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潘一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4-100,共7页
二战结束后 ,法国即在印支发动了重建殖民统治的战争。对此 ,美国起初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 1948~ 195 2年间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杜鲁门政府日益重视印支的战略地位 ,逐渐将印支纳入美国反共反华的“遏制”战略... 二战结束后 ,法国即在印支发动了重建殖民统治的战争。对此 ,美国起初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 1948~ 195 2年间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杜鲁门政府日益重视印支的战略地位 ,逐渐将印支纳入美国反共反华的“遏制”战略中 ,对印支政策也转变为“间接干预”。 195 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 ,美国进一步加深了对印支的干涉。然而 ,美国的“间接干预政策”遭到了失败。日内瓦会议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 美国 反共反华 “遏制” 战略 日内瓦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 被引量:11
2
作者 潘一宁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91-99,共9页
本文重点探讨1968-1972年间的中越关系。这段时期正是东亚国际冷战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复杂的大背景下,中越关系不能不深受影响。由于中越两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不对称性及关注点的差异,中越"同志加兄弟"关系出... 本文重点探讨1968-1972年间的中越关系。这段时期正是东亚国际冷战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复杂的大背景下,中越关系不能不深受影响。由于中越两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不对称性及关注点的差异,中越"同志加兄弟"关系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至1972年初,当中美关系实现突破性改善时,中越关系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两国对立已基本上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战争 中越关系 隔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关洋员包腊与晚清中国外交 被引量:4
3
作者 潘一宁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128,160,共8页
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在世界外交史上实属独特现象。除了总税务司大搞"业余外交"外,海关其他中高层洋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中国外交。英国人包腊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近代海关任职的洋员,深受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重用,187... 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在世界外交史上实属独特现象。除了总税务司大搞"业余外交"外,海关其他中高层洋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中国外交。英国人包腊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近代海关任职的洋员,深受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重用,1872年出任粤海关税务司。在赫德的安排和指导下,他参与了两次重要的中国外交活动——1866年斌椿使团出访欧洲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展。包腊参与中国外交的动机和目的对中国是友好的,在参与过程中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最终达到了促进中西相互了解、改善关系的效果,由此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在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下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腊 海关洋员 赫德 晚清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对柬埔寨中立的干涉(1956-1971) 被引量:4
4
作者 潘一宁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9-26,共8页
本文重点探讨在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如何干涉柬埔寨的独立和中立,直至最后支持朗诺—施里玛达集团推翻西哈努克政权,而西哈努克又如何在国际冷战环境下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中立的历史过程,由此揭示国际冷战对小国的重大影响,而小... 本文重点探讨在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如何干涉柬埔寨的独立和中立,直至最后支持朗诺—施里玛达集团推翻西哈努克政权,而西哈努克又如何在国际冷战环境下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中立的历史过程,由此揭示国际冷战对小国的重大影响,而小国在大国极端对抗中实际上难以置身事外,甚至难以维持独立和中立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柬埔寨 越南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遗忘的角落”:哥斯达黎加早期华侨史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潘一宁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8-117,178,共11页
哥斯达黎加早期华侨史是国内拉美华侨史研究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1855年到1874年间,来到哥斯达黎加的中国人主要是契约华工,他们的数量虽少,但其遭遇折射出近代拉美华工的苦难史,是拉美华侨整体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泮打... 哥斯达黎加早期华侨史是国内拉美华侨史研究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1855年到1874年间,来到哥斯达黎加的中国人主要是契约华工,他们的数量虽少,但其遭遇折射出近代拉美华工的苦难史,是拉美华侨整体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泮打连埠的"唐人街"形成于19世纪末期,是哥斯达黎加最早的华侨社区,以广东香山(中山)籍华商为主,该华侨社区在中华会馆领导下,成为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即使在排华逆境中也能自强自立。哥国华侨自1897年以来遭受当地种族歧视和排斥的不公平待遇,1911年清政府派出了谭培森作为"中华帝国特别专使"访问中美洲国家包括哥国,以调查侨情,也显示其护侨之心。此行产生一定的外交压力,但并不能改变哥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大局。普遍来看,美洲国家的排华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华侨民族主义的兴起,他们日益认识到中国强大对于护侨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斯达黎加 契约华工 泮打连埠 华侨 排华 谭培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