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磷养分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
作者 梁子豪 杨晓磊 +3 位作者 梁硕硕 杨武德 史超超 沙之敏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以水稻品种‘花优14’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磷养分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各生育期植株的氮磷积累量表现一致,均为20%的有机肥替代化...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以水稻品种‘花优14’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磷养分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各生育期植株的氮磷积累量表现一致,均为20%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20%NPM)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显著高于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处理(M)和空白处理(KB);抽穗后氮素主要是由叶片转运到穗中,磷素主要是由茎鞘转运到穗中,有机肥的施用对磷素在茎鞘中的转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20%NPM处理的氮回收利用率与FP处理相当,而磷回收利用率比FP处理提高了1.7%。因此,在目前推荐施氮量为300 kg∕hm^(2)的基础上,采用20%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肥方式,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 养分积累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晓磊 梁子豪 +4 位作者 刘文超 梁硕硕 张建辉 陶宏 沙之敏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依据水稻养分吸收规律,通过设置优化施肥处理组、常规施肥处理组和氮、磷、钾减素处理组,比较了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偏生产力、肥料农学效率和回收利用率等差异。结果表明:除减氮处理外,其他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差... 依据水稻养分吸收规律,通过设置优化施肥处理组、常规施肥处理组和氮、磷、钾减素处理组,比较了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偏生产力、肥料农学效率和回收利用率等差异。结果表明:除减氮处理外,其他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提高了1.7%,其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3.89%、248.02%和34.88%,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4.89%、138.07%和19.60%。结合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发现青浦区土壤中的磷、钾含量较高,氮肥农学效率和回收利用率均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采用缓释肥料替代传统肥料并减少肥料施用量,是保障水稻产量并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释肥 肥料利用率 农学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调控降低盐分对夏玉米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梁硕硕 房琴 +2 位作者 闫宗正 路杨 邵立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88-1397,共10页
环渤海低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系统中,冬小麦季微咸水灌溉造成土壤含盐量增加,影响下茬玉米正常出苗。通过水分调控消减根层土壤盐分是有效可行的途径,并利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微咸水安全利用。该研究通过盆栽与田间试验... 环渤海低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系统中,冬小麦季微咸水灌溉造成土壤含盐量增加,影响下茬玉米正常出苗。通过水分调控消减根层土壤盐分是有效可行的途径,并利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微咸水安全利用。该研究通过盆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玉米出苗对土壤水盐阈值的响应以及玉米播后灌水对出苗、生长、根层水盐和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在低土壤盐分含量(全盐含量0.8g·kg–1)下,60%田间持水量即可达到正常出苗;2)在高土壤盐分含量(全盐含量3.5 g·kg–1)下,出苗时间延长,出苗率降低;3)土壤盐分对出苗的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而越趋严重。因此在较高的盐分条件下,维持出苗期间一定土壤含水量,更利于缓解土壤盐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大田试验中灌溉水盐分梯度为淡水(对照)、3g·L–1、4 g·L–1和5 g·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灌溉水盐分浓度增加冬小麦收获时0~20 cm土壤盐分含量明显增加;2)淡水、3 g·L–1、4 g·L–1和5 g·L–1灌溉冬小麦,收获期0~20 cm土壤盐分含量分别为1.0 g·kg–1、1.3g·kg–1、1.6 g·kg–1、2.0 g·kg–1;3)夏玉米播种后立即灌溉一次75 mm淡水,玉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土壤含盐量下降到1.0 g·kg–1左右,夏玉米生长进程和产量不受影响。2年(2015年和2016年)淡水、3 g·L–1、4 g·L–1和5 g·L–1微咸水拔节期灌溉冬小麦,下茬夏玉米产量分别为9 510.4 kg·hm–2、9 913.6 kg·hm–2、9 910.6 kg·hm–2、9 986.0 kg·hm–2和9 621.8 kg·hm–2、9 455.3 kg·hm–2、9 460.2 kg·hm–2、9 221.4kg·hm–2,产量差异不显著。考虑该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与玉米生长同期的充足夏季降水的淋洗作用,微咸水灌溉小麦的积盐可得到很好淋洗。因此,该地区在冬小麦生长季实施不超过5 g·L–1微咸水灌溉,利用冬小麦夏玉米关键生育期水分调控,可消减微咸水灌溉土壤盐分积累对玉米出苗影响,结合夏玉米出苗水管理和雨季淋盐,实现周年稳产和水盐平衡,根层土壤不积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微咸水灌溉 土壤盐分积累 玉米出苗率 盐分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栽培对桃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4
