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氧化结合高压均质制备向日葵秸皮纤维素纳米纤维
1
作者 王丽珍 李晓天 王俊跃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以向日葵秸皮为原料,采用TEMPO/NaBr/NaClO氧化体系制备TEMPO氧化纤维素纤维(TOCF),并进一步结合高压均质法获得羧基含量高、粒径尺度小且分散稳定性良好的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以向日葵秸皮为原料,采用TEMPO/NaBr/NaClO氧化体系制备TEMPO氧化纤维素纤维(TOCF),并进一步结合高压均质法获得羧基含量高、粒径尺度小且分散稳定性良好的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NaClO用量为10 mmol/g时,TOCF的羧基含量达1.42 mmol/g;经8次高压均质后,TOCNF的长度和粒径显著减小,分布范围分别为100~250 nm和3~7 nm。TOCF的FT-IR谱图表现出明显的—COOH特征吸收峰,而TOCNF未出现新的特征峰,表明高压均质未改变其官能团。TOCF和TOCNF均保留了纤维素I型结晶结构,但与向日葵秸皮综纤维素相比,TOCF、TOCNF的结晶度与热稳定性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秸皮 纤维素纳米纤维 TEMPO氧化 高压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排队论的动态最优保险区块链决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丽珍 张简荻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5,共14页
保险业的经营原则与区块链的共识特征存在基因相似性。本文引入“批排队”理论构建了动态最优保险区块链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按照“先到先服务”原则将包含众多保险交易的区块追加到整个区块链的过程,该模型可以通过最大化保险区块链系统... 保险业的经营原则与区块链的共识特征存在基因相似性。本文引入“批排队”理论构建了动态最优保险区块链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按照“先到先服务”原则将包含众多保险交易的区块追加到整个区块链的过程,该模型可以通过最大化保险区块链系统主体效用得到最优的保险交易费率。以中国车险市场2020年的实际经营数据为例进行数值模拟表明,不同参数的变化对保险交易双方效用的影响取决于交易记录延迟时间与交易费率之间的权衡,而对保单区块存储员效用的影响取决于区块存储收益与区块存储成本之间的权衡。相关数据为区块链技术在保险市场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释放劳动力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交易 区块链 排队论 交易费率 保单区块存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植介入器械设计
3
作者 王丽珍 姚艳 +2 位作者 高元明 黄慧雯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8-208,共1页
临床上植介入器械对于外科治疗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骨钉由于松动脱出率高导致术后翻修率高,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拉胀微孔结构单元用于骨钉设计可提升抗拔出性能,进而提升其稳定性,但多孔结构设计会影响其疲劳特性及在体使用寿命;... 临床上植介入器械对于外科治疗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骨钉由于松动脱出率高导致术后翻修率高,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拉胀微孔结构单元用于骨钉设计可提升抗拔出性能,进而提升其稳定性,但多孔结构设计会影响其疲劳特性及在体使用寿命;特殊结构的支架设计对于性能改进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材料、结构优化开展研究,并基于力学、材料学、生物学测试方法开展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验证。创新型植介入器械的植入后性能发现结构设计对于植入后的生物学效应、力学适配性、诱导再生能力等均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植入骨钉的骨整合性能、支架进入体内后的内皮化速度、在体的移动性能等。植介入器械的结构设计及方法创新在其临床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基于生物力学的结构设计对提升设计效率、增强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设计 介入器械 负泊松比效应 移动性能 支架设计 骨钉 临床化 内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对胃癌MKN-28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小梅 支慧 +6 位作者 陈浩 卢林明 朱晓群 王丽珍 周珏 庞金金 许金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0-276,共7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Ⅰ,AHVAC-Ⅰ)对胃癌MKN-28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不同实验浓度(5、10和15μg/mL)AHAVC-Ⅰ处理胃癌细胞MKN-2824 h后,采用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cel...