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
1
作者 王梦莉 高佳林 汪朋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年第7期33-33,共1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一种集合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的全新技术,有着重要的科技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论述了无线传感器的特点及其优势,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当前的应用领域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性技术做了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 网络 信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佳林 李俊瑶 王梦莉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年第7期73-73,共1页
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大运营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服务质量管理系统作为运营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电信运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本文将对OSS中尤为重要的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进行分析阐述,包括服务质量管理... 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大运营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服务质量管理系统作为运营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电信运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本文将对OSS中尤为重要的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进行分析阐述,包括服务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评价指标,并对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做出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质量管理系统 功能模块 评价指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过敏原在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中的降解规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梦莉 高美须 +2 位作者 姜小燕 支玉香 魏芳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97-202,共6页
为研发低致敏酱油,探究了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中大豆蛋白致敏原的变化规律。在建立实验室的模拟低盐固态酱油酿造的基础上,采集大豆未经处理、高压灭菌(121℃,8 min)、制曲阶段(44 h)、发酵阶段(30 d)、灭菌前和灭菌后等样品,利用聚丙... 为研发低致敏酱油,探究了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中大豆蛋白致敏原的变化规律。在建立实验室的模拟低盐固态酱油酿造的基础上,采集大豆未经处理、高压灭菌(121℃,8 min)、制曲阶段(44 h)、发酵阶段(30 d)、灭菌前和灭菌后等样品,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酿造过程中蛋白的组成变化,用兔抗大豆多克隆抗体进行酶联免疫试验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发酵过程中大豆致敏原抗原性变化,用过敏病人血清进行酶联免疫试验测定大豆致敏原过敏原性变化。结果表明,经高压蒸煮、制曲、发酵和加热灭菌后,原料中的大豆蛋白条带减少或消失,其中制曲变化的最大。β-伴大豆球蛋白的α、α′亚基和大豆球蛋白的酸性亚基分别在制曲阶段开始降解,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及大豆球蛋白酸性亚基在制曲之后消失,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在整个酿造阶段变化不大。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相同的结果,酿造过程中大豆过敏原的过敏性和抗原性逐渐降低,在发酵30 d后的生酱油中仍能在检测到大豆球蛋白,在灭菌后也没有完全降解,但是这些残留的大豆致敏原没有检测到IgE结合能力。酶联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和原材料大豆相比,样品中的抗原性在经过4个酿造阶段高压蒸煮、制曲、发酵和加热灭菌之后分别下降了8.13%、39.00%、69.10%和87.06%,过敏原性分别下降了8.92%、71.66%、92.26%、98.45%。在酱油酿造过程中大豆致敏原逐步降解,制曲阶段对大豆致敏原的降解最大。酱油中仍残留有大豆球蛋白,但是没有检测残留蛋白的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固态酱油 大豆致敏原 大豆球蛋白 降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国产酱油中大豆、小麦过敏原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小燕 高美须 +1 位作者 王梦莉 支玉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3,共5页
为明确大豆和小麦发酵酱油中的残留过敏原,采用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电泳,免疫印迹和间接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对从当地市场购得的14种酱油进行了分析,用来检测的四种血清包括实验室准... 为明确大豆和小麦发酵酱油中的残留过敏原,采用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电泳,免疫印迹和间接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对从当地市场购得的14种酱油进行了分析,用来检测的四种血清包括实验室准备的大豆和小麦的兔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IgG)以及从医院获得的大豆、小麦过敏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Tricine-SDS-PAGE结果表明,所有酱油样品都没有出现大豆和小麦蛋白的条带;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所有酱油样品中残留的大豆过敏原是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和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中的一种或两种,但小麦过敏原没有条带出现;酶联免疫结果表明,大豆过敏原含量与酱油酿造工艺与酱油等级有关,低盐固态酱油中检测到的大豆过敏原含量高于高盐稀态酱油,酱油的等级越高,所含过敏原含量相对越低。在所有酱油样品中,小麦过敏原含量极低甚至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大豆过敏蛋白 小麦过敏蛋白 过敏原性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中的过敏原在酱油酿造过程中的降解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牟慧 姜小燕 +3 位作者 张彦民 王梦莉 魏芳丽 高美须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5,共7页
目的 探究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不同阶段小麦过敏原的变化。方法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酿造低盐固态酱油,采集酿造过程中的原料小麦面粉和制曲阶段14、27、36和44 h时的样品,发酵阶段5、10、17、24和30 d,灭菌前和灭菌后12个样品,用实验... 目的 探究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不同阶段小麦过敏原的变化。方法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酿造低盐固态酱油,采集酿造过程中的原料小麦面粉和制曲阶段14、27、36和44 h时的样品,发酵阶段5、10、17、24和30 d,灭菌前和灭菌后12个样品,用实验室制备的小麦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G以及从医院获得的小麦过敏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E对样品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测定不同阶段样品的免疫原性。结果 经制曲、发酵处理和加热灭菌处理后,凝胶电泳图中小麦面粉中的蛋白条带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其中制曲阶段变化程度最大。小麦过敏蛋白中的主要组分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在制曲阶段后期免疫印迹条带逐渐消失,在进入发酵阶段第5 d时已完全检测不到免疫印迹条带。酶联免疫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处理小麦面粉样品相比,制曲、发酵和灭菌等处理过程均会不同程度降低小麦过敏原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在进入发酵阶段的第24 d小麦过敏蛋白含量已低于20 mg/kg,致敏性基本被消除。结论 在实验室模拟低盐固态酱油酿造中,小麦过敏蛋白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在制曲、发酵和灭菌等过程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制曲阶段作用最大,成品酱油中小麦的致敏性基本被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小麦 过敏蛋白 酿造过程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亮 王梦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症状疑诊冠心病患者446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4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管电压100kVp,流速4ml/s)...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症状疑诊冠心病患者446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4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管电压100kVp,流速4ml/s),对照组210例(管电压120kVp,流速6ml/s)。比较2组患血管强化的CT值、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9)分及(4.1±0.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升主动脉、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0.5±8.4)mGy vs (31.4±10.1)mGy,251.7±21.5 vs 324.5±20.7,(3.5±1.1)mGy vs (4.5±1.6)mGy,P<0.01]。试验组造影剂外渗1例(0.5%),对照组造影剂外渗10例(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低管电压联合低流速造影剂与高管电压联合高流速造影剂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无差异,但低流速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