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鞘内注药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根绪 王霞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954-955,共2页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注射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桥小脑萎缩一家系7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根绪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4-825,共2页
关键词 橄榄桥小脑萎缩 系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优化分配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根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996年第7期15-18,共4页
依据内陆河流域不同区域在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水资源利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时序上水资源的利用规律,提出了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法。通过在黑河流域的实例应用,论证了该方法... 依据内陆河流域不同区域在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水资源利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时序上水资源的利用规律,提出了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法。通过在黑河流域的实例应用,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1例
4
作者 王根绪 林霞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10期913-914,共2页
患者,男,65岁,因左颜面部间歇性疼痛、抽搐30年,双下肢力弱2年,于2011年7月12日收住院。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颜面部过电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且出现左面肌痉挛,持续约数分至数十分,口服卡马西平后疼... 患者,男,65岁,因左颜面部间歇性疼痛、抽搐30年,双下肢力弱2年,于2011年7月12日收住院。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颜面部过电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且出现左面肌痉挛,持续约数分至数十分,口服卡马西平后疼痛缓解。2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三叉神经痛 面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45
5
作者 向泽宇 张莉 +4 位作者 张全发 刘伟 王根绪 王长庭 胡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31,共10页
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青海省不同林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通1#、湟中和尖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大通2#、循化和乐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居中,民和的土壤有机... 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青海省不同林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通1#、湟中和尖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大通2#、循化和乐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居中,民和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则较低;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民和最低,其他林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循化、尖扎、湟中>大通1#、大通2#、乐都>民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大通2#、民和>乐都>大通1#、湟中、循化、尖扎;各林型的土壤全钾含量变化均不显著;不同林型条件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总体表现为大通1#、尖扎!湟中!循化!大通2#!乐都!民和,4种林木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和改良表现为云杉!白桦!山杨!落叶松;各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乐都、民和>大通1#、大通2#、湟中>循化、尖扎;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是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各林型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RDA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因子很好地解释了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异,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有机质、氮素和速效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不同林型 土壤养分 微生物群落 Biolog-Eco板 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群落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7
6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4 位作者 王根绪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4,共10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 cm 土层土壤...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 cm 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不同于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土壤养分、土壤容重、土壤湿度等)会引起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变化;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放线菌数量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生物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等的合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不仅影响了群落生物量,同时也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土壤酶活性的高低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土壤养分含量,从而间接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物种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97
7
作者 胡雷 王长庭 +3 位作者 王根绪 马力 刘伟 向泽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9,共12页
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随着高寒草甸的退化而降低,而是在中度退化阶段达到最高;2)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结构更加... 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随着高寒草甸的退化而降低,而是在中度退化阶段达到最高;2)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结构更加复杂;3)不同土层中,0~10cm.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其群落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4)5种土壤酶的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演替的进行而显著降低(P〈0.05);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中度退化演替阶段,最小值则在未退化阶段(原生植被)出现;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4个演替阶段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不同酶活性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不同,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敏感性较低;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在高寒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演替阶段和退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演替阶段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PL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状况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3
8
作者 李娜 王根绪 +2 位作者 高永恒 王俊峰 柳林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4-1224,共11页