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Ⅰ,AHVAC-Ⅰ)对胃癌MKN-28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不同实验浓度(5、10和15μg/mL)AHAVC-Ⅰ处理胃癌细胞MKN-2824 h后,采用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和T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nnexin VmCherry/DAPI双染)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e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AHVAC-Ⅰ各浓度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随着AHVAC-Ⅰ浓度的增加,MKN-28细胞增殖活力逐渐下降(P<0.01),细胞迁移能力逐渐被抑制(P<0.01),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凋亡相关蛋白Caspease-3表达上调(P<0.01)。结论:AHVAC-Ⅰ抑制胃癌细胞MKN-28增殖和迁移,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VAC-Ⅰ 胃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最佳枕型的生物力学与工效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山 姚成鸿 +3 位作者 曹学鹏 孙奕珂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2-162,共1页
目的头颈部骨肌系统疲劳及引发的颈椎病已经成为社会性健康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体型受试者仰卧及侧卧的最佳枕型,并以此为依据研发一款自适应调节枕型的智能枕。方法采集23名受试者在6种枕型下的颈椎形态、表面肌电图和主观舒适度... 目的头颈部骨肌系统疲劳及引发的颈椎病已经成为社会性健康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体型受试者仰卧及侧卧的最佳枕型,并以此为依据研发一款自适应调节枕型的智能枕。方法采集23名受试者在6种枕型下的颈椎形态、表面肌电图和主观舒适度等。以卧姿下颈椎形态(运动捕捉、柔性尺测量)、肌肉骨骼内力(头颈部有限元骨肌系统仿真)和表面肌电活动为依据评估枕型优劣。分析受试者身高、肩宽等体型参数与仰卧、侧卧最佳枕型的相关性与回归模型。智能枕通过压力分布监测睡姿,通过气囊充放气实现枕型动态调控。结果受试者侧卧最佳枕高与Hφ(半肩宽与头枕高度之差)显著相关(R^(2)=0.78,P<0.001),此时椎间盘应力分布均匀,且最大应力较小,肌肉应力总和较小。仰卧最佳枕高与身高显著相关(R^(2)=0.68,P<0.001),此时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中位数频率斜率高于其他枕高,肌肉疲劳程度最低。结论机本研究揭示了枕型与卧姿颈椎曲线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个性化体型参数预测仰卧、侧卧最佳枕型的数学模型。基于上述结论研发了可调整枕型的自适应智能枕,广泛适用于各体型及睡姿习惯人群,确保使用者卧姿下头颈部骨肌系统疲劳的高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肌肉骨骼 受试者 肌肉疲劳 生物力学 运动捕捉 动态调控 肩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高压引发静脉塌陷与搏动性耳鸣的生物力学研究
6
作者 田山 黄超 +1 位作者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3-383,共1页
目的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是一种与心率同步的客观性耳鸣,长期罹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高颅内压是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尚未明确,最近的临床影像发现,颅内压的升降与静脉窦的狭窄或扩张密切相关,而对二者的定量化分析... 目的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是一种与心率同步的客观性耳鸣,长期罹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高颅内压是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尚未明确,最近的临床影像发现,颅内压的升降与静脉窦的狭窄或扩张密切相关,而对二者的定量化分析目前仍然欠缺。本研究旨在探究颅内压-静脉窦形态-搏动性静脉声的定量化关系,以期为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疗提供相应的生物力学支撑。方法体外物理模型与数值仿真方法相结合。体外物理实验设置3种横静脉窦形态工况(引流等势、引流劣势、发育不全),利用近生理血液循环模拟-颅内压加载-搏动性静脉声采集实验系统,分析不同工况下在高颅内压(150 mm H_(2)O)加载下搏动性静脉声的RMS声压和频率特征。同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高颅内压状态下静脉窦形态及内部血流场变化。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模拟颅内压的增高,引流劣势和发育不全相较于引流等势更易被诱发产生搏动性耳鸣,且搏动性噪声的强度随着模拟颅内压的增高亦呈上升趋势。数值仿真表明,随着颅内压增高,双侧横窦的流量分配差距逐渐扩大,表现出明显的极端化。结论本研究定量化揭示了横窦引流差异及颅内压高低与搏动性静脉声之间的关系,即引流劣势、横窦发育不全可能是引发搏动性耳鸣的危险因素,而在高颅内压状态下,这两种情况下的双侧横窦引流会进一步极端化,进而被诱发产生搏动性耳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 颅内压增高 横窦 发育不全 颅高压 静脉窦 血液循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脱钩指数和LMDI的第三产业用水发展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园 李海红 +2 位作者 李溦 赵勇 王丽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1,共11页
