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被引量:33
1
作者 梁永佳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83,共23页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q...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宗教复兴 宗教市场理论 精英与宗教 礼物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永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文章回顾了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前独立时代的印度思想家有意识地将南亚的命运与整个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人类学家杜蒙的种姓研究及其遭遇的批评,反映了欧美学者的区域比较视野和南亚本土学者“就南亚论南亚”的倾向。尽管南亚... 文章回顾了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前独立时代的印度思想家有意识地将南亚的命运与整个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人类学家杜蒙的种姓研究及其遭遇的批评,反映了欧美学者的区域比较视野和南亚本土学者“就南亚论南亚”的倾向。尽管南亚“庶民研究”价值巨大,但基本丧失了区域视野。南亚研究的突出特色在于其“区域”想象,以及这种想象的区域转换。失去区域视野的本土研究将不得不认可“西方谈普遍,非西方谈特殊”的学术分工。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特别需要从南亚研究中吸取教训,坚持广阔的区域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区域视野 种姓 “庶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悬搁”中“期待”:坦桑尼亚援非医疗队的日常生活 被引量:6
3
作者 田牧野 梁永佳 李小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6,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田野调查,试图用"悬搁"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队员通过强调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建构了与非洲的距离,从而排斥进入当地生活,希望自己能"悬"在当地社会情境之上,"搁"在此... 本文通过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田野调查,试图用"悬搁"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队员通过强调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建构了与非洲的距离,从而排斥进入当地生活,希望自己能"悬"在当地社会情境之上,"搁"在此时此地之外,保持与周围人士最小范围的接触。"悬搁"状态导致的生活沉闷和人际摩擦,反过来强化了"悬搁"。本文认为,"悬搁"状态说明了生活在共同物理空间的队员,并没有形成有意义的"社会团结",队员的真正互动对象是抽象的国家和遥远的家人。援非动力来自于队员们对国家的"期待",即对某种未来承诺的期许,这是一种犹如"礼尚往来"的互动机制。在"悬搁"中"期待",说明了两种状态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疗队 日常生活 悬搁 期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要用中国古代思想释译域外世界
4
作者 梁永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9,156,共9页
本文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类学的域外研究应该尝试“以中释外”,即用中国古代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从学科特质上看,人类学是一门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异己社会进行“文化翻译”的学科,这是人类各文明赓续自身的共同智慧。从社会学研究的特质上... 本文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类学的域外研究应该尝试“以中释外”,即用中国古代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从学科特质上看,人类学是一门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异己社会进行“文化翻译”的学科,这是人类各文明赓续自身的共同智慧。从社会学研究的特质上看,费孝通先生在“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论述中号召学者回到中国古代思想并借鉴全世界各文明的智慧,这正是“以中释外”的愿景。从一般意义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上看,多重现代性的世界格局同样说明了现代化道路需要新的解读方式。用中国古代思想释译域外世界,将助力中国社会科学深化对自身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释外 域外研究 文化翻译 认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传统——新加坡国庆庆典 被引量:5
5
作者 拉加 梁永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7-154,共8页
文章分析了涂尔干和韦伯的经典社会学思想对新加坡国庆庆典的解释力。作者提出,新加坡国庆庆典是一种与民族-国家有关的有预谋、有意识的表象建构。它被发明成传统,需要科层的、理性的组织。它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创造了机械团结,并且... 文章分析了涂尔干和韦伯的经典社会学思想对新加坡国庆庆典的解释力。作者提出,新加坡国庆庆典是一种与民族-国家有关的有预谋、有意识的表象建构。它被发明成传统,需要科层的、理性的组织。它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创造了机械团结,并且必须通过对国家机构的操控来实现。简言之,新加坡的国庆庆典说明了,涂尔干的功能要通过韦伯的方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国庆庆典 涂尔干和韦伯 传统的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分级初探——以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明婷 贾丹丹 +2 位作者 梁永佳 黄玉桂 莫伟强 《森林防火》 2024年第2期53-59,共7页
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分级是森林综合火险评估重要基础,根据森林火险区划方法,本文选取了可燃物可燃性、可燃物载量、野外火源点、历史火灾、人口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气象条件等七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项因子权重,结合研究区实... 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分级是森林综合火险评估重要基础,根据森林火险区划方法,本文选取了可燃物可燃性、可燃物载量、野外火源点、历史火灾、人口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气象条件等七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项因子权重,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将其危险性评估分为四个等级:高等级危险区、中高等级危险区、中低等级危险区、低等级危险区,为城区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火灾预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性评估分级 森林火灾 等级 防城区 火灾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廓尔喀认同溯源及其地方民族主义构建
7
作者 蒋正 梁永佳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4,共11页
廓尔喀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展现出印度地方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多国交界和多元文明交织的大吉岭地区。该运动经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次主要寻求建立独立的“廓尔喀邦”,聚焦共享土地和语言叙事;第二次则转型为“部落”策略,试图... 廓尔喀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展现出印度地方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多国交界和多元文明交织的大吉岭地区。该运动经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次主要寻求建立独立的“廓尔喀邦”,聚焦共享土地和语言叙事;第二次则转型为“部落”策略,试图通过印度宪法第六附表获得自治。将此运动置于印度民族主义整体视野中,有助于深入分析其如何通过“例外”身份在现代民族-国家框架内争取文化与政治空间。廓尔喀运动的力量并非在于其话语与生活实践的契合,而正在于对现实保持的张力。由此进一步反思后殖民印度地方与国家、边缘与中心、多元与统一之间的韧性关系,凸显这一运动在理解印度政治走向及亚洲国族建构中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地方民族主义 大吉岭 廓尔喀运动 “表列部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演化:库拉圈的社会权力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永佳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4-186,共23页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志为探讨这一人类学命题提供了机会。《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释为何库拉宝物和名望都是"不积"的,为何库拉社会可以保持在"小邦寡民"的非文明状态。"不积"与"小邦寡民"使整个社会限制了四种社会权力的积累,有意保持在"抑制演化"的状态。以《老子》解读库拉,有可能为"抑制演化"这样的人类学经典理论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演化 库拉 老子 不积 小邦寡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边文化实践:改革开放40年的“农民工”与“少数民族” 被引量:3
9
作者 梁永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1,共7页
结合同行和自己的研究,本文讨论农民工和少数民族两个底边社会群体的文化实践,以具体案例考察他们有意识地分享给他人并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创造活动。农民工的文化实践从主体角度表述了他们的自身生活状态,与文学批评和媒体对他们的解释... 结合同行和自己的研究,本文讨论农民工和少数民族两个底边社会群体的文化实践,以具体案例考察他们有意识地分享给他人并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创造活动。农民工的文化实践从主体角度表述了他们的自身生活状态,与文学批评和媒体对他们的解释相去较远;少数民族的文化实践则因"荒诞不经"而一直难以纳入针对少数民族的精英文化表述。两者都存在精英话语和底边实践之间的断裂。作者认为,社会学与人类学者需要超越政治、经济、艺术等等深陷权力渊薮的精英概念体系,朴实地认识底边社会,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农民和少数民族两大底边群体,为建立中国自身的社会学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社会 文化实践 农民工 少数民族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