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5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振谈加强企业档案工作
1
作者 王振 《北京档案》 1987年第3期8-10,共3页
王振同志说:纺织企业档案工作“在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档案机构.就是把目前文书档案与技术档案分别设置的情况,改建为以科技档案为主体,包括计划统计、经营销售、物资供应、财务管理、劳动人事、... 王振同志说:纺织企业档案工作“在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档案机构.就是把目前文书档案与技术档案分别设置的情况,改建为以科技档案为主体,包括计划统计、经营销售、物资供应、财务管理、劳动人事、教育和党政工团等各方面的综合统一的档案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档案工作 科技档案 文书档案 技术档案 档案机构 科技文件材料 劳动人事 档案人员 真实记载 产品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韧铸态QT800-5球墨铸铁的磨损性能
2
作者 王振 刘生发 +1 位作者 刘振宇 刘俐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174,共9页
采用Si、Cu、Ni、Mo和Sn复合合金化制备了高强韧铸态QT800-5球墨铸铁。借助高温摩擦磨损实验机(HT-1000)系统研究了法向载荷、滑动速度和环境温度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及3D光学轮廓仪表征分析磨痕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 采用Si、Cu、Ni、Mo和Sn复合合金化制备了高强韧铸态QT800-5球墨铸铁。借助高温摩擦磨损实验机(HT-1000)系统研究了法向载荷、滑动速度和环境温度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及3D光学轮廓仪表征分析磨痕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法向载荷、滑动速度和环境温度对应的最大磨损速率分别为16.25×10^(-6)、19.23×10^(-6) mm^(3)·m^(-1)和55.54×10^(-6) mm^(3)·m^(-1),该材料在室温25℃且较低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下呈现良好的耐磨性。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作用下的主要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而环境温度作用下的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并伴随轻微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态QT800-5 复合合金化 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阀塔寄生参数和子模块等效阻抗对预充电MMC均压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振 郑润民 +7 位作者 肖凯 许琳浩 蔡志宏 牛戈钊 张梦楠 刘梦琦 刘琦 徐海博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6-185,共10页
针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预充电过程中,子模块电容电压均压效果劣化问题,基于换流器不控整流充电过程中子模块电容电压的均衡特性,建立了包含子模块取能电源等效阻抗、阀塔寄生电容和水路电阻的子模块级精细化阀塔仿真模型。计算了不... 针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预充电过程中,子模块电容电压均压效果劣化问题,基于换流器不控整流充电过程中子模块电容电压的均衡特性,建立了包含子模块取能电源等效阻抗、阀塔寄生电容和水路电阻的子模块级精细化阀塔仿真模型。计算了不同参数下子模块的不均压度,分析了取能电源功率分散性、均压电阻精度、水路电导率对子模块均压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子模块的参数差异性导致的充电电流不同和阀塔寄生参数导致的对地电流,是造成预充电时子模块均压效果劣化的主要因素,均压电阻可为电荷提供泄放路径,使得电荷从电压较高的子模块向电压较低的子模块转移,有助于平衡各子模块的电容电压。研究成果可为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子模块均压电阻的运行工况、性能指标优化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不控整流充电 子模块均压劣化 阀塔寄生参数 子模块等效阻抗 均压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复合强化对18CrNiMo7-6渗碳齿轮钢表面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振 孙浩 +3 位作者 崔义龙 李林艳 王涛 韩家宝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47,共12页
喷丸强化工艺广泛应用于齿轮等基础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其自身局限性限制了工件表面完整性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工件表面完整性,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二次喷丸、喷丸-超声滚压这2种表面复合强化工艺对18CrNiMo7-6渗碳齿轮... 喷丸强化工艺广泛应用于齿轮等基础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其自身局限性限制了工件表面完整性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工件表面完整性,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二次喷丸、喷丸-超声滚压这2种表面复合强化工艺对18CrNiMo7-6渗碳齿轮钢试样表面完整性的影响效果,主要分析两种复合强化工艺对喷丸强化试样表面完整性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二次喷丸强化试样残余压应力最大值为1359.56 MPa,位于0.08 mm的深度位置。喷丸-超声滚压强化试样残余压应力最大值为1329.05 MPa,位于0.25 mm的深度位置。相较于单次喷丸强化试样,二次喷丸强化试样和喷丸-超声滚压强化试样,表面粗糙度分别下降29.42%、62.76%,表面显微硬度分别提升8.70%、17.60%,表面节点残余压应力值标准差分别下降23.36%、89.50%。喷丸-超声滚压强化工艺在提升试样表面硬度、残余应力层厚度和残余压应力均匀性以及降低表面粗糙度等方面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喷丸强化试样的表面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CrNiMo7‑6钢 喷丸 超声滚压 表面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分散剂植酸钠在西北某难选金矿石选矿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晓慧 邹旦 +4 位作者 赵开乐 王振 吴威龙 张文谱 毛益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6,共6页