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识别用水与产业发展关系并合理控制用水发展对于未来管控用水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分析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20年第三产业经济与用水的脱钩时空演化及... 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识别用水与产业发展关系并合理控制用水发展对于未来管控用水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分析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20年第三产业经济与用水的脱钩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效应,并基于分析结果对未来第三产业的用水目标和节水压力开展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实现了稳定弱脱钩,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2.2%,远高于用水年均变化率3.6%,2012年后全国强脱钩范围扩大;在空间尺度上,不同地区第三产业脱钩状态存在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脱钩状态较好,实现良好脱钩的省市区占比可达到70%~80%;驱动因素方面,第三产业脱钩的负向驱动效应主要是经济规模,正向驱动效应是节水能力,东部和西部地区节水能力效应贡献率达到56.8%、52.6%,中部地区贡献率仅为38.3%,驱动因素作用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脱钩;未来为实现我国第三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时将面临一定节水压力,其增长过程具有规模累积效应与时间累积效应,在经济高速发展至2050年时将达到8.8%。在未来长期规划下更应重视强化节水能力,以促进第三产业良好脱钩,从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产业用水 经济发展 脱钩模型 LMDI分解 用水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终板退化对颈椎椎间盘物质运输和力学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景龙 徐鹏 +2 位作者 李侨 王丽珍 樊瑜波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3-774,共12页
软骨终板内的液体流动是椎间盘营养供给和代谢废物运输的主要途径.退化的终板刚度增加、渗透性和含水量下降,会影响椎间盘内物质运输和力学响应.基于人体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建立了C5-C6节段的多孔介质有限元模型.对验证后的模型施... 软骨终板内的液体流动是椎间盘营养供给和代谢废物运输的主要途径.退化的终板刚度增加、渗透性和含水量下降,会影响椎间盘内物质运输和力学响应.基于人体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建立了C5-C6节段的多孔介质有限元模型.对验证后的模型施加压缩、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五种载荷,通过改变终板渗透性、孔隙比和模量,分析了正常、钙化和硬化三种状态下椎间盘的响应.结果表明:软骨终板退化增加了软骨终板和髓核的多孔压力,降低了软骨终板的流体速度.前屈载荷下,与正常终板对比,钙化和硬化终板导致髓核内流体的多孔压力分别增加了50.8%和88.9%.退化终板渗透率和含水量的降低导致髓核内液体不易流动,增加了髓核基体的应力,在压缩和轴向旋转载荷下,硬化终板导致髓核基体的最大主应力分别增加了122.2%和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终板退化 多孔介质建模 流体多孔压力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
9
作者 赵江涛 李冬妍 +4 位作者 李伶 汲婧 黄艳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2-432,共1页
目的干细胞在角膜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体外生化因素或共培养等可以诱导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力学因素可以影响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研究流体剪切力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 目的干细胞在角膜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体外生化因素或共培养等可以诱导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力学因素可以影响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研究流体剪切力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向角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使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兔角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条件培养基诱导RBMSCs向角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利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对诱导或者不诱导的RBMSCs加载5、10、15 dyn/cm^(2)流体剪切力;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剪切力对细胞形态和骨架的影响,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等检测剪切后细胞表达角膜上皮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情况。结果剪切后的细胞表现出更加突出和伸长的肌动蛋白丝,且平行于剪切力方向排列。剪切力可以上调CK3、CK12和PAX6等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尤其是5 dyn/cm^(2)剪切力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适当的剪切应力可以促进RBMSCs向角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但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以期为干细胞应用于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细胞 流体剪切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条件培养基 力学因素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按摩功能的智能康复手套研究
