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用交流发电机气动噪声数值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亚东 董大伟 +2 位作者 闫兵 张继业 王媛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82,187,共10页
以某型车用交流发电机(也称爪极发电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交流发电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应用滑移网格技术和大涡模拟方法对交流发电机进行气动噪声特性研究。得到大涡模拟在交流发电机噪声数值... 以某型车用交流发电机(也称爪极发电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交流发电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应用滑移网格技术和大涡模拟方法对交流发电机进行气动噪声特性研究。得到大涡模拟在交流发电机噪声数值预测方面其主要阶次和对应的幅值与试验对比有很好的一致性;前后扇叶为该型交流发电机的气动噪声声源;第6、8、10、12和18等阶次为该型交流发电机的主要气动噪声成分。在数值模拟基础上,以低噪声、高流量为优化目标,对交流发电机前端盖径向栅格分布角度进行气动噪声优化设计及降噪研究。得到前端盖径向栅格倾斜40°分布角度时交流发电机远场气动噪声最低、质量流量最大。所得研究成果可为车用交流发电机的气动性能和高转速下噪声的改进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扇 交流发电机 气动噪声 大涡模拟 宽频带噪声源模型 Lighthill声学比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刚度优化及试验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玉华 董大伟 +3 位作者 闫兵 王媛文 赵金斗 徐元浩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1,共6页
对必须考虑中间质量柔性效应的双层隔振系统,为解决有限元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工作量巨大、计算周期长的难题,提出了一种使用动力学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根据优化结果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的优化方法,并最终结合试验对该方法进... 对必须考虑中间质量柔性效应的双层隔振系统,为解决有限元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工作量巨大、计算周期长的难题,提出了一种使用动力学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根据优化结果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的优化方法,并最终结合试验对该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根据双层隔振系统的结构参数,以不同的优化目标,编制双层隔振系统解耦优化程序,获得各隔振器刚度方案下的优化结果;利用优化结果,进行双层隔振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强迫振动计算,计算机组的振动烈度和二级隔振器位置处的支反力总和,其与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根据最优隔振器刚度方案,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了台架运行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计算的机组的振动烈度和支反力之和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双层隔振系统 解耦 振动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扭振减振器在降低车内噪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媛文 董大伟 +2 位作者 孙梅云 唐子 闫兵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30,共8页
针对由轴系扭转共振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提出加装多级扭振减振器来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思路。车内噪声试验表明,加装扭振减振器使得车内噪声可降低5dB,说明加装扭振减振器的措施对车内噪声控制是有效的。推导了所有级数多级减振器通用的动... 针对由轴系扭转共振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提出加装多级扭振减振器来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思路。车内噪声试验表明,加装扭振减振器使得车内噪声可降低5dB,说明加装扭振减振器的措施对车内噪声控制是有效的。推导了所有级数多级减振器通用的动力放大系数表达式,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对并联和串联方式的1~10级减振器进行了参数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不增加总惯量比情况下,并联和串联级数小于3时,能够通过增加级数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收益,串联2级和3级是较理想的多级减振器选择,为工程实践中多级减振器级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车内噪声 多级扭振减振器 优化设计 序列二次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俊 闫兵 +2 位作者 董大伟 鲁志文 王媛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为了研究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主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将系统抽象为3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推导了系统动力放大系数(振幅比)和无量纲固有频率(固有频率比)解析式以及振型和解耦度与子系统质量比和刚度比的关系式,进而研究了子系统质量比... 