质 含量范围 腐殖质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对茶叶几种酶的作用机理研究
2
作者 王烨军 丁勇 袁自春 《茶叶》 2000年第1期19-22,共4页
以秋梢鲜叶为材料 ,测定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以及脱辅基并用阳离子处理后的酶活性。结果表明 ,阳离子处理后 ,三种酶活性较对应的脱辅基酶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与脱辅基前活性相比却因阳离子的不同而异... 以秋梢鲜叶为材料 ,测定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以及脱辅基并用阳离子处理后的酶活性。结果表明 ,阳离子处理后 ,三种酶活性较对应的脱辅基酶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与脱辅基前活性相比却因阳离子的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种阳离子也因浓度的不同而不同。据此可判断。阳离子对茶叶中酶的作用机理是作为酶的辅基或激活剂 ,并在茶树体内向幼嫩部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 酶活性 辅基 茶叶 作用机理 激活剂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3
3
作者 宋莉 廖万有 +4 位作者 王烨军 苏有健 张永利 罗毅 孙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5-679,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 黑麦草 物理性状 肥力 土壤温度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被引量:35
4
作者 苏有健 廖万有 +4 位作者 王烨军 张永利 吴新荣 胡善国 孙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1-728,共8页
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 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Al-HA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Al3+呈稳步上升趋势,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呈缓慢下降。0~20cm层土壤pH值与Al3+、植茶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0.819、-0.952,P<0.01),与A(lOH)2+A(lOH)+2呈显著正相关(0.658,P<0.05),与Al-HA呈极显著正相关(0.929,P<0.01),20~40cm层土壤pH与各形态活性铝及植茶年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Al-pH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281~0.659之间,都明显偏离了三水铝石模型,而方程的决定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茶园土壤中Al3+活度对土壤pH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与自然土相比,植茶促进交换态铝在茶园土壤中的累积,土壤种茶后趋于酸化,种茶时间越长酸化越严重,而茶园土壤pH与土壤活性铝总量是呈负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活性铝 形态分布 PH 植茶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对不同pH茶园土壤中活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苏有健 廖万有 +3 位作者 王烨军 张永利 罗毅 胡善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0,共9页
采集云南省普洱市和江西省南昌县两地典型的茶园土壤,通过添加HCl和Ca(OH)2调节土壤pH,研究不同pH(3.0、3.5、4.0、4.5)茶园土壤添加0.4mmol·kg-1、2.0mmol·kg、4.0mmol·kg、8.0mmol.kg-1、12.0mmol.k... 采集云南省普洱市和江西省南昌县两地典型的茶园土壤,通过添加HCl和Ca(OH)2调节土壤pH,研究不同pH(3.0、3.5、4.0、4.5)茶园土壤添加0.4mmol·kg-1、2.0mmol·kg、4.0mmol·kg、8.0mmol.kg-1、12.0mmol.kg-1单宁酸后,活性铝形态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I(OH)2+、AI(OH);]、酸溶无机铝[AI(OH)3^0]和殖酸铝[Al-H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单宁酸添加量为0~0.4mmol·kg-1和0~2.0mmol·kg-1时,江西南昌和云南普洱茶园土壤中交换态铝随土壤pH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羟基态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单宁酸浓度增至2.0mmol·kg-1以上时,随土壤pH的增加,单宁酸对活性铝释放的抑制作用增强,各形态活性铝含量都较低,且不同pH处理土壤间的差异不显著。0~20cm土层土壤与20~406m土层土壤变化规律大致相似,总体上看,下层土壤活性铝总量高于上层。云南普洱茶园土壤活性铝总量明显高于江西南昌的茶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0~20Gm土层土壤中,pH与羟基态铝、腐殖酸铝、土壤酸碱缓冲容量(pHBc3呈正相关(r=O.796,P〈0.01;r=0.960,P〈0.01;r=0.852,P〈0.01);pHBC与交换态铝、羟基态铝呈负相关(F一0.904,P〈0.01;r=-0.645,P〈0.05),而与腐殖酸铝呈正相关(r=0.795,P〈0.01)。同时,单宁酸加入浓度为0~0.4mmol-kg-1时,土壤pH明显上升,之后随着单宁酸加入浓度的增加土壤pH持续下降,土壤pH(YpH)与单宁浓度(clDN)在此阶段基本符合方程:YpH=-0.04CDN+3.82俾。=0.95,P〈0.01)的线性变化趋势,在单宁酸浓度达到8.0~12.0mmol·kg-1时,土壤pH基本不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茶园土壤 活性铝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奕鼎 丁勇 +5 位作者 黄建琴 王烨军 雷攀登 方吴云 苏有健 夏先江 《农学学报》 2014年第4期86-90,共5页
