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城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笔谈
1
作者 汪孔丰 董根明 叶当前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崇高使命。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崇高使命。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桐城派研究”是《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点特色栏目,以“厚植民族文化基因,弘扬桐城文化精华”为宗旨,重点关注明清桐城文化与清代桐城派研究。2019年“桐城派研究”入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20年“桐城派研究”被评为“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2022年“桐城派研究”被评为安徽省期刊“精品栏目”。本期专设“桐城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笔谈,刊发汪孔丰《近代桐城派的文化自觉及其当代价值》、董根明《桐城派的史学经世思想》、叶当前《桐城派文献的收集、保护与传承》3篇论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桐城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体系 精品栏目 师范大学学报 特色栏目 学术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派诗文批评的新进展
2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建构了极具洞察力的学术判断:“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生关系。……由清代的文学史言,由清代的文学批评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建构了极具洞察力的学术判断:“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生关系。……由清代的文学史言,由清代的文学批评言,都不能不以桐城为中心。”这一经典论断揭示出,桐城派的文学批评问题实为清代文论研究的枢轴性命题。其学术价值的深入开掘,不仅关乎清代文学史谱系的重构,更能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诗文批评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末明初移民与明清桐城文化的兴盛 被引量:2
3
作者 汪孔丰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更为持久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移民 桐城 望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濬昌与曾国藩幕府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孔丰 《贵州文史丛刊》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姚濬昌是同光年间桐城诗派的重要诗人。青年时期,他在曾国藩幕府曾客居过近五年时间。这期间,他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曾师从西南巨儒莫友芝,在学术理念、文学思想等方面获益良多。此外,他还与曾国藩幕府中的诸多宾僚有所交游。总而言之,这... 姚濬昌是同光年间桐城诗派的重要诗人。青年时期,他在曾国藩幕府曾客居过近五年时间。这期间,他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曾师从西南巨儒莫友芝,在学术理念、文学思想等方面获益良多。此外,他还与曾国藩幕府中的诸多宾僚有所交游。总而言之,这段曾国藩幕府生涯对姚濬昌的人生发展、学术思想、文学主张及创作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诗派 姚濬昌 曾国藩幕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3
5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2期30-34,共5页
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在"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引导下,以文化自觉意识去自主建构民俗知识,发现和认同家乡民俗,并由此生发对家乡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民俗学 文化自觉 家乡民俗 文化遗产 人文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莹“经济”说新探 被引量:3
6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9-93,共5页
姚莹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的重要传人。他提出的"经济"说有着时代需求、桐城传统、家庭授受、友朋呼应、个人志趣等多重背景因素。其"经济"说的内涵,应与他的"义理"、"文章"、"多闻"三... 姚莹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的重要传人。他提出的"经济"说有着时代需求、桐城传统、家庭授受、友朋呼应、个人志趣等多重背景因素。其"经济"说的内涵,应与他的"义理"、"文章"、"多闻"三说联系起来加以审视,四者之间既可独立,又相互关联。姚莹"经济"说对嘉道以降桐城学风与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莹 “经济”说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桐城母教传统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14,共5页
母教传统是明清时期桐城教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外部社会教育氛围的影响外,也与当地重视女训有关。就母教内容来说,它以德教为先,兼重诗书教育。就施教影响而言,母教对桐城的人才培养、家族文化传承、地域风... 母教传统是明清时期桐城教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外部社会教育氛围的影响外,也与当地重视女训有关。就母教内容来说,它以德教为先,兼重诗书教育。就施教影响而言,母教对桐城的人才培养、家族文化传承、地域风习养成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母教传统 德教 家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桐城派诗学的新变:论姚永概的诗学观 被引量:2
8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1-35,共5页
姚永概是清末民初极为重要的桐城派作家,也是光宣诗坛上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认为学、才、境是构建文学的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主张作诗要注重寄托,要真实表现自我。在师法对象上,他主张兼宗唐宋,扩大... 姚永概是清末民初极为重要的桐城派作家,也是光宣诗坛上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认为学、才、境是构建文学的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主张作诗要注重寄托,要真实表现自我。在师法对象上,他主张兼宗唐宋,扩大取法对象的范围。他的诗学观念一方面体现出他对桐城派诗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在桐城派诗学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他的诗论可以视为清末民初桐城派诗学思想的代表,可为我们了解近代桐城派在诗学上的理论建树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姚永概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三祖”视域下的姚范及其地位平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6-90,共5页