我国西北某低品位金矿石Au品位为2.21 g/t,因黏土矿物绢云母等含量较高,导致现场浮选金精矿Au品位仅20 g/t左右,Au回收率仅80%左右,生产指标不理想。为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指标,采用新型矿泥分散剂植酸钠开展了系统的选矿试验... 我国西北某低品位金矿石Au品位为2.21 g/t,因黏土矿物绢云母等含量较高,导致现场浮选金精矿Au品位仅20 g/t左右,Au回收率仅80%左右,生产指标不理想。为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指标,采用新型矿泥分散剂植酸钠开展了系统的选矿试验,并对植酸钠分散矿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粗3精3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矿石,获得了Au品位30.80 g/t、Au回收率85.65%的金精矿,该指标显著高于生产指标,充分体现了植酸钠对矿泥的高效分散性。作用机理分析表明,绢云母细泥吸附在毒砂等矿物表面是造成现场分选指标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当矿浆中添加植酸钠后,绢云母对毒砂的罩盖行为得到了很好的消除;植酸钠会选择性吸附在绢云母表面,而基本不与毒砂表面发生吸附是植酸钠分散效果理想的根本原因。该研究结果对类似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砂 绢云母 矿泥 粘附 分散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的研究进展、性能对比与展望
6
作者 王振 李玥 李胜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9,共2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手段。化学吸收法因其适应性广、工艺成熟等优势是当前碳捕集的主流技术之一,但仍然面临着能耗和成本较高的难题,高性能吸收剂的研发是解决...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手段。化学吸收法因其适应性广、工艺成熟等优势是当前碳捕集的主流技术之一,但仍然面临着能耗和成本较高的难题,高性能吸收剂的研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基于化学吸收剂代际演进与多性能评价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各代吸收剂的优缺点、研发现状、存在的问题,解析了各代吸收剂发展的驱动力及研发趋势;其次,全面量化对比了各代吸收剂在吸收容量、黏度、挥发性、降解性、再生能耗等关键指标的代际差异性,研判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最后,对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亟需突破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给出了相关发展建议。整体而言,经过多代发展,吸收剂已经在降能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着高负载-低能耗-低黏性-低降解难协同、解吸温度较高等难题,建议从吸收剂量化评价及数据库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低温再生吸收剂研发、再生与低品位热能利用工艺结合、外场-催化协同工艺、多代技术融合方面进行研发突破,协同提升捕集效率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二氧化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吸收剂 性能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及其在无波前自适应系统波前校正中的应用
7
作者 高世杰 王振 +3 位作者 傅星鑫 刘维 毛勇名 曹景太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1,共12页
引入一种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通过替换原有蜣螂算法中的全局搜索策略,确保种群粒子间的有效信息交流,将其应用于无波前传感自适应光学系统,用于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光信号波前畸变。仿真比较了该算法与传统蜣螂优化算法、随机并行梯度下... 引入一种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通过替换原有蜣螂算法中的全局搜索策略,确保种群粒子间的有效信息交流,将其应用于无波前传感自适应光学系统,用于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光信号波前畸变。仿真比较了该算法与传统蜣螂优化算法、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以及模拟退火-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在无波前传感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基于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波前校正系统在各种湍流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优势,校正速度最低提高了80%。此外,改进后的算法展现出更强的全局搜索能力,有效抑制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同时表现出更高的收敛稳定性和鲁棒性,进而显著提升了相干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整体通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自由空间光通信 控制算法 蜣螂优化算法 波前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用图像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8
作者 刘昌举 焦金龙 +3 位作者 王振 蒋祥倩 杨洪 吕玉冰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3,共13页