为探索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快速杀青(5.5 min)、慢速杀青(9.5 min)和轻揉捻、不揉捻组合处理。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慢速杀青过程中茶叶自身酶类的酶促作用较充分,杀青叶的水浸出物、... 为探索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快速杀青(5.5 min)、慢速杀青(9.5 min)和轻揉捻、不揉捻组合处理。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慢速杀青过程中茶叶自身酶类的酶促作用较充分,杀青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糖含量分别为46.49%、3.92%、3.08%,均高于快速杀青叶的45.52%、3.77%、2.87%,而茶多酚含量25.44%,稍低于快速杀青叶的26.90%;轻揉捻茶样的酚氨比值平均下降4.61%,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官品质优者总分达90.75分,因此,名优绿茶初制宜选用慢速杀青和轻揉捻工艺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初制 杀青 揉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系列修剪技术及其合理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徐奕鼎 汪海泉 +1 位作者 王烨军 袁自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439-7441,7453,共4页
茶树修剪是茶园优质高效栽培管理中重要的农艺措施。概述了茶树修剪的生理效应和生理适期,简述了茶树不同修剪方式及其技术要点,提出了不同树龄、不同地形、不同采摘方式和采制不同茶类茶园宜采用的修剪模式。
关键词 茶树修剪 生理效应 修剪方式 合理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永利 王烨军 +4 位作者 廖万有 苏有健 宋莉 罗毅 孙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62-1570,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茶园土壤 茶树新梢 氟形态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芽孢杆菌QM7促生特性及耐酸铝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毅 苏有健 +4 位作者 张永利 夏先江 宋莉 王烨军 廖万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7-574,共8页
目前含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的有机肥料在酸性茶园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不高,难以起到有效的促生作用,达到部分替代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的目的。本实验分离得到1株耐酸铝芽孢杆菌,命名为QM7。试验发现菌株促生能力受到铝离子浓度的影响,在无铝... 目前含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的有机肥料在酸性茶园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不高,难以起到有效的促生作用,达到部分替代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的目的。本实验分离得到1株耐酸铝芽孢杆菌,命名为QM7。试验发现菌株促生能力受到铝离子浓度的影响,在无铝条件下菌株生长素(IAA)的分泌量为85.6 mg·L^(-1),当铝离子浓度为1 mmol·L^(-1)时IAA分泌量为36.8 mg·L^(-1);盆栽结果表明,在6周内菌株可以增加茶苗根系表面积56.8%,根尖数27.3%;蛋白电泳分析发现高浓度的铝胁迫会导致菌株胞内64种与转录、翻译和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生差异,使得菌株生长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耐酸铝芽孢杆菌 生长素(IAA) 蛋白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初冬与早春打顶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奕鼎 王烨军 +5 位作者 苏有健 张永利 张家侠 夏先江 孙钦玉 孙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6期8909-8911,8918,共4页
[目的]为茶树打顶技术推广应用和提高春季名优茶产量和效益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比较不修剪、春茶后轻修剪和深修剪茶树初冬与早春打顶的效果。[结果]与相同修剪深度的未打顶茶树相比,初冬打顶使茶树冬季抗冻性增强;初冬和早春打顶均使... [目的]为茶树打顶技术推广应用和提高春季名优茶产量和效益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比较不修剪、春茶后轻修剪和深修剪茶树初冬与早春打顶的效果。[结果]与相同修剪深度的未打顶茶树相比,初冬打顶使茶树冬季抗冻性增强;初冬和早春打顶均使春茶鲜叶的芽叶长度和重量增加,不修剪和轻修剪茶树增产;鲜叶生化性状中酚氨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早春打顶、初冬打顶、未打顶。[结论]绿茶生产茶园宜选择初冬打顶,红茶生产茶园可选择早春打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打顶 抗冻性 经济性状 生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绿茶搭配工艺对配合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文杰 黄建琴 +3 位作者 徐奕鼎 王烨军 方吴云 周坚 《中国茶叶加工》 2010年第1期30-33,共4页
