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内镜联合EMR及ESD诊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 被引量:19
1
作者 严和中 唐郡 +7 位作者 解传磊 刘卫 朱斌 王教学 段晓伟 施红林 余森源 郭世存 《安徽医学》 2016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例上消...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黏膜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下上消化道溃疡及胃癌的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历海清 何俊峰 +3 位作者 唐郡 严和中 王教学 刘卫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7年第5期397-399,共3页
总结胃镜检查下上消化道溃疡及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并确诊的18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0例胃溃疡患者(溃疡组)的内镜检查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老年组(≥60岁),进... 总结胃镜检查下上消化道溃疡及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并确诊的18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0例胃溃疡患者(溃疡组)的内镜检查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老年组(≥60岁),进行分层分析。中青年组腹痛、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61.39%比27.34%,P<0.05);中青年组头晕乏力、胸闷心悸、无症状率分别为11.88%、8.91%、5.94%,均显著低于老年组(30.94%、22.30%、15.83%,P<0.05);中青年组胃窦部胃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34.65%比12.95%,P<0.05);中青年组胃体及胃底和贲门的胃溃疡发生率分别为14.85%、1.98%,均显著低于老年组30.22%和8.63%(P<0.05)。老年组胃癌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15.11%比7.92%,P<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胃癌患者胃窦部、胃体部胃癌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早期胃癌发生率(11.00%)、Ⅰ期发生率(30.00%)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44%、18.29%,P<0.05)。不同年龄胃溃疡、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病理特点具有自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上消化道溃疡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蔡俊鹰 王教学 《安徽医学》 2009年第11期1362-1364,共3页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项分化等潜能。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各种类型的干细胞以其独特方式在肝脏再生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福音,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肝干细胞 移植 终末期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教学 瑞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9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2010年乳腺癌仿根治术标本8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中P53、ER、PR和C-erbB-2的表达,并分析P53与预后因子ER、PR和C-erbB-2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53阳性率为84.... 目的探讨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2010年乳腺癌仿根治术标本8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中P53、ER、PR和C-erbB-2的表达,并分析P53与预后因子ER、PR和C-erbB-2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53阳性率为84.0%,其表达与预后正性因子ER、PR呈负相关,而与预后负性因子C-erbB-2、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高表达是乳腺癌预后的负性相关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53 ER PR C-ERBB-2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比较2种疗法在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寅生 王教学 +3 位作者 吴黎黎 芝涛 黄其峰 贾健安 《安徽医学》 2022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2种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收治的156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2种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收治的156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患者为对照组,共78例,给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入院患者为观察组,共78例,给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采用DNA微阵列基因芯片法检测分析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观察2种治疗方法对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治疗效果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代谢型之间临床治愈率、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M型临床治愈率、HP根除率低于PM和IM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代谢型之间,观察组EM型患者临床治愈率、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EM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型和PM型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治疗中,奥美拉唑的疗效受CYP2C19基因型多态性的影响较大,而对雷贝拉唑的疗效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三联疗法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HP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