相比于民用图像传感器,航天用图像传感器需要更高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需要适应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力和辐射等,所需材料特殊、结构复杂。近年来,航天用图像传感器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和发展,为大量航天任务进行光学测量... 相比于民用图像传感器,航天用图像传感器需要更高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需要适应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力和辐射等,所需材料特殊、结构复杂。近年来,航天用图像传感器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和发展,为大量航天任务进行光学测量提供了基础,被称为现代信息系统捕捉图像的“视网膜”。文章聚焦于航天用图像传感器,通过综合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报道,着重介绍了CCD图像传感器和CMOS图像传感器(CIS)在航天遥感中的对地观测、对空观测以及航天器控制等应用方向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航天用图像传感器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遥感 CCD图像传感器 CMOS图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自由度耦合振动环境下的近距激光通信系统设计与验证
9
作者 何晓垒 王振 +2 位作者 钱阳 苏瑞芝 邱成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1,共4页
针对商业航天器舱段间在极端震动环境下的高可靠性通信需求,提出一种抗多自由度耦合振动的近距激光通信系统。通过采用复合光路补偿结构、大发散角光学系统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算法,有效解决了多自由度振动导致的光学元件形变和... 针对商业航天器舱段间在极端震动环境下的高可靠性通信需求,提出一种抗多自由度耦合振动的近距激光通信系统。通过采用复合光路补偿结构、大发散角光学系统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算法,有效解决了多自由度振动导致的光学元件形变和光路失稳等技术难题。实验结果表明:在旋转20°、200 mm通信距离和10 mm偏移的极端工况,系统仍能保持稳定通信性能,接收功率波动小于2 dBm;在200 mm通信距离且同时存在10 mm偏移和20°旋转的最恶劣条件下,接收功率稳定在-10.84 dB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自由度 耦合震动 近距 激光通信 光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素空间分异的玉米冠层氮浓度估算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琪 陈天陆 +4 位作者 王富贵 王振 白岚方 王永强 王志刚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冠层氮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进一步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多光谱植被指数构建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模型,最终将有效叶层氮浓度转换到冠层尺度实现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结果表明:(1)九叶展期和大喇叭口期玉米冠层氮浓度表现为上层叶片>中层叶片>下层叶片,吐丝期和乳熟期表现为中层叶片>上层叶片>下层叶片。(2)各时期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分别为下层、中层、中层和中层。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相比,随机森林回归估算冠层氮浓度的精度较高。(3)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基于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0%、4.41%和0.07%,而直接基于植被指数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9%、9.00%和0.15%。综上,玉米冠层氮浓度存在空间分异特征,估算冠层氮浓度时考虑基于随机森林和植被指数估算的有效叶层氮浓度能明显提高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精度。本研究确定的考虑空间分异的冠层氮浓度估算框架可为玉米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冠层氮浓度 氮素空间分异 多光谱数据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微塑料迁移行为的水力学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煜瑄 窦明 +3 位作者 李桂秋 王振 周雨泽 邢澳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5-1776,共12页
为了解微塑料在水体中的迁移行为,基于水力学实验和受力分析方法识别不同类型微塑料在水体中运动状态变化的水力学参数阈值,进而结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建立具有明确物理机制的微塑料迁移模型,对微塑料的迁移运动轨迹进行模拟,预测微... 为了解微塑料在水体中的迁移行为,基于水力学实验和受力分析方法识别不同类型微塑料在水体中运动状态变化的水力学参数阈值,进而结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建立具有明确物理机制的微塑料迁移模型,对微塑料的迁移运动轨迹进行模拟,预测微塑料的最终运动状态以及归趋,并结合贾鲁河郑州市区段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贾鲁河郑州市区段中粒径在0.5mm以下的微塑料占比为66.79%,主要的形状是碎片状(31.1%)与纤维状(29.2%).PP作为漂移质迁移,且迁移速率最快;PS与粒径小于0.5mm的PA作为悬移质迁移;PET与粒径大于0.5mm的PA作为推移质进行推移运动或静止在水底.在流量为14m^(3)/s与20m^(3)/s的两种工况下,微塑料在36h内的滞留率为43.79%与47.85%,其中颗粒占比最大,PA与PET为主要的滞留微塑料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力学实验 迁移模型 粒子追踪法 贾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盾构渣土路用性能及固化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超 顾琳琳 +3 位作者 肖天驰 吴汩 王振 薛丹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7-1675,共9页