为了研究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主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将系统抽象为3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推导了系统动力放大系数(振幅比)和无量纲固有频率(固有频率比)解析式以及振型和解耦度与子系统质量比和刚度比的关系式,进而研究了子系统质量比和固有频率比对双层隔振主系统固有特性(固有频率、解耦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含多个子系统的内燃动车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仿真计算了空冷子系统的质量和刚度对双层隔振12自由度主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双层隔振系统子系统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系统 双层隔振系统 固有特性 动力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交流发电机气动噪声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亚东 董大伟 +3 位作者 闫兵 华春蓉 张胜杰 王媛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4年第3期107-110,123,共5页
针对某型汽车交流发电机在高速段(6 000 r/min以上)噪声源以及各主要阶次对总噪声的贡献量问题,对交流发电机进行噪声测试分析。通过阶次分析得出气动噪声的频率特性,采用交流发电机有无前、后扇叶分别单独运转等试验方法确定各阶次噪... 针对某型汽车交流发电机在高速段(6 000 r/min以上)噪声源以及各主要阶次对总噪声的贡献量问题,对交流发电机进行噪声测试分析。通过阶次分析得出气动噪声的频率特性,采用交流发电机有无前、后扇叶分别单独运转等试验方法确定各阶次噪声的具体来源以及前后扇叶对主要单阶次贡献量的大小。得到前后扇叶为该型交流发电机的气动噪声声源,第6、8、10、12、18等阶次为该型交流发电机的主要气动噪声成分;前扇叶对12、18阶次噪声贡献明显比后扇叶大,后扇叶对6、8、10阶次噪声的贡献较前扇叶大。该方法对汽车交流发电机的气动性能和高转速下噪声的改进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交流发电机 气动噪声 阶次分析 噪声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模块挂车刚柔耦合动态响应特性及摆臂疲劳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武俊达 董大伟 +2 位作者 闫兵 王媛文 孙玉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7-44,共8页
为了研究重型液压模块挂车动态响应特性及其摆臂疲劳强度的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刚柔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挂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以路面不平度作为仿真的激励信号,结合振动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挂车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 为了研究重型液压模块挂车动态响应特性及其摆臂疲劳强度的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刚柔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挂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以路面不平度作为仿真的激励信号,结合振动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挂车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进行动态响应仿真分析。将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作为有限元分析的动载荷,计算获得疲劳分析所需要的应力时间历程,运用局部应力应变法对摆臂进行疲劳寿命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摆臂应力集中部位出现在已发生断裂的断面位置及应力水平已进入塑性状态。挂车在B级、C级与D级路面下的运行,危险点的疲劳寿命均大于挂车使用年限。而在正弦形凹凸路面冲击下,危险点的疲劳寿命随正弦形幅值与车速增加而明显减短。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可提出适用的运行工况以提高挂车运行安全性与运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模块挂车 多体动力学 有限元分析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传动系扭振引起的车内轰鸣声控制方法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东 闫兵 +1 位作者 王东亮 王媛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5年第2期73-76,共4页
某前置后驱微型客车存在低转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研究表明该轰鸣声由传动系扭振引起。首先对传动系扭振影响车内噪声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传动系扭振当量系统模型并进行自由振动计算。同时建立对象车型发动机仿真模型,从而获... 某前置后驱微型客车存在低转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研究表明该轰鸣声由传动系扭振引起。首先对传动系扭振影响车内噪声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传动系扭振当量系统模型并进行自由振动计算。同时建立对象车型发动机仿真模型,从而获取发动机激振力矩,完成受迫振动计算。然后开展传动系扭振测试,并将自由振动及受迫振动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利用此模型研究对象车型传动系扭振特性,从减小经后桥及后悬架向车身传递的扭振激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控制主减速器处扭振幅值的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对改善低转速车内轰鸣声效果明显。