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桐城派立派者姚鼐的伯父与业师,还与方苞、刘大櫆颇有关联。他洞察前辈方苞为学之不足,讥议其"义法"说之陋弊;与挚友刘大櫆志同道合,情深意切,亲近其"神气、音节、字句"说;... 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桐城派立派者姚鼐的伯父与业师,还与方苞、刘大櫆颇有关联。他洞察前辈方苞为学之不足,讥议其"义法"说之陋弊;与挚友刘大櫆志同道合,情深意切,亲近其"神气、音节、字句"说;精心栽培胞侄姚鼐,倾力传授其学术、辞章。而他自身对唐宋诗家的称誉以及创作实践中兼融唐宋,也奠定了桐城诗派的家法内涵。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肇基者之一,在此派谱系中至少可与刘大櫆相比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范 桐城三祖 桐城派 平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以智与陈子龙交游考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4-49,共6页
方以智与陈子龙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文学交往频繁,先后在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会过面。方以智与陈子龙的交游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各自文学交友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文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虽然后来在诗学思想上出现... 方以智与陈子龙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文学交往频繁,先后在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会过面。方以智与陈子龙的交游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各自文学交友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文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虽然后来在诗学思想上出现了分歧,但这并未影响或削弱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陈子龙 交游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谫论秦瀛与桐城派、阳湖派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79-83,共5页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秦瀛应该归之于桐城派阵营,将其纳入阳湖派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瀛 桐城派 阳湖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起桐城:姚濬昌诗歌论
12
作者 汪孔丰 徐国荣 汪琳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2-97,共6页
姚濬昌是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中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数量甚多,青年时期的感时伤世之作与中晚年时期的致仕闲居之作,堪为代表。其诗师法众长,不拘一格,创意造言,蠲涤淟浊,风格多样,自成一体。姚濬昌以其高超的诗才,充当起同光年间桐城... 姚濬昌是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中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数量甚多,青年时期的感时伤世之作与中晚年时期的致仕闲居之作,堪为代表。其诗师法众长,不拘一格,创意造言,蠲涤淟浊,风格多样,自成一体。姚濬昌以其高超的诗才,充当起同光年间桐城诗歌振起者的角色,成为桐城诗派中不容忽视的一位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光 姚濬昌 桐城诗派 振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松江地区“龙门”弟子考略
13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7期42-46,共5页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文坛上重要作家,是云间派的领军人物。因其声势煊赫,门下弟子众多。他的松江籍门人就有王沄、邵梅芬、张处中、徐惠朗、夏完淳、杜登春等数人,他们是陈子龙门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几社重要成员。
关键词 陈子龙 松江 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以智学术思想的丰富性与特殊性
14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12,共1页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姑置文学不论,仅从学术和思想层面来看,《清史稿》称他“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其视野之开阔、学术之广博、...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姑置文学不论,仅从学术和思想层面来看,《清史稿》称他“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其视野之开阔、学术之广博、思想之深邃,足以与素有“明末清初三大家”之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相顽颉。不过,由于方氏著述或因遭受文祸,或因刊刻稀少,或因秘藏于家,其学术贡献与思想价值,长期以来被人所忽略。方氏思想的隐晦未彰,影响到了明清学术史、文学史、思想史的建构与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方以智 学术贡献 思想层面 顾炎武 王夫之 学术史 黄宗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视角、新史料与桐城派作家研究的拓展
15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共1页