为了探究固化盾构渣土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以南京地铁盾构渣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绿色高分子复合固化剂固化盾构渣土。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直剪试验、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CBR)、回弹模量以及冻融循... 为了探究固化盾构渣土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以南京地铁盾构渣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绿色高分子复合固化剂固化盾构渣土。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直剪试验、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CBR)、回弹模量以及冻融循环试验探究了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对盾构渣土路用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对固化土试样进行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试验来探究其微观特征和固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固化剂能有效提升固化土强度,且随着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固化土强度也随之提高;固化土的CBR值和回弹模量也随固化剂掺量提高而显著提升,能够很好地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中有关路用性能指标的要求;盾构渣土的抗冻融稳定性经固化处理后可有效地改善,固化土冻融前后强度和质量损失分别在20%和1%以下,抗冻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规范要求;固化剂加入盾构渣土后其中的高分子组分会吸水溶解并与土体中的矿物离子发生静电螯合作用,在初步降低土体含水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土颗粒之间的胶结团聚,与此同时,固化剂的其他组分会发生水化反应形成水化硅酸钙凝胶(C-S-H)和钙矾石(AFt)等物质,这些物质填充在土体孔隙,使土体结构变得更加致密,土体的强度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渣土 复合固化剂 路用性能 抗冻性能 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特性及杀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琳琳 徐永行 +1 位作者 朱黄浩 王振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4,共12页
为探究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波的传播规律与特性,采用Ls-dyna软件中的时空守恒元和求解元(CE/SE)法建立隧道内甲烷空气预混爆炸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仿真展示了9.5%浓度燃爆波传播至不同位置的典型波形,分... 为探究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波的传播规律与特性,采用Ls-dyna软件中的时空守恒元和求解元(CE/SE)法建立隧道内甲烷空气预混爆炸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仿真展示了9.5%浓度燃爆波传播至不同位置的典型波形,分析了超压和温度的传播演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浓度甲烷蒸气云爆炸条件下超压和热辐射对隧道内的杀伤效应。研究表明:燃爆压力波在隧道轴向可分为自由扩展、反射耗散、壁面加速和马赫传播4个阶段,压力变化呈现碰壁跃升、反射衰减和稳定传播3种特征;在隧道径向表现为沿壁面做周期性反射传播,强度随甲烷的消耗逐渐递减。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在隧道轴向表现为由爆炸中心向隧道出入口对称传播,温度峰值沿程衰减迅速;径向则表现为向隧道底部辐射,随着时间推移,截面温度逐渐趋于一致并缓慢降低。综合燃爆超压和热辐射的杀伤效应,5.0%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13.51 m,严重损害范围为13.51~23.51 m,中度损害范围为23.51~160 m;6.5%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16.46 m,严重损害范围为16.46~45.36 m,中度损害为范围45.36~160 m;9.5%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20.58 m,严重损害范围为20.58~16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甲烷爆炸 超压分布 温度演化 热辐射 杀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分次滴施提高春玉米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
14
作者 董宇恒 王富贵 +8 位作者 王永强 王振 白岚方 程志鹏 曹䶮婷 孙磊 于静辉 许俊雁 王志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6-942,共17页
【目的】传统浅埋滴灌玉米生产中多采用磷、钾全部基施,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养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磷、钾养分未实现分期调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提升。因此,我们研究了适宜于浅埋滴灌玉米栽培的氮、磷、钾养分全部分施... 【目的】传统浅埋滴灌玉米生产中多采用磷、钾全部基施,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养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磷、钾养分未实现分期调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提升。因此,我们研究了适宜于浅埋滴灌玉米栽培的氮、磷、钾养分全部分施模式。【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年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灌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和西辽河平原灌区通辽市科左中旗同步开展,2023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灌区科尔沁区开展。以玉米品种‘迪卡159’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9.75万株/hm^(2)。在氮(N)、磷(P)、钾(K)总量分别为270、120、70.5 kg/hm^(2)条件下,设置常规施肥模式(CK)、无基肥氮磷钾3次滴施(WF-3)和无基肥氮磷钾6次滴施(WF-6)模式,并设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处理,用于计算肥料利用率。