上述工作对解决同类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微型车 传动系 扭转振动 受迫振动 轰鸣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氮化硼的制备、改性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媛文 肖文清 +1 位作者 周红军 周新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37,共6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基复合涂料、六方氮化硼(h-BN)、二硫化钼(MOS2)等二维纳米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尤其是h-BN因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h-BN的基本结构、制备方法、功能化改性以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基复合涂料、六方氮化硼(h-BN)、二硫化钼(MOS2)等二维纳米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尤其是h-BN因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h-BN的基本结构、制备方法、功能化改性以及应用领域,对比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目前h-BN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六方氮化硼 功能化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器工作间隙对内燃机瞬时转速测量的影响机理及规律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媛文 董大伟 闫兵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6-473,共8页
为研究传感器工作间隙变化引起瞬时转速测量误差的机理,从磁电传感器电压特性出发,考虑传感器支架振动、齿盘安装偏心及曲轴弯曲振动3种因素,推导得到工作间隙变化情况下输出电压和瞬时转速的统一表达式,并对转速测量误差进行了量化,阐... 为研究传感器工作间隙变化引起瞬时转速测量误差的机理,从磁电传感器电压特性出发,考虑传感器支架振动、齿盘安装偏心及曲轴弯曲振动3种因素,推导得到工作间隙变化情况下输出电压和瞬时转速的统一表达式,并对转速测量误差进行了量化,阐明了作用机理;研究了各因素对瞬时转速误差影响规律,得出满足工程误差(角位移小于0.1°)要求限值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基准电压对瞬时转速误差的影响规律,得出取0基准电压可消除3个因素中调幅部分影响的结论.为改善瞬时转速测量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传感器工作间隙 瞬时转速 测量误差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某款智能四驱SUV车型车内轰鸣声的降噪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影 王媛文 《汽车与新动力》 2018年第4期66-70,共5页
针对某款智能四驱车型在全油门加速时发动机转速为2 500r/min左右时,车内出现的轰鸣声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系统模态测试和工作变形模态(ODS)结果,锁定了关键贡献系统为前桥模态,关键传递路径为前传动轴。通过在前传动轴和前桥上采取措... 针对某款智能四驱车型在全油门加速时发动机转速为2 500r/min左右时,车内出现的轰鸣声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系统模态测试和工作变形模态(ODS)结果,锁定了关键贡献系统为前桥模态,关键传递路径为前传动轴。通过在前传动轴和前桥上采取措施,最终验证了前传动轴采用伸缩式等速节结构形式和前桥上加84Hz动力吸振器方案均可有效消除轰鸣声。在发动机转速为2 500r/min左右时,轰鸣声降低了5dB(A)左右,主观评分从5.5分提升至7.0分,改善效果极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四驱 噪声、振动和平顺性 轰鸣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机械动态工况共振幅值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敬义 闫兵 +3 位作者 董大伟 雷应锋 祁平 王媛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3年第1期51-55,共3页
动力机械转速在其范围内变化的动态工况共振幅值特性,对动力机械强度分析和试验参数设定等问题有直接影响。首先应用杜哈梅积分对动态工况激振力响应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动态工况激振力的响应无解析解,但可利用数值积分法进行仿真分析。... 动力机械转速在其范围内变化的动态工况共振幅值特性,对动力机械强度分析和试验参数设定等问题有直接影响。首先应用杜哈梅积分对动态工况激振力响应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动态工况激振力的响应无解析解,但可利用数值积分法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动力机械动态工况共振幅值随提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当提速率较低时动态工况共振幅值逐渐接近稳定工况共振幅值的结论。最后利用4100 QB型柴油机扭振共振幅值和JFZ172 L型发电机结构共振辐射噪声声压级随提速率变化规律进行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动态工况 激振力 杜哈梅积分 共振幅值 提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驱车型传动系统高阶弯曲模态试验方法及优化研究
12
作者 王媛文 曾帅 《汽车与新动力》 2019年第2期65-69,共5页
针对后驱车型传动系统高阶弯曲模态共振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利用激振器对试验模态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最小二乘复频域法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并综合运用试验和仿真手段对模态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后驱车型传动系统高阶弯曲模态共振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利用激振器对试验模态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最小二乘复频域法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并综合运用试验和仿真手段对模态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传动系统间隙和变速器档位对弯曲模态试验结果有明显影响,传动系统四阶弯曲模态共振引起了车内噪声问题,该模态的质量敏感位置位于第二段和第三段传动轴,可通过调整后桥输入法兰质量分布实现降噪6 dB(A),优化传动轴支撑点的位置可有效提升传动系统弯曲模态频率,并降低其引起的7 dB(A)噪声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模态 试验模态分析 最小二乘复频域法 传动轴支撑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