视角的转换,往往能够带来桐城派研究空间的拓宽。当前,在近代桐城派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视角,研究范式也逐渐突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研究范式。与此同时,在史学界有关近代史现代化叙事的冲击与影响下,现代转... 视角的转换,往往能够带来桐城派研究空间的拓宽。当前,在近代桐城派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视角,研究范式也逐渐突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研究范式。与此同时,在史学界有关近代史现代化叙事的冲击与影响下,现代转型研究视角开始运用于桐城派研究领域,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近代桐城派的认知与评价。以曾国藩、张裕钊、薛福成、吴汝纶、贺涛、徐世昌、严复、吴闿生等为代表的桐城派作家成为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引领者、参与者,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也改变了桐城派的命运。他们所作的古文,在时代浪潮的浸淫下,呈现出新的审美风尚和思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审美风尚 贺涛 吴闿生 徐世昌 现代化叙事 现代化事业 张裕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桐城遗民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16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3-23,共1页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出现了大量的遗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这些遗民,不仅队伍庞大,而且分布地域广泛,几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波及东北亚诸国,这是前朝所未有的。明遗民的相关事迹,在民国初年得到广泛搜集和保存,可见...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出现了大量的遗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这些遗民,不仅队伍庞大,而且分布地域广泛,几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波及东北亚诸国,这是前朝所未有的。明遗民的相关事迹,在民国初年得到广泛搜集和保存,可见于孙静庵的《明遗民录》和陈去病的《明遗民录》。20世纪90年代,《明遗民传记资料索引》(谢正光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明遗民传记索引》(谢正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明遗民录汇辑》(谢正光、范金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著作的问世,为世人展现了2000多位明遗民的坎坷人生与卓异精神。在这个庞大的遗民队伍中,来自皖地桐城的方以智、钱澄之、方文、潘江、张度、姚康、姚孙棐、蒋臣、方授、方其义、徐翥、吴道新、姚文鳌、方中履、方孔时等文士不容忽视,其中一些遗民在明清之际的文学史或学术史上还产生过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有限公司 资料索引 钱澄之 方以智 坎坷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文化家族与桐城派的演进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孔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7,共9页
众多文化家族的存在,是桐城派演变进程中一个别具意义的重要文化现象。从地理空间来看,桐城派家族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总体特征,这也反映出桐城派传衍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些家族之间往往相互联姻,由此构建起的婚姻网络... 众多文化家族的存在,是桐城派演变进程中一个别具意义的重要文化现象。从地理空间来看,桐城派家族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总体特征,这也反映出桐城派传衍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些家族之间往往相互联姻,由此构建起的婚姻网络有力助推了桐城派的壮大。这些家族之间还存在家学交流和融汇的现象,这也有力推动了桐城派学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文化家族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形态,依托于他们的桐城派自身也在新陈代谢之中,并逐步向现代转型。总之,桐城派在两百余年的演变进程中,深深地烙上了家族化的色印,呈现出独特的传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家族 桐城派 联姻 家学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抑的副调:清代文坛上的桐城骈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孔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有清一代,桐城古文名扬天下,其盛名遮蔽了桐城骈文的发展面相。作为清代骈文的重要版块,桐城骈文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桐城骈文延续晚明四六兴起的余势,涌现出一些作手。乾嘉至鸦片战争之前,桐城骈文随着骈文繁盛的大环境而迎来... 有清一代,桐城古文名扬天下,其盛名遮蔽了桐城骈文的发展面相。作为清代骈文的重要版块,桐城骈文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桐城骈文延续晚明四六兴起的余势,涌现出一些作手。乾嘉至鸦片战争之前,桐城骈文随着骈文繁盛的大环境而迎来发展的春天:骈文作家辈出,不乏名家;骈文体类多元化,多有名篇。晚清以降,桐城骈文渐趋衰落。尽管桐城文人在骈文理论上建树不多,但在骈文地位等问题上也有一些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桐城骈文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孤立封闭、自成一统,而是与江南骈文存在着密切的交流。总之,清代桐城文章,其主调虽是古文,但作为副调的骈文,亦不容忽视。它们在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中,共同推动了桐城文章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骈文 骈散关系 江南骈文 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鼐家族弟子群考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0-34,共5页
姚鼐不仅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桐城派的宗师。他身边,聚集着一群从其问学的家族成员。弟子依据辈行可分为四类:一是他的族叔,如姚兴泶、姚建等;二是他的族内兄弟,如姚羲轮、姚、姚斟元等;三是他的子、侄,如姚景衡、姚宪... 姚鼐不仅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桐城派的宗师。他身边,聚集着一群从其问学的家族成员。弟子依据辈行可分为四类:一是他的族叔,如姚兴泶、姚建等;二是他的族内兄弟,如姚羲轮、姚、姚斟元等;三是他的子、侄,如姚景衡、姚宪、姚原绂、姚通意等;四是他的孙子、侄孙及从侄孙,如姚莹、姚柬之、姚元之等。尤以后面两类人居多。姚氏一门群从的风雅景观,是桐城派演进史程中的重要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溪姚氏 姚鼐 桐城派 弟子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派作家刘大櫆生平事迹补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10,共5页
当前,有关刘大櫆的生平事迹研究仍存在诸多缺漏、讹误之处。经深入考辨,补述四个方面:刘大櫆师从吴直,在性情、作文、文风等方面受其熏陶较深;他与吴士玉订交是在雍正二年春,地点在桐城旅舍;他为了博取功名,曾五次入京,客京长达二十年,... 当前,有关刘大櫆的生平事迹研究仍存在诸多缺漏、讹误之处。经深入考辨,补述四个方面:刘大櫆师从吴直,在性情、作文、文风等方面受其熏陶较深;他与吴士玉订交是在雍正二年春,地点在桐城旅舍;他为了博取功名,曾五次入京,客京长达二十年,这对其人生及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晚年孤寂困顿,以授徒为业,得意弟子王灼在乾隆四十年拜入门下,歙县弟子吴定五次渡江请业,两人皆有所成。以上结论有助于深入推进刘大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櫆 生平事迹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