作者 姜天佑 梁硕硕 +6 位作者 李程庆 胡留申 熊帅 吉喜燕 侯梅芳 曹林奎 沙之敏 《植物研究》 2025年第5期783-794,共12页
在种植业生产中,采用常规方式种植果树引起的土壤氨挥发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研究采用密闭室便携式真空泵间歇抽气法研究生草栽培对桃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桃园在不同生草覆盖下土壤氨挥发排放量为研究对象,设置白三... 在种植业生产中,采用常规方式种植果树引起的土壤氨挥发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研究采用密闭室便携式真空泵间歇抽气法研究生草栽培对桃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桃园在不同生草覆盖下土壤氨挥发排放量为研究对象,设置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草覆盖栽培模式(TM)和常规施肥(NM)处理,不施肥处理为空白对照(CK)。结果表明:NM处理下桃园周年土壤氨挥发排放量和氮(N)损失率分别为13.08 kg·hm^(-2)和1.15%,比TM的周年土壤氨挥发排放量和N损失率分别高2.91%和4.55%,CK的周年土壤氨挥发排放量为4.40 kg·hm^(-2),试验组TM和NM的周年土壤氨挥发排放量和N损失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桃园土壤氨挥发与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和大气湿度(RH)呈正相关,且与NH+4-N呈高度正相关(P<0.01)。与中国果园平均氨排放量和长江中下游典型果园的土壤氨挥发损失相比,TM处理分别降低12.95%和76.89%。该研究表明,白三叶生草覆盖种植模式可以降低果园土壤氨排放,同时也具有增加果实质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 生草覆盖 氨挥发 氮肥 铵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碳足迹及氮素流动分析
5
作者 刘文超 徐书含 +5 位作者 梁硕硕 冯娴雯 陆萍 张翰林 曹林奎 沙之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9期1732-1747,共16页
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通过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和环境绿色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典范。本研究通过对比上海多元种养循环型(MCLS)、种养循环型(CLS)、有机水稻种植型(OR)3种生态农场和常规水稻... 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通过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和环境绿色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典范。本研究通过对比上海多元种养循环型(MCLS)、种养循环型(CLS)、有机水稻种植型(OR)3种生态农场和常规水稻种植型(CK)农场,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结合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类型农场的碳足迹及其氮循环利用效率,并针对农场的碳排放现状,以养殖业规模为基础,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有机肥全替代及30%替代)来优化农场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场总碳足迹为CLS>MCLS>OR>CK,分别为3508.24、1736.47、232.60和104.21 t CO_(2);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为MCLS>CLS>OR>CK,分别为76.69、50.29、21.04和13.63 t(CO_(2))·hm^(-2);单位产值碳足迹为CLS>OR>CK>MCLS,分别为4.14、3.79、3.11和2.10 t(CO_(2))·万元^(-1);单位营养密度单元碳足迹为CLS>OR>MCLS>CK,分别为0.044、0.042、0.020、0.019 kg(CO_(2))·NDU^(-1);单位面积碳固定量为MCLS>CLS>OR>CK,分别为11.58、9.08、8.57和6.47 t(CO_(2))·hm^(-2)。与种植型农场相比,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MCLS、CLS)同时提高了碳排放量和碳固定量。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能源消耗和养殖过程的直接排放为主要的排放源,两者占比达75%以上;种植型农场物资投入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40.61%~50.78%。除OR外,其余农场种植部分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投入的情况,因此氮素利用效率低于30%,种养结合模式将农场的氮素利用效率提高至50%左右。在肥料减量及30%有机肥替代化肥情景下,各类型农场碳排放强度减少约30%。通过调整施肥措施及能源利用等方式,生态农场有进一步减排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种养结合 碳足迹 氮素平衡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