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籽粒锌含量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罗一诺 李文虎 +9 位作者 李艳霏 张思琦 牟文燕 黄宁 孙蕊卿 丁玉兰 佘文婷 李小涵 石美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7,共16页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新育成高产小麦品种(系)籽粒、面粉和麸皮的锌含量,探究产量、产量构成、锌吸收分配及土壤因素对小麦籽粒中锌含量的影响,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系)的锌营养强化提供依据。【方法】在2021—2022、2022—2023年两个...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新育成高产小麦品种(系)籽粒、面粉和麸皮的锌含量,探究产量、产量构成、锌吸收分配及土壤因素对小麦籽粒中锌含量的影响,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系)的锌营养强化提供依据。【方法】在2021—2022、2022—2023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国4个主要麦区17个省(市)布置的104个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田间多点试验,测定了成熟期小麦籽粒、面粉和麸皮锌含量、产量及其构成、锌吸收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统计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并以此探析我国新育小麦品种(系)籽粒不同组分锌含量、吸收分配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小麦新品种(系)籽粒锌含量介于14.3~54.7 mg/kg,平均27.6 mg/kg;面粉锌含量介于1.4~30.2 mg/kg,平均9.0 mg/kg;麸皮锌含量介于23.2~107.6 mg/kg,平均55.9 mg/kg。籽粒锌含量每提高1.0 mg/kg,面粉锌含量提高0.2~0.3 mg/kg,麸皮锌含量提高1.9~2.3 mg/kg。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的小麦品种(系)籽粒及其各组分中锌含量高于黄淮南北片麦区。小麦品种(系)籽粒锌含量与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呈负相关,与籽粒锌吸收量和收获指数呈正相关,与茎叶、颖壳和麸皮锌吸收量呈负相关。籽粒中锌含量与钙和硫含量呈负相关,与铁和铜含量呈正相关。小麦新品种(系)籽粒及其各组分中锌含量因地点而异,土壤pH、土壤有效锌和铁是影响小麦籽粒锌含量的主要因素。籽粒锌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效锌和铁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pH低于6.3、有效锌高于1.7 mg/kg的土壤上,籽粒锌含量可达到强化水平40.0 mg/kg。【结论】我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籽粒、面粉及麸皮中,锌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6、9.0和55.9 mg/kg。影响籽粒各组分锌营养的主要因素在作物方面包括产量、穗数以及茎叶、颖壳和麸皮中的锌积累量;在土壤方面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效铁含量和锌含量。在选育高产且优质的小麦品种时,应着重培育根系锌吸收能力强、穗粒数多且千粒重较大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进一步强化面粉的锌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籽粒 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红素对血鹦鹉生长、体形、体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牟文燕 韦敏侠 +5 位作者 翟胜利 高妍 潘凤敏 白东清 朱国霞 魏东 《水产科技情报》 2015年第2期88-92,共5页
为研究不同水平辣椒红素对血鹦鹉生长、体形、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添加辣椒红素的人工饲料进行饲养试验,将450尾体质量(4.19±0.69)g的褪黑血鹦鹉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试验鱼,辣椒红素的添加量分别为1%、3%... 为研究不同水平辣椒红素对血鹦鹉生长、体形、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添加辣椒红素的人工饲料进行饲养试验,将450尾体质量(4.19±0.69)g的褪黑血鹦鹉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试验鱼,辣椒红素的添加量分别为1%、3%、5%、7%,对照组不添加辣椒红素,试验期为54 d。试验结果:3%辣椒红素组血鹦鹉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辣椒红素对肥满度影响不大(P>0.05);随着辣椒红素水平的提高,血鹦鹉鳃盖、皮肤、鳍条的色度值增大,45 d后达到最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1%辣椒红素组血鹦鹉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鹦鹉 增色剂 生长 体形 体色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对佳乐麝香所引起的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神经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倩茹 姜丽思 +2 位作者 牟文燕 王建美 李斯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72,共8页
为探讨新兴有机和无机复合污染对海陆交错带关键性物种沙蚕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毒理学指标(致死率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污染物[佳乐麝香(HHCB)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TiO_2)]浓度... 为探讨新兴有机和无机复合污染对海陆交错带关键性物种沙蚕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毒理学指标(致死率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污染物[佳乐麝香(HHCB)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TiO_2)]浓度间的关系。单一污染胁迫结果显示:HHCB和纳米TiO_2对P.aibuhitensis均具有潜在生理毒性。通过8 d的P.aibuhitensis致死率与污染物浓度间关系得到HHCB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313.21 mg·L-1,纳米TiO_2的LC50为27.09 mg·L-1。P.aibuhitensis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随HHCB浓度增加而降低,即ACh E抑制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与单一HHCB处理的沙蚕ACh E活性相比,纳米TiO_2的存在使其ACh E活性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纳米TiO_2可以促进沙蚕ACh E对HHCB的敏感性,进而加重HHCB对P.aibuhitensis的神经毒性。