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新修梯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栓全 张成娥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0-64,共5页
新修梯田马铃薯沟种较平作、垄作产量分别提高 11.1%和 15.9% ,产值分别增加 7.9%和 2 3.6% ,追施 N肥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 2 0 .3%和 15.7% ;追施保水剂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 31.2 %和 46.8% ;喷施多效唑 (Multiple- effect triaz... 新修梯田马铃薯沟种较平作、垄作产量分别提高 11.1%和 15.9% ,产值分别增加 7.9%和 2 3.6% ,追施 N肥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 2 0 .3%和 15.7% ;追施保水剂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 31.2 %和 46.8% ;喷施多效唑 (Multiple- effect triazole,MET)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 2 9.7%和 58.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沟种 保水剂 多效唑 产量 产值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沟基本农田粮食稳产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及试验示范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栓全 邓西平 +1 位作者 刘冬梅 刘普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31,共6页
提出了以新修梯田耕作栽培技术和作物抗旱节水技术为中心的燕沟流域基本农田粮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并在燕沟流域经过 3年试验示范 ,使粮食生产潜力实现率由原来的 2 3%~ 48% ,平均已达到 5 4 %~ 64% ,典型的抗旱节水综合试验示... 提出了以新修梯田耕作栽培技术和作物抗旱节水技术为中心的燕沟流域基本农田粮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并在燕沟流域经过 3年试验示范 ,使粮食生产潜力实现率由原来的 2 3%~ 48% ,平均已达到 5 4 %~ 64% ,典型的抗旱节水综合试验示范地块的潜力实现率提高到 78%~ 87% ;作物平均单产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原来分别提高了 63%和 5 9.1 % ,粮食单产平均较 1 997年翻了两番 ,粮食产量较 1 997年提高了 33.7%~ 62 .1 % ,人均产粮达到了 5 0 0 kg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农田 粮食生产 新修梯田 节水抗旱 试验示范 综合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玉米是陕北梯田粮食高产的关键措施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栓全 刘普灵 +1 位作者 刘冬梅 卢世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5,共6页
3年连续试验和生产实际证明 :新修梯田地膜玉米较露地玉米增产 1 9.4%~58.3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 3 .8% ,并且为秸秆还田和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推广地膜玉米配套技术是梯田粮食实现高产稳产 ,保障区域食物安全生产的关键举措之... 3年连续试验和生产实际证明 :新修梯田地膜玉米较露地玉米增产 1 9.4%~58.3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 3 .8% ,并且为秸秆还田和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推广地膜玉米配套技术是梯田粮食实现高产稳产 ,保障区域食物安全生产的关键举措之一 ,同时也是实现退耕还林 (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玉米 梯田 高产 陕西北区 粮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特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栓全 岳宏昌 王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96,共4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于2002-2006年定位监测不同类型土地不同坡位、坡向的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坝地最高,平均19.83%,川台地次之,平均17.21%,梯田平均1...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于2002-2006年定位监测不同类型土地不同坡位、坡向的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坝地最高,平均19.83%,川台地次之,平均17.21%,梯田平均16.34%,坡地最低,平均15.04%,土壤含水量与年降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土壤含水量月变化动态呈现"单谷"曲线,7月份最低;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随坡位升高,土壤水分含量递减;不同坡向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阴坡&gt;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类型 土壤水分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玉米高产的几个技术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栓全 刘普灵 王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84-87,共4页
通过分析陕北农作物的结构和产量情况 ,认为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大的优势 ,努力提高玉米单产 ,实现高产稳产 ,提高人均产粮水平 ,是尽块实现退耕还林 (草 )的保证措施之一 。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玉米产量 陕北 品种 施肥 密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粮食生产的实践与认识——以延安市宝塔区燕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栓全 葛耀湘 刘普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110,共5页
燕沟流域退耕还林后在粮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新形势下,粮食生产减地不减产并取得增产增效的效果。总结其经验,认识到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要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应该采取建设确保人均0.14~0.20hm^2基本农田,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燕沟流域退耕还林后在粮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新形势下,粮食生产减地不减产并取得增产增效的效果。总结其经验,认识到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要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应该采取建设确保人均0.14~0.20hm^2基本农田,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选择和推广耐早与丰产性能良好的旱肥型优良品种和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投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农田 粮食生产 种植结构 新品种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新修梯田玉米高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栓全 邓西平 +1 位作者 张成蛾 刘冬梅 《陕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11期4-5,共3页
陕北新修梯田玉米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陕单 931、陕单 911和沈试 2 9,单位面积产量较当前大面积种植的中单 2号和农大 60分别增产 2 2 .4 %~ 67.4 %和 14 .4 %~ 5 6.5 %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单位面积较大垄沟玉米增产 19.4 % ,地膜... 陕北新修梯田玉米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陕单 931、陕单 911和沈试 2 9,单位面积产量较当前大面积种植的中单 2号和农大 60分别增产 2 2 .4 %~ 67.4 %和 14 .4 %~ 5 6.5 %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单位面积较大垄沟玉米增产 19.4 % ,地膜玉米较露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 .1kg/ mm·hm2 ;追施纯 N10 3.5~ 172 .5 kg/ hm2 范围内 ,随追施 N肥量的增加 ,产量不断提高 ,高肥分别较中肥和低肥增产 4 .2 %和 11.7% ,净增收入分别增加 648元 / hm2 元和 10 62元 / hm2 ,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0 .8kg/ mm.hm2 和 1.6kg/ mm· hm2 ;硫酸锌拌种的较不拌种的增产6.92 % ,纯收益增加 317.0元 ,产投比为 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修梯田 玉米 品种 追肥 硫酸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山地新修梯田不同氮磷配比对小豆效应的研究
8
作者 王栓全 刘冬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46,共4页