试验以红茶发酵叶与绿茶杀青揉捻叶为原料,按不同比例进行搭配、焙干。将其与红、绿茶成品茶按不同比例拼配样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干燥前搭配采用"炒-烘"工艺,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与绿茶占比的回归方程分别... 试验以红茶发酵叶与绿茶杀青揉捻叶为原料,按不同比例进行搭配、焙干。将其与红、绿茶成品茶按不同比例拼配样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干燥前搭配采用"炒-烘"工艺,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与绿茶占比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346x+16.61(R2=0.9626)、y=-0.0024x+0.274(R2=0.9458)、y=-0.0731x+10.13(R2=0.9747);相应地,干燥前搭配采用"烘-烘"工艺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48x+16.61(R2=0.9528)、y=-0.0024x+0.274(R2=0.9656)、y=-0.0734x+10.13(R2=0.9743);干燥后拼配回归方程分别为:y=0.1218x+16.61(R2=0.9782)、y=-0.0023x+0.274(R2=0.8966)、y=-0.0701x+10.13(R2=0.9666)。发酵叶与杀青揉捻叶搭配后加工所得样品,其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含量与红、绿茶成品茶拼配样显著不同;氨基酸总量与咖啡碱总量基本一致;香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试验为创制新风味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配工艺 配合茶 茶多酚 茶黄素 茶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夫红茶精制中色选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勇 徐奕鼎 王烨军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3期22-23,26,共3页
本文研究了茶叶色选机的供料系统、光电系统、分选系统、电控系统和操作系统及工作站模式,并开展了不同规格、不同级别、不同净度工夫红茶的色选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于茶原料质量的差异和对成品质量的要求不同,红茶色选工艺及... 本文研究了茶叶色选机的供料系统、光电系统、分选系统、电控系统和操作系统及工作站模式,并开展了不同规格、不同级别、不同净度工夫红茶的色选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于茶原料质量的差异和对成品质量的要求不同,红茶色选工艺及精制工艺都必须进行优化与创新,茶叶色选工序应设置在精扇工序之后,清风匀堆之前。杂质少、净度要求高的高档茶两次色选,一次净梗,二次净茶,茶中取梗;杂质多、净度要求低的中低档茶两次色选,一次净茶,二次净梗,梗中取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精制 色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有性系茶树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奕鼎 王文杰 +4 位作者 王烨军 方吴云 丁勇 吴琼 黄建琴 《中国茶叶加工》 2011年第2期41-44,共4页
为了解皖南有性系茶树品种茶籽的油脂品质,选取了6个有性系茶树品种的茶籽,按照油料种籽含油量测定法(GB/T 14488.1-93)测定茶籽油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种仁油脂平均含量为34.55%。茶籽油含有12种脂... 为了解皖南有性系茶树品种茶籽的油脂品质,选取了6个有性系茶树品种的茶籽,按照油料种籽含油量测定法(GB/T 14488.1-93)测定茶籽油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种仁油脂平均含量为34.55%。茶籽油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98.71%。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平均含量18.06%;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平均含量57.6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和亚麻酸,平均含量23.01%。由此表明皖南茶籽油是典型的油酸——亚油酸型油脂,既可作为工业用油原料,精炼后也可成为优质食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山区 有性系茶树品种 茶籽油 气相色谱测定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黄山区茶园地质灾害原因考察及抗灾指导意见
14
作者 夏先江 孙钦玉 +5 位作者 方吴云 孙力 张家侠 王烨军 罗仲兴 苏有健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1期49-52,共4页
2013年6月以来,安徽省黄山区先后遭遇多场强降雨袭击,引发了6月30日的特大地质灾害事件。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黄山区的茶园损毁严重,尤其是太平猴魁茶区受灾严重。通过深入黄山区猴魁茶叶产区,调查茶园受灾情况,从气象... 2013年6月以来,安徽省黄山区先后遭遇多场强降雨袭击,引发了6月30日的特大地质灾害事件。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黄山区的茶园损毁严重,尤其是太平猴魁茶区受灾严重。通过深入黄山区猴魁茶叶产区,调查茶园受灾情况,从气象、地质、生态环境、栽培、管理、建设工程方面总结地质灾害的原因,就630地质灾害后的自救工作提出了清沟建渠;筑堤休行、建隔离带;保护环境;退园还林方面的指导意见。部署地质灾害的长远预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地质灾害 预防机制 抗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黄建琴 王文杰 +4 位作者 丁勇 袁自春 王烨军 胡善国 叶靖 《中国茶叶》 2005年第2期18-19,共2页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物质转化,因而可能对红茶品质有负面影响.本项研究就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探明利用冷冻萎凋改善红茶品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品质 萎凋 冷冻 工夫红茶 传统工艺 发酵时间 物质转化 成分变化 CTC 色素 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建琴 王文杰 +4 位作者 丁勇 袁自春 王烨军 胡善国 叶靖 《中国茶叶加工》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研究了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萎凋能明显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使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增加,增进红茶的滋味和汤色,但冷冻萎凋红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均较低,尤其是β鄄葡萄糖酶活性较低,对红茶香气的形... 研究了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萎凋能明显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使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增加,增进红茶的滋味和汤色,但冷冻萎凋红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均较低,尤其是β鄄葡萄糖酶活性较低,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工夫红茶 品质影响 汤色 冷冻 滋味 香气 含量 红素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桂利权 张永利 王烨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6期136-139,141,共5页
