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杭运河堤坝区域狗獾的栖息地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殷宝法 刘宇庆 +1 位作者 刘国兴 魏万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02-2007,共6页
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在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的西侧堤坝上,采用样方法测定了狗獾3个不同类型栖息地的特征变量和利用强度,结果表明:狗獾主要生活在郁闭度较高的森林中,对泡桐、泡桐-杨树次生林的利用强度显著的高于杨树人工林... 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在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的西侧堤坝上,采用样方法测定了狗獾3个不同类型栖息地的特征变量和利用强度,结果表明:狗獾主要生活在郁闭度较高的森林中,对泡桐、泡桐-杨树次生林的利用强度显著的高于杨树人工林(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洞口数主要受灌木密度、大树密度、草本植物盖度、土壤含水率和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P=0.002),而粪堆数主要受灌木密度、大树密度和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P=0.012)。整体来看,影响狗獾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是郁闭度、人为干扰水平有关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獾 栖息地选择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生妹 魏万红 +2 位作者 殷宝法 樊乃昌 周文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72-4978,共7页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m2,而它们的主要天敌赤狐、艾虎和香鼬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16只/100hm2、0.37只/100hm2、3只/100hm2。艾虎和香鼬在取食过程中主要搜寻啮齿类的洞道系统,全部食物几乎都来源于洞道系统内;赤狐或取食地面活动的鼠兔,或挖掘洞口待高原鼢鼠封闭洞口时取食猎物。高原鼠兔在赤狐、艾虎和香鼬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0%、96.1%、100%,高原鼢鼠在3种天敌动物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87.5%、73.2%、0%。3种天敌动物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强度分别为0.703%和0.038%,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所承受的捕食风险分别为0.780和0.393。高原鼠兔在高的捕食风险下通过行为对策和繁殖对策增加其适合度,而承受捕食风险较小的高原鼢鼠主要通过封闭的洞道系统和高的存活率增加其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捕食风险 生存策略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公路对高原鼠兔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乐 殷宝法 +4 位作者 杨生妹 淮虎银 李世平 张镱锂 魏万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572-3577,共6页
研究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在青海省西大滩区域,位于青藏公路两侧的4个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分别采用软件TFPGA和GENE POP 3.4计算各种群间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基因分化系数(Fst)等参数,并对遗传距离进行... 研究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在青海省西大滩区域,位于青藏公路两侧的4个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分别采用软件TFPGA和GENE POP 3.4计算各种群间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基因分化系数(Fst)等参数,并对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同侧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和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0808和0.0541;异侧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和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1037和0.0705,公路东侧和西侧的两个种群分别聚为一类。青藏公路对分布于公路两侧的高原鼠兔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阻隔效应,并导致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遗传分化 微卫星 青藏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植物学混合课程教学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金英善 侯婷婷 +2 位作者 殷宝法 金银根 潘志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29,共3页
为了更好地构建、完善和应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课程,以植物学(植物茎)为例,通过比较法研究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效果,运用t检验分析了混合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果、问卷调查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教学比传统... 为了更好地构建、完善和应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课程,以植物学(植物茎)为例,通过比较法研究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效果,运用t检验分析了混合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果、问卷调查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教学比传统教学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活跃课堂气氛;大多数学生对混合教学的满意度和接受度均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混合教学 教学改革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獾粪便DNA提取方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宇庆 吕慎金 +3 位作者 殷宝法 范红梅 刘燕 魏万红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468-473,共6页
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堤坝上采集狗獾的新鲜粪便,采用预处理-酚/氯仿抽提法、NaCl改良法、异硫氰酸胍裂解法、淀粉吸附法及QIAamp试剂盒法5种方法对粪便样品中狗獾DNA进行提取,探讨狗獾粪便样品中DNA提取方法和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5种... 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堤坝上采集狗獾的新鲜粪便,采用预处理-酚/氯仿抽提法、NaCl改良法、异硫氰酸胍裂解法、淀粉吸附法及QIAamp试剂盒法5种方法对粪便样品中狗獾DNA进行提取,探讨狗獾粪便样品中DNA提取方法和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5种提取方法中,淀粉吸附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4种方法。采用粪便裂解液快速裂解细胞后,加入淀粉去除其中的大量PCR抑制物,然后用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最后使用UNIQ-10柱纯化粪便DNA,对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反应及测序结果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以上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获得的粪便DNA能够用于更深入的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獾 粪便DNA 提取 PCR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验证性与探究性相结合在“鱼类解剖”实验中的探索
