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流表面多因素耦合减阻特性及其对边界层的控制行为
1
作者 谷云庆 牟介刚 +3 位作者 郑水华 赵刚 孙壮志 汝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34-1340,1345,共8页
为了研究多因素耦合对射流表面减阻特性的影响,运用可拓学基本原理建立主流场速度、射流速度、射流孔高排布、射流孔底排布等特征耦元及其耦合方式的可拓模型,利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射流表面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的减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 为了研究多因素耦合对射流表面减阻特性的影响,运用可拓学基本原理建立主流场速度、射流速度、射流孔高排布、射流孔底排布等特征耦元及其耦合方式的可拓模型,利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射流表面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的减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射流表面黏性阻力和减阻率减小的原因,以及射流表面多因素耦合对射流孔附近壁面流域边界层的控制行为.结果表明:射流表面多因素耦合的减阻效果较好,最大减阻率为27.69%;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的射流表面改变了壁面剪应力分布,影响了边界层的结构,同时,在射流孔下游形成的漩涡改变了边界层的厚度,导致壁面黏性阻力降低,从而使得射流表面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 可拓模型 多因素耦合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教学中虚拟信号对学习能力结构影响的效能评估
2
作者 海青山 杨榆青 +1 位作者 汝晶 郑梅 《西北医学教育》 2016年第3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真实体验与虚拟信号对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结构影响的效能,评估虚拟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策略和建议。方法在机能实验中,将学生随机分为虚拟实验教学组和传统实验教学组,分别以虚拟实验代替示范教学,以虚拟实验代替动物实... 目的探讨真实体验与虚拟信号对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结构影响的效能,评估虚拟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策略和建议。方法在机能实验中,将学生随机分为虚拟实验教学组和传统实验教学组,分别以虚拟实验代替示范教学,以虚拟实验代替动物实验,考察其实践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再次完成实验的能力。结果以虚拟实验代替示范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组仪器使用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实验教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虚拟实验代替动物实验,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P<0.01)和宏观概括能力(P<0.05)方面明显优于动物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基本知识记忆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以虚拟实验代替动物实验三天后,再次评价动物实验的动手能力,发现动物实验组在基本操作技能、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全面超过虚拟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实验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宏观概括能力,但是不能训练动手能力,难以完全代替传统实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信号 能力结构 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表面射流角度与射流速度耦合减阻特性 被引量:8
3
作者 谷云庆 赵刚 +4 位作者 郑金兴 张殊 汝晶 刘明明 姚建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77,共7页
针对射流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的减阻问题,运用可拓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射流角度与射流速度耦元、耦合的可拓模型.利用SSTk-ω湍流模型在对射流表面射流角度与射流速度耦合情况下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此研究了射流表面压差阻力和黏性... 针对射流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的减阻问题,运用可拓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射流角度与射流速度耦元、耦合的可拓模型.利用SSTk-ω湍流模型在对射流表面射流角度与射流速度耦合情况下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此研究了射流表面压差阻力和黏性阻力减小的原因和射流表面边界层的控制行为.结果表明:在射流的角度、速度耦合的情况下,射流表面的减阻性能较好;当耦合的射流角度为30°、射流速度为1.2m/s时,减阻率最大,为28.10%;角度、速度耦合下的射流表面有助于减小模型壁面的速度梯度,增加壁面黏性底层的厚度,继而降低了模型壁面的压差阻力和黏性阻力,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减阻性能;耦合下的压差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附加的动力,对射流表面流体起到推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表面 减阻 数值模拟 黏性阻力 压差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喷油器喷孔磨粒流加工过程中颗粒形状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晔 郑清平 +2 位作者 段肖宁 刘晓日 汝晶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5,92,共7页
以喷油器喷孔为对象,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和磨蚀模型对磨粒流研磨过程中的流场及颗粒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得出采用不同形状颗粒时的动压力、湍流动能、颗粒速度、磨蚀速率,探究了颗粒形状因子对研磨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磨蚀速率... 以喷油器喷孔为对象,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和磨蚀模型对磨粒流研磨过程中的流场及颗粒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得出采用不同形状颗粒时的动压力、湍流动能、颗粒速度、磨蚀速率,探究了颗粒形状因子对研磨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磨蚀速率同颗粒形状因子成反比关系,采用形状因子较小的颗粒可加快研磨速度,形状因子为0.3的颗粒在喷孔入口处的磨蚀速率最大,比形状因子为0.7的磨蚀速率高出86.6%,颗粒形状对工件表面的磨蚀位置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油器喷孔 磨粒流 离散相 磨蚀速率 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