生物炭是在厌氧或无氧条件下,由生物材料经高温热解产生的一类富含碳素、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巨大、高度芳香化、性质稳定的固态多功能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植物菌根生长,进... 生物炭是在厌氧或无氧条件下,由生物材料经高温热解产生的一类富含碳素、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巨大、高度芳香化、性质稳定的固态多功能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植物菌根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本文从生物炭的性质特征以及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了未来生物炭应用的研究方向,为生物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改良 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茶品质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建琴 王烨军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2期29-31,共3页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安茶的多酚类组成及其氧化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红、绿茶品质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安茶加工过程对其特有品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安茶 品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面包加工工艺优化及贮藏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4
19
作者 廖珺 王烨军 +1 位作者 苏有健 张永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0-187,共8页
以超微绿茶粉为原料进行茶面包的制作,采用色彩色差仪辅助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发酵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对绿茶面包色泽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得出绿茶面包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超微绿茶粉添... 以超微绿茶粉为原料进行茶面包的制作,采用色彩色差仪辅助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发酵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对绿茶面包色泽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得出绿茶面包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4%,发酵时间90 min,烘烤温度190℃,烘烤时间8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加工的绿茶面包感官评分达到93分,色差值10.89,具有茶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外观色泽。同时考察绿茶面包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探明茶多酚含量损失主要发生在发酵和烘烤工序中。贮藏稳定性试验表明,超微绿茶粉的添加能延长面包的保质期且对面包的色泽变化差异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面包 加工工艺 色差仪 感官评定 茶多酚 贮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绿茶粉对绿茶面包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廖珺 王烨军 +1 位作者 苏有健 张永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3-177,共5页
以超微绿茶粉为原料,研究绿茶面包加工过程中和面、发酵、烘烤3个加工工序关键节点处色泽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烘烤工序对色泽变化影响较大;当超微绿茶粉的添加量增加时,L~*、a~*值都显著下降,而b~*值却先显著上... 以超微绿茶粉为原料,研究绿茶面包加工过程中和面、发酵、烘烤3个加工工序关键节点处色泽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烘烤工序对色泽变化影响较大;当超微绿茶粉的添加量增加时,L~*、a~*值都显著下降,而b~*值却先显著上升而后缓慢下降,在超微绿茶粉添加量(质量分数)为4%时,b~*值最大。茶多酚含量随超微绿茶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各个加工工序的进行均造成茶多酚含量的减少,其中烘烤工序对茶多酚含量减少影响最显著。绿茶面包颜色感官评分随着超微绿茶粉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超微绿茶粉添加量(质量分数)为4%时,评分最高。通过不同方法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色差仪测定与化学方法测定茶多酚含量、感官评定法间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绿茶粉 面包加工过程 色泽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