采用增温棚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地区典型的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在两种增温梯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增温棚内的气温和5 cm土... 采用增温棚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地区典型的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在两种增温梯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增温棚内的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高寒沼泽草甸区不封顶增温棚平均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升高2.54℃和0.68℃,封顶增温棚平均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提高4.99℃和1.43℃;高寒草甸区内不封顶和封顶增温棚5 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较对照提高0.31℃和3.93℃。(2)模拟增温对两种草甸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表现不一致,高寒沼泽草甸中开顶和封顶式增温棚0~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5~20 cm土层中却增加;相反的,高寒草甸中开顶和封顶式增温棚0~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5~20 cm土层中减少。(3)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但由于封顶式增温棚增温幅度过大,抑制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导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降低。(4)模拟增温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在两种草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小,蔗糖酶活性在两种草甸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情况。同时,封顶增温棚内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增加的幅度,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减少的幅度均小于开顶式增温棚内的酶活性。两种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情况不一致,这与不同类型草甸中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况、土壤代谢、植物种类及土壤生物(动物和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高寒草甸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娜 王根绪 +1 位作者 高永恒 籍长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519,共8页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系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高寒土壤更有其独特的性质。本文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系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高寒土壤更有其独特的性质。本文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造成估算结果差异的原因,随后对高寒土壤有机碳排放的观测试验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加剧,4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平均上升了约0.3~0.4℃,冻土面积正广泛退缩,这直接导致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发生了以植被覆盖度减少、高寒草原草甸面积萎缩等为主要形式的显著退化,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都减少,而温度升高加快了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到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的源汇效应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温度升高到底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没有明确的定论,为此,我们必须从长期的观测试验来说明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CO2排放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1
10
作者 钱鞠 王根绪 +1 位作者 马金辉 高前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2-107,138,共7页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此为重要支撑,恢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进程 支撑体系 进城 产业结构 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不同荒漠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马海艳 龚家栋 +1 位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31-234,共4页
土壤水分是连接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的关键因子.以额济纳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6~10月间,于四种荒漠植被类型:胡杨林地,人工梭梭林,苜蓿地及戈壁观测点,布置管式时域反射仪(TDR)水分测定仪进行定点、定位观测,研究了上游放水前后,... 土壤水分是连接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的关键因子.以额济纳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6~10月间,于四种荒漠植被类型:胡杨林地,人工梭梭林,苜蓿地及戈壁观测点,布置管式时域反射仪(TDR)水分测定仪进行定点、定位观测,研究了上游放水前后,同一观测点不同深度及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状况.分析表明:潜水蒸发对土壤水的补给作用越强,剖面水分条件越好;受土壤特性影响,垂直剖面含水量自下而上并不是严格递减的,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也不同,其中戈壁及人工梭梭林地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上分布较均匀;胡杨林地和苜蓿地各剖面土壤水分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反射仪(TDR) 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娜 王根绪 +1 位作者 张建强 籍长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9-791,共3页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种很好的环境管理工具,它可以对一个系统从摇篮到坟墓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与理论框架,针对成都市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对其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较为系...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种很好的环境管理工具,它可以对一个系统从摇篮到坟墓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与理论框架,针对成都市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对其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LCA评价。通过目标和范围确定、选取适合成都市的影响因子进行清单分析和环境影响潜力的计算,结果表明:卫生填埋、焚烧处理和综合处理的环境影响潜力分别为3.25×10-2、4.83×10-2和3.04×10-2kg/(人.年)。综合处理垃圾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优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A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环境影响潜值 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水生植被现状及过去50多年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伟龙 邓伟 +2 位作者 王根绪 李爱民 周俊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共8页
2007~2008年对洪泽湖水生植物的种群、分布、生物量等进行了1次全湖调查和4次补充调查。结果表明,洪泽湖现有水生植物15科25种,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为优势种;共有5个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芦苇群丛、荇菜群丛、马来眼子菜群丛、荇菜... 2007~2008年对洪泽湖水生植物的种群、分布、生物量等进行了1次全湖调查和4次补充调查。结果表明,洪泽湖现有水生植物15科25种,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为优势种;共有5个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芦苇群丛、荇菜群丛、马来眼子菜群丛、荇菜+马来眼子菜群丛、荇菜+苦草群丛;植物在整个水域的分布表现为沿湖岸向湖心3.5km范围内呈明显带状分布格局,但在此范围外的水域,分布格局呈不规则的斑块状;水生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与TN呈负相关关系。从1953年三河闸建成以来,水生植物种类减少,种群开始向单一化发展,某些对水质敏感的种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1993~2008年,洪泽湖水生植被面积减少375.16km2;水利工程修建、营养负荷增加和围网养殖过度发展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群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水生植被 优势种 生物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制种玉米农田蒸散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2 位作者 王根绪 山崎佑介 窩田隆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建立了大田环境下的制种玉米农田蒸散研究观测点,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ET0Kc)对制种玉米的蒸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利用波... 