于吐丝期(R1)、乳熟期(R3)、成熟期(R6)采集茎、叶和穗样品,测定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收获后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CK相比,两年四地田间试验WF-3和WF-6处理各指标的平均增幅为:群体生物量3.60%和8.61%,穗粒数2.78%和6.37%,千粒重2.03%和4.96%,产量5.26%和12.35%,净收益7.77%和12.32%,氮肥农学效率16.17%和41.63%,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5.61%和6.57%,花后籽粒氮素积累量13.62%和15.07%,磷肥农学效率16.24%和41.76%,磷素积累量9.69%和17.82%,营养器官磷素转运量4.92%和8.46%,花后籽粒磷素积累量13.38%和24.56%,钾肥农学效率16.37%和41.83%,钾素积累量10.87%和13.35%,营养器官钾素转运量15.07%和17.96%。WF-6处理以上所有指标的增幅均显著高于WF-3处理。【结论】氮磷钾分次滴施可以增加吐丝前后玉米养分的吸收、积累与分配,促进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四地的田间试验均证明,氮磷钾肥随滴灌分6次追施的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浅埋滴灌 分期施肥 养分吸收运转 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农学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泥土软化特性的劲性复合桩加固路基破坏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张超哲 刘松玉 +3 位作者 章定文 王振 张国凯 赖丰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46-2358,共13页
劲性复合桩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而路堤荷载下劲性复合桩可能发生失稳破坏,明晰桩体的破坏特征对路堤稳定性计算具有关键作用。考虑水泥土软化特性和混凝土塑性损伤特性,采用施加超载和强度折减这2种方法对... 劲性复合桩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而路堤荷载下劲性复合桩可能发生失稳破坏,明晰桩体的破坏特征对路堤稳定性计算具有关键作用。考虑水泥土软化特性和混凝土塑性损伤特性,采用施加超载和强度折减这2种方法对劲性复合桩承载路堤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探究路堤边坡失稳破坏机理,揭示超载作用下桩体塑性区发展规律和桩身力学响应;阐明强度折减过程中桩体承载特性,并确定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超载作用下,路堤发生典型的圆弧滑动破坏,可将路面和坡面下的桩体分为受压区和受弯区;水泥土桩作为劲性复合桩外芯对内芯管桩起到加固作用,相比于传统管桩承载路堤,劲性复合桩承载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可提高13.7%,而且劲性复合桩承载路堤中各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仅为传统管桩承载路堤的76%~82%。研究成果可为劲性复合桩承载路堤的设计、工程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劲性复合桩 桩承路堤 水泥土软化 破坏机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份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孙浩月 韩冬伟 +6 位作者 张笛 王振 朱治佳 王连霞 张金东 李明 袁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2,共9页
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 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60份大豆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大类主要来自于国外资源,主要特征为底荚高度较低、结荚较密、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性状良好。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表现最高的是编号ZY495,得分为5.40。其次为ZY533,得分为4.40。研究表明,160份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为黑龙江大豆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表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荚粒数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冷却方式下高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
17
作者 吴栩霆 王振 +2 位作者 周航 张国凯 李硕标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为了研究高温混凝土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动态力学特性,通过φ74 mm大口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冷却方式处理下不同温度的C30圆柱形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其在热、水、力联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探究了冷却方式、温... 为了研究高温混凝土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动态力学特性,通过φ74 mm大口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冷却方式处理下不同温度的C30圆柱形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其在热、水、力联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探究了冷却方式、温度和加载条件对平均应变率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温混凝土在不同方式冷却后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冷却方式、温度和加载速率对其破碎形态、动态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及一系列动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冷混凝土试样的平均应变率受温度的影响更明显,不同冷却方式下加载速度与平均应变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当温度达到400℃及以上时,试样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相同温度下,水冷试样比自然冷却试样的颜色更深,出现更多细微裂纹,骨料形态破坏更严重;不同冷却方式下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均与加载速度成正比,与加热温度成反比;水冷混凝土试样的弹性模量损伤系数低于自然冷却试样;高温混凝土试样的峰值应变与加热温度成正比,与加载速度成反比,且水冷混凝土试样的峰值应变相对值要高于自然冷却试样;混凝土的动载荷增加因子与温度及加载速度均成正比,且温度越高,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越明显;当温度在200℃时,混凝土耗能系数出现反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方式 冲击 高温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力学特性 破坏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主要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关键期水分阈值