因此,ACh E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用来表征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神经毒性;纳米TiO_2作为新型环境修复材料在使用时一定要考量其可能带来的复合污染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乐麝香 纳米二氧化钛 神经毒性 乙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品种(系)与土壤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牟文燕 罗一诺 +8 位作者 张学美 张露露 黄宁 郭子糠 黄翠 孙利谦 魏蕾 王朝辉 田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86,共14页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系)籽粒硫含量差异,研究地点、年份、品种(系)对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影响,为科学施肥和选育优质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于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共47个地点种植当地主栽品种(系),测定了小...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系)籽粒硫含量差异,研究地点、年份、品种(系)对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影响,为科学施肥和选育优质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于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共47个地点种植当地主栽品种(系),测定了小麦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籽粒硫累积量,并对籽粒硫含量与小麦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构成、硫累积量、籽粒养分含量、土壤肥力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系)籽粒硫含量分别介于1.73~2.27、1.59~2.01和1.42~1.73 g/kg,平均值分别为1.98、1.78和1.53 g/kg。同一麦区内籽粒硫含量主要受品种(系)、地点和年份影响。旱作区,品种(系)对籽粒硫含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为13.1%;麦玉区和稻麦区地点对籽粒硫含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平均分别为34.2%和52.0%,品种(系)对籽粒硫含量变异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25.4%和7.1%。收获指数和籽粒硫吸收量对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影响大于产量构成要素、硫收获指数和地上部硫吸收量。旱作区籽粒硫含量与千粒重、地上部硫吸收量显著正相关,麦玉区与产量显著负相关,与硫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稻麦区与千粒重及地上部硫吸收量关系不显著。3个麦区内,小麦籽粒硫含量与籽粒氮、磷、镁、铁、锌和锰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钾、钙、铜含量仅在个别试验点相关。在旱作区,小麦籽粒硫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显著正相关;在麦玉区,与土壤有效铁、锰含量显著正相关;在稻麦区,与土壤有效铁显著正相关,而与p H、有效锌、有效硫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影响小麦籽粒硫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其次是土壤养分含量。旱作区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麦玉区较高的有效铁、锰含量,以及稻麦区较高的土壤有效铁含量均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硫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系) 籽粒 产量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麦区土壤有效磷阈值及小麦产量、籽粒氮磷钾含量对监控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马悦 田怡 +10 位作者 于杰 王浩琳 李永华 李超 党海燕 牟文燕 黄宁 邱炜红 石美 王朝辉 何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75-1691,共17页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肥后小麦籽粒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变化,为保证减施磷肥后小麦的丰产、优质、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9个地点进行了田间试验。所有试验均设农...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肥后小麦籽粒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变化,为保证减施磷肥后小麦的丰产、优质、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9个地点进行了田间试验。所有试验均设农户施肥(FF)、监控施肥(RF)和监控无磷(RF-P)3个处理,监控施肥的磷(P_(2)O_(5))肥用量较农户施肥平均减少60 kg/hm^(2),相当于减少了46%。在小麦成熟期调查了土壤不同磷素水平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并计算了磷素养分吸收利用率;在小麦收获期,采样测定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结果】当土壤有效磷<15 mg/kg时,小麦产量最低,为5155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在25~30 mg/kg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217 kg/hm^(2);有效磷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反而因穗数、千粒重低导致产量降低。土壤有效磷<15、15~20、20~25、25~30和>30 mg/kg时,监控施肥处理小麦产量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差异虽然未达显著水平,但小麦的磷肥吸收效率与磷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1.03和104.7 kg/kg,分别较农户处理显著提高了119.6%和112.2%,籽粒氮磷钾含量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土壤有效磷<15 mg/kg,或速效钾达171和200 mg/kg、有效磷为15~20和>30 mg/kg时,不施磷肥小麦显著减产;但土壤速效钾为147和158 mg/kg、有效磷在20~25和25~30 mg/kg时,不施磷肥不减产。土壤有效磷含量越高,小麦籽粒平均氮含量越低、磷含量越高,籽粒平均钾含量在有效磷为20~25 mg/kg时达到最高。【结论】在北方麦区,过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有降低小麦氮素营养的风险,适当降低磷肥用量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可大幅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土壤有效磷维持在20~30 mg/kg时,减施或不施磷肥依然可以实现小麦高产,但若速效钾>170 mg/kg时不施磷肥小麦有减产风险。因此,应基于对小麦目标产量、籽粒养分含量和土壤有效磷钾的监控,确定合理的磷肥用量,实现北方麦区化肥减施,小麦稳产提质增效和绿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磷阈值 小麦 产量 籽粒氮磷钾含量 监控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