6
作者 杨凤萍 李世平 +1 位作者 殷宝法 王爱勤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9-111,共3页
以"鱼类解剖"为实验教学案例,采用验证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验,旨在知识重现的同时,通过设定主题让学生做到自主探究鱼类特征的异同,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语言组织以及沟通... 以"鱼类解剖"为实验教学案例,采用验证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验,旨在知识重现的同时,通过设定主题让学生做到自主探究鱼类特征的异同,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语言组织以及沟通协调等的能力。结果表明,两种实验方法的融合使用在实验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解剖 验证性 探究性 相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尝试
7
作者 戴鑫 殷宝法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6-708,共3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精选教学内容,尝试了5种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2)语言形象直观教学、(3)联系实际法、(4)归纳比较法、(5)问题情境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精选教学内容,尝试了5种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2)语言形象直观教学、(3)联系实际法、(4)归纳比较法、(5)问题情境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傅媛媛 王爱勤 +3 位作者 李世平 杨凤萍 殷宝法 魏万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129,共4页
为了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手术操作不易掌握,部分器官微小、易损,结构与生理的协同作用不可见等问题,构建了“兔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虚拟仿真实验”,并通过实施“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形成性实验考核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 为了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手术操作不易掌握,部分器官微小、易损,结构与生理的协同作用不可见等问题,构建了“兔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虚拟仿真实验”,并通过实施“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形成性实验考核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实现了实验项目完整、高效、绿色和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的解剖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虚实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反捕食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彭延 吴涌珍 +3 位作者 顾晨 杨生妹 殷宝法 魏万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58,共8页
捕食者气味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确定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反捕食行为、焦虑样行为和内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的反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猫气味暴露1... 捕食者气味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确定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反捕食行为、焦虑样行为和内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的反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猫气味暴露1 d,青春期布氏田鼠隐藏行为显著增加,而移动行为、跳跃行为、修饰行为和接触行为均显著减少;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至18 d,其反捕食行为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产生了行为适应。旷场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重复暴露后,青春期布氏田鼠在旷场中的移动总距离和总平均速度显著减少,但其在旷场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明暗箱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组雌性布氏田鼠进入明箱次数显著高于雄性个体,不同性别与处理之间的布氏田鼠在明箱中停留时间比例没有显著差异。长期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浓度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初次猫气味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的反捕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存在明显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反捕食行为 焦虑样行为 捕食者气味 HPA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公路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动物致死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费娴 华咏乐 +3 位作者 冯思念 张芒娟 杨凤萍 殷宝法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旅游公路的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道路致死状况。结果表明,公路两侧昆虫的遇见率(14.55±4.45只·km^(–1))显著的高于林中(8.27±2.22只·... 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旅游公路的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道路致死状况。结果表明,公路两侧昆虫的遇见率(14.55±4.45只·km^(–1))显著的高于林中(8.27±2.22只·km^(–1);P=0.018),公路两侧0—5m区域内节肢动物的捕获数(33.45±3.23只·m^(–2))也显著的高于20—30m区域(23.92±4.72只·m^(–2); P=0.027);并且距离公路0—5m区域内的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1)也高于20—30 m区域(1.90),说明公路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正的边缘效应。动物的平均道路致死率为9.01±3.17只·km^(–1),其中昆虫的道路致死数量最高,占总数的69.44%。说明道路边缘可能由于车辆的行驶而变成生态陷阱。另外还记录到大量的脊椎动物被车辆撞死,造成动物非自然死亡,进而对当地的野生动物群落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边缘效应 道路致死 生态陷阱 道路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破碎化对狗獾种群数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超 顾晨 +2 位作者 谢燕锦 魏万红 殷宝法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60-64,共5页