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建立了大田环境下的制种玉米农田蒸散研究观测点,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ET0Kc)对制种玉米的蒸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得到的蒸散量为513.2 mm,日均3.2 mm/d,用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得到的作物蒸散量为486.2 mm,日均3.1 mm/d,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蒸散量总值差别小。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得结果的分析表明,试验地在不同生长阶段,ET变化剧烈,生长初期、发育期、中期、末期分别为2.3、2.9、4.1和3.0 mm/d,其蒸散量分别约占全年蒸散总量的13%、22%、50%和16%。ET月变化显示,4月和5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平均为2.1-2.3 mm/d;6月剧烈增加到3.6 mm/d;7月达到最大,平均为4.6mm/d;8月蒸散有所降低,为3.3 mm/d;9月,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到2.8 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制种玉米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技术在土壤入渗参数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新民 王根绪 +2 位作者 胡想全 李元红 秦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54,共3页
对优化技术在入渗参数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选取Kostiakov、修正的Kostiakov、Philip、Horton、Collis-George5个入渗模型,利用甘肃省3个大型灌区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入渗参数,用剩余平方和对计算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ollis-George... 对优化技术在入渗参数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选取Kostiakov、修正的Kostiakov、Philip、Horton、Collis-George5个入渗模型,利用甘肃省3个大型灌区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入渗参数,用剩余平方和对计算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ollis-George模型、修正的Kostiakov模型较目前常用的Kostiakov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这3个灌区的土壤入渗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入渗参数 入渗模型 优化技术 大型灌区 利用 应用 实测资料 计算精度 参数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典型小流域雨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春敏 王根绪 +1 位作者 王军德 龙训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共5页
利用地统计学的Kriging空间内插法研究寒区典型小流域雨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分布情况;分析了0~50 cm土壤层的平均土壤水分与剖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五层土壤水... 利用地统计学的Kriging空间内插法研究寒区典型小流域雨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分布情况;分析了0~50 cm土壤层的平均土壤水分与剖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五层土壤水分和流域平均土壤水分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在小流域尺度范围内,五层土壤水分具有中等空间变异性,其块金系数为43.7%、58.9%、53.0%、71.6%和68.1%,流域平均土壤水分的块金系数为38.4%,0~10 cm1、0~20 cm、20~30cm三层土壤水分相关度明显小于30~40 cm和40~50 cm两土层土壤水分,说明表层土壤水分受降雨因素干扰明显,而深层土壤含水量相关性比较稳定。通过分析,得出雨后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主要受水分入渗、地形、植被覆盖、海拔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半方差函数分析得出流域土壤水分的有效变程在938~1469 m之间,40~5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程最大,为1469 m;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程最小为938 m。通过确定半方差函数、比较变量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变异程度,得出在小流域内土壤水分半方差函数模型总体上拟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水分 KRIGING插值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低湿草地蒸散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1 位作者 王根绪 沈永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8-21,共4页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mm/d、2.01mm/d、3.82mm/d和1.49mm/d,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18.26%、9.20%、61.83%和10.71%。ET月变化显示,从3月开始草地蒸散量有所增大,6月牧草进入生长中期后蒸散量迅速增大,到7月蒸散量达到最大,9月牧草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随着牧草生长终结和土壤冻结,蒸散量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到次年2月蒸散基本停止。蒸散的日内变化规律显示,草地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13: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蒸散趋于0。晴天蒸散强度远大于阴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 蒸散 低湿草地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径流对LUCC和气候波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宏昌 王根绪 +3 位作者 李志 陈腊娇 李太兵 刘光生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5-26,共2页
40年来渭河流域降水量和产流量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年均降水量减少了14.86%,年均径流深减少了42.4%。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研究表明:气候波动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85%,LUCC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15%;非... 40年来渭河流域降水量和产流量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年均降水量减少了14.86%,年均径流深减少了42.4%。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研究表明:气候波动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85%,LUCC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15%;非汛期流量的变化,气候波动的贡献率约为70%,LUCC的贡献率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气候波动 SWAT 流量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方案优选决策的一种方法
19
作者 王根绪 郑明军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 1995年第4期26-29,共4页
利用AHP方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水利工程方案优选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决策群体的作用,提出了水利工程方案客观决策的定量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有效性。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 水利工程 决策 AHP法 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春杰 王根绪 +3 位作者 胡宏昌 李太兵 刘光生 任东兴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8-33,共6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脆弱的态系统日益引起生态水文、全球变化和工程建设等研究者的关注,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的多年冻土区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脆弱的态系统日益引起生态水文、全球变化和工程建设等研究者的关注,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的多年冻土区响应、水循环过程、生态水文界面耦合研究以及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研究进展,揭示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生态水文 气候变化 生态水文模型 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