10
作者 周馨怡 刘鹏举 +2 位作者 田山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1-271,共1页
目的目前,手部康复设备通常采用屈伸及收展的策略进行手部功能恢复训练,覆盖的手部运动范围仅有80%,对于手部曲张力强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为了弥补针对手掌肌群力量训练的空缺,本研究拟设计一种可穿戴气囊式固定轨迹按摩设备。气囊... 目的目前,手部康复设备通常采用屈伸及收展的策略进行手部功能恢复训练,覆盖的手部运动范围仅有80%,对于手部曲张力强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为了弥补针对手掌肌群力量训练的空缺,本研究拟设计一种可穿戴气囊式固定轨迹按摩设备。气囊依据康复治疗时医师手指经过的路径对手掌进行按压,从而合理地松解手掌内部小肌肉群。方法设计轨迹提取实验,通过拍照提取特征点,通过程序分析拟合特征点的位置数据,得到医师手指的行进轨迹。采用单片机程序控制气囊沿着以上轨迹按压手掌,并根据速度、力量的不同设置多个挡位。选取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验证该设备的康复效果。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本康复设备配合手套治疗,对两组捏力、握力、上肢功能、功能独立性、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捏力、握力较治疗前提高,研究组的捏力、握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设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有实际意义,为患者提供了可自主训练且实用性强的辅助康复设备,提高功能独立性及日常生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当下康复医疗紧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治疗效果 上肢功能 自主训练 康复设备 小肌肉群 康复医疗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力学的颈部椎间盘退化与寿命预测研究
11
作者 刘景龙 徐鹏 +1 位作者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8-658,共1页
目的在长期的循环载荷作用下,飞行员的椎间盘容易发生疲劳损伤,损伤的累积导致椎间盘退化,降低椎间盘的承载寿命,影响日常生活和飞行训练。然而目前缺少对长期振动载荷作用下椎间盘损伤退化及寿命预测的研究。本文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 目的在长期的循环载荷作用下,飞行员的椎间盘容易发生疲劳损伤,损伤的累积导致椎间盘退化,降低椎间盘的承载寿命,影响日常生活和飞行训练。然而目前缺少对长期振动载荷作用下椎间盘损伤退化及寿命预测的研究。本文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方法分析了飞行时长、振动频率、头盔重量及恢复训练对飞行员椎间盘疲劳损伤的影响。方法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非线性损伤演化方程,在方程中考虑适用于人体组织自修复的恢复因子,使用椎间盘的体外疲劳实验数据和人体在正常步态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椎间盘损伤数据对损伤演化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模型验证,得到了适用于人体椎间盘损伤演化和寿命预测的损伤演化方程。基于此方程,考虑飞行时长、振动频率、头盔重量和恢复锻炼等参数的作用,分析了各参数下飞行员颈部椎间盘的损伤演化历程,对椎间盘的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和结论考虑恢复因子的损伤演化方程能够用于人体椎间盘的损伤演化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椎间盘损伤退化的速度加快,椎间盘到达完全损伤的寿命缩短。频率及头盔重量的增加均会加快椎间盘的损伤速度。恢复因子的增加可促进椎间盘的损伤恢复,延长其发生退化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化 椎间盘损伤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 寿命预测 疲劳损伤 演化历程 振动载荷 循环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实现对掌运动的柔性可穿戴康复手套设计研究
12
作者 杨鑫怡 刘鹏举 +2 位作者 田山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9-669,共1页
目的拇指在手功能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掌运动对拇指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柔性穿戴手套多聚焦于手指的屈伸及收展运动,忽视了对掌运动对于手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为弥补康复手套在这一领域的空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柔性可穿戴... 目的拇指在手功能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掌运动对拇指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柔性穿戴手套多聚焦于手指的屈伸及收展运动,忽视了对掌运动对于手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为弥补康复手套在这一领域的空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柔性可穿戴康复手套。方法以连续被动运动(CPM)康复理论为基础,结合人体手指的解剖运动和运动特性,利用动态运动捕捉技术采集手指末端的运动轨迹数据,根据实验数据构建了手指运动轨迹的参数化模型。手套设计中,采用应变片和弯曲传感器监测手指的弯曲角度,同时选用形状记忆合金(SMA)和柔性气动执行器作为驱动机制。