陕北山地新修梯田不同氮磷配比对小豆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1)N、P肥均对小豆产量效应极显著,以N为甚,且N、P之间互作非常显著;(2)N、P肥对小豆植株个体性状的正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荚数而增加了粒数,使单粒重显著增加;(3)在N2(N112.5kg/... 陕北山地新修梯田不同氮磷配比对小豆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1)N、P肥均对小豆产量效应极显著,以N为甚,且N、P之间互作非常显著;(2)N、P肥对小豆植株个体性状的正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荚数而增加了粒数,使单粒重显著增加;(3)在N2(N112.5kg/hm2)和P2(P2O565.0kg/hm2)的施用量下,小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陕北新修梯田小豆施肥中,综合考虑经济施肥和水分利用效率时,以N2和P2最为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陕西 氮磷配比 小豆 施肥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次降雨条件对黄土区主要地类水沙动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琚彤军 刘普灵 +2 位作者 徐学选 王栓全 史新合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71,共7页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次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降雨因素与产流产沙过程的关系,并对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机理做了有益探讨。结果表明,降雨因素是影响径流和产沙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在不...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次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降雨因素与产流产沙过程的关系,并对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机理做了有益探讨。结果表明,降雨因素是影响径流和产沙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各地类小区产流产沙过程线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波动趋势,产沙过程较产流过程波动更为剧烈,在植被覆度较低的黄土丘陵区,降雨强度是产流产沙的主控因子。不同地类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变化,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加,随着植物被覆度的增加,由于林草植被措施具有蓄水固土作用,减沙效益显著,降雨的影响相对降低。因此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解决水土流失、恢复黄土高原良性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野外人工降雨 降雨因素 水沙过程 地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普灵 郑世清 +2 位作者 琚彤军 王栓全 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91,共4页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沟流域 生态农业 建设模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普灵 郑世清 +2 位作者 琚彤军 王栓全 徐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燕沟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合理,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燕沟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合理,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沟流域 生态农业 植被恢复 建设模式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地类坡面水沙动态过程及其发生机理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琚彤军 刘普灵 +2 位作者 王栓全 徐学选 史新合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42-1947,共6页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降雨过程中各地类小区产沙和产流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产沙量较产流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在降雨和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地类小区的侵蚀产沙过程差异显著,其中林地和草灌地与坡耕农地相比可增加入渗,减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更为显著,表明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包括退耕封禁等措施在内的生态治理减蚀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的来水来沙;并提出了可反映土壤抗蚀能力的量化指标——单位冲刷强度,为在实验流域对包括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内的生态恢复重建过程的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效应评估提供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人工模拟降雨 黄土丘陵区 地类 产流产沙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中农林牧土地结构优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徐学选 张世彪 王栓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99,共6页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 ,针对黄土丘陵区的农林牧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模式设计 ,以最大收入为目标函数 ,在生态、社会效益需求的约束下 ,优化后的用地结构为非生产用地、农地、林地、牧草地各占 1 3%、1 8%、32 %、37%。运用优化模式模拟 ,人均...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 ,针对黄土丘陵区的农林牧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模式设计 ,以最大收入为目标函数 ,在生态、社会效益需求的约束下 ,优化后的用地结构为非生产用地、农地、林地、牧草地各占 1 3%、1 8%、32 %、37%。运用优化模式模拟 ,人均纯收入达 3891元 ,人均占有粮 70 0 kg,水土流失模数为 480 0 t/k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结构 生态经济建设 黄土丘陵区 农林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普灵 王栓全 +2 位作者 田均良 梁一民 高可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34-38,共5页
作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 ,以燕沟流域为试验示范基地 ,在综合治理的同时 ,优化调整农林牧结构 ,进行规模化经营与示范 ;重点研究了高效农业型、农果复合型。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农业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增产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邓西平 王栓全 张成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80-83,146,共5页
延安地区 70 %以上的耕地为山坡旱地 ,我国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约 81 %来源于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坡耕地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 ,存在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 ,只要合理开发 ,就有可能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延安地区 70 %以上的耕地为山坡旱地 ,我国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约 81 %来源于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坡耕地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 ,存在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 ,只要合理开发 ,就有可能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粮食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粮食增产 延安 综合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梯田茄子光合特性比较
16
作者 陈龙飞 葛耀相 +1 位作者 刘普灵 王栓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5-170,共6页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仪,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梯田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茄子在川地与梯田不同栽培模式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qu...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仪,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梯田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茄子在川地与梯田不同栽培模式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引起川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引起梯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2)梯田茄子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均显著高于川地茄子(P<0.01),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却显著低于川地茄子(P<0.01);(3)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光合特性 川地 梯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经济作物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17
作者 张宁宁 刘普灵 +1 位作者 王栓全 陈龙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9-273,共5页
为研究延安燕沟流域5种传统作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运用美国产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对5种作物的光合特性和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西葫芦(Cuourbita papo)和甘蓝(Brassica olerarea)的净光合速率... 为研究延安燕沟流域5种传统作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运用美国产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对5种作物的光合特性和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西葫芦(Cuourbita papo)和甘蓝(Brassica olerarea)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即没有光合"午休"现象,而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黄瓜(Cucumis satovus L.)和甜瓜(Cucumis melo L.)均呈现明显"双峰型"特征,光合"午休"现象明显;(2)5种作物中甜瓜叶片的蒸腾速率最大,其他依次为西葫芦、甘蓝、黄瓜、茄子;(3)相对于甘蓝而言,茄子和黄瓜的气孔导度日变化相对平缓;(4)甘蓝的胞间CO2浓度呈"双峰型",茄子、黄瓜和甜瓜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V"型,西葫芦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即"N"型;(5)5种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相对湿度(RH)与净光合速率(P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作物 光合作用特性 环境因子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