栖息地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栖息地破碎引起的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能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利用全球定... 栖息地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栖息地破碎引起的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能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样方法定量分析京杭运河邵伯至高邮段狗獾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确定不同斑块的面积、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以及栖息地质量对斑块中狗獾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斑块内狗獾的洞口数、粪堆数与该斑块的面积显著的正相关(r=0.961,P=0.039;r=0.999,P=0.023),但与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栖息地的质量也会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和与栖息地的郁闭性显著的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以上结果说明,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对狗獾的数量分布还没有造成显著的直接影响,但会间接降低栖息地的质量,进而影响狗獾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獾 生境破碎 生境丧失 种群数量分布 斑块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甘伟冬 吴涌珍 +2 位作者 俞皓淳 魏万红 殷宝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啮齿动物(Rodentia)是农牧交错区的主要有害动物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当地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7—8月,在东北农牧交错带利用铗夜法调查草地、草地... 啮齿动物(Rodentia)是农牧交错区的主要有害动物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当地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7—8月,在东北农牧交错带利用铗夜法调查草地、草地—农田交错区和农田3种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室内测定调查点土壤和啮齿动物肾脏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捕获的717只啮齿动物包含10个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占捕获总个体数的44.35%;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14.88%)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拔、植被指数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黑线姬鼠的铗捕率以及啮齿动物的物种数和均匀度均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黑线仓鼠肾脏器官内重金属富集水平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增加,黑线仓鼠的种群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农牧交错带 群落结构 重金属富集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布氏田鼠与绵羊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华咏乐 谢燕锦 +1 位作者 殷宝法 魏万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618-8627,共10页
放牧活动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绵羊和小型啮齿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大型野外围栏内布氏田鼠和... 放牧活动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绵羊和小型啮齿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大型野外围栏内布氏田鼠和绵羊在6—9月份的食谱组成,确定两种草食动物食性选择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从食物利用途径揭示放牧活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共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围栏中共有23种植物,其中糙隐子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刺藜是围栏中的优势植物;布氏田鼠共取食10种植物,绵羊共取食8种植物,禾本植物为两种动物的主要采食植物。布氏田鼠和绵羊的喜食植物种类都存在季节性变化;除7月外,两种动物的食物多样性与围栏植物多样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动物的食性选择受植物资源变化的影响。布氏田鼠和绵羊具有很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除8月(0.691)外,6、7、9月份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均高于0.9,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食物竞争;放牧活动极显著地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数量减少;放牧处理下布氏田鼠的喜食植物的物种数和营养生态位宽度(除9月)增加,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质量下降。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较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引起动物间激烈的食物竞争;放牧会影响围栏中植物资源的变化,进而影响布氏田鼠的食性选择,放牧活动可能通过降低布氏田鼠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对其种群数量产生负面效应;这也说明适度的放牧活动在增加人类对草场利用的同时,又可降低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及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显微分析法 营养生态位宽度 营养生态位重叠度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福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羌玉霞 殷宝法 《生物学教学》 2022年第9期4-7,共4页
在生产力与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动物福利得到了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动物福利的概念、具体应用、立法和教育,以及国内外动物福利等方面研究进展。相比而言,我国有关动物福利的立法还不完善,开展动物福利教育具有重要性... 在生产力与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动物福利得到了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动物福利的概念、具体应用、立法和教育,以及国内外动物福利等方面研究进展。相比而言,我国有关动物福利的立法还不完善,开展动物福利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福利 动物权利 公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公路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
15
作者 殷宝法 淮虎银 +2 位作者 张镱锂 周乐 魏万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917-3923,共7页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不冻泉保护站(35°17′N;93°16′E)至五道梁(35°13′N;93°04′E)一带调查青藏公路的运营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上所建立的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不冻泉保护站(35°17′N;93°16′E)至五道梁(35°13′N;93°04′E)一带调查青藏公路的运营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上所建立的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增加了青藏公路的交通运输量,青藏公路在铁路修建期间会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的活动产生部分影响。同时,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产生的影响,如公路两侧动物的活动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车流量较少的时段、动物可以利用野生动物通道来通过青藏铁路等。藏野驴、藏羚羊与藏原羚均可利用通道穿越铁路,而藏羚羊对通道的利用频次和通道到公路的距离显著的正相关(p<0.5),大多数的动物通道因其高度、宽度和到公路的距离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被动物利用。总的看来,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适应青藏铁路修建对该地区的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野生动物通道 交通运输 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