手套设计遵循生物力学和人体工程学原则,以确保与患者手部的精确贴合。结果该康复手套能够有效引导患者完成对掌运动训练,显著提升患者的手部运动能力,包括握力和手指灵活性。同时,验证了该手套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舒适性。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康复手套通过高适应性的传感和驱动系统,成功辅助患者完成对掌运动,初步验证了其在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方面的可行性,有望提升康复手套在临床康复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普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末端 脑卒中患者 临床康复 气动执行器 运动捕捉技术 人体工程学 生物力学 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压对角膜上皮细胞迁移、增殖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李冬妍 杜若田 +3 位作者 谢懿 汲婧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29-429,共1页
目的角膜表面的泪液渗透压构成眼表重要力学微环境,其异常改变会对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产生重要影响。本工作拟通过研究渗透压对角膜上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及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黏附分子表达以及力敏感转录因子YAP相关通路... 目的角膜表面的泪液渗透压构成眼表重要力学微环境,其异常改变会对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产生重要影响。本工作拟通过研究渗透压对角膜上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及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黏附分子表达以及力敏感转录因子YAP相关通路的变化,探究渗透压影响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通过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建立人角膜上皮细胞系的高渗、等渗、低渗培养体系。使用划痕法观察24 h内细胞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48h内细胞增殖功能,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1 h时细胞皮质骨架变化、钙黏蛋白和YAP分子的表达及分布变化。结果与等渗组的角膜上皮细胞相比,高渗组细胞的划痕愈合速度显著减慢,增殖实验OD值显著降低,皮质骨架的荧光强度在细胞膜侧显著增强,分布更集中,钙黏蛋白和YAP分子的表达及分布无明显差异;而低渗组细胞的划痕愈合速度显著加快,增殖实验OD值无明显差异,皮质骨架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分布更分散,钙黏蛋白的荧光强度显著升高,呈现点状分布,YAP的荧光强度显著升高,核质比显著增大。结论渗透压会影响角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改变细胞骨架排列以及钙黏蛋白和YAP分子的表达及分布,可能是其影响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细胞 钙黏蛋白 渗透压 核质比 细胞骨架 免疫荧光染色 荧光强度 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管力学性质的镁合金支架结构设计
14
作者 高元明 邓步宇 +2 位作者 冯文韬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7-117,共1页
目的镁合金气管支架降解过程中受力不均,普遍存在局部降解过快导致断裂失效的问题。探究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在气管内所处的生物力学环境,通过支架结构设计调控支架在气管内所受应力状态。方法设计制备气管组织夹具以实现猪气管软骨样本在... 目的镁合金气管支架降解过程中受力不均,普遍存在局部降解过快导致断裂失效的问题。探究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在气管内所处的生物力学环境,通过支架结构设计调控支架在气管内所受应力状态。方法设计制备气管组织夹具以实现猪气管软骨样本在生理弯曲状态下受到拉伸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测试软骨变形,得到气管软骨生理弯曲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Marlow模型对其本构关系进行描述,并基于此建立气管有限元模型。提出考虑气管软骨和膜壁力学性质差异的非均匀支架结构,利用有限元法模拟该非均匀结构支架与均匀结构支架在平静呼吸及咳嗽两种状态下的受力状态。结果镁合金支架所受最大主应力区域对应于气管软骨与膜壁交界处。提出的非均匀结构支架在径向支撑性能以及受力均匀程度方面具有优势。结论基于气管周向力学性质不均匀特点,采用非均匀结构的镁合金支架能顺应气管力学特性,提高径向支撑性能,降低支架失效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软骨 生理弯曲 平静呼吸 镁合金支架 数字图像相关法 气管内 气管支架 非均匀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拉伸模式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形态及增殖、迁移的影响
15
作者 谢懿 李冬妍 +4 位作者 杜若田 肖辉 汲婧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4-434,共1页