18
作者 彭郅雯 畅建霞 +4 位作者 郭爱军 王义民 牛晨 黄梦迪 王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3-172,共10页
干旱是造成干旱区农业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究农业产量在干旱胁迫下的损失特性,该研究以渭河流域的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夏玉米与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各农作物模拟产量与统计产量差值最小为目标对AquaCrop-O... 干旱是造成干旱区农业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究农业产量在干旱胁迫下的损失特性,该研究以渭河流域的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夏玉米与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各农作物模拟产量与统计产量差值最小为目标对AquaCrop-OSPy模型的敏感性参数进行率定;采用率定好的模型模拟2种农作物在不同干旱胁迫场景下的产量;采用“S”型增长曲线拟合缺水率与减产率的变化关系,同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量化不同月份缺水率对农作物减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缺水率较小或较大时,减产率受限于供水总量,此时通过优化灌溉过程缩小减产率的效果不佳;“S”型曲线能够表示农业产量受旱胁迫时三阶段、多拐点的响应特征;当夏玉米与冬小麦生育期总缺水率分别为23%、25%时,两农作物的减产率开始增加,缺水率分别为32%、35%时,减产率增加速度达到最大,缺水率分别为41%、45%时,减产率趋于极值;6月与11月的缺水率分别对夏玉米和冬小麦的影响最大,且当6月与11月缺水率大于75%时,农作物的减产率趋于极大值的可能性变大。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干旱胁迫下农作物产量响应规律,优化农业抗旱减灾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水分 作物生长模型 农业产量模拟 “S”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光路的星载相干激光通信热控设计与验证
19
作者 李宽 王振 +4 位作者 唐鑫科 何晓垒 李博 吴愉华 苏瑞芝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6,共5页
为了保障基于偏振光路的星载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在极端空间热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光路的星载相干激光通信热控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被动与主动热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NX/TMG软件仿真分析了典型轨道工况下的外热流分布... 为了保障基于偏振光路的星载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在极端空间热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光路的星载相干激光通信热控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被动与主动热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NX/TMG软件仿真分析了典型轨道工况下的外热流分布,确定了多层隔热材料包覆和散热面优化的被动热控策略,并设计了分区温控的主动加热系统,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实现±3℃的控温精度。热平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在22±3℃工况下,偏振圆度稳定大于等于95%,束散角控制在65±5μrad,显著提升了光学系统的热稳定性和通信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相干激光通信 偏振光路 分级温控 偏振圆度 束散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系特征强化的全景场景图生成方法
20
作者 李林昊 王逸泽 +2 位作者 李英双 董永峰 王振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4-593,共10页
全景场景图生成(PSGG)旨在识别图像中所有对象并自动地捕获所有对象间的语义关联关系。语义关联关系建模依赖目标对象及对象对(subject-object pair)的特征描述,然而现行工作中存在以下不足:采用边界框提取方式获取的对象特征较模糊;仅... 全景场景图生成(PSGG)旨在识别图像中所有对象并自动地捕获所有对象间的语义关联关系。语义关联关系建模依赖目标对象及对象对(subject-object pair)的特征描述,然而现行工作中存在以下不足:采用边界框提取方式获取的对象特征较模糊;仅关注对象的语义和空间位置特征,忽略了对关系预测同样重要的对象对的语义联合特征和相对位置特征;未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对(如前景-前景、前景-背景、背景-背景)进行差异化特征提取,进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关系特征强化的全景场景图生成方法(RFE)。首先,通过引入像素级掩码区域特征,丰富对象特征的细节信息,同时有效地融合对象对的联合视觉特征、语义联合特征和相对位置特征;其次,根据对象对的不同类型,自适应地选择最适合本类型对象对的特征提取方式;最后,获得强化后更精确的关系特征用于关系预测。在PSG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以VCTree(Visual Contexts Tree)、Motifs、IMP(Iterative Message Passing)和GPSNet为基线方法,ResNet-101为骨干网络,RFE在具有挑战性的SGGen任务上召回率(R@20)指标分别提高了4.37、3.68、2.08和1.80个百分点,验证了所提方法在PSGG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场景图生成 对象对联合特征 关系特征强化 语义关联关系 自适应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