目的生理状态下,角膜受到眼压及其产生的拉伸力作用。当疾病或外力引起角膜所受拉伸力改变,可能影响角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破坏上皮结构完整性及其屏障功能。已有研究表明,角膜细胞对不同拉伸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 目的生理状态下,角膜受到眼压及其产生的拉伸力作用。当疾病或外力引起角膜所受拉伸力改变,可能影响角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破坏上皮结构完整性及其屏障功能。已有研究表明,角膜细胞对不同拉伸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工作拟通过研究不同拉伸模式对角膜上皮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构建体外角膜近生理力学加载模型和探究角膜上皮细胞在力学刺激下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0.1 Hz频率、5%幅度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分别加载单轴拉伸、等轴拉伸12 h。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骨架、力学相关通路蛋白YA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与等轴拉伸相比,单轴拉伸作用下人角膜上皮细胞面积更大,骨架荧光强度更高,应力纤维数量增多,细胞的增殖与迁移速度显著降低,YAP荧光强度和核质比显著增高。结论人角膜上皮细胞对不同拉伸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与等轴拉伸相比,单轴拉伸增大了细胞面积、促进应力纤维形成,抑制细胞增殖与迁移;YAP可能参与其中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细胞 角膜细胞 力学刺激 应力纤维 拉伸力 单轴拉伸 核质比 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自由度手部康复设备设计与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16
作者 韩逢霖 刘鹏举 +2 位作者 田山 樊瑜波 王丽珍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7-467,共1页
目的市面上手套式手部康复设备的形式和功能较为单一,具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区别于传统的刚性外骨骼和纯软体手套设计,本设备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尼龙材料,在保证对手部康复动作精准控制的同时,能够实现连续体变形和良好的人体工效学... 目的市面上手套式手部康复设备的形式和功能较为单一,具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区别于传统的刚性外骨骼和纯软体手套设计,本设备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尼龙材料,在保证对手部康复动作精准控制的同时,能够实现连续体变形和良好的人体工效学适应性。方法整体结构方面,基于较为精确的手指解剖构造和尺寸参数,采用了分段式的设计和线驱动方式,将手部各关节和运动单元进行精细化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线驱动线走线设计和多电机协同布置,使得该设备具备多自由度运动能力,能够实现更为复杂和精确的运动形式,更准确地模拟手部在多个维度和方向上的运动,如大拇指和小指的对展运动等。控制系统方面,通过PID控制保证康复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并通过驱动线拉力传感器感受患者的主动运动趋势,引入主动康复的模式,且能对康复效果进行有效量化评估。结果本研究提出的设备具有价格低、易穿戴等优点,为患者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康复服务,显著提升了患者的使用体验。结论通过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多自由度手部康复设备,有望深入探索手部肌骨力学,推动手部康复设备向更精确、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康复工作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力传感器 人体工效学 PID控制 多自由度 尼龙材料 设备设计 运动趋势 线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式心脏瓣膜压握过程中瓣叶折叠模式对瓣叶损伤的影响
17
作者 梁正洁 高元明 +4 位作者 叶鹏 马雪睿 冯文韬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9-259,共1页
目的介入式心脏瓣膜在压握过程中瓣叶互相挤压造成损伤,导致瓣叶植入体内后疲劳耐久性下降,甚至提前失效。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探究瓣叶折叠模式与应力状态的关系规律,为减轻瓣叶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以内圆柱壳模拟球囊,... 目的介入式心脏瓣膜在压握过程中瓣叶互相挤压造成损伤,导致瓣叶植入体内后疲劳耐久性下降,甚至提前失效。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探究瓣叶折叠模式与应力状态的关系规律,为减轻瓣叶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以内圆柱壳模拟球囊,外圆柱壳模拟压握器,控制瓣叶缝合点位移实现压握过程的数值模拟。提出了3种控制瓣叶折叠模式的方法,分别为控制瓣叶压握前闭合率、球囊旋转牵引及阶梯式折叠,对比分析压握后瓣叶高应力区域体积。结果压握前闭合率高,压握后瓣叶高应力区域体积小,折叠模式一致性高;球囊旋转牵引折叠的瓣叶相对于无牵引瓣叶,折叠次数减少,高应力区域体积减小;阶梯式折叠使瓣叶在轴向空间上交错分布,减小高应力区域体积。结论瓣叶压握后的折叠层数和次数是影响瓣叶折叠后应力状态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控瓣叶折叠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瓣叶折叠次数,减小高应力区域体积,降低压握过程中瓣叶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叶折叠 心脏瓣膜 疲劳耐久性 应力状态 阶梯式 介入式 压握 圆柱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信息网络中基于解耦图神经网络的社区搜索
18
作者 陈伟 周丽华 +2 位作者 王亚峰 王丽珍 陈红梅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1,共12页
在异质信息网络(HINs)中搜索包含给定查询节点的社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好友推荐、疫情监控等。现有HINs社区搜索方法大多基于预定义的子图模式对社区的拓扑结构施加一个严格的要求,忽略了节点间的属性相似性,导致结构关系弱而属性... 在异质信息网络(HINs)中搜索包含给定查询节点的社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好友推荐、疫情监控等。现有HINs社区搜索方法大多基于预定义的子图模式对社区的拓扑结构施加一个严格的要求,忽略了节点间的属性相似性,导致结构关系弱而属性相似性高的社区难以定位,并且采用的全局搜索模式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的网络数据。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设计解耦图神经网络和基于元路径的局部模块度,分别用于度量节点间的属性相似性和结构内聚性,并利用0/1背包问题优化属性和结构两种凝聚性度量指标,定义了最有价值的c大小社区搜索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图神经网络的价值最大化社区搜索模型,执行3个阶段的搜索过程。第一阶段,依据查询信息与元路径,构造候选子图,将搜索范围控制在查询节点的局部范围内,保证整个模型的搜索效率;第二阶段,利用解耦图神经网络,融合异质图信息和用户标签信息,计算节点间的属性相似度;第三阶段,根据社区定义以及凝聚性度量指标,设计贪心算法查找属性相似度高且结构凝聚的c大小社区。最后,在真实的同质和异质网络数据集上测试了搜索模型的性能,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信息网络 社区搜索 解耦图神经网络 元路径 局部模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的PLLA血管支架多目标结构优化方法
19
作者 梁明凯 王丽珍 +2 位作者 高元明 冯文韬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9-69,共1页
目的PLLA血管支架存在支撑力不足和提早断裂的问题。代理模型在支架结构优化研究中表现良好,但算例数量限制了结构参数的数量范围和模型的精准性。本研究旨在基于自动化仿真平台,实现支架多参数大范围的结构变形以找到最优结构。方法对... 目的PLLA血管支架存在支撑力不足和提早断裂的问题。代理模型在支架结构优化研究中表现良好,但算例数量限制了结构参数的数量范围和模型的精准性。本研究旨在基于自动化仿真平台,实现支架多参数大范围的结构变形以找到最优结构。方法对支架的支撑环弧度1和弧度2、连接筋宽度和支架厚度参数化,使用抽样方法选取1200个样本点,对每个样本点的支架结构进行几何建模和仿真,获取每种支架结构的支撑力F和最大等效塑性应变PEEQ。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BF)模型、Kriging代理模型和响应面(RSM)模型构建支架结构参数与性能之间的函数模型,并比较3种代理模型的误差值(RMS)。使用遗传算法找出误差最小代理模型中的最优结构参数,并进行建模仿真,获取其对应的F和PEEQ。结果RBF、Kriging和RSM模型对F的RMS值分别为0.0558、0.0562和0.0609,对PEEQ的RMS值分别为0.1108、0.118和0.1111。通过遗传算法找到了RBF模型的最优结构参数。优化后的支架相较于初始结构,F提升了24.7%,PEEQ降低了28%。RBF模型对最优结构的F和PEEQ的预测误差分别为4.5%和2.4%。结论3种代理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支架结构性能,其中RBF模型表现最优,优化后的支架结构性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提出的优化方法为PLLA支架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代理模型 数量限制 RSM模型 等效塑性应变 最优结构 支架结构 支撑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力学的创伤性脑损伤载荷监测
20
作者 刘雨喆 展翔浩 +2 位作者 王立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7-127,共1页
目的对创伤性脑损伤伤者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其症状。但是创伤性脑损伤的症状具有滞后性,造成延误诊断。方法创伤性脑损伤初期症状难以被检测,但是可以通过测量导致损伤的力学载荷对损伤进行估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刚性测... 目的对创伤性脑损伤伤者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其症状。但是创伤性脑损伤的症状具有滞后性,造成延误诊断。方法创伤性脑损伤初期症状难以被检测,但是可以通过测量导致损伤的力学载荷对损伤进行估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刚性测量界面的高精度头部加速度测量方法,其将传感器装配于上颌牙齿,通与头骨刚性连接,消除了皮肤对测量的干扰。其次,还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大脑模型。与需要数小时来计算大脑应变的有限元大脑模型不同,深度学习大脑模型可以实时对大脑应变进行计算,从而可以用于脑损伤的监测。结果基于刚性测量界面的头部加速度测量方案实现了目前对头部碰撞加速度最高精度的测量(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97,理论上限为1);深度学习大脑模型计算精度达到0.02,与有限元模型一致。基于大脑应变估计创伤性脑损伤的风险,并通过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橄榄球队中,并且成功对1名球员在头部撞击后进行预警,而该球员1天后被诊断为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结论基于生物力学手段监测头部撞击载荷,可以实现对创伤性脑损伤伤者的实时监测诊断,从而使伤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但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仍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症状 创伤性脑损伤 加速度测量 深度学习 延误诊断 